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大清十二帝 > 定鼎燕京成大统

定鼎燕京成大统(1/1)

——清世祖 福临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1638—1661年)

№★六岁登基履至尊,全凭皇叔定乾坤。

鄂妃已死情缘绝,不爱江山爱法门。

【福临登基】开辟了大清王朝的全新时代,因为是他入关定鼎,统一中国,建立不世功勋。

崇德八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崩世。白日尚在恭笃殿批阅奏章,当夜竟在清宁宫猝死。他没有留下立皇储的遗诏。按 《清史稿》记载,礼亲王代善与诸王贝勒商议,决计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于是时值六龄的福临,出人意料地登上了天子的宝座。

然而事实上,在福临登基前夕,清朝宗室为争储发生了激烈的争斗。当时,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应该是和硕肃亲王豪格,他是皇太极的长子,论资历、才貌、军功、势力均出诸王之右。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都统都支持他登位。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也认为豪格按理当立。然而,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 (多尔衮同母兄弟)及颖郡王阿达礼等却支持睿亲王多尔衮登位。说实话多尔衮也有登大位的资格,他是太祖之子,太宗之弟,论军功甚至超出豪格,其英武睿智的气度亦在豪格之上,“兄终弟及”也是顺理成章的事。阿济格、多铎等企图拥立多尔衮的消息传出后,正、镶两黄旗大小头目啸聚大清门外,并发兵包围崇政殿。当时在崇政殿议事的有礼亲王代善、肃亲王豪格、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闻发生兵变,皆大惊失色。正黄旗额真索尼、镶黄旗额真鳌拜竟冲入崇政殿,咆哮公堂:“我等受先帝厚恩,若不立长子豪格,便良心丧尽,宁可一死追随先帝于地下。”多尔衮大怒:“汝等何辈?敢与大事。”将索尼、鳌拜痛斥出殿。豫亲王多铎倡言,论资历、年龄,太祖次子礼亲王代善最该立。代善随即以年老力衰敬谢不敏。此时貌似忠厚实则机敏的郑亲王济尔哈朗突然发言:“先帝九子福临,天资颖异,深得先帝钟爱,立其最为适宜。”这个奇议一出,诸王立即安静下来,各自思索片刻,胸怀广阔大度的多尔衮首先表态,愿拥立福临为帝。老实忠厚的豪格也出人意料地表示同意。代善不愧老成,立即提议,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摄政,自己甘退幕后辅佐。这样,一场剑拔弩张、几至刀枪相拼的皇位争夺战,瞬间风平浪静。年幼无知的六岁小童福临,糊里糊涂地被推上皇帝的宝座,真是 “福自天临”!

爱新觉罗·福临,是皇太极第九子,为永福宫庄妃所生,庄妃曾劝降洪承畴,后来成为大名鼎鼎、辅佐福临统一天下的孝庄太后。史载当庄妃怀孕时,突有红光绕身,长约丈余,盘旋如龙形,诞生前夜,庄妃梦见一个金甲神人抱着一个小孩,放在她怀中,告诉她:“此统一天下之主也。”庄妃惊醒,如实相告太宗,太宗大喜说:“奇祥也,此子必建大业。”庄妃临盆之时,红光照室,香气氤氲。福临一生下来便很奇特。史书上说他“龙章凤姿”,那太抽象。但说他 “顶发耸起”,确是不同凡响。试想一个婴儿脑门上胎发高高耸起,真是奇怪。这则神话当属后世史官奉命杜撰,不可轻信。因为史书上帝王出世时出现祥瑞之兆是显示天子的尊贵,是老掉牙的惯例套话。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正式在恭笃殿即位,成为满清王朝第三任皇帝。除祭天告庙之外,封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为并肩摄政王。追谥皇太极为文皇帝,庙号太宗,并将先帝后妃统统封为太后、太妃。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封为孝庄皇太后。六岁顽童坐在宝座上,不急不慌、雍容大度地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其气质令满朝大臣称奇。

过了几日,朝中相继发生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郑亲王济尔哈朗宣谕百官:今后朝中大事必先禀告睿亲王裁夺,自己甘居其次。这个济尔哈朗真是机敏,自感势力、才德俱不如睿亲王,如居其上,必然遭忌。索性卖个人情让多尔衮独掌大权,自己落个清静平安。这真是明智至极,济尔哈朗历事三朝,长红不倒,就是靠的这个法宝。第二件事是多尔衮突然在朝廷揭发颖郡王阿达礼、贝子硕托向他呈交劝进拥戴书,愿拥立多尔衮,废掉福临。这悖逆大案,使满朝大臣惊得目瞪口呆。多尔衮力主严惩阿达礼、硕托,而礼亲王代善则主张坚决杀掉,以儆效尤。代善之举又使满朝大臣惊得目瞪口呆。阿达礼为代善之孙,硕托为代善之子。这大义灭亲的行为也使多尔衮震惊。但这谋逆大罪非同小可,不诛不足以振肃朝纲。多尔衮竟然下令处死阿达礼、硕托。代善以贤王素称,历事三朝,长盛不衰。大义灭亲固然可敬,然而杀子孙以媚多尔衮,残酷而无耻。笔者素来推崇代善,至此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第三件事是固山额真何洛会向朝廷告发肃亲王豪格继位不成,口出怨言,这同样是悖逆之罪。多尔衮大怒,下令将豪格削去王爵废为庶人。庶人就是平民,不到半月,本该当皇帝的豪格,连亲王也做不成,变成平头百姓,真是可怜至极。老实人吃大亏,真是令人叹惜。阿达礼、硕托伏诛,豪格被贬斥,反映了争储斗争的残酷,同时,从中可以看出清室家法的严厉。

这三件事的处理,使多尔衮威势大增。王公大臣只能仰其鼻息,唯其马首是瞻。而宫中皇帝幼小不能理事,孝庄太后对他情有独钟倍加支持。多尔衮摄国家之政,行天子之权,真是威风八面。但他并不满足王爷的威风,摄政之后,胸有大志,亟想承父兄之遗烈,歼灭明朝,入关一统华夏。内政巩固,便积极准备伐明。顺治元年三月,他派济尔哈朗、阿济格率兵进攻宁远,一举攻克明朝在辽东的三个据点,即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明朝在关外只剩宁远一座孤城。正在这个时候,忽然传来闯王攻克北京,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煤山的消息。他欣喜若狂,认为入关夺取天下的良机终于来临了。

【闯王进京】与朱由检缢死煤山,是明亡清兴的一大关键。笔者不得不以专章述之。崇祯初年,西北大旱,民不聊生。饥民不堪暴政、饥饿,在陕北发动起义。李自成与张献忠两支义军先后崛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义军先后转战陕西、甘肃、山西等地,声势浩大,予官府以沉重打击。明廷极度恐慌,先后派杨鹤、洪承畴以剿抚结合手段,镇压义军。迫于官军清剿,义军开始流动作战,纵横中国西北、河南、湖北。居无定所,行无踪迹,官军称为 “流寇”。后来洪承畴、孙传庭、陈奇瑜、熊文灿等明廷名将相继出马,给义军以重创。张献忠在湖北投降,高迎祥被擒斩,李自成则逃入商洛山中。农民起义处于低潮,也使明廷松了一口气。后来清军犯境,辽东事急,明王朝将重兵移至辽东与清军作战,这给处于低潮的农民军以东山再起的机会。李自成、张献忠重新崛起,先后攻破凤阳、襄阳、洛阳等名城。明廷派杨嗣昌、孙传庭又来镇压。但农民军已呈燎原之势,官军一败再败。张献忠在襄阳称王,后又进入四川,破重庆,克成都,略定四川全境。李自成则击败孙传庭,攻克西安,建立大顺朝。又纵兵西行,占领甘肃、青海等地。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从西安出发,向北京进发,对明王朝发动最后的攻击。大顺军进入山西,很快攻破太原,晋王朱求桂被擒。消息传到北京,崇祯帝大哭不止,发出 “罪己诏”颁告天下,以图挽回颓势。但是一纸诏书挡不住李自成狂飙式的攻势。经过激战,大顺军攻破最顽固的明军堡垒——宁武关。大同、宣府、居庸关明军守将望风投降。大顺军长驱直下,攻破昌平,明军最后一位统帅李建泰不战而降。大顺军很快兵临北京城下。崇祯帝拒绝大臣的南迁忠告,誓与社稷共存亡。但是他最宠信的太监曹化淳大开城门,将义军放入北京城。明京师守军不战自溃,大顺军兵不血刃占领北京。崇祯帝已经疯狂,他遣散太子及永、定二王,逼周皇后自缢,又砍倒袁贵妃与长公主,然后与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将头发披散盖住自己的脸面,然后与王承恩双双吊死在一棵老槐树上。死前,咬破手指在袍襟写下血书的遗诏,内有 “……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他死得悲惨,也很悲壮。对于崇祯帝朱由检,笔者要多说几句,诚然他是亡国之君,但他是明朝治政最勤奋的皇帝。他励精图治,废寝忘食,17年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苦苦支撑大明江山。然而他生不逢时,清军犯境,义军造反,内忧外患,两面夹击。再加上他刚愎自用、嗜杀臣下等弱点,他的悲剧是必然的。他为大明朝尽了最后的努力,或者说明亡非人为,纯是天意。他死后,明朝的遗民以及清军都对他表示敬意,甚至李自成也以 “帝礼葬之”。李自成曾在 《讨明檄文》中说:“皇帝不是不英明,就是受到奸臣的蒙蔽。”所以朱由检这个亡国之君不能与历史上其他的亡国之君相提并论。笔者2010年在北京游览景山时,站在老槐树旁边的 “明思宗殉国300年纪念碑”前,徘徊再三,感慨万千,写下了吊朱由检的一首七律:

№★煤山老树映斜阳,我立碑前意感伤。

亡国烈君昭竹帛,兴邦悲志泣玄黄。

内忧外患何煎急?将怯臣庸独烦忙。

履薄临深十七载,谁堪苦苦作君王。

以此表达笔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李自成占领北京,为崇祯帝殉节的大臣有几百人,太子与永、定二王被俘获,史书称为 “甲申之变”。然而大部分明朝官员都投降大顺军。国丈周奎、成国公朱纯臣、大学士魏德藻、陈演等人匍匐在李自成脚下无耻地劝进,劝李自成早日登上皇帝宝座。然而李自成毫不客气,将明朝已降、未降的官员,一个个抓起来,严刑拷打,按官阶大小,逼其缴纳赃银,不缴者立刻打死。大顺军几乎掠取了北京城的所有财富。同时大顺军大小头目,将明朝官员的妻妾也掳来消受艳福。原明军总兵吴襄已投降义军,但家产却被义军拷掠竭尽,他的儿媳陈圆圆也被大顺军大将刘宗敏掳去为妾。这陈圆圆是谁?她原名陈沅,本是苏州名妓,艳帜高扬,色艺甲天下,名列秦淮八艳,与大名士冒辟疆曾有一段风流纠葛。后被国戚田畹收养。田畹为结交宁远总兵吴三桂,将陈圆圆许给吴三桂为妾,吴三桂藏之金屋,爱之如命。吴三桂赴辽东统军,陈圆圆便留在其父吴襄府中,终被大顺军掳去。然而谁能料想,这个红颜女子被掳,又成了明亡清兴的一大关键。由此而改变历史,真是千古怪事。

【吴三桂降清】的直接原因就是绝代尤物陈圆圆被掳。明朝诗人吴梅村写了一首传诵千古的 《圆圆曲》,内有 “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一句,说的就是吴三桂为爱妾降清的事。吴三桂,吴襄之子,江苏高邮人。自小从父习武,及长弓马娴熟。又传闻他精通音律,真可谓 “剑胆琴心”。吴、祖两家联姻后,祖大寿又成了他的舅舅。吴三桂从军打仗屡建小功,后又拜太监高起潜为义父,这种背景使他一路升迁,官至总兵。松锦之战,他逃跑快捷名闻天下。但明廷无将可派,只给予薄惩,仍让他为宁远总兵。李自成攻占北京前,他奉诏勤王,救援京师,明廷又封他为平西伯。他见大顺军势大,缓缓前进,军至丰润时,北京被占,明帝缢死,他又率军返回宁远。吴三桂救援京师,虽无功而返,但惊动了李自成。李自成认为吴三桂仍掌控着明朝当时最精锐的部队——关宁军,数量在10万以上,这是对大顺新朝最大的威胁。鉴于其父吴襄已被义军俘获,决定先礼后兵,先招降,再清剿。于是李自成命降将明朝原总兵唐通携带白银4万两,并带着吴襄招降其子吴三桂的手书,赶到山海关,劝吴三桂投降大顺朝,并许以王侯之封。吴三桂见明朝已亡,义军势大,而且父亲与爱妾陈圆圆均陷京中,决定投降大顺朝。李自成命他进京面商大事,他欣然同意,率军直驱北京。然而在半路上,逃出北京的吴府仆人向他报告了吴襄被拷、家产被掠、陈圆圆被掳的消息。在吴三桂心中,其父、家产均是小事,但听到圆圆被掳,竟昏厥过去,苏醒后咬牙切齿说道:“不杀李贼,誓不为人!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有何面目立于天下!”于是率军返回山海关,设起崇祯帝的神主牌位,命全军披麻戴孝予以祭奠,又传檄天下为明帝报仇起兵。

李自成听说吴三桂降而复叛的消息,异常震怒,挟着明太子朱慈烺,率2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山海关,剿灭吴三桂。李自成大军步步紧逼,色厉内荏的吴三桂顿时慌了神,后有清军,前来闯王,腹背受敌,真不知如何是好。

在此之前,清朝方面得知闯王进京,明帝缢死,认为是天赐良机。大学士范文程迫不及待向多尔衮进言:“自闯寇猖狂,中原涂炭,近日倾覆京师,戕厥君后,此必讨之贼也!我国家上下同心,兵甲选练,诚声罪以临之。恤其士夫,拯其黎庶,兵以义动,何功不成……好生者,天之德也。兵者,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自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国家欲统一区夏,非安百姓不可。”范文程上书的大意是乘势率军讨伐李自成。进入中原后,以德服心,不可嗜杀。多尔衮阅书后,欣然接纳。顺治元年四月,多尔衮以奉命大将军的名义,率八旗大军10万,从沈阳誓师伐明。当时明军扼守山海关,易守难攻。多尔衮原拟绕道,破长城之墙进入中原。大军进至翁后,吴三桂派使者求见多尔衮,呈上乞师文书:“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投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原来吴三桂想效法春秋时期申包胥哭秦庭,借秦之师以复楚国的故事,向清朝借兵讨李自成。答应事成后,不仅给财帛,还要割地报酬清朝。吴三桂乞师,令多尔衮喜出望外,但他对吴三桂只借兵、不投降大为不满。多尔衮致书吴三桂说:“今伯 (平西伯吴三桂)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得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带砺山河,永永无极。”吴三桂接书后,寻思再三,决计投降清朝。此时李自成的大军前部已抵山海关,为催促清兵速来,吴三桂不得已亲自出城奔向连山,向驻扎在连山的多尔衮大营递呈投降书。多尔衮大喜,对吴三桂优礼相加。吴三桂也表示忠心,当场剃掉头发降清称臣。多尔衮与吴三桂歃血盟誓,共讨大顺军。多尔衮迅即发令,大军向山海关挺进!于是吴三桂的关宁军破天荒地与清军组成联军,共同打击李自成。看来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与朋友,确是至理名言。山海关大战即将爆发。

【山海关大战】爆发于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以一日200里的急行军速度向山海关前进,大军过处扬尘蔽天。先头部队由多铎率领,数量只有1万人。在一片石遭遇大顺军唐通所部2万人,唐通原是明朝总兵,现已成为大顺朝的新贵。多铎率先冲入敌阵,八旗铁骑呼啸而上,喊声震天动地。不消两个时辰,唐通军被冲得七零八落,大败而逃。一片石之战是山海关大战的前奏。这是清军第一次与大顺军接触,交战的结果,逐渐腐败的大顺军抵不住生龙活虎的八旗军,初次尝到了清军的厉害。

多尔衮大军随即进入山海关,从连山到此,只行了一昼夜。这时李自成的20万大军已全部抵达山海关。李自成命大军沿石河列阵,从北山至大海,连绵数十里,形成一字长蛇阵。山海关十分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李自成的目的是诱吴三桂出城进行野战,然后歼之。多尔衮站在山海关高岗观察形势,发现大顺军一字长蛇阵,处于海边的阵尾部署最为薄弱,心中立刻有底。但他告诫诸王大臣说:“我大清曾经三围北京,而不能克。自成一举克之,其智能必有过人处,切切不可轻敌!”然后,多尔衮命令吴三桂先出关迎敌,让他从右翼出击。吴三桂面有畏葸之色,多尔衮怒目相视,吴三桂唯唯而从。多尔衮之心显而易见,以吴三桂为前驱,可辨其降清是否真心。再者吴、李交战,清军可坐收渔人之利。吴三桂此时也顾不了许多,他真想奋勇杀敌让主子看看他的表现,另外圆圆被掳,对大顺军的仇恨也在胸中燃烧。他令全军右肩束上白布,作为关宁军的标志,以白旗作为帅旗,率全部精锐冲出关外。李自成此时站在北山冈一座寺庙前指挥战斗,明朝太子朱慈烺战战兢兢地站在旁边观战。李自成见吴三桂出城而战,心中大喜。急挥帅旗命全军压上,又击鼓助威。大顺军蜂拥向前,大喊大叫,声震百里。吴三桂奋勇异常,声嘶力竭地高呼杀敌,关宁军以一当十,前仆后继,拼死冲杀。大顺军死伤无数,锐气稍懈。李自成在高冈上,见吴军如此骁勇,顿感心惊。他又命擂鼓,鼓声咚咚,惊天动地。大将刘宗敏从山上驰下冲入吴阵,大顺军士气再振,潮水般地涌向吴军,这真是一场罕见的恶战,两军都拼死拼力相搏,浴血而战,践骨向前。满地头颅乱滚,脚下血流溅溅,杀声、战马嘶鸣声、兵器撞击声,响成一片,摇山撼岳。多尔衮当时也在关后山坡上观战,见此激战,亦觉心惊:“好厉害,好厉害!我身经百战,从无见此等恶战,吴三桂还行!”(外战外行,内战内行,这是吴三桂的特点。)然而此时吴三桂实在不行了,大顺军全线压上,前后相继,不可阻挡。吴三桂左冲右突,渐渐力不能支。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蔽日,风势强劲,摧林撼石。多尔衮站在山冈,看看风向,大喜过望,下令清军全线进攻。那八旗大军埋伏山后,养精蓄锐,待势而动,一闻令下,万马奔腾,呼啸而下,如决堤之水,如出海之潮,冲入敌阵。大顺军早已疲惫,见清军杀来,阵脚顿时动摇。吴三桂见大顺军溃退,知是清军来援,回光返照,军心复振,乘势冲杀。李自成在高冈之上,忽见自家阵尾溃散,又见大队人马从关后杀来。突然醒悟,大喊一声:“满州兵来了。”随即拍马下冈。大顺军见山冈上没有帅旗舞动,又见李自成先奔,军心彻底崩溃,争先奔逃,真是兵败如山倒。吴三桂与清军合军掩杀,几个时辰,山海关前,一片空荡,唯见尸骨遍野,血流入海。追杀20余里,20万大顺军灰飞烟灭,敢战者,被斩杀殆尽,溃逃者,溺死大海。李自成与负伤的刘宗敏仅剩几千骑逃离山海关。

山海关之战是明清交替之际发生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战役,三方投入总兵力约40万人,用 “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形容此战的酷烈毫不过分。战争的结果,李自成的精锐被消灭殆尽,清朝成为最大的赢家。而吴三桂降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关键之关键。然而笔者真不明白,身经百战、勇猛无比、百折不挠的李自成,竟如此不堪一击。可仔细分析,大顺军之败也合乎情理。李自成真没想到吴三桂降清,也没想到多尔衮率清军突如其来。更重要的是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北京,大肆抢掠,兵士个个身拥大财重宝,腰缠万贯,征战数十年,回家享福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往日的战斗精神早已大打折扣,“骄兵必败”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以后清军入关,李自成一败再败,不可收拾。李自成的大顺朝土崩瓦解,覆灭之快,令人震惊,使现今史学界大惑不解,以至于成为一门热研的专题。某个专家百思之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李自成的覆灭是因为全军感染了一场可怕鼠疫。又解释说清军是骑兵,不易感染。其实李自成的部队也有十几万骑兵,吴三桂的军队也有大部骑兵。因此 “鼠疫灭李”论是奇思可嘉,但确实立不住脚。真正原因,是李自成军队迅速腐化堕落,丧失战斗力,如此而已,别无他解。

【多尔衮进京】是其父兄及本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吴三桂已降,几十年未被攻克的山海关已为大清国控占,由此直驱燕都,统一华夏,已成为越来越近的现实。为了酬报吴三桂的大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拨1万兵马永为隶属,并命吴三桂作为进军北京的先头部队。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多尔衮率大军从山海关出发,向北京挺进。沿途清军张贴散发布告,大意是,我大清国入关是为了剿灭闯贼,为崇祯皇帝报仇。老百姓我们不但一个不杀,还要好好保护他们。最有感召力的是两句话:“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就是说明朝的所有官员原来担任什么官职,清军来到,他们仍然做他们原来的官,老百姓原来干什么,现在还干什么。一句话,无论官民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山海关离北京800里,沿途州县闻风开门迎降,无一人抵抗。五月初二,多尔衮大军到达北京,明朝大批官员带着当地绅士及几千名百姓在城外五里处欢迎多尔衮大驾光临。大军随即进城,老百姓插花焚香夹道欢迎。

在多尔衮进京之前,闯王李自成已经逃遁。原来李自成从山海关撤回北京,早被清军的威势吓破了胆,认为北京无法可守,实际上他还拥有40万大军,并不布置抵抗,而是弃京西逃。撤逃时,他做了几件事。第一件事是将吴襄全家23口屠戮殆尽,以报吴三桂之仇。第二件事是他匆忙在武英殿举行大顺朝皇帝即位典礼,过了一下皇帝瘾。第三件事是将掠夺北京的所有金银财宝,用几千辆骡马车装载运出北京,其中1000两黄金铸成一锭的大元宝就装了几百车 (这数字惊人的财富最后的去向,至今还是个谜)。第四件事是放一把火将北京明朝宫殿烧掉 (只烧了一部分,真是幸事)。第五件事是逃跑时,挟制明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炤、定王朱慈炯外逃。从此太子与永、定二王不知去向,是死是活,是真是假,已成千古谜案。他在北京做皇帝只有短短的41天。李自成逃出后,吴三桂及阿济格率军一直追击到庆都又予以重创。

与李自成大肆拷掠不同,多尔衮进入北京真可谓秋毫无犯。清军入城的当夜,多尔衮下令,大军在城上宿营安睡,擅入民房、官宅者斩。老百姓各操其业,市井繁华如故。明朝所有官员只要向清军报到,便恢复原来的官职与满族官员一齐办公。他还下令召来被崇祯帝贬黜的魏忠贤死党、原内阁首辅冯铨到北京做官,这个举措,又使原来逃匿的明朝大批官员又赶回北京向清军报到应聘。接着多尔衮下令免除京畿地区的当年税赋的一半,明朝向百姓摊派的几百项苛捐杂税全被免除,合理的税也只缴纳三分之一。最使明朝官员动容感激的是多尔衮为崇祯皇帝重新举行盛大的葬礼,其规模极为隆重。稍后又安葬周皇后、袁贵妃,以及天启帝的皇后张氏。就连与崇祯帝一起吊死煤山的太监王承恩也安葬在思陵之侧,并立碑予以表彰。同时多尔衮命令保护明朝故宫,在扑灭大火之后,立即征集役匠予以重建、修缮。多尔衮此举真积一大功德,若不是他的保护与利用,今天我们没有观瞻明清故宫的福分。最后附带说一下,吴三桂追击李自成回归北京,意外地找到爱妾陈圆圆,离别数载,破镜重圆,吴三桂狂喜不已,绝代佳人陈圆圆,虽经刘宗敏蹂躏,丝毫无憔悴之色,姿容艳丽不亚当年,吴三桂将陈圆圆抱住喜极而泣。唉!这两个男女活宝,真把大明朝给害苦了!

【顺治迁都】是多尔衮的又一重大决策。北京稳定后,他下令清室从沈阳迁往北京,定北京为大清之都。并立即派固山额真何洛会等人回沈阳迎顺治帝入京。福临当时还是个小孩,一切听多尔衮的摆布。笔者在此向读者说明,在福临亲政之前,不得不把多尔衮当作本章另一个主人公加以陈述,因为他才是清朝擎天大柱。多尔衮迁都的决议,引起诸王大臣的反对。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是他的哥哥英亲王阿济格。他说:“初得辽东,不行杀戮,故清人多为辽民所杀。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关,可无后患。”这个阿济格真坏极了,他不但反对迁都,而且主张大肆屠戮,难怪他以后不得善终。而多尔衮说:“燕京势据形胜,乃自古兴王之地,有明建都之所。今既蒙天赐,皇上迁都于此,以定天下。则宅中图治,宇内朝宗,无不通达。可以慰天下仰望之心,可以赐四方和恒之福。”多尔衮迁都之议,得到大多数王公大臣的拥护。顺治元年九月末,福临被迎回北京,多尔衮亲到通州欢迎。十月初一,福临祭天告庙,在太和门登位,正式成为一统华夏的皇帝。同时大封功臣,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又命礼部建碑歌颂其功。又将废为庶人的豪格重新恢复为和硕肃亲王 (明眼人一看便知,多尔衮恢复豪格王爵,一是暂时稳定满州贵族情绪;二是他还想利用豪格为他打仗)。接着颁布 “时宪历”,命天下遵照施行。“时宪历”就是沿用至今的农历。这个极为科学的历法,相传为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所制 (一说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制)。汤若望原在明朝为官,得到朱由检的赏识,让他与徐光启一起制造新历。因为自元朝施行的由郭守敬制定的授时新历,不能与地球和天体的运转相符合,连个日食、月食都不能准确推测。而汤若望的 “时宪历”,以西洋科学之法制作,比之旧历法精确得多。但明朝没还有来得及颁布便消亡了。闯王进京,汤若望将新历法呈献,李自成很是赞赏,下令将汤若望保护起来。多尔衮进京,对外国人颇为鄙视,汤若望一度被羁押起来。然而汤若望医术高明,竟治好了孝庄太后的病 (一说是其女),多尔衮不得不另眼看待。汤若望乘势献上 “时宪历”,极力夸赞它的好处。这是多尔衮颁布 “时宪历”的原因。后来这个德国人受到福临的垂青,奉之若父,经常宣入宫中听他讲解西洋科学知识,又封他为太常寺卿、钦天监正、通玄教师。福临选皇储时,竟征求他的意见。汤若望推荐出过天花但很健康的福临第三子玄烨为太子,直接参与国家大事。汤若望20岁来中国,把他的一生献给中国的科学事业。他与利玛窦对中国的贡献,永远值得中国人尊敬。当然福临更值得歌颂,他思想开放,崇尚科学,兼容并包,如果没有福临的钦准,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福临迁都北京是清王朝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极为重大。他完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未完成的事业,大勋集于一身,当上了入关后大一统清朝的第一位皇帝,绵长的278年的国祚由此开始。

【剿灭闯献】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用兵。李自成放弃北京撤回西安,仍控制着山西、河南及广大的西北地区。张献忠也占据四川为王,这显然是清廷统一华夏的障碍。多尔衮下令首先剿灭李自成,以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吴三桂出大同,会合蒙古兵,入榆林、延安,攻陕西后背。以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孔有德等,由河南趋潼关,攻陕西的前面。多铎一军行军极快,驰入河南,先攻破洛阳、灵宝,闯将张有声、张有曾大败退回关中,李自成闻报大惊,急命将军刘宗敏率军据守潼关。清军急攻潼关,如泰山压顶一般,被陈圆圆美色弄得晕头转向的刘宗敏,早已失去当年的锐气,几个回合便被清军击败。李自成亲率大军来援潼关。这真是生死存亡的背水一战。李自成率全军发动无数冲锋,都被多铎挡回。正在此时,阿济格与吴三桂大军从山西渡河,下榆林,克延安,向西安挺进。李自成率军转身急回关内。潼关守将马世尧开关投降,迎入多铎,多铎大军长驱直进,与阿济格会师于西安。李自成见西安不保,一把火又烧了西安,弃城突围而逃。多铎又率军穷追。李自成后来逃到湖北九宫山,被当地民团打死。他的部队还有几十万人,一部分投降清朝,大部分投降南明。一代英雄其兴也速,其亡也忽,真令后世浩叹不已。笔者有诗叹曰:

№★一代英雄一代骄,挥戈横扫大明朝。

进京享福军心乱,万里江山几日抛。

后来,多尔衮又命豪格西征张献忠。豪格率大军由汉中进入四川。当时张献忠在四川割据为王,大肆杀戮,几乎所有的史料都说他在四川屠杀士民最少有几百万人之多,造成万古浩劫,早失民心。广汉有一 “七杀碑”,为张献忠所立,上刻:“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可见杀戮之烈。张献忠的部队军纪最差,滥杀无辜,笔者不能因为他是义军首领为他开脱罪责。张献忠闻清军入境,慌忙率军至西充抵抗。张献忠十分胆大气壮,竟领十几骑到前线察看敌情,却被豪格率军包围,豪格张弓搭箭,一箭射去正中张献忠喉咙 (一说是鳌拜),清军一拥而上割下张献忠的头颅,向北京奏捷。大西政权由此覆灭,一代枭雄张献忠也死于非命。他的部队尚有10余万人,后来大都投降云南的明朝永历小王朝,其中几员大将如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成为永历小朝廷的军事支柱。这是后话。

【平定江南】扫荡明朝残余势力是清廷入关后最艰苦的战争。顺治元年,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缢死,明社倾覆。不久明朝的残余势力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国号弘光。皇帝是明福王朱由崧。他是前明福王朱常洵之子、明神宗之孙、光宗之侄、朱由检堂弟。李自成攻克洛阳,活捉朱常洵,见他一身肥肉,重达360斤,很是好奇,将朱常洵剁成肉酱,拌和鹿肉吃了 “福禄羹”。朱由崧侥幸逃脱。后被明朝凤阳总督马士英视为奇货,拥立为帝。当时南明控制的地区有长江以南、淮河两岸、湖南、湖北、两广等,为南明效忠的军队最少有几十万人。武昌有左良玉,江北有徐泗总兵高杰、淮海总兵刘泽清、滁和总兵黄得功、凤寿总兵刘良佐。兵部尚书为声望极高的史可法,驻节扬州,统领各镇军马,足可与清军抗衡。但弘光帝不思进取,是个酒色之徒。朝中大权统由马士英、阮大铖把持。阮大铖是个德行无耻但才华横溢的文人,他创作的 《燕子笺》、《春灯谜》等传奇剧本脍炙人口,流传千古长盛不衰。早年投靠阉党,当时以谄事马士英而成为南明新贵。而马士英有斗蟋蟀的癖好,兴趣一来,万事不顾,世称蟋蟀相公。最可叹者,弘光帝朱由崧是个史所罕闻的大淫棍,登基后广选美女大肆淫乐。寻常处女不过瘾,更选幼女侍寝。精力不足,便吃春药。听说吃蛤蟆 (蟾蜍)可壮阳,就发动南京乞丐大捉蛤蟆。乞丐们打着“奉旨捕蟾”的旗儿,捕来大量蛤蟆献给他以制春药,被人称为 “蛤蟆天子”。明末人计六奇所著 《明季南略》记载,南京天宫有个道士袁本盈闻皇帝好淫,献上春药以图一官半职。这味春药是他绞尽脑汁发明的,制作原理是根据中医 “吃什么补什么”的理论。他极富想象力,其制作流程是,用人参喂羊,羊鞭便粗大许多,然后割下羊鞭喂狗,狗鞭也粗大许多,再割下狗鞭切碎拌以青草喂驴,驴鞭便硕长无比,乘时牵来母驴交合,驴鞭更硕长无比,坚硬无比,乘势割下驴鞭,这便是最后的春药产品。袁本盈将驴鞭煮熟,试食一小块,立即热气满腹,阳物勃然而起,历久弥坚,袁道士大喜,欢呼研制成功。第二天袁本盈迫不及待地将驴鞭及制作秘方献给朱由崧,朱由崧大喜,重赏袁本盈并封为太常寺少卿。回到后宫,朱由崧如法食用,果然热气满腹,欲火冲天,阳具粗大坚硬犹如驴鞭。急不可耐,召来两名幼女,肆意蹂躏。朱由崧体重300余斤,又吃了驴鞭,凶猛异常,两名幼女顿时血流不止,惨死在龙床上。从此朱由崧见天玩幼女,幼女惨死不计其数,教坊间雏妓搜掠殆尽,又掠民间幼女入宫。袁本盈最无耻的发明导引朱由崧大肆奸淫幼女,此二人真造了弥天大孽!可恨,可杀!当时有人以 “蛤蟆天子”与 “蟋蟀相公”凑成一副对联,讽刺南明政权,这样的朝廷早预现亡国之兆。插叙完毕,言归正传。南明政权的建立,使清廷大为震怒。多尔衮曾致书史可法,书中有 “予向在沈阳,即知燕京物望,咸推司马 (史可法)”之语,对史可法拉拢招降,并说,清之天下,取于闯贼,非取于明朝。史可法亦回书致答,表示坚决不降。也许是畏惧清军,也许是想偏安江南。南明政权竟做出一个愚蠢可笑的决定,派左懋第、陈洪范、马绍榆为使者,携带白银10万两、绸缎10万匹,来到北京犒劳清军,感谢大清国剿灭流贼为崇祯帝报仇及礼葬崇祯帝等事。多尔衮收下财宝,哈哈大笑。可笑之余又觉得莫名其妙,急忙召来范文程、洪承畴商议,二人均认为这是南朝畏葸的表现。于是多尔衮下令扣押南明使者 (后左懋第不屈而死),接着又下令讨伐南明。顺治二年春,豫亲王多铎率大军10万从河南出发,向南明发动进攻。八旗铁骑狂飙式地推进,陷归德,克徐州,南明守将不是望风而降,便是闻风而逃,徐泗总兵高杰亦被部下杀死。真是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多铎大军很快抵达江北重镇扬州。南明王朝最是可叹、可恨,敌军压境,不是全力抗清,而是内部火并不休。明宁南侯左良玉拥兵20万驻军湖北,他本是个骁勇善战的大将,镇压闯献屡建奇功,但看不惯马士英把持朝政,出于“忠愤”,竟率军进攻南京 “以清君侧”,左军战船连绵300里,顺流而下,直取南京。马士英闻报大惊,急派徐泗总兵黄得功堵击,左、黄两军互相厮杀,左良玉病死,黄得功的实力也消耗殆尽。因此,当多铎大军兵临扬州城下时,驻守扬州的史可法枉为兵部尚书,却调不来一兵一卒来援,扬州城唯有兵数千,形势真是危急。多铎派使劝降,史可法严词驳回。守城总兵刘肇基建议扬州地势高敞,可决淮河之水以灌清兵。史可法说:“决开淮河,清军未必丧尽,百姓先成鱼鳖。”于是史可法决计坚守扬州,为国尽忠。多铎见史可法不降,四面围定,大举攻城。扬州保卫战十分悲壮惨烈。清军攻势猛烈前所未有,扬州军民坚守七天,打退清兵无数次进攻,可歌可泣。然而清军用红衣大炮猛轰城池,城墙几处炸塌。清军蜂拥入城,史可法率领军民又与清军展开巷战。刘肇基战死。史可法见大势已去,拔剑欲自刎,却被副将张友福抱住,然后拥出小东门。谁知史可法死志已决,刚到城外便遭遇清军。他高呼:“我便是大明督师史可法。”清兵听他呼喊,一拥而上,乱刀齐下,顿时化为忠魂碧血。后来南朝遗民将史可法的朝袍、笏板葬于扬州城外梅花岭上作为纪念。笔者有诗赞曰:

№★丹心烈火守孤城,半壁江山只手擎。

十日狂屠完大节,梅花与尔一般清。

清军攻占扬州,多铎下令屠城,纵兵杀戮十日,可怜扬州军民遭了大劫均被杀尽。这就是史书上著名的 “扬州十日”。

扬州失陷,南京乱成一锅粥,马士英慌忙布置长江防线,派郑鸿奎、杨文骢率军守住长江天险。然而多铎大军乘夜渡江,兵尚未登岸,明军却全线溃散,真像猫追老鼠一般,老鼠只有逃跑,并无他法。清军过江一举占领镇江。弘光帝朱由崧闻报大惊,慌忙携着几个爱妃,连皇太后及皇后也不顾,从通济门出走逃往芜湖。马士英第二日上朝,见弘光帝已溜,倒还有些良心,携带着皇太后、皇后,与阮大铖一起逃出南京。皇帝、宰相一逃,总督京营圻城伯赵之龙惊得魂飞魄散,连忙修一道降书送至多铎大营。顺治二年五月十二日,清军兵不血刃开进南京。以圻城伯赵之龙、大学士王铎 (明末大书法家)、礼部尚书钱谦益 (明末大诗人)为首的明朝17位侯伯、大臣偕全城绅民几千人,在大雨中匍匐道旁欢迎清军入城,一个个淋成落汤鸡,但又不得不嬉皮笑脸,真是可笑可叹。南京被占,标志着维持一年的弘光王朝终结。朱由崧逃到芜湖被总兵黄得功收留。然而清军追来,黄得功战死,朱由崧被清军活捉。多铎大喜,将其押解至北京,献俘报功。第二年多尔衮下令处死朱由崧,这个被称为 “蛤蟆天子”的皇帝连同几个爱妃都被砍下头颅,可谓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攻占南京,活捉弘光。多尔衮欣喜若狂,又利令智昏,下令全国男性一律剃发,表示向清朝归顺。本来清军初入关时,为争民心,剃发与否悉听尊便。而多尔衮认为彼时时机未到,此时时机已到。这薙发令一颁布,全国乱作一团。几万名剃头匠被各地政府组织起来,由清兵带领,四处剃头,抗拒者立即杀死。那时剃头匠有一副担子,一头是炉子,一头是个木架,木架上方悬挂着圣旨,上写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木架下方是脸盆架子。剃头匠的这副行当一直流传下来,前些年笔者还看到剃头匠还挑着这样的担子游村串户为人们理发。然而限制发型自由、强制剃头的暴政,却引起了汉族极为强烈的抵触情绪,明朝遗民十分可笑,大批投降清军倒也无所谓,改朝换代,多是如此。但见清兵要剃去头发,却如丧考妣,宁断头不断发,羞辱燃起的民族气节烈火一下子喷发。一时全国各地爆发反清起义,烽火熊熊,烟尘滚滚,复明反清的旗帜到处飘扬。潞王朱常淓被马士英等拥立,在杭州监国;鲁王朱以海由故明兵部尚书张国维拥立,在绍兴监国;唐王朱聿键在福建被郑芝龙、黄道周拥立为帝,国号隆武;明总督沈犹龙、给事中陈子龙、主事夏允彝在松江举义;明主事卢象观奉瑞昌王朱盛沥在宜兴举旗;故明总督何腾蛟拥众数十万在湖南遥奉唐王隆武年号;还有几十个明朝的宗室藩王都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号。连由明降李闯,又由李闯降清的大同总兵姜瓖也反叛清朝,在山西发动叛乱。此时全国乱了大套。这些警报传到北京,多尔衮颇为着急,急召来范文程商议。范文程道:“殿下何必着急,爝火之光,何能蔽日,天戈一指,立即荡平。臣保举一人定可收拾江南残局。”多尔衮喜曰:“卿举何人?”范文程说:“便是原明辽蓟总督、兵部尚书洪承畴!”多尔衮召来洪承畴拱手道:“先生能文能武,明朝官员大多出自先生门下,先生经略江南,我无忧矣!”洪承畴见摄政王吩咐,岂敢不应。多尔衮下令召回多铎,再派贝勒博洛、贝勒勒克德浑、固山额真叶臣受洪承畴节制,各领兵再下江南。这洪老先生真是有能耐,凭着他以前的声望,一路传檄号召,江苏、安徽的明朝军队大多投降。贝勒博洛率大军进攻浙江、福建。明监国鲁王朱以海与唐王隆武帝本是叔侄,但朱以海怨朱聿键称号隆武帝,很是不服。于是清军未到,鲁王、唐王先互相火并。博洛大喜,乘势进攻,先斩了潞王朱常淓,又招降了马士英、阮大铖。鲁王朱以海逃走。又发兵直趋福建。唐王朱聿键闻清军来,命黄道周募兵,黄道周募兵未成,反被清军俘获不屈而死。唐王逃往汀州,博洛发兵攻克汀州,擒获唐王,唐王还有些气节,绝食而死。再说,贝勒勒克德浑一军直指吴淞,沿途所经大多望风归降,苏州巡抚王国宝、松江提督吴兆胜、吴淞总兵李成栋均献城出降。接着又克常州,下崇明,陷昆山,均是一帆风顺,大获全胜。然而兵至嘉定,却遭到嘉定军民的强烈抵抗。嘉定守将侯峒曾、黄淳耀率兵拼死守卫,勒克德浑命降将李成栋为攻城前驱,这个为虎作伥的李成栋杀自己的同胞更是狠毒,日夜猛攻,向主子大显身手,嘉定军民同仇敌忾,击退清兵无数次进攻,嘉定城下清兵尸积如山。丧尽天良的李成栋,运来红衣大炮几尊,猛轰城池,城墙多被炸塌,清军涌入嘉定,侯、黄二将与清兵激烈巷战,最后均为国捐躯。清军入城,大肆屠戮。今日屠,明日屠,后日屠,可怜嘉定军民均倒在血泊之中。这就是历史著名的 “嘉定三屠”。

清兵攻克嘉定,又攻克松江。兵至江阴,又遭到更加激烈的反抗。在清军未到之前,江阴早有充分准备。明朝典吏阎应元,忠勇兼备,娴熟兵法,被城中军民推为守城主帅。阎应元制造了许多新式武器,如毒矢、火砖、木铳等。毒矢箭镞上浸有毒药,射中人必死。火砖类似燃烧弹,抛过去烈焰忽起,可烧灼敌人。木铳实际上极像现代的手榴弹,内中装满易烧火药,抛过去木裂药爆,炸倒一片。清兵猛攻数十日,不是被毒矢射死,便是被烧得焦头烂额。勒克德浑急得无法,命降将刘良佐劝降,刘良佐跑到城下,向城上喊话:“区区江阴岂能久守,若能降清,封爵不在良佐之下,君应三思。”阎应元厉声道:“大明养士300年,不料出你这等伯爵,毫无廉耻,应元犹有心肝,宁为义死,不为利生。”说完城上乱箭齐发,刘良佐抱头鼠窜。清军围江阴两个多月,不能越城池一步。勒克德浑从南京运来红衣大炮几十门,置于四面日夜猛轰,城墙几处轰塌,清军潮水般涌入江阴,阎应元见大势已去,投水不死,被清军擒获,应元誓死不屈,遂遇害。清军下令屠城,城中军民10万人被难,悲壮惨烈可歌可泣。阎应元坚守江阴80日,创造了守城的奇迹。他临终留下绝笔对联一副: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六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守,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后来清军又向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进军。左良玉之子左梦庚率兵10万投降;何腾蛟兵败被擒斩。江南、湖广、岭南均被清兵占领。在北方,尼堪、阿济格、多尔衮几次征剿大同,姜瓖叛军终被敉平。只有福建沿海郑成功、广西一部及云南、贵州桂王朱由榔的部队还在苦苦支撑。

清军初入关时,打着为明复仇的旗号,减税减赋,秋毫无犯,用兵极为顺利。但施行薙发、圈地等暴政,引起汉民极大的反抗情绪,清军为施行暴政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多尔衮之薨】令人惋惜,他为大清立下天大的功劳,却英年早逝。说起他的死因,笔者还须从头说起。平定东南、大同之后,多尔衮功勋盖世,气焰冲天,干了一件伤天害理之事。肃亲王豪格西征张献忠凯旋,大功煊赫,不但不奖,反而以细小的两个错误 (部下冒功未究、擅自将部下吉赛提拔)逮捕入狱。几个谄媚的大臣都说死罪应诛,多尔衮格外开恩,将其幽禁。然后将如花似玉的豪格福晋博尔吉锦氏纳为己妃,并举行盛大婚礼,诸王大臣齐来祝贺。豪格在狱中闻说此事,便一命呜呼。豪格系皇太极长子,天潢贵胄,立有大功,人品忠厚诚实,本有做皇帝的资格,却被多尔衮逼死,这是满清立国几十年来宗室内部最大的冤案。此事在清室引起极大的反响。多尔衮又大施淫威,将心怀不满的郑亲王济尔哈朗降为郡王。如此,满朝大臣都噤若寒蝉,唯摄政王马首是瞻,都说多尔衮功德齐天,应再予表彰。顺治五年十一月,福临小皇帝下诏:“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尊为皇父摄政王。”从叔父摄政王变为皇父摄政王,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微妙。原来还在关外时,皇太极已死,多尔衮成为摄政王。皇太极之妃、福临之母庄妃博尔济吉特氏便升为皇太后,母以子贵,便揆掌后宫大事。年轻美貌的庄妃,守不住闺房寂寞,对气宇轩昂、英武雄健的多尔衮屡屡挑逗。庄妃美艳无比,且极有智慧。她钟情多尔衮并非只满足性欲,最重要的原因是她想借多尔衮之势保护她的儿子福临。多尔衮当然更是睿智,虽然贪庄妃之色,但更需要的是借太后和小皇帝的尊位把持朝中大权。两人一经勾搭,便一拍即合。以后多尔衮出入后宫如出入家门一般。两人的结合,既是灵与肉的结合,更是政治交易。清军入关,多尔衮出生入死打天下,庄妃非常感激,朝中大事全力支持,庄妃苦心可鉴,都是为保儿子福临的皇位。那多尔衮自从纳了豪格之妻,日夜纵乐,却把元妃大福晋活活气死。毕竟是结发元配,元妃大福晋一死,多尔衮怏怏不乐,偏有几个大臣如范文程、何洛会等人窥视多尔衮心思,向多尔衮密献好计。征得多尔衮同意,这些大臣联翩上奏,说什么摄政王新丧元妻,而皇太后寡居宫中,皇父、皇太后应同宫合居,以尽皇上孝思云云。兄长亡故,弟妻其嫂,原是满族的风俗,在当时并不丢人现眼,庄妃见到这些奏章,内心欢喜异常,明媒正娶比幽会偷情更是方便舒畅,便借顺治皇帝的圣旨准奏。于是举国庆贺,共祝太后下嫁,摄政王新婚。这便是野史上津津乐道的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的 “太后下嫁”。这段姻缘原载 《东华录》,据闻以后在乾隆朝时,乾隆皇帝 《东华录》之后,为先人美事脸红蒙羞,便令纪晓岚重修 《东华录》,将这段好事删除。所以清朝的所有官修史书对此事讳莫如深。按说如此大事,应诏告邻国,但便是保存完好的朝鲜历史档案也无此事记载。明末的诗人张苍水诗云:

№★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明明是指 “太后下嫁”。作为政治讽刺诗,本不能成为信史的证据,但最起码可证明慈宁宫里居住的太后 “婚嫁”已是当时传闻天下的马路消息。总之,“太后下嫁”还有待后世学者进一步研究,宁可存疑,不可斥为无稽之谈。

多尔衮英雄好色,欲猎尽天下美色而后快之。太后、豪格福晋并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他以出猎为名,驰出关外,跑到连山。他的亲信何洛会早在连山为他修建了一所豪华的别墅。不几日,朝鲜国王李淏派使者送来两位美女,朝鲜妇女以皮肤白皙闻名于世,这两位佳人,不仅皮肤白皙,姿容艳丽更在中原妇女之上。而两美人正是朝鲜国王的两个妹妹,正儿八经的朝鲜公主。原来当年多尔衮进攻朝鲜,攻克江华岛时,见到两个小女孩,当时只有八九岁年龄,姿容却出奇的俏丽。当时被俘的朝鲜老国王李倧,见多尔衮盯住两个女孩不放,便讨好多尔衮说待到及笄年龄一定送多尔衮为妃。这些事何洛会很是清楚,必定是他威逼朝鲜将公主送来,以讨好多尔衮。多尔衮见了两位佳人,喜不自胜,立即举行成婚典礼。随行的王公大臣齐来祝贺摄政王又得新欢。当夜,多尔衮步入洞房,左拥右抱,演了一场独龙斗双凤的风流戏。此后连续半月,带着两名爱妃行围打猎,带着美人打猎,滋味更是新鲜快乐,早把太后与豪格福晋抛到九霄云外。多尔衮不能在连山久留,于是将两个爱妃安置在喀喇城。这个喀喇城是多尔衮新建的避暑胜地,是他用加派的直隶等九省地丁银250万两修建的,喀喇城修建了很多宫殿,又有广阔的游猎场,异常豪华广大。将爱妃藏之金屋后,他又匆忙赶回北京。回京后,他又矫诏将生母太祖之妃阿巴亥封为皇后,又加谥号,并且入祔太庙。阿巴亥是为努尔哈赤殡葬的妃子。当年多尔衮、阿济格、多铎见母亲被活活埋葬在地下,悲愤异常。现在为母亲加了封号并入祔太庙,心中出了一口恶气,快慰至极。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背着太后又去喀喇城围猎,这一次与前次不同,疾病已侵入肌骨,他面容憔悴,感到浑身疲软。但见到两个朝鲜爱妃又不得不强打精神和一对姊妹花虚与周旋。一个病夫哪经得起夜夜戕伐,不消几日,一位魁伟雄奇的盖世英雄竟变成骷髅鬼一般,接着又大口地吐血 (似为肺痨)。多尔衮自知不祥,急召来其兄阿济格交代后事 (其弟多铎已出痘而死),两人密谈许久,无人知其机密。当夜,两个朝鲜美人哭声连天,大臣们进室一看,一代英雄多尔衮直挺挺地躺在床上,两眼翻白,死不瞑目。时在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

多尔衮的灵柩由阿济格护送回京。福临白衣缟服,亲至东直门,迎接灵柩,但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卫士将阿济格逮捕,说是犯有谋反大罪 (阿济格后被福临赐死)。第二日,福临颁下圣旨,内有 “王扶立朕躬,平定中原,至德丰功,千古无二”之语。并尊封多尔衮为义皇帝,庙号成宗。又以帝礼葬之,举国哀悼。福临对多尔衮死后的待遇,可谓旷古罕闻。多尔衮真正是生荣死哀。然而这都是表面文章,全是碍着母后的脸面,其实福临内心对多尔衮恨之入骨,恨他专权,恨他跋扈。果然,在多尔衮死后一个月,以济尔哈朗、苏克萨哈为首的诸王大臣窥准福临心思,告发多尔衮种种大逆不道的罪状。其中主要有下葬时僭用帝服、大东珠等违制宝物,还有逼死豪格、强纳豪格之妻等。中国人有 “打死老虎”的特长,济尔哈朗首先发难,大臣们纷纷效法,你一本,我一本,弹劾多尔衮种种不法之状。这些弹劾奏章,正中福临下怀。此时孝庄太后已探知多尔衮私纳朝鲜王妃之事,醋性大发继之雷霆大怒,发下懿旨催办谋逆之案。随即福临发下圣旨,削去多尔衮王爵及以前所有的封号、谥号。并抄没家产,毁其陵墓,砍头鞭尸。其生母阿巴亥的神主牌位也被撤出太庙。多尔衮生前亲信何洛会、胡锡等大臣都被凌迟处死。大学士范文程也给予革职留任的警告处分 (范老头人缘好,还算幸运)。总之,多尔衮生前的煊赫,与死后的惨状形成强烈的对比,真令人感慨不已。

几十年后,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他说:“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殓服僭用龙衮,证为觊觎,有是理乎!”乾隆之言分析精辟至极。当年多尔衮兵权在握,废掉孤儿当皇帝真是易如反掌。真皇帝他不当,死后穿一件龙衣、放几颗东珠,有什么异志!而且清廷已经将他尊封为义皇帝,庙号成宗。即使穿了龙衣,也是名正言顺,这显然是诬陷。

多尔衮之薨,标志着一个英雄时代的结束。他一生南征北战,随太宗征朝鲜、定蒙古,屡屡重创明军。又尽心力扶持福临,入关定鼎,统一华夏,其盖世功勋,丝毫不让太祖、太宗。虽有薙发、圈地等暴政,但瑕不掩瑜,仍然是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英雄。他是一个奇男子,是无冕之王、不帝之帝。他那睿智英武的风采,将永远闪耀史册。笔者情不自禁,吟诗赞之:

№★旷世英雄出满洲,金戈铁马统貔貅。

西征蒙古逞天纵,东伐朝鲜到海陬。

定鼎燕京清北阙,鏖兵江表下南州。

可嗟血性奇男子,累死沙场恨未休。

【追击桂王】是福临亲政以后最大规模的用兵。这场战争旷日持久,历时13年,直到顺治十六年方才基本结束。在多尔衮在世之日,反抗清朝的福王、鲁王、唐王等几个小朝廷已被他消灭殆尽。而明朝的另一藩王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改元永历。原明总督何腾蛟拥兵几十万占据湖南、江西,表示坚决拥护永历帝。明降将姜瓖也在大同发动叛乱,几乎占领山西,遥奉永历正朔。这样永历小朝廷实际控制的地盘有两广、湖南、江西等地,与清廷分庭抗礼,可谓势力浩大。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连续派济尔哈朗、博洛、勒克德浑及三个汉奸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率兵进剿。永历小朝廷的军队抵挡不住清军的猛烈进攻,何腾蛟被擒斩,大学士瞿式耜被俘不屈而死。湖南、江西、两广均被清军相继占领。永历帝朱由榔被清军一路追赶,惶惶如丧家之犬,四处奔逃,真是陷入绝境,走投无路。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明祀尚未到灭绝的时候,盘踞云南、贵州的孙可望,突然表示联明抗清,向永历朝廷奉表称臣,竟派兵到南宁,将朱由榔迎到贵州安隆。孙可望何许人也?他原是农民军张献忠的大将,清军攻破四川,张献忠被杀,但张献忠的四个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还拥兵几十万,他们逃出四川,攻占云南、贵州,孙可望竟自立为王,国号后明。孙可望颇有政治头脑,认为自己是流寇残部,在当时声名狼藉,若想不被清军消灭,必须联明抗清。而朱由榔是当时仅存的明王朝朱家嫡派子孙,拥护他,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是最佳策略。他将永历帝迎到贵州,又逼永历帝封他为秦王。掌握了小朝廷大权,孙可望很有进取之心,立即派李定国率军8万进攻广西,李定国原在张献忠的义军时就以智勇双全、勇猛善战著称,他的兵锋极为锐利,连续攻破沅靖、武岗、全山,清定南王孔有德的主力均被消灭。李定国驱兵穷追,乘胜包围广西首府桂林,日夜发动猛攻,孔有德抵挡不住,城破之时竟自刎而死。这个自称孔子后裔的大汉奸,为清廷卖命半生,至此得到应有的下场。清廷得到广西全境失陷、孔有德自杀的败报之后,福临异常震怒,因为这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次败绩。顺治九年八月,福临命敬谨亲王尼堪为帅,率军自湖南进攻广西,尼堪是努尔哈赤之孙,褚英之子,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是清朝最骁勇的将帅之一。他率军到达衡阳,便与从广西赶来的李定国大军遭遇。李定国知尼堪威名,认为只可智取,不可强攻。李定国对清军发动佯攻,两军刚一接仗,李定国立即后退。骄横一世的尼堪认为李定国不堪一击,驱兵大进毫无顾忌。在追至20里外,被李定国预先埋伏的大军包围。李定国以大象为前驱,张牙舞鼻,向清军扑来,接着以大军继后痛击清军,清军全军溃散,尼堪亦死于明军乱刀之下。李定国第一次与清朝正规部队八旗军交战,便斩杀其主帅,大获全胜。全军欢声雷动,热泪盈眶,高唱岳飞的 《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场面激昂,气氛悲壮。当时的明朝遗民、著名学者黄宗羲听到消息后激动地说:“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捷,连蹶清朝两名王,天下震动,即便是明朝全盛时期也不可能做到。”尼堪被杀,败报传回北京,清廷朝野大惊,痛呼:“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福临更感惊惶:“我朝用兵,从无此失。”确实李定国大败清军连歼清朝两个亲王,为汉族出了一口恶气。随后李定国返军杀回广东,攻克肇庆,又包围新会几个月,清朝在新会的守军几乎饿死殆尽。清军主力来援,李定国被迫退出广东。然而李定国战败清军的功绩,使孙可望大为嫉恨,连连设计谋害李定国。又大施淫威,逼迫永历帝。永历帝忍无可忍向李定国求救。李定国将永历帝救出虎口,迎回云南昆明,君臣相见,相拥而泣,李定国发誓为永历帝效忠,抗清复明。永历帝封李定国为晋王。心胸狭窄的孙可望见奇货永历帝被李定国夺取,极为恼怒,竟发兵14万进攻昆明。当时昆明守军只有3万,永历小朝廷真是危在旦夕。然而孙可望倒行逆施,部下怨恨已久。孙部大将白文选临阵倒戈,投向永历王朝。白文选大呼:“迎晋王,迎晋王。”孙可望14万人马顿时土崩瓦解。孙可望率残部逃脱,逃到贵阳,贵阳守将冯双礼怒斥孙可望背叛天子,闭门不纳。孙可望陷于绝境,走投无路之下,向清朝洪承畴大营投降。福临对孙可望降清大喜过望,对其优礼相待,将其封为义王。孙可望不负清廷厚遇,将云南地理形势、军事部署等如实报告,并愿为向导,建议清廷向云贵进军。李定国与孙可望内讧火并,极大削弱了永历朝廷的势力,北伐复明已成为不可实现的奢望。而孙可望降清,又给清廷提供了平定云贵的良机。顺治十五年,福临下旨平定云贵,命吴三桂、洪承畴、都统卓布泰为帅,分别从湖南、汉中、广西三路出发,兵锋直指云贵。清军三路大军会师于贵州,贵州明军不堪一击,纷纷投降,很快贵州全境被清军占领。清军乘胜追击直扑云南,此时李定国却遭到永历朝廷大臣的反对,说他专权误国,于是李定国愤而率军退据滇西。清朝大军攻克昆明后,吴三桂率兵追击李定国,在腾越磨盘山遭到李定国的伏击,清军大败。这是李定国打败清军的最后一次记录。随后他率军驻于中国、缅甸边境一带,等待时机,以图恢复。李定国忠义薄云天,屡创清军,扶持永历王朝长达13年之久。他忠贞不屈、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划时代的奇迹。就连清廷朝野也对这位忠义勇武的军事天才赞赏不已,把他比做元朝扩廓帖木儿式的英雄。清朝末年,章太炎在日本发表反清演讲:“愿吾滇人,勿忘李定国;愿吾闽人,勿忘郑成功;愿吾越人,勿忘张煌言;愿吾桂人,勿忘瞿式耜;愿吾楚人,勿忘何腾蛟;愿吾辽人,勿忘李成梁。”章太炎将李定国排在明末抗清英雄之首,可见李定国精神对后世影响之大。不过李定国由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嬗变为没落王朝的忠臣,谁能料到!用阶级分析法是说不清的。然而永历帝朱由榔却被清军的威势吓破了胆,恢复大明的理想早已丧失殆尽,在清军的追逼下,他惶惶逃入缅甸,寻求保护。缅甸国王莽达将其随行军队1000人全部缴械,将永历帝君臣几百人圈禁在深山荒谷,衣食无着,处境十分凄惨。

李定国退至中缅边界,朱由榔逃到缅甸,标志着永历小王朝已基本覆灭。福临对永历朝用兵10余年,云南、贵州终于纳入大清王朝的版图。抵抗清朝的明军残余势力,只剩福建沿海的郑成功的部队。

【郑成功光复台湾】是中国历史的大事,笔者不得不郑重述之。说起郑成功光复台湾,必从他奋勇抗清说起。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原是海盗,后被明朝招抚,长期任为福建总兵。南明王朝被灭后,郑芝龙与黄道周等人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建号隆武。清贝勒博洛率军入闽,黄道周被俘不屈而死,唐王逃到汀州亦被清军擒获绝食而死。唯独郑芝龙贪图富贵投降清军,被清廷封为同安侯。郑成功素怀忠义,见父降清,羞愧难当。郑芝龙多次发书劝降,郑成功誓死不从。他在厦门招募人马,训练水军,奉永历为帝,发誓反清复明。永历帝将他封为延平郡王,他叩头再谢,感谢非常,并将厦门改为思明州。父降清,儿抗清,一时传遍天下。四方遗民义士都投奔其麾下,兵力猛增,声势浩大。从此,他以厦门为基地,屡屡进攻清军。福建沿海四府十二州均被郑军攻破。清廷闻警,命闽浙总督陈锦率兵进剿,两军水师战于海上,一场鏖战,清军大败。福临闻清军败绩,下旨再次招降郑成功,封其为海澄公。郑成功怒斥清使:“我是明臣,不受清封。”坚决不降。福临一怒之下,将郑芝龙削去侯爵,流放宁古塔 (后被处死)。顺治十六年,清军攻克昆明,永历帝危急,郑成功为报复清军,率军17万进攻南京,兵锋所及,锐不可当,大军攻克镇江后,将南京团团围住。郑成功先祭明孝陵,然后攻城。郑军日夜攻城,清军力衰难支。清朝两江总督郎廷佐,最是狡猾,派使向郑成功求降,说是南京人心不稳,容他慢慢劝导,半月之内必定献城出降。郑成功大喜,当即应允,按兵不攻,守株待兔,专等郎廷佐出降。然而这正是郎廷佐的缓兵之计,他一方面与郑军虚与周旋;另一方面整顿兵力继续守城,等待清军主力来援。不到半月,江南提督梁化凤率水陆两军来援,梁化凤夜间发兵突袭郑成功大营,郑军毫无防范,顿时大乱。此时郎廷佐开城出击,郑军两面受敌。郑成功见状长叹一声,下令撤军。南京为东南首府,郑成功围攻南京,着实让福临吃了一惊,他下严旨,不惜代价歼灭郑成功。于是靖南王耿继茂由广东攻入福建,闽浙总督李率泰、福州将军达素出漳州,两军合攻厦门。郑成功奋勇抵抗,将两路清军击退。但是郑军内部亦人心惶惶,许多将领竟投降清军,其中包括亲信黄梧与施琅。郑成功见清军不断进攻,厦门不可久持,便有了到台湾去发展的念头。台湾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领土,早在东吴时期,孙权曾派军驻守。明朝末年,荷兰人泛海而来登上台湾岛,起初是当作贸易的停泊处,后来大批荷兰人带着枪炮移居台湾,当地土人无力反抗,于是台湾成了荷兰王国的属地,派驻总督治理已有38年之久。当年郑芝龙做海盗时,常来台湾停泊休整。郑成功自幼便随父出海,对台湾地理形势十分熟悉。顺治十八年三月,郑成功率军3万人、战舰300艘,自金门科罗湾出发,经澎湖,于三月二十五日夜间,出其不意乘海潮从鹿耳门、禾寮港两处登陆。荷兰人猝不及防,纷纷溃逃。接着大军攻克赤嵌城,荷兰红毛子不战自降。郑成功麾兵大进,乘势包围首府台湾城。台湾城被郑军围困九个月,荷兰人弹尽粮绝,荷兰总督揆一率残兵败将900人叩头出降。顺治十八年 (1661年)十二日十三日,郑成功占领台湾全境,结束了 “红毛子”38年的殖民统治,台湾又一次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氏此举,光照千秋,永远值得国人敬仰。自此,郑成功在台湾设置政府,派遣官吏,治理台湾。永历帝死后,他不称帝仍称王,与大清朝隔海对峙,分庭抗礼。郑成功收复台湾无愧中华民族英雄之称号,笔者述至此感奋异常,为诗赞曰:

№★闽山灵气毓豪英,血性男儿志纵横。

移孝作忠昭竹帛,驱荷抗满势峥嵘。

兵屯台岛千秋颂,心与梅花一样清。

何日春风吹两岸,焚香共祭郑延平。

【福临之崩】是传奇而神秘的一幕,至今史学界对他的离世争论不已,有出家为僧说,有痛失爱妃郁郁而死说,有出痘而死说,被称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最近史学界通过对清室档案的多年研究,认为出家到五台山为僧是民间传说,爱妃董鄂氏之死是诱因,真正死亡的原因是福临患天花而死。

天花是当时蔓延世界的传染病,从外国传入中国当在宋朝中 (一说东汉就有天花病发生),这种病传染性极强,一旦患病,全身出满红痘,几日后溃烂,不久即死,无药可治。侥幸不死,浑身满脸留下瘢痕,成为奇丑无比的麻子。人们提到天花,谈虎色变,恐怖不已。蒙古察哈尔林丹汗、豫亲王多铎,史书上明确记载,均是出痘而死。顺治初年,蒙古草原天花蔓延,福临闻之惊恐万分,下旨禁止蒙古各部入京进贡,因此蒙古停贡长达六年之久。福临为躲天花,经常独居深宫不敢外出,有时觉得北京人杂也不安全,竟到热河一住几月躲避天花。那时人们对天花除了恐怖,毫无了解,或认为是痘神作怪,于是全国人民穿着花衣祭祀痘神。后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出痘侥幸不死者,终身不再感染天花。福临帝也知道这个道理,因此他听从汤若望的建议,将出过天花的第三子玄烨立为太子。总之,天花恐怖可怕,无药可治,一旦流行死者成千上万,比之当今的艾滋病还要恐怖可怕百倍。但所幸的是,后来中国的医者,从出痘不死可获免疫中得到启示,发明了人痘疗法,就是将痘浆抹入鼻内,或者将痘痂研成粉末吹入人的鼻内,如此人们不出痘或者轻出痘。这种人痘疗法后来传入欧洲、印度等国,不知救活了多少天花患者。人痘疗法的治疗效果仍是有限,只能治疗三分之一的患者,大部分患者只能在痛苦中死去。直到18世纪初期,英国医生真纳,从中国的人痘疗法受到启示,发现了牛痘种植法,从牛痘中提取液汁,种入人体,几年一种,可获永久免疫力。牛疫种植法的普遍应用,天花终于被制服。20年前,联合国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不知名的中国人痘疗法的发明者及牛痘种植法发明者英国医生真纳拯救了人类,他们的大名应用金字书写于历史丰碑之上,全世界人民将永远纪念他们。

人痘疗法据说始于宋朝,但在顺治时还未普遍应用,对疗法认识还很茫然。作为万金之躯的皇帝,对天花怕得要死的福临,决不敢把痘痂、痘浆喷入鼻内来试验,等待他的只能是死亡。

福临死于天花是肯定的,但天花病毒一般袭击身体虚弱的人。福临还年轻,只有24岁,在这之前他对尘世万念俱灰,再加上因爱妃死去的过度悲痛,使他的身体虚弱不堪,虚弱的身体又染上天花,岂有不死之理。因而有史书说福临帝死于 “色”、“空”二字,不无道理。

先说 “空”。“四大皆空”是佛门对尘世的看法。福临自幼受母亲孝庄太后的感染,就受到佛教的影响,及长竟笃信佛教,愿读佛经,愿与僧人为友,愿到佛寺游览。他经常说:“朕前生必是僧人,一至佛寺便觉心静神怡;回到宫中便觉心烦意乱。”许多僧人都奉承他,说他是慧根佛心。老实说,在多尔衮摄政时,他童心无忧,算是个欢乐的孩子。但是福临亲政以后,日理万机,国家大事都压在他的头上,国家初造,百废待兴,各地反清活动此起彼伏,这些事搅得他烦躁不安。他没有感到皇帝的无上尊贵,反而感到厌倦烦恼,清室家法极严,他必须按祖训早起晚睡地去上朝理事,批奏章,真是身心疲惫,万念俱灰,对尘世十分厌恶。于是闲下来便一头钻进佛事,寻取清静。他无休止地召见高僧研究佛法,通宵达旦,乐此不疲。他还多次吵着闹着要出家当和尚,要不是孝庄太后阻拦,也许他早遁入空门。真是 “不爱江山爱法门”。顺治八年,厄鲁特固始汗率军入藏,把达赖喇嘛扶上布达拉宫宝座,开创了达赖喇嘛政教合一执掌大权的先河。对达赖喇嘛这尊活佛,福临羡慕不已,竟下旨宣召达赖入京晋见。达赖喇嘛也对这位 “佛心天子”心仪不已,一闻宣召,欣喜若狂。顺治九年三月,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率领僧俗官员3000人,浩浩荡荡到北京朝谒天子。福临对达赖晋京,万分重视,拨国库银9万两为达赖修建行宫,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西黄寺。达赖到京,受到极其隆重的待遇。一位是 “佛心天子”,一位是在世活佛,两人一见倾心,相见恨晚,仿佛是前世佛侣。达赖喇嘛虔诚地为福临帝诵经祝福,并表示西藏永远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福临龙心大悦,封五世达赖为 “西天大喜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赤喇旦达赖喇嘛”。这是清廷给予达赖至高无上的荣誉。达赖归藏时,又带走朝廷赐给他的数量极为庞大的金银财宝。福临接受达赖朝觐,是福临心向佛门的佐证,这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政治意义尤其巨大,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最迟在元朝便入中国版图,明朝时西藏亦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五世达赖朝觐清朝皇帝,接受清廷册封,表明西藏作为中国领土接受中央政府管辖又在继续。

过去有许多稗官野史说福临到五台山出家为僧,以后康熙皇帝六上五台山寻父,都是些经不住考证的民间传说,但能证明福临确实有过 “弃天下而为僧人”的念头。总而言之,福临看破红尘,心仪空门,是不争的事实。

天柱山藏经阁有福临遗诗一首,现抄录如下: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河山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这首遗诗,极像福临口吻,笔者不知是真作还是伪托,如果是真,他确实对人生大彻大悟。虽不能当作福临出家为僧的依据,但可以看到他厌恶尘世、倾心佛法的思想。

再说 “色”。福临皈依佛法是真,但他事实上并不遵守佛门戒律,一切视为 “空”,而对 “色”却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真是罪业。他小小年纪,从16岁到24岁,一共纳了19个后妃,真是个 “多情种子风流帝”。被他封为“通玄教师”的德国牧师汤若望就说过 “他肉欲十分发达”。你想,19个女人争着与一个少年天子共枕同床,夜夜戕伐,小皇帝哪能受得了,其结果必然是龙体疲软如泥,虚弱不堪。其实福临的婚姻并不美满如意,他的元配皇后博尔吉锦氏,他看不上眼,不久贬为静妃,打入冷宫。后立的皇后也是蒙古科尔沁格格,也看不上眼,皇后只能守空帷而哀叹。后来他又纳了一个妃子,是内大臣鄂昌之女董鄂氏,生得天姿国色、美艳绝伦,福临一见钟情,惜之如命。福临上朝回宫疲惫不堪,董鄂妃像一只依人小鸟,扑入他怀中,他感到天地间的欢乐,只集中在此时此妃。真是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并将她破例封为皇贵妃。自从有了董鄂妃,他爱情专一,夜夜专房,欢乐无比,将佛法置之脑后,然而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三年,这位貌如娇花、身似弱柳的董鄂妃便香消玉殒,驾鹤西游,一病而亡。福临抚尸大哭,寻死觅活,痛不欲生。要不是太后及大臣拦住,早已殉情而去。为这个女子的死,他做到了能做的一切,辍朝五日,追谥为皇后,大赦天下,命全国服丧,甚至赐死宫女为其殉葬,并亲制祭文哀悼芳魂。后世野史上说所谓董鄂妃就是秦淮艳妓董小宛。但确凿的史科证明,董小宛爱的是大名士冒辟疆。她的年龄要比福临大得多,不可能与福临共偕龙凤之欢。董鄂妃就是董鄂妃,与董小宛风马牛不相及。福临与董鄂妃的爱情是一段凄婉传奇的故事,又是一个悲剧。悲剧的结果,福临伤心到极点,身体也虚弱到极点。如此虚弱的龙体,天花病毒乘虚而入,于是不治而崩。

顺治十八年十月初九,福临崩于养心殿,在位18年,仅活了24岁。他名为福临,但命薄福薄,他和后来的同治帝是清朝最短命的皇帝。死后被谥为章皇帝,庙号世祖,葬于遵化清东陵之孝陵。死后颁下遗诏,这是一道罪己诏,反省为帝为政的往事,惶恐多悔,十分沉痛深刻。他在遗诏中罗列自己13大罪状:不能效法太祖、太宗,渐染汉俗,抛弃淳朴,以致国治未臻,民生不遂。②受皇太后恩养,子道不终,孝恩未尽。③弃母而去,致太后无限哀痛。对诸王贝勒爱护不周,晋接既疏,恩连遂少。④对满州诸臣,不能信任,有才莫展。委任汉官,使满族大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⑤不能延纳人才,以至于常感举世无才。⑥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斥。⑦国用浩繁,兵饷不足。而国库银多用于宫中,厚己薄人,益上损下。⑧经建宫殿,糜费甚多,不体民艰。⑨追奠董鄂妃,过于优厚,不能以礼止情。⑩设立十三衙门,任用太监。○1常图安逸,燕处深宫,不能经常接见朝臣,造成上下堵塞,不能交通。○12自恃聪明,不愿纳谏,以致臣工缄默,不肯进言。○13有错不改,在表面上反省,实际是文过饰非。以上是遗诏中所列、福临自己反省的13条大罪,细细分析,是发自肺腑之言,着实沉痛深刻。比之夏禹罪己、汉武帝轮台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封建帝王反省检讨如此,笔者表示敬意。

遗诏还命令,以第三子玄烨为皇储,服丧27天后即皇帝位。又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勋旧为辅政大臣。

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承上启下,意义非凡。他在位18年,前七年睿亲王多尔衮摄政,他年幼无事可做。他亲政之后,明桂王称号于西南,郑成功抗命于东南,国事多艰,一身承担,平息战乱,初定大局,其功不可抹杀。在文治方面,他勤政爱民,孜孜求治,且广施仁政,留意民生,革除苛捐杂税,又开科取士,任用汉人,睿智而怀大度。年纪虽轻,智力超群,弥留之际,深刻反省,责己罪己,古今君王鲜能如此。总而言之,他是一位勤政爱民、治国有方的英明君主。前代史家论及他的过失,只对他设立内宫十三衙门颇有指责,这是对的,太祖、太宗在关外,都没有使用太监。而他接受明朝的恶习,重新使用阉人,导致这个丑恶的太监制度又延续270余年。然而笔者认为,福临最大的错误,是对多尔衮的态度。多尔衮戎马一生,军务倥偬,南征北战,从无稍息,死去之前,还西征大同。他的早死虽有亲女色的原因,但实际上是累死的。他定鼎中原的大功暂且不论,他对福临从扶立到摄政,是忠心不二的,根本没有篡位的野心。多尔衮对大臣只巴结他而疏远福临十分讨厌,多次告诫大臣首先要忠于皇帝。有个叫文锡的大臣劝福临驾临摄政王府看望多尔衮。福临驾临王府,多尔衮诚惶诚恐。后来得知是文锡怂恿,非常震怒,立即将其逮捕治罪。诚然多尔衮曾跋扈专横不可一世,这和他的盖世奇功相比,又算得什么!所有的史书记载,多尔衮没犯过欺君之罪。可是福临对他始宠而后贬,用人时无限吹捧,人一死便横加罪名,甚至削爵抄家,挖墓鞭尸,何其寡情冷酷,忘恩负义!难道真是功高震主,“狡兔死,走狗烹”吗?福临之为,真让后世功臣寒心。无论如何,这是他抹不掉的污点。

中庸大全集初恋禁区谍战风云录:大宋你猜我不猜梦尽夏夜灰烬里的月亮奥特曼:光之力量去下雪的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