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拿得起放不下的战国史(全两册) > 十 杀神来了

十 杀神来了(1/1)

赵武灵王死后,秦国罢免了赵国人楼缓的相位,改任魏冉为相国。魏冉作为宣太后外戚集团的骨干分子,实际地位仅次于秦昭襄王的二把手。齐宣王死后,儿子齐湣王继位,与秦国交好,任用秦国派来的五大夫吕礼为相国。

齐秦两国位于东西两端,相互并不接壤,都明白远交近攻、平分天下的好处。

此时秦昭襄王面对的天下形势一片大好,就在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际。舅舅魏冉给他举荐了一个不世出的将才,这人叫白起。

白起如同从地狱爬出来的杀神,白起走起路来自带《亡灵序曲》背景音乐。

如果说杀人要偿命,那白起死一百多万次都不够,因为与他对阵的敌人,都难逃一死,不是死于阵前,便是埋于万人坑中。他被冠以“人屠”的恐怖称号。

梁启超先生曾做过一个估算,战国时战死两百万人,白起就杀了一半。

在法国战神拿破仑大帝没有出现以前,白起一直是世界歼敌人数排行榜NO.1,堪称“古代战神里的珠穆朗玛峰”。由于白起杀人太多,怨气太重,一直被骂了两千多年。

白起是秦国郿(méi)地人,据史书记载他的长相“小头而面锐”,意思就是头小脸尖。很多史书里的名将都是身材壮硕,力大无穷。白起这样平平无奇的长相扔人堆里,估计都找不出来。

长相是爹妈给的,战绩却是后天杀出来的!

白起幸运地出生在秦国,商鞅虽然死了,但是所有秦人都活在商鞅的二十级军功授爵制度里。干得好不好,全靠战场上砍的人头数量,既公平又合理,完全不用走后门托关系。

刚开始白起只是一个小兵,他在战场上充满了邪性,别人杀人玩命,白起玩命杀人,随着自己斩杀的人头越来越多,白起也逐步提升了爵位。

身居高位,一直掌控秦国兵权的魏冉注意到了白起,他发现白起不光杀敌厉害,更有自己的想法,有时为了胜利,会不顾上级的命令。虽然白起有点不听话,但是难得的将才更要呵护。

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和韩襄王同一年去世,两国遭遇大丧。别人家的丧事对于秦国来说就是喜事。

虎视韩、魏的秦昭襄王对中原腹地的韩、魏两国一直流口水。父王在位时,大臣司马错与相国张仪争论的问题是南下灭蜀扩大版图还是东出伐韩挟持周天子,最后父王选择了正确的南下灭蜀。

此时秦昭襄王已经继位十余年,自己手上的秦国已经比父辈那时更加强大,天下没有一个诸侯国具有单挑秦国的实力。

韩、魏大丧,两国新君初立,根基未稳。正是秦国鲸吞中原的大好时机,不然秦昭襄王都对不起列祖列宗付出的辛勤汗水。

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准备攻打韩国,夺取三川郡。只要拿下三川郡,就能将周天子的洛邑揽入怀中。到那时,天子就是自己的提线木偶。

韩国虽然小,但好歹也算七雄之一。在选定统帅将领时,魏冉向秦昭襄王推荐了白起。

秦昭襄王:“舅舅,白起?从没听说过呀,一个从未指挥过大军团作战的人,靠谱吗?”

魏冉:“国君请放心,我统军多年,看得出白起是百年一遇的将才。对于天才来说,履历都是次要的,能力才是第一!”

在魏冉的拼命举荐下,白起担任了秦军统帅,并授予左庶长一职!

以火箭般速度成长起来的白起,对名利并不太感兴趣,领兵打战才是他唯一的快乐源泉。

白起率领十二万秦军出函谷关,杀向韩国,夺取武始、新城。获得胜利后,白起的爵位被提升为左更。

韩国每次遭受秦国的攻击都有末日到来的恐惧,毕竟自己的地盘在七雄中最小,万一哪天秦国嘴张得太大,一口吞了韩国都是有可能的。

新继位的韩厘王天天活在恐惧与焦虑之中,想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鱼死网破,就主动进攻秦国。

你没有看错,韩国要主动攻击秦国。韩厘王明白自己与秦国根本不是一个公斤级的。重量级的秦国可能不用出招,一屁股就能把轻量级的韩国坐扁了。

尚未丧失理智的韩厘王知道,不想给秦国送人头,就得拉上一位小伙伴。找来找去只剩魏国了。

魏国在秦国长期的暴揍之下,丧失了大片国土,韩国与魏国是唇亡齿寒,新继位的魏昭王与韩厘王同病相怜。

韩厘王:“兄弟来帮我一把!”

魏昭王:“好的,没问题!”

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砸锅卖铁,凑了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白起率领的大军营地。

秦国收到韩、魏两国联合反扑的情报,决定进行反制。秦国大军与韩、魏联军在伊阙遭遇。

“伊阙”这个名字取得很有诗意,“伊”是伊水的意思,“阙”是门的意思。由于伊水两边各有一座山,分别叫“龙门山”与“香山”,这两座山把伊水夹在中间,就像门一样,所以这里又被称为“伊阙”。北魏时开建的国家5A级风景区“龙门石窟”就位于伊阙的龙门山。

秦军与韩、魏联军在伊水西侧狭长的小路遭遇,这条小路左边是龙门山,右边是伊水。

秦军就像一位武功高强的大侠,在狭窄区域无法施展任何招数,只能硬碰硬。由于韩、魏联军实力远超秦军一倍,战争胜利的天平开始向韩、魏联军倾斜。

白起的进军路线,早就被韩、魏联军的统帅算计在内。这两位统帅不是别人,正是韩国名将暴鸢与魏国名将公孙喜!这两位名将曾经与齐国战神匡章联合,入楚长城,破函谷。

这两位老将都是见过世面的,史诗级的关隘都被他们强拆过,对面区区十二万秦军根本不放在眼里。韩、魏两国主场作战,秦军的补给要通过漫长的崤函道,只要耗下去,秦军后勤供应不足,韩、魏两军就可以凭借远超秦军的实力,获得战争的胜利。

可是令这两位老将没想到的是,对面的白起将会踩着他俩的肩膀,开启属于自己的战神时代,用自己惊艳的军事才能去收割无数人头来堆砌自己的赫赫战功。

白起与敌军对峙期间并没有闲着,他一直带着手下人去侦察战场。

打仗有这么一句话:“正面不行,那就绕过去。”

韩国十多万大军阻塞在伊阙的小路上,秦军正面出击韩军,几乎没有胜算,不如绕到敌人背后。白起一直在寻找敌人的后背。他绕着龙门山转了一圈儿,终于绕到了敌人背后,可是出现在他眼前的是驻守的十多万魏国大军。

“不愧是两位老将,无论是正面,还是背面,都防备得完美无缺!”

换作一般人,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保险起见会选择等待秦国关中援军,等到实力与敌人差不多时,才敢与韩、魏联军决战。

然而白起不是一般人,他具有战神的潜质。而战神第一大潜质,就是善于找出敌人的弱点,敢于以劣势兵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出让常人难以想象的逆天战绩。

白起一直在前线观察,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韩、魏两国联军挡在秦军面前,可是却从来没有做过试探性的进攻,完全是一种龟缩的防御姿态。

“韩、魏两军将领一定相互推诿,配合不够默契!”

白起做出的判断非常正确,当年韩、魏之所以能攻入楚国长城、秦国函谷关,是因为有带头大哥齐国,更有行走的炸药包匡章打头阵。现在没有带头大哥与炸药包,韩、魏两军谁都不愿当出头鸟。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

白起虽然没读到过《战争论》,但是他的做法却是变守为攻。与其客场作战被韩、魏联军耗死,不如主动出击。

“我要将韩、魏两军包围,全歼敌军!”

没错,白起就是这么不自量力,敢以十二万人去鲸吞敌方三十万大军。

打仗讲究虚实结合,用虚张声势来迷惑敌人,再用自己的实力来攻击敌人的命门。

一天深夜,伸手不见五指。

白起留下一小部分秦军作为疑兵迷惑敌人,自己却率领秦军主力绕着龙门山,按照事先侦察好的路线,率领大军狂奔。

到了清晨,天空微微泛着星光。一夜狂奔的急行军,秦军已经迂回到魏军背后,秦军就近埋伏,远远地望着魏国大营。

过了一会儿,太阳升了起来,阳光照亮了世间万物,也照亮了韩、魏两军的不归路。

留在伊阙与韩军对峙的少量秦军,能扛旗的都扛上旗,一时间旌旗招展,并向韩军发动佯攻。

韩军看见对面秦军,手中挥舞着如密林一般的大旗朝自己冲来。他们第一反应,秦军发动总攻了。

暴鸢组织韩军做好防御抵抗,并向魏军将领公孙喜发出求援信号!

收到韩军求援信号的公孙喜喜出望外,秦军终于向韩军发动进攻,韩军成为肉盾,自己的魏军只要打助攻就好。

准备打助攻的公孙喜召集大军,开始向堵在伊阙的韩军增援。躲在不远处的白起,瞅准时机,向正在整队行进的魏军发动袭击。

丝毫没有防备,连阵势都没有拉开的魏军被秦军冲得七零八落。除了一小部分魏军成功向北突围以外,绝大部分魏军被秦军朝着伊阙方向,向南压缩。

此时在伊阙与秦国疑兵交战的韩军,被突然出现在身后的十几万溃散的魏军惊吓了。恐惧如同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开来。溃散的魏军与韩军搅混在一起,联军变成无脑的巨人,在狭窄的伊阙到处乱撞。

秦军将伊阙的南北两头堵死,开始慢慢地向中间挤压,无数魏、韩将士死于乱箭之中,更有数不尽的被挤落水中。

伊阙之战示意图

时间在一点一点流逝,被挤在伊阙的韩、魏联军已经放弃了生的希望,不做无意义的抵抗了。

战死者的鲜血如同瀑布一样,流向旁边的伊水。伊水变成滚滚血河,奔流向黄河。

到了傍晚时分,一轮血红的太阳缓缓地落下,伊阙的韩、魏联军除小部分逃出包围圈,绝大部分主力已被歼,魏军主帅暴鸢战死,韩军主帅公孙喜被俘,南北秦军实现了胜利会师。

鏖战一天的秦军并没有休息,他们不顾一天的劳累,兴奋地砍着死去敌军的人头,用来算自己的军功。夕阳的光照在万物身上仿佛都是血的颜色,活着的人身上是血色,死人和伊水里也都是血色。这让人完全分不清,到底哪个是夕阳的光照,哪个是鲜血的颜色,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白起制造了一个人间地狱。

伊阙之战结束的第二天,秦军稍作休整。趁此时机,秦军开始了记功统计工作。十多万的秦军,井然有序地排好队,手里拿着敌人的人头,开始登记自己的军功,有的战斗英雄杀敌太多,手里的人头拿不下,就将多余的人头挂在腰带上。

经过周密严格的统计,秦军共斩杀二十四万敌军。韩、魏两国拼了血本凑出来的大军,几乎全被白起送上西天。从此以后韩、魏两国无力对抗秦国,只能苟延残喘。

白起凭借着二十四万人头,晋升为国尉,他也化身成敌人眼中恐怖的杀神。一旦化身为魔,就难逃魔鬼的命运。

伊阙一战,韩、魏两国把辛辛苦苦攒的老本几乎全部报销。

韩、魏两国好歹也曾是驰骋中原,参与天下角逐的两条巨龙。硬生生地被屠龙勇士白起放干了鲜血,奄奄一息。

此后两年,白起不断地率军进攻毫无招架之力的韩、魏两国。迫于秦军的兵威,韩国割让武遂(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附近二百里土地,魏国割让河东(今山西省西南处)四百里土地。

白起并没有就此罢休,接着又率军攻取魏国河内(黄河以北)六十一座城池,大有一举吞并魏国之势。

然而,天下局势的发展超出了秦昭襄王的想象。

秦国想要统一天下,只有两条路:一条往东出函谷关,夺取中原;另一条路,从蜀地出发,南下攻占楚国,消除侧翼威胁,迂回攻占中原。这两条统一路线在秦惠文王时期,张仪与司马错就曾激烈争论过。

两条路线如同岔路口一样,摆在秦昭襄王面前。中原是全天下最繁华的地方,是核心区中的核心区。韩国首都新郑,魏国首都大梁,赵国首都邯郸都集中在中原腹地。中原的好位置都给这三晋占了。

要想夺取中原,就必须干掉三晋。

最让秦昭襄王欢欣鼓舞的是,他面前的形势一片大好。

楚国自蓝田之战、垂沙之战后已经跌落成二流大国;伊阙之战后,韩、魏两国被秦国打成了高位截瘫;齐国遭遇五国团战,惨遭灭国。

秦国成为全天下唯一的超级大国,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形势一片大好,可是大好的仅仅只是形势。

表面看秦国天下无敌,岂料自己落入了一个“沙丁鱼效应”。

沙丁鱼效应讲的是,渔民打鱼回来,船上的沙丁鱼容易在途中窒息而死,为了提高沙丁鱼的成活率,渔民放一条鲶鱼在里面。鲶鱼生性好动,来到沙丁鱼群里不停地游来游去,激起了沙丁鱼的求生意识,导致沙丁鱼四处躲避,加速游动,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船里的沙丁鱼就可以活到渔港了。

秦国就像一条鲶鱼,诸侯国就像一群沙丁鱼。诸侯国被秦国搅动得充满了求生欲,赵、魏、韩、燕四国也因此紧紧团结在一起。

“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身,首尾皆救。”

经过胡服骑射后的赵国,成为四国抗击秦国的领头羊。秦国每次进军中原,赵国就会率领联军抗击,气得秦昭襄王牙痒痒。

既然东进中原这条路暂时受挫,那就南下攻打楚国。秦国在进攻楚国之前,先要与赵国搞好关系,避免腹背受敌。

公元前279年,一场心怀鬼胎的国际会议正式拉开帷幕,会议地点选在了渑池。

渑池原是韩国的领土,秦武王夺取宜阳后,渑池就收入秦国囊中。安排在渑池开会,也是秦国经过深思熟虑的。

开会地点如果选在咸阳,相当于赵王小弟拜见秦王大哥,搞不好赵王就不来了。如果选邯郸作为开会地点,赵王是大哥,秦王是小弟。摆在第三方国家开会又不安全。

只有渑池是最合适的地方,它位于秦国的东方边境,又靠近赵国。秦王、赵王都要车马劳顿赶过去,没有谁拜见谁这一说。再者渑池位于秦国境内,秦国作为主办方,地位要稍稍高于赵王。

此时赵国国君正是饿死自己父亲的赵惠文王。虽然他逼死了老爹,但是赵国在他手上国力持续增强,人才辈出,成为全天下唯一一个能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国家。

赵惠文王收到秦国的邀请函,有点骑虎难下。

去吧,万一被绑票,像楚怀王一样客死秦国怎么办。

不去吧,明摆着不给秦国面子,秦国想揍自己,都不用找理由。

就在赵惠文王无比纠结的时候,我们熟知的廉颇、蔺相如出场了。他俩劝赵惠文王前往秦国,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惧怕秦国,陷入政治被动。

廉颇护送赵惠文王到达赵国边境,作为赵国功勋将领的他,被赵王封为信平君。廉颇作为赵军将领,只能率大军停留在边境。

内心无比忐忑的赵惠文王向廉颇告别:“万一我被秦王扣押,回不来怎么办?”

廉颇严肃地说道:“大王,您放心地去吧!我都想好了,您此去渑池,来回路程加上开会时间,不超过三十天。如果超过三十天,您没有回来,我们就立太子为王,斩断秦国的妄想!”

赵惠文王听完后,气得一口血差点喷在廉颇脸上。心想,当初是你们让我来开会的,这场会议本来就风险很大,你们做的应急预案不是如何解救我,而是把我当作赠品送给秦国。

可是赵惠文王已经到了边境,秦王也快到渑池了,自己也不好中途反悔。他觉得自己身边的大臣,个个比猴精,自己是被他们架着往前走的。

赵惠文王告别了廉颇,马车驶出了赵国边境,前方生死未卜,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身边的文臣蔺相如。此时,随赵王一同出访的蔺相如却气定神闲地坐在车内。

蔺相如是一个社会人,行走江湖多年,啥手段都会使,什么阵仗都见过。任何自以为是老大的人,遇到蔺相如,都要被他狠狠教训一番,才知道谁比谁更狠,谁比谁更不要命!

曾被蔺相如教训最惨的就是秦昭襄王!两人再次相逢,简直是冤家路窄!

多年之前,赵惠文王突然收到臣子进献的和氏璧。和氏璧可不得了啊。它可是让历代君王魂牵梦绕的稀世珍宝啊!和氏璧自身还有着一个传奇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叫卞和,有一次他砍柴发现了一块璞玉。璞玉就是包裹在石头中尚未雕琢的玉。卞和打算将这块璞玉献给楚王,获得奖赏。于是他成为中国历史上赌石第一人。

赌石可刺激了,因为玉藏在石头里,你不知道好坏,买回来切开后,才知道品质。赌赢了一夜暴富;赌输了倾家荡产。普通人是拿财富在赌石,卞和是拿生命在赌石。

卞和把璞玉献给当时的楚厉王,楚厉王一看,“这破石头,敢骗本大王,来人砍去他的左脚。”

卞和赌石失败,变成了残疾人。不甘心的他,等到了楚武王继位。楚武王一看,“这破石头,敢骗本大王,来人砍去他的右脚。”

两条腿都没了的卞和,仍是不死心,他天天抱着璞玉哭。到了楚文王继位,由于卞和哭成了名人,楚文王派人来鉴石,一剥开石头,果然看到是块稀世宝玉,取名为“和氏璧”。

经过岁月流转,“和氏璧”到了赵惠文王手里。此消息一出,秦昭襄王也是爱玉的人,他立刻修书一封给赵王,愿意割让十五座城池,以换取和氏璧。

得不到和氏璧的秦昭襄王,内心始终躁动不安;可是得到了和氏璧的赵惠文王,内心却高兴不起来了。

收到秦王来信后,赵惠文王召集大臣开会,所有人都犯难了。

秦国是全天下著名的诈骗之乡,把和氏璧给秦国,基本上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更别说割让十五座城池。不给吧,秦国会因此打赵国。

宦官令(相当于太监总管)缪贤于是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推荐给了赵王。

蔺相如被委以重任,作为赵国大使出使秦国,受到了秦王接见。秦昭襄王看着蔺相如呈上来的和氏璧,大喜过望,兴奋地把和氏璧传给嫔妃、侍从看。

眼瞅着秦王有拿了不还的意思,蔺相如心想:秦王你这个无赖,我今天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无赖中的无赖。

蔺相如灵机一动,说道:“大王啊,和氏璧上有一个小瑕疵,我来指给您看。”

于是秦昭襄王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脸色一变,抱着和氏璧立刻跑到最近的柱子旁。

“我作为赵国使节来到秦国后,秦王态度极其傲慢,将稀世珍宝和氏璧传给姬妾看。我看秦王是没有给赵国十五座城池的打算。如果秦王硬抢,我的头将与和氏璧一同撞碎在柱子上。”

秦昭襄王傻了,耍无赖耍习惯了的秦王,第一次看到有人在他面前耍无赖。

“有话好好说,千万别弄碎了宝玉!快把地图呈上来,我马上把十五座城池划给你。”

蔺相如:“这还不够,和氏璧是稀世珍宝,赵王送和氏璧来之前,斋戒了五日。秦王也应该斋戒五日,举行大典,我才能将和氏璧交给秦王!”

秦王为了得到和氏璧,只能一口答应。

蔺相如回到住处,他猜到秦王绝不会真心割让十五座城池,他让人偷偷带着和氏璧走小路送回赵国。

秦昭襄王斋戒五日后,迎来他大喜的日子,和氏璧要到手了。可是在典礼上,蔺相如并没有把和氏璧带来。气急败坏的秦昭襄王动起了杀意。

蔺相如看见秦王满脸的怒火,他淡定地说:“你们秦国信用极差,我怕大王不履行承诺,故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秦王不如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秦国比赵国强大,拿到城池后的赵国不敢不把和氏璧献给秦王。如果我敢欺骗大王,就让我下油锅。”

秦昭襄王虽然是无赖,但那是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现在无利可图,还是保持脸面吧,杀了蔺相如只会让秦、赵结下梁子。

能治秦昭襄王的人,除了他妈宣太后,恐怕也就是蔺相如了。

无可奈何的秦昭襄王只能放蔺相如回去。笑傲天下的秦王,也有被人治得没脾气的时候。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言归正传,到达渑池之后,赵惠文王受到了秦昭襄王地隆重接待,不过秦昭襄王看到赵王身边的蔺相如后,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心里的阴影面积在以光速扩张。

有蔺相如在,秦昭襄王一直对赵王客客气气,双方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数天的外交磋商,达成了广泛共识,并签署了两国和平友好条约。

会议结束了,就该聚餐了,结果记吃不记打的秦昭襄王在宴席上又被蔺相如狠狠治了一番。

宴席上,秦昭襄王喝大了,又想逞大国威风的他,开始戏谑赵王。

“寡人听说赵王是个音乐发烧友,来给本王弹个琴,助助兴!”

宴席上搞个小节目,活跃活跃气氛挺好的。可是秦昭襄王做了一件出格的事。

赵惠文王刚弹完琴,秦国的史官在一旁一边记一边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聚会,赵王为秦王弹琴!”

此话一出,赵国君臣听完都愣住了,本来相互平等的地位,怎么一下子赵王矮了秦王一级!

就在赵国君臣被这一幕整得发愣,不知该如何应对时,社会人蔺相如再次出马。

秦王你敢在我面前豪横,我跟你玩命!

蔺相如径直走到秦王跟前,秦昭襄王一看是老冤家来了,酒立马醒了一半。

“赵王也听说秦王喜爱音乐,今天也想听秦王演奏。”

说完蔺相如递给了秦王一个缶(盛酒的器皿,也可以当打击乐器)。

秦王愤怒了,他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怎么能让别人命令自己呢。看到秦王愤怒的表情,蔺相如按着身上的佩剑。

“秦王如果不弹奏,五步之内,我蔺相如脖子上的鲜血将飞溅到大王身上。”

俗话说,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不想宴会变成命案现场的秦王,无奈地举起了缶,象征性地敲了一下。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昭襄王两次被蔺相如治得服服帖帖,再也不敢对赵国动什么坏心思。此后一直到赵惠文王去世,秦昭襄王一直没有对赵国发动大规模进攻。

渑池之会,蔺相如如日中天,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要比廉颇高。

廉颇知晓后,大为恼火。

“我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而蔺相如只靠嘴上功夫,却爬到我的头上。我十分气愤,我难以忍受!以后如果让我遇见他,见一次,我就羞辱他一次!”

蔺相如听闻后,故意躲着廉颇。外出的时候,看见廉颇的车子,蔺相如让车夫驾车主动避开廉颇。

一位门客看不下去了,他对蔺相如说:“我来追随您,是因为您有高尚的气节。您比廉颇级别更高,廉颇恶语伤人,而您却总是避让他,您怕得太过分了吧!我打算就此告辞。”

蔺相如听完后,笑了笑,说道:“廉颇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门客:“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我在渑池之会上,敢于呵斥秦王。我连秦王都不怕,还怕廉颇吗?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颇在,如果将相失和,那么赵国就会处在危险之中。为了赵国的安危,个人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蔺相如一番发自肺腑的感言,让门客听完后大为感动。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耳中,他深感自责,主动上门负荆请罪。

将相和,赵国安。

渑池之会,虽然秦昭襄王很丢面子,但是却与赵国达成了和平协议。确保了赵、魏、韩、燕四国暂时不会与秦国为敌。

下面秦国就要从中原抽出身来,白起将高举虎狼秦军的这把屠龙刀,向南屠戮楚国这条巨龙。

一个单位换了领导,新任领导往往会推翻上一任的决策,搞属于自己的政绩工程。因为如果延续上一任的决策,那么干出来的成绩,算谁的呢?

可是秦国却不一样,从秦孝公到秦昭襄王,历经四代君王,一直坚定不移地施行商鞅制定的法令,国家GDP开挂一样地增长。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十一年,张仪与司马错两人通过一场激烈辩论,得出了一条重要结论。

“得蜀即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条战略计划并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被秦人进行了多次战略推演。

要灭楚国,就要攻占楚国的核心区江汉平原,因为那有郢都,更有沃野千里。所以攻占郢都又被称为“拔郢之战”。

如何拔郢,秦国推演出了三条路线。

第一条西线:从蜀地出发顺江而下,攻占夷陵,直取郢都,进攻方向由西向东。

第二条北线:出武关,破楚长城,直取郢都,进攻方向由北向南。

第三条南线:这条路线最大胆,从蜀地出发攻占黔中郡,大迂回直取郢都,进攻方向由南向北。

战略推演就有对抗的红蓝双方,秦国作为进攻的红方,始终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如果一张地图摆在你面前,你看完后,不用思考肯定会选择第一条西线。因为太省事了,只要坐船顺江而下就可以了,既可以节省体力、降低粮草消耗,又可以欣赏沿岸壮丽的三峡美景。

如果你能看出来,那么作为防御的蓝方楚国当然也能看出来。

搞笑的是,数十年前,战国第一纵横家张仪曾恐吓楚怀王:“秦国西有巴蜀,备足兵马粮草,乘船顺江而下,船上可以装五十士兵三个月的粮食,一天可行三百里,即使路程长,却不花什么力气,不出十日便到楚境。”

张仪连秦军西线的行军路线都提前告知了楚国,还没有蠢到家的楚人必然会在秦军西线的必经之路三峡死守。

三峡天险此时归属于楚国的巫郡,这里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更要命的是,船只只能顺江而下,不能溯江而上。三国时代,蜀汉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水陆并举在三峡的西端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所有船只想要回蜀地,只能全军变成纤夫,拖船回去。保命要紧的刘备就把水军放弃了。

所以楚军只要扼守住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三峡,秦军就如同钻入死胡同一样,任你有千般武艺,也很难施展。

一旦楚军死守三峡,秦军将不是武装旅游,而是去送人头送装备。知难而退的秦军,默默地在西线画了一个大叉叉。

进攻楚国的西线走不了,那就只剩下南线与北线,人都是欺软怕硬的,虎狼的秦军也不例外。走北线必须突破重兵防御的楚长城,而走南线可以完美绕开楚长城,给敌人柔软的腹部重重一击。

南线的黔中郡(今贵州省东北与湖南省西部)对于楚国来说,可以换个更贴切的名字——金山郡!

先秦时,一个国家只要能产盐,就能富得流油,盐对当时人来说就是白色的黄金。而楚国因此富得流金,黔中郡正是楚国白色黄金的产地,财富的源泉。

秦国一旦攻占黔中郡,不但能从侧翼威胁楚国,更能抢夺楚国的聚宝盆,何乐而为不为呢?

在渑池之会前一年,公元前280年,掩饰不住自己对黄金的渴望的秦昭襄王,下令老将司马错,率领大军夺取黔中郡。

司马错已是秦国三朝元老,曾经定下“得蜀即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的他,早已不再年轻。

司马错为自己庆幸,他竟能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自己的战略计划实施。这对于一位战略家来说,是对他才华的最高褒奖。

秦昭襄王派老将司马错出征楚国,给的是豪华阵容。司马错从陇西征调大军发往蜀地,又从蜀郡与巴郡补充十万大军,大船万艘,米六百万斛(hú),浩浩荡荡地杀向了楚国黔中郡。

这一仗打得气势如虹,秦国不但攻占了黔中郡,还使楚国割让了上雍与汉北。

南线得手后,获得巨额黄金财富的秦昭襄王如同打了鸡血一样,决定再次召开渑池之会,稳定赵国为首的北方诸侯,好让秦国全心全意地攻打楚国。

占领黔中郡只是从侧翼威胁楚国,可是黔中郡全是山,极其不适合大兵团的后勤补给。

要拔郢,还是得走北线。

拔郢之战示意图

北线虽然有重兵把守的楚长城,但是秦国有杀神白起。任何坚固的防御工事在杀神面前,都会化成齑粉。

公元前279年,渑池之会刚结束不久,杀神白起率领数十万大军杀向楚国。从未领教过白起厉害的楚国军民,即将被他送往阴曹地府。

此时,楚国领导人是楚顷襄王。他老爹楚怀王是战国第一大傻瓜,他也继承了老爹的“优秀”基因,将智力低下发扬到了极致。

混账领导自然少不了混账手下,楚顷襄王的手下都是酒囊饭袋,朝堂上全部都被黑恶势力把控,少有的健康势力屈原被逐出了政坛,只能搞文艺创作了。

以楚国的现状,秦国不想灭楚国都不行啊。

数十万秦军怀揣着砍人头升爵位的梦想,来到了建造数百年的楚长城脚下。

没多久,楚顷襄王收到一条让他崩溃的消息,秦军攻破楚长城,深入楚国南阳盆地。楚顷襄王慌忙之中,开始了全国总动员,新征调的大军开赴前线。

闯入南阳盆地的秦军,如同一头不受控制的巨兽,爆发出惊人的破坏力。白起下令秦军抢掠楚地的粮食财富来补充军粮,南阳盆地如同人间地狱一般,无数生灵惨遭涂炭。

南阳盆地是楚武王、楚文王两代国君花了毕生心血才拿下的,转眼间就被秦人毫不费力地夺走了。如果他俩在天有灵,一定会从墓里面爬出来用陪葬品砸死楚顷襄王。

秦军肆虐完南阳盆地后,兵锋直指楚国核心区江汉平原,大军迅速挺进到江汉平原的门户——鄢城(今湖北省宜城市)。

对于鄢城,楚国必保,新征调来的数十万楚军已经在此摆好阵势,就等着秦军进攻。

“我们蛮霸的楚人,从没畏惧过任何敌人。虽然我们没有过去的辉煌,但是我们仍有十足的底气去对抗强大的秦军。我们已经无路可退,身后就是楚国的郢都!”

白起望着武装到牙齿的鄢城,以及周边数不清的防御工事,杀人如麻的他,下令全军就地安营扎寨,与楚军对耗了起来。

打仗是要计算成本的,最划算的莫过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秦楚两军如果硬碰硬,必定两败俱伤。况且秦军处于客场作战的不利地位,即使赢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不到万不得已,白起不会贸然与楚军决战。

楚军背靠富庶的江汉平原,拥有充足补给的他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一分一秒的流逝,胜利的天平就越倾向于楚国。

就这样慢慢地耗下去,到最后不战自溃的必然是秦军。

可是楚军低估了白起,他不光打仗打得好,还是一个优秀的水利工程师。

其实秦国将领都是多才多艺的,在秦国你打仗升了爵位后,不一定从事军人职务。对于秦国来说,你是一块砖,哪里需要送哪里。秦朝末年,遍地是暴走的农民起义军,秦军主力都在边疆,这时一个负责修建始皇陵的总工程师章邯带着修建陵墓的囚徒们,对起义军来了一场绝地反击。

笔者怀疑白起在担任高级将领之前,是否干过一段时间的水利工程师。白起下令秦军按兵不动,可他并没有闲着,不停地侦察地形。他发现鄢城旁边宽阔的汉水可以当作消灭楚军的神兵利器。

白起一声令下,数十万秦军化身为基建工人,开始修建水坝。

秦人是一个神奇的存在,由于秦国中央集权程度是诸侯中最高的,可以集中精力办大事。战国时就搞大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统一天下后,还筑长城,修驰道。

可是白起搞得可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他是要把楚国军民全部送往冥界的。鄢城旁的汉水已变成冥河,白起即将干起冥河摆渡者。

堤坝修好了,水也蓄满了。

一天夜晚,白起下令毁堤淹城了。

战争中,任何的技巧在绝对的力量面前都是徒劳的,同样,绝对的力量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都是形同虚设的。

堤坝被秦军掘开了口子,汹涌澎湃的江水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冲向鄢城。

躲在防线后的楚军听到北方有震天巨响,以为是打雷了。可是随着巨响越来越近,听起来像是海浪拍打的声音。当巨响贴近楚军时,所有人都看清了是海啸般的惊涛骇浪!

可惜,一切都晚了。

鄢城被水淹没了,数十万楚国军民的尸体黑压压地漂浮在水面,尸体的恶臭笼罩四周。它们顺着水流,流入汉水,漂向下游。望着汉水上游飘来的无数尸体,楚国上下举国震惊。

鄢城成了一片汪洋大海,秦军暂时过不去,聪明的白起并没有欣赏自己创造的人间地狱,他掉转枪头,向西攻打夷陵,切断郢都与巫郡的联系,打通秦军从三峡进攻楚国的路线。

攻占夷陵后,已是公元前278年。摆在白起面前的,只剩下楚国郢都。

被白起打出了恐惧症的楚国君臣早已跑路了,秦军顺利地攻占郢都。白起竟下令焚毁楚国历代先王的陵墓。

拔郢之战,白起完胜!

公元前277年,秦国蜀地郡守张若攻占楚国巫郡。就此楚国西部的国土全部沦丧。

毕竟楚国祖上曾经阔过,家大业大,这次丧失了一半国土,还剩下东部那另一半国土。

楚顷襄王带着大臣逃到了陈,在那里建都,也称为“郢陈”。

以极小损失获得惊人胜利的白起,回到秦国后,成为秦人心中不可取代的战神。

秦昭襄王封白起为“武安君”!“武安君”听起来好听,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可是这个称号,却充满了诅咒。因为之前有一位哥们儿也获得了“武安君”的称号,结果被车裂了,他就是苏秦。

战国时,有三位仁兄获得过“武安君”的称号,依次是苏秦、白起、李牧。三人能力超群,却没一个善终。

虽然新获得的称号不吉利,但是白起的开挂征途远没有结束。

就在秦人狂欢、楚人哀伤之时,一位诗人在汨罗江投江自尽了。

他就是战国第一诗人——屈原。

长征演义(上)我的邻居是种田文女主跑得了?装清冷主神要抓我强制爱别人戏谑他听劝,三年练成断崖剑假如奥特曼不一定战胜黑暗喂!我只是个跑龙套的开局闪光宝贝龙,家兄嬴政直心疼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