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拿得起放不下的战国史(全两册) > 九 独联体的消亡

九 独联体的消亡(1/1)

此时的秦国已经历经了数十年的“四代乱政”,国内局势没有最乱只有更乱。

春秋时,秦国权力高度集中在秦君手里,看到哪个大贵族是潜在威胁,秦君死的时候就让他殉葬。这个方法虽然简单粗暴,却让秦国政局高度稳定,秦君也成为春秋时非正常死亡率最低的国君。

到了战国时,人们的思想开始大解放,很多贵族在地方担任庶长,庶长上马管兵,下马管民,手握实权。国内众多庶长联合起来抵抗秦君的“人殉”,这还仅仅是内忧。最可怕的是外患,东方崛起的魏国,正在不断进攻秦国,秦人随时可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内忧外患如同一口大黑锅,说是“四代乱政”,其实就是“四代甩锅”。

公元前425年,秦国庶长联合起来逼死了秦怀公,立秦怀公的孙子嬴肃为秦灵公。秦灵公就是公子连的父亲,他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魏战争,想从魏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可是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去世了,公子连还是一个年仅十岁的小朋友。秦怀公流亡在外的儿子嬴封大摇大摆地回来,继位成为秦简公。

作为还乡团的秦简公,并没有大开杀戒,上位第一件事,就把公子连送到魏国做人质。毕竟公子连虽然岁数小,但他仍有获得国君之位的资格,是个潜在威胁,指不定哪天就暴雷了,所以还是把这颗雷送得越远越好。

往哪送呢?

东边的魏国是个好地方,秦魏两国三天两头来一场火并,把公子连送去当人质,说不定哪天就被魏军在出征前就给杀了祭天。

说送就送,秦简公立马把公子连送到魏国当人质。

一颗巨雷送走后,秦简公开始了一些简单的改革。

其中一项在当时算是石破天惊:允许老百姓佩剑。过去的春秋时代,能佩剑的必须是贵族,你一个普通老百姓佩剑,这是要造反不成?在外流亡多年的秦简公,深知各国都处在大变革中,而走在转型期的秦国更要追上时代的步伐。

可惜秦简公在位期间,国家安全受到严峻的挑战。魏国的吴起有事没事带着魏武卒来痛打秦国,隔三岔五就有战败的消息传到秦国雍都。

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在忧愤中死了,把锅甩给了他的儿子秦惠公。秦惠公为了彻底夺回河西地区,在位期间天天“996”,不敢吃也不敢穿,拼命自攒实力,终于凑足了五十万大军,这相当于秦人所有的家当。

没想到公元前389年,誓要夺回河西的五十万秦军,在阴晋被“核武器”吴起一仗全部击溃,吴起因此一战封神。秦人赔得老本都不剩,不光被魏军打翻在地,连衣服都被扒得一干二净,成为天下诸侯的笑柄。

秦人家家都披麻戴孝,对秦惠公极度不满,秦国内部就像一个高温高压的锅炉,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秦惠公面对如此内忧外患的局面,想不抑郁都难。

公元前387年,秦惠公死了,他解脱了,他的锅像击鼓传花一样,甩给了他两岁的儿子——秦出公。

此时魏国觉得这是一个控制秦国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当初公子连被送到魏国,魏文侯知道这是秦简公故意送来的,想借魏人之手除掉潜在威胁。魏文侯并不傻,他命人把公子连好好养起来,教他读书写字。公子连还交了一个好朋友,他就是魏国的太子击,后来的魏武侯。

公子连在魏国将近三十年,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四十不惑的中年人。此时的公子连早已忘记了秦国的模样,家乡对于他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公子连周边的人也把他看作一个魏国人。

就在秦出公继位后没多久,魏武侯把公子连喊了过来。

“公子连,我的好朋友!作为哥们的我,不能坐视本该属于你的国君之位被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占据。我打算派兵送你回秦国,夺回属于你的国君之位!”

人到中年的公子连听乐了,他从未想过自己还有机会再回秦国。

“感谢魏侯,我如果回到秦国,一定奉您为老大,秦国愿世世代代做魏国的附属!”

魏武侯要的就是公子连这句话。他心想,公子连从小就在魏国,他是一个披着秦人皮的魏国人,只要他回到秦国,秦国就会永远臣服在魏国之下。

魏武侯年轻时一直一帆风顺,从没吃过亏。他是一个谜之自信的人,总认为万事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以为自己可以玩转命运,可是到头来却被命运玩得团团转。魏武侯的一生就是不停地给自己挖坑,然后不停地往里跳的过程。

如果说魏武侯把吴起赶跑了,给魏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那么魏武侯把公子连送回秦国,则为魏国埋下了亡国的祸根。秦国历史从公子连踏上返乡路,就翻开了崭新篇章,秦人在崛起的路上飞速狂奔。

公元前386年,公子连在魏国大军的护送下来到了洛河西岸。洛河是秦魏边境,洛河以东黄河以西,是在魏国掌控下的河西地区,洛河对面就是八百里秦川沃野。

让公子连没想到的是,他刚渡过洛河进入秦国境内,当地的庶长听闻公子连来了,立马开门迎接,表示要拥立公子连。

公子连一路向雍都进发,沿途不断有庶长带着军队前来投靠,以至于公子连的队伍越滚越大。

躲在雍都的秦出公母亲慌了,秦出公还是个两岁的娃,生活还不能自理,国家大小事务都要秦出公的妈来处理。一个妇道人家要管理一个大国,必须要有帮手,于是自家的亲戚和身边的宦官成为不二人选。这些垄断权力的行为,引起了地方势力派庶长的极度不满。

秦出公的妈眼看公子连就要到雍都了,她赶紧派兵前去镇压,结果派去的人也都投靠了公子连。

一位叫“改”的庶长见秦出公母子大势已去,为了给未来的秦君献上一份大礼,于是他带人杀了秦出公母子,并把尸体扔到深渊里。

公子连兵不血刃地进入雍都,继位为新任秦君,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献公。

如果说秦国后来的商鞅变法是一场大戏,那么秦献公就是拉开大幕的人。

对于接受秦国这口“破锅”的秦献公来说,如何让秦国重新站起,傲视诸侯,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先抽第一根丝吧,国内的庶长是内乱的根源,作为贵族的他们,最怕什么?

人殉。

干得不好,被秦君撤职。

干得太好,被秦君埋了。

这让人怎么干活?

秦献公顺从贵族的心愿,从他继位第一天开始,就昭告全国,废除人殉,秦君死的时候再也不拉人陪葬了。

稳定了庶长,秦献公要干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迁都。

雍都从春秋早期一直作为秦国的首都,已经有三百年历史了,而秦献公之所以要从雍都搬走,就是因为雍都远离东方。

秦献公在魏国待了快三十年,脑子里早已是魏国人的战略思维。魏国的战略思维很简单,逐鹿中原,扩大领土,制霸天下。

魏国的战略重心在中原而不在西边的秦国,中原就在魏国的嘴边,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是天下的黄金地段,升值空间巨大,适合投资发展!

秦国在魏国人眼里除了穷就是位置偏,远没有中原值钱。魏国早已把秦国打得休克,抢夺了秦国的河西沃土,使得秦国的八百里沃野暴露在魏国的兵锋之下。这相当于一把利剑悬在秦人头上,只要秦人敢造次,随时可以杀入秦国腹地。魏国要的就是秦国老老实实当自己的马仔。

而在秦献公看来,秦国可以当一时马仔,可要当一世马仔,绝对做不到!魏国的目标是中原,那么秦人的目标也要是中原,甚至是全天下。

公元前383年,秦献公继位的第二年,开始了大搬家,新家的地址是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

栎阳紧挨着秦魏边境,交通便利,适合与赵、魏、韩三国做贸易。更重要的是,秦献公要把这里打造成东进中原的军事要塞。

跟秦献公一起来的王公贵族,到达栎阳,看到所谓的新首都之后,内心是一万只羊驼在狂奔。这哪是什么首都,除了高大的城墙就是碉堡。雍都虽然偏了一点,可好歹是三百年的首都,吃喝玩乐一条龙,而栎阳除了夯土以外的城墙碉堡,啥都没有,自己是来吃土的吗?

尽管王公贵族哭天喊地,可是仍不能阻挡秦献公东进的雄心。

秦献公一方面专心治理内政,另一方面是向魏国示好,我们迁都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做生意,更好地与魏国亲近。

天真的魏武侯哪里知道,国与国之间哪有什么纯真的友谊,表面奉你当大哥,背地里在摩拳擦掌,瞅准时机把你干翻在地。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秦献公迟早要与魏国翻脸,难道魏武侯没发现吗?

然而,即使魏武侯发现了,他也没精力去管,他宁可相信秦献公永远是只温顺的绵羊,因为他把所有精力全部投入逐鹿中原的事务了。

魏武侯继位的时候,他老爹给他留下了大好河山和名将良相,魏国对周边国家具有压倒性优势。

然而魏武侯是位败家子,把老爹辛辛苦苦赚来的家业,全部败个精光。我们可以从父子两人做事风格上来分析一二。

用一个词来形容魏文侯的做事风格,那就是“稳健”。魏文侯做事会通盘考虑,会听取别人的合理建议,做事有章有法,在与诸侯的交锋中,打得那是行云流水,不服不行。再看魏武侯的做事方式,那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想一出是一出,打得都是“王八拳”。

魏文侯之所以能制霸天下,他的秘诀就是“赵魏韩是一家!”

赵、魏、韩的母体是春秋第一超级大国晋国,地皮大、实力猛,拳打秦国,脚踩齐国,经常把楚国打得满地找牙。那时的晋国在世人眼中是神一般的存在。

可惜,晋国一没外敌入侵,二没洪水饥荒,却自行解体了。从晋国分裂出了赵、魏、韩三国。

晋国的解体,也可称得上是春秋末期最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

战国初期,赵、魏、韩虽然是独立的新兴国家,可是自己的四周虎狼成群,如果不团结起来,随时有被吃掉的危险。于是赵魏韩就像“独联体”一样结成同盟,被称为“三晋”。

魏文侯作为独联体的领导人,经常带着三国去别的国家抢地盘,由于跟着大哥油水多,赵国与韩国还是很听魏文侯话的。

可是到了魏武侯继位后,思路清奇的他,萌发出统一三晋、征服天下的远大理想。

魏武侯缺乏深谋远虑,他忽视了魏国最致命的软肋——魏国极端糟糕的战略地缘。魏国处在四战之地,无法同时承受来自多方面敌人的进攻。魏国团结赵韩两国,也是为自己添加左膀右臂,避免腹背受敌。

猪头魏武侯破坏三晋同盟,无疑为自己和国家挖了一个大坑,从此魏国将面临四面受敌、被人群殴的悲惨境地。

公元前386年,自以为是天下老大的魏武侯干的都是国际大事,他不光把公子连送回秦国当国君,还干了两件载入史册的大事。

第一件事,帮助齐国大夫田和成功升级成国君。

有一次,齐国实际的控制人大夫田和与魏武侯进行外交会晤,商讨两国共同关心的国家话题。两个人聊着聊着,田和突然向魏武侯提了一个请求:

“能帮我向周天子提出晋升为诸侯的请求吗?”

魏武侯听到后,乐开了花。

魏武侯心想,田和想学赵、魏、韩三家,从大夫变成诸侯。田和自己不去周天子那里申报批准,而要通过魏国代为传达。说明田和看中魏国在天下领导的地位,周天子只是魏国的橡皮图章,想成为诸侯必须要经过魏国的同意。

既然齐国大夫田和为了当国君,甘愿当魏国的小弟,那么魏武侯这个做大哥的,愿意替田和出头,向周天子讨要诸侯的头衔。

要钱没钱、要实力没实力的周天子,与其说是接到魏武侯的请求,不如说是收到了命令。哪敢不从,立马同意。

齐国田氏从一个大夫逆袭成为国君,历经了三百年的辛苦历程,最终在魏武侯仗义帮助下实现了。

齐国的开国国君是曾帮助周武王消灭殷商的吕尚(《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从此刻起,齐国换了老板,由吕齐正式变为田齐。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齐国成了魏国的跟班小弟。

魏武侯帮齐国田氏成功晋级诸侯,为魏国增添了一个盟友,可是意义并不大。因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后来崛起的田齐把魏国打成了二流国家。

第二件事,则是魏武侯亲手终结了赵、魏、韩组成的“独联体”。

公元前386年,就在魏武侯把公子连送到秦国当国君的同一年,赵国爆发了内乱,赵国新任国君赵章继位,史称赵敬侯。赵敬侯的兄弟公子朝发动叛乱欲夺取国君之位,结果篡位失败,逃跑到了魏国。

如果换作魏文侯在位的话,他一定把公子朝送回赵国,表明赵魏两国世代友好。

可惜现在在位的是魏武侯,大脑异于常人,选择对公子朝进行风险投资。魏武侯打算送公子朝回赵国继位,建立一个亲魏的傀儡政权。说干就干,于是派兵打着拥立公子朝的旗号,突袭赵国最繁华的城市邯郸,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魏军竟然被赵军打回来了。

赵敬侯与魏武侯从此结下了不可化解的梁子,赵魏两国友谊的小船彻底翻了。

赵敬侯也不是吃素的,他干了一件让魏武侯如鲠在喉的事——迁都!就在赵敬侯继位的第一年,他将赵国首都从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县)搬到了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当天下人看到邯郸的地理位置后,就明白赵敬侯是在向魏武侯示威了。

“逐鹿中原、制霸天下的不光有你魏国,还有我们赵国!”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赵国的迁都史。

赵国早期的都城是晋阳。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从春秋时期就是赵家经营数百年的老巢,城高池深、兵精粮足,唯一不足的就是离中原太远了。

那时的中原就像现在的市中心,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是诸侯们梦寐以求的核心地区。为了更好地抢夺天下的核心地区,赵国将首都从晋阳迁到紧靠中原的中牟。

然而中牟在公子朝发动的内乱时,被打成了废墟,已经不适合居住。更让赵敬侯坚定迁都决心的是魏武侯的突袭,既然有第一次突袭,难保不会有第二次。中牟紧靠中原,更靠近魏国,魏军如果来打,就像去邻居家串门一样,都不需要打招呼,直接就进门了。

于是,赵敬侯将首都迁到了魏武侯偷袭的邯郸。

对于初到中原的赵国来说,选择中牟作为在中原的“首套房”,是为了满足刚需;那么再选择邯郸为都,则是置办了一套改善型住房。

邯郸与中牟同处中原,可是邯郸位置更好,它前靠太行山,后有漳河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在赵国属于一线城市的水平。赵国在这里定都,既有强大的后勤供应,又方便向周边国家进军。魏武侯突袭邯郸,也正是看中邯郸极佳的地理优势。

公元前383年,赵敬侯为了抢夺中原黄金地盘,向卫国发动兼并战争,一场旷日持久的混战正式爆发,赵、魏、卫、齐、楚五国卷入其中。

卫国从春秋开始一直是个没啥存在感的小国,面对赵国的入侵,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丧师丧地。很快卫国首都被赵军包围,两座城门被攻陷,眼看卫国就要亡了。

卫国发出了“要死了、要死了”的惨叫。

魏国上下,看见赵国即将吞并卫国,立马举行御前会议。

会上大家得出一个结论,赵国作为魏国的小弟,吞并魏国家门口的卫国,都不通报一声,完全是不把曾经的大哥放在眼里;更重要的是,卫国一旦被赵国吞并,壮大后的赵国将取代魏国,成为中原说一不二的新大哥。

魏国毕竟在中原混迹多年,一直过着刀口舔血的营生,好不容易熬成了江湖大哥。作为江湖大哥的魏武侯,为惩治狂妄的小弟,他喊上了新结盟的齐国,一起攻打赵国。

赵军长期攻打卫国都城,人困马乏,面对齐魏两国的突然进攻,战斗意志被迅速瓦解,一溃千里。

小小的卫国有大哥魏国撑腰,居然有了熊心豹子胆,向赵国反攻,于公元前382年,攻陷赵国旧都中牟,并将其夷为平地,魏军更是在赵国境内如入无人之境。

赵敬侯吞并卫国的想法,本身就是一场豪赌,他没有料到魏武侯的反应会如此巨大。赵国已处在亡国的边缘上,再这样下去,三晋就要变成两晋了。

此时的赵敬侯是满满的求生欲,他必须找到能拯救赵国的盟友,而且这个盟友必须实力强悍,有击垮魏国的实力。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赵敬侯按照这个思路来找自己的盟友,与魏国交界的国家有秦、齐、韩、楚。

秦国的国君是秦献公,他是魏武侯送回国的,目前秦魏两国还处在蜜月期。齐国国君田和的诸侯身份,是魏武侯向周天子讨要来的,田和还欠着魏武侯的人情债。至于韩国,还是洗洗睡吧,是三晋里最弱小的,实力还不如赵国。唯一能救赵国的只剩南方的楚国了。

不知道楚国愿不愿意出兵远在北方的赵国,反正死马当活马医吧。

公元前381年,赵敬侯派使者前往楚国求救。说句实在话,使者真的不容易,赵楚两国一个在北,一个在南,相距甚远,中间还隔着魏国。赵国使者前往魏国如同穿越火线一样。

不过这位英勇的使者到达楚国后,楚悼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救援赵国。

在之前的章节里,我们说过,楚悼王之所以这么爽快地帮助赵国,是因为魏国侵占了楚国太多土地,现在的楚国经过吴起变法,已经脱胎换骨,更何况手里有吴起这个“核武器”,可以将魏国炸得粉身碎骨。

就在魏军主力与赵军苦战的时候,吴起率领强大的楚军向昔日的老东家发起了复仇之战。楚军夺回了众多失地,魏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魏武侯眼瞅老家要被楚军端了,赶紧回国救援,赵军趁机展开大反攻,夺取了魏国数座城池。

到了公元前379年,大家都打不动了,持续五年的大乱斗就此结束。

一场战争必然有输有赢,我们来看看这场大乱斗里谁是最大的赢家,谁是最大的输家。

魏国作为五国里面最大的输家,什么都没有得到,输得血本无归。魏武侯的心气比天还要高,可是魏国的国运比一张纸还要薄,他把老爹留下来的盛世全败光了。更让魏武侯感到死后无颜见老爹的是,中山国在五国大乱中,趁机复国了,曾经让魏文侯费尽心血才吞下的大肥肉,就此飞走了。

赵国虽然在战争结束前攻占了魏国一些城池,可是它吞并卫国的计划泡汤了,旧都中牟被毁,国内到处满目疮痍,损失也很惨重。

齐国在战争中并没有获得回报,齐国国君田和率军参战,完全是为了还魏武侯的人情债。田和还完人情债后,从此与魏国两不相欠,各走各的路。

卫国作为一个小国,能在五国乱战中,艰难地活了下来,算是一个赢家。

楚国由于时间踩得比较好,在魏国与赵国打得精疲力竭时,给了魏国致命一击,不光收回失地,还打得魏国大出血,也是一个大赢家。

然而在五国乱战中,真正的大赢家却躲在角落里闷声发大财,它就是韩国。

韩国作为三晋中实力最弱小的,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智慧。它明白参与大乱斗的五国,它一个都得罪不起,最好谁都不帮,趁大国互殴时,自己趁机扩大地盘。

韩国瞄准了郑国,吞并了郑国,把郑国的首都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设立为自己的新首都。新郑从古至今一直是天下的交通中心,是天下诸侯梦寐以求的黄金地段,拿下它无异于坐享天下繁华。

韩国此举也向全天下诸侯宣布:中原作为大国的游戏场,绝对不能缺少韩国这一玩家。

作为五国大乱斗里最大的输家,魏武侯从未受到过如此屈辱,他要找人泄愤,找来找去,选中了晋静公。

讲到了这里,有人会问,晋国还活着啊?

是还活着,只不过晋国国君像珍稀保护动物一样,被圈养了起来。

魏武侯对赵国、韩国提议:

“晋国国君还存在于世间,他曾是我们三家过去的老板,只要他在,对我们未来发展都不好,不如废了吧!”

赵国:“同意!”

韩国:“双手赞成!”

公元前376年,晋国末代国君晋静公被赵、魏、韩三家正式废除。曾经叱咤春秋时代,称霸天下的晋国,正式宣布破产倒闭,它的剩余资产被赵、魏、韩分的分,搬的搬,从此世间再无晋国。

晋国覆灭后没几年,公元前370年,魏武侯死了,他留下了一个风雨飘摇的魏国。

一个人生前无论多么失败,临死前总要把后事安排妥当,告诉家人存折在哪里,密码是多少,谁家欠钱没还,家产怎么分给子女。

自以为很聪明的魏武侯,在死前始终没有立太子,也没有指定哪个儿子当国君。

太子是国本,国本都没有了,国家不就完蛋了吗?这么大的纰漏,他没有发现吗?

其实魏武侯不傻,他心里知道,只是他和他父亲一样,都不喜欢长子,而喜欢小儿子。

魏文侯虽然喜欢小儿子,可是为了国家的稳定,他还是立魏击为太子,并在死后传位于他。可是魏武侯看似精明,内心却是一个十足的草包,他不但不立长子为太子,还故意宠幸小儿子。

魏武侯死后,长子魏螢(yíng)与小儿子公子缓展开了一场血腥的内战,而长子魏螢就是中学语文课本里提到的梁惠王。这位梁惠王在前半生彻底扭转了魏国的颓势,让魏国再次中兴!

长征演义(上)我的邻居是种田文女主跑得了?装清冷主神要抓我强制爱别人戏谑他听劝,三年练成断崖剑假如奥特曼不一定战胜黑暗喂!我只是个跑龙套的开局闪光宝贝龙,家兄嬴政直心疼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