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神奇的北魏 > 第一章 拓跋鲜卑

第一章 拓跋鲜卑(1/1)

本书的主人公是鲜卑族,确切地说,是鲜卑族的一支——拓跋部,即“拓跋鲜卑”。拓跋鲜卑是一支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是一个近代传入中国的词汇,是许多以迁徙放牧为生的民族的共有称呼——这是与汉民族完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存环境,导致两个族群的文化习俗迥异。建立了强大文明的汉民族认为自己居于天地之中,是顺应天道的族群,于是,这些温厚的农夫,这些文雅的士子,就不免戴着有色眼镜,称呼那些异族人为“蛮夷”“戎狄”,并称其“被发左衽,人面兽心”,鄙夷之情溢于言表。

汉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不同,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在婚姻问题上,汉民族提倡女人忠贞节烈,游牧民族却在这个问题上实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游牧民族对待寡妇的态度是不能有寡妇:爸爸死了,庶母要嫁给儿子;哥哥死了,嫂子要嫁给弟弟。而在汉人眼中,这种文化是伤风败俗,是奇耻大辱。另一方面,汉民族却又不吝溢美之词,赞美游牧民族为“天之骄子”,对他们的骁勇善战有生动而形象的描述。

在民族形象上,汉民族与游牧民族最大的区别不是“左衽”“右衽”的服饰之别,也不是“守节”“改嫁”的风俗之别,而是两种文化象征的不同:游牧民族的标志动物是马,汉民族的标志动物是牛;游牧民族骑马射猎,汉民族赶牛耕种;骑马的来去无影、迅猛桀骜,赶牛的不急不缓、坚忍刚毅。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两个族群之间干戈不断:汉民族有白登之困,也有骠骑将军河西大捷,游牧民族有颉利可汗被俘,也有陈兵渭水、震动长安;汉民族曾骑着战马,踏过匈奴的王庭,游牧民族也曾入主中原,抄掠中原王朝的都城;汉民族让游牧民族“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游牧民族让汉民族“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汉民族的刀剑与游牧民族的箭镞难分伯仲。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十八世纪,农耕民族才彻底在世界范围内战胜游牧民族——在工业革命的滚滚浓烟中,这些天之骄子的苍凉背影逐渐消失了。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二者的关系,那只能借用李后主的词了:剪不断,理还乱!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充满悲伤、悲凉、悲壮的历史意绪。

在中国史书记载中,很多游牧民族都和汉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说匈奴是大禹的后裔:夏朝末代君主夏桀,因荒淫暴虐而被商汤流放,其子獯鬻带族人逃往北方,最终发展为一支游牧民族——獯鬻。獯鬻即匈奴前身。这一点未必可靠,却从侧面反映出二者的复杂关系。

《魏书》作者魏收在北齐朝廷做官,而北齐皇室是鲜卑化的汉人,尊北魏为正统,故魏收在描述拓跋鲜卑时,收入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史实”:拓跋鲜卑源于中原上古帝王。而唐朝李延寿在写《北史》时,之所以沿用这种说法,也是因为李氏皇族的祖先曾出仕北魏且有鲜卑血统。

魏收和李延寿皆声称:拓跋鲜卑,这个来自北方幽远之地的游牧部族,和司马迁笔下的匈奴一样,是地地道道的“炎黄子孙”。这个难以考证真伪的故事是这样的:黄帝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将小儿子分封到了北方大漠,囿于环境,这一支系过起迁徙射猎的游牧生活。结绳记事,以民歌和史诗传承他们的历史,与中原风土大相径庭,但他们坚信自己出身高贵,声称自己是轩辕氏后裔。因轩辕黄帝以土德而成为中土之王,以“地土”为象征,那么“黄帝后裔”就是“地土之后”,鲜卑语中,“土”发音为“拓”,“后”发音为“跋”,所以,他们就以“拓跋”作为自己的姓氏,此即拓跋部由来。

但更为可信的史料是:鲜卑人出自东胡。“东胡”即“通古斯”的音译,与现代主要生活在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的通古斯民族有渊源。东胡部落原本生活在蒙古高原,以游牧为生,以抄掠为业,当然,主要抄掠的对象是中原地区,战国七雄中的赵、燕两国曾深受其害。后来,匈奴在蒙古高原迅速崛起,在游牧过程中,两个民族不期而遇,为争夺水草而多次交战,东胡战败,遂以溪水为界分为两个部落,一部退守乌桓山(今大兴安岭南段),一部退守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北段),各自以居住地为族号,即乌桓族和鲜卑族。

鲜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并不是“大一统”的民族,而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部落组成的联盟,拓跋部只是其中之一。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鲜卑族群曾一度在地域上分为三大部:西部、中部和东部。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是河西鲜卑和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中部鲜卑主要是拓跋部,以及后来摆脱拓跋部控制的柔然部族;东部鲜卑主要是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

最初并没有“拓跋”一词,其他部族对拓跋部的称呼为“索头”。“索”即辫子,说明其时的拓跋部会留发辫,后来的契丹族、蒙古族也有类似习俗。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中原。众多鲜卑部落遂离开东北山林,向西部草原进发,填补匈奴故地,其中一些与留守的匈奴人通婚,繁衍出新一代鲜卑人,称为“拓跋”,意为“鲜卑父、匈奴母”。这表明,拓跋鲜卑有匈奴血统,而至于所谓“黄帝后裔”一说,多半是后来拓跋氏为入主中原而作的附会加工。

史书在记述拓跋部先祖时提到,拓跋始均做酋长(鲜卑称“大人”)时,曾帮助中原的尧驱逐女魃部族,立下功勋,而后舜又赐给拓跋始均一个官职。这个故事不但不可靠,而且不可考。但从这个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拓跋鲜卑对中原有很强的仰慕之情——他们以祖先“出仕”中原为荣。

这似乎是历史埋下的一个小小伏笔。

酋长之位传到拓跋毛,拓跋鲜卑的实力已相当雄厚,统御三十六部族、九十九大姓,兵强马壮,威震大漠。又过了几代,到东汉中叶时,酋长之位传给了拓跋推寅。拓跋推寅是个有头脑的首领,其名“推寅”即鲜卑语“钻研、探究”之意,显然,在族人眼中,他是个智者式的首领。拓跋推寅见部族的生存环境如此恶劣,毅然率族人南迁。他和族人一路辗转,到达的第一站是大泽(今内蒙古达赉湖),可大泽之地潮湿泥泞,到处是湖汊沼泽,环境恶劣。这里不是拓跋推寅心目中适合繁衍生息的地方,于是他便想继续南迁,可还没动身就去世了。

但是,一个信念却深深铭刻在他的子孙后代心中,那就是:永远不要停下自己的脚步,去寻找属于我们的人间乐土!

从此,拓跋鲜卑走上一条不断向南迁徙的道路,并在南迁过程中,一步步靠近中原,靠近那地大物博、堆金积玉的天朝上邦!

又过了几代,拓跋邻做了酋长。

有一天,拓跋邻在自己的领地上巡视,遇到一位“神人”。神人对他说:“你的领地恶劣异常,并非宝地,你应该去寻找更肥沃丰美的土地,建造你的牙帐。”这个故事在《魏书》和《北史》皆有记载,明显是杜撰的神话故事。根据史家惯用曲笔的传统,笔者怀疑背后真实的历史是:拓跋部遭遇另外一支强大的部落(可能是匈奴别部),战之不敌,无奈之下,不得不继续迁徙。

但此时拓跋邻年老力衰,自知没有精力,便将这个重任交给了儿子——拓跋诘汾。

拓跋诘汾遵守父亲的命令,带着族人继续迁徙。迁徙之路异常艰苦,山高水远,千难万险。拓跋诘汾和他的族人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来到一片水草肥美的草场,这里就是前文所说的匈奴故地。

拓跋鲜卑在这里落脚后,生活渐渐安定。一天,拓跋诘汾带族人打猎,却见一辆华盖宝车从天而降,然后从车上走下一位美丽女子,自称天女,受天命与拓跋诘汾结为夫妇。面对送上门的好事儿,拓跋诘汾没有丝毫犹豫,和天女做了一夜露水夫妻。天女与他相约明年此时此地相会,随后驾车飞天而去。第二年,拓跋诘汾如约而至,那女子果然在老地方等他,并抱着一个男婴,对他说:“这是您的儿子——您的后人必当世世代代为帝为王!”说罢离去。拓跋诘汾抱着孩子既茫然又憧憬。

因为这个传说,当时的人们纷纷这样传唱:“诘汾大人无妇家(妻子的娘家),力微大人无舅家!”这个“力微”就是拓跋诘汾和天女所生的儿子——拓跋力微。

很明显,这又是个杜撰出来的神话故事。但是,神话并非空穴来风。在了解了“拓跋”一词的含义后,不难推测,这里的“天女”,其原型当是现实中存在的匈奴女子。也就是说,拓跋力微的母亲是匈奴人。而这段“天仙配”,不过是后人为了美化拓跋力微的出身,编造出来的一个粗陋故事罢了。

匈奴人的彪悍善战早为中原的汉民族所熟知,而继匈奴之后称霸草原的鲜卑人也非等闲之辈。这两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水乳交融,将给古老的中华民族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非比寻常的时代,如同草原上热烈而醇厚的马奶酒,正在悄悄酝酿。

拓跋鲜卑将拓跋力微尊为始祖,可见这个人对于拓跋鲜卑多么重要。那么,拓跋力微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北史》说他“有雄杰之度”,《魏书》对他的评价还多了一句“时人莫测”。

拓跋力微有英雄豪杰之相,不同常人,高深莫测,让人难以揣度,是个有抱负、有远见、有谋略的枭雄。游牧民族活泼好动、热情开朗,大都能歌善舞。而拓跋力微之所以让“时人莫测”,就是因为他与别人不一样——沉默寡言,不喜声张,别人载歌载舞时,他却在角落神情黯然,旁人看来,这位首领深沉、冷酷。

拓跋力微一生中做过许多事,但做得最漂亮的,当属以下三件——

第一件,舍生让马。

当时居于拓跋鲜卑西部的一个大部落喜欢以强凌弱。一天,他们忽然对拓跋部发动袭击。拓跋力微措手不及,全族溃败,于是他只能带着一些亲兵,狼狈地逃到了附近的没鹿回部落(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没鹿回部的首领纥豆陵宾收留了拓跋力微。

后来,纥豆陵宾带着拓跋力微一起攻打西部,却惨遭失败。逃跑时,纥豆陵宾不慎把坐骑弄丢,只好徒步逃命。拓跋力微见了,就把自己的坐骑交给一个部下,让他转送给纥豆陵宾。纥豆陵宾骑上战马,逃回大本营,随后立刻悬赏,寻找让马之人。但拓跋力微却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没有站出来承认。

终于有一天,有人告知纥豆陵宾,送马之人正是拓跋力微。纥豆陵宾大吃一惊,立刻找到拓跋力微,千恩万谢,并坚持要将自己的领地一分为二,要用分国之举报答让马之恩。

但拓跋力微只是摇摇头,拒绝了纥豆陵宾的美意。

纥豆陵宾又说:“既不受领地,那咱就结个亲家吧!”

于是,纥豆陵宾把爱女嫁给了拓跋力微,拓跋力微成了没鹿回部的姑爷,没鹿回部族人皆被他的英勇神武所折服,都不把他当外人看待。

可纥豆陵宾感觉嫁女还不足以报答救命之恩,就对拓跋力微说:“贤婿啊,还有什么要求,尽管说出来吧!”

拓跋力微想了想,终于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愿望:“请让我带着拓跋部众,到长川(今内蒙古兴和县)去游牧!”

纥豆陵宾立刻明白,姑爷不愿过寄人篱下的生活,遂答应了他的要求。

于是,拓跋力微带着他的部众,迁徙到了长川一带。

当初,拓跋力微之所以将战马让给纥豆陵宾,是因为他明白,纥豆陵宾在他落难时收留了他,是他的恩人,让马不过是报恩之举。这说明拓跋力微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而知恩图报并非易事,何况当时的局面那样危急,送马就意味着自己生还的机会更少。可见,在拓跋力微心中,恩情的价值高于生命,或许,这也是他获得拥戴的原因吧!

第二件,迁都图治。

拓跋力微是部落首领的儿子,拓跋鲜卑的王子,一只待时而击的狼,绝不甘心久困牢笼,更不甘心受人奴役驱使。拓跋力微身上有着和刘备相同的东西,他们都是“要做大事”的人。而且,在别人的地盘上,他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就像刘备坚持离开曹操一样,拓跋力微选择离开没鹿回部。

在长川游牧了十几年,拓跋部渐渐地恢复了往日的兵强马壮,之前离散的部众也纷纷归附,拓跋部再次振兴。

纥豆陵宾渐渐年老,临终之前,这位老人告诫两个儿子速侯和回题:“拓跋力微是雄主,你们务要谨慎侍奉!唯有这样,没鹿回部才能免遭灭亡!”

纥豆陵宾慧眼识珠,看出拓跋力微是个英雄。他了解自己的儿子,他们与其自取灭亡,还不如在拓跋力微的统治下安稳的做个小酋长。可两个儿子很不服气,纥豆陵宾一死,他们就表现出对拓跋力微的猜忌,也表现出对拓跋部领地的觊觎。拓跋力微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率先出击,便决定除掉纥豆陵氏。于是,十分残忍的一幕就发生了。

拓跋力微让武士埋伏帐中,伺机杀掉了自己的妻子纥豆陵氏,然后派人给没鹿回部报丧。速侯和回题一听,急忙赶到拓跋部吊丧,被拓跋力微轻易拿下并斩杀。

这既证明了他的足智多谋,也证明了他的冷酷无情。从中也可看出拓跋力微的处事原则:你们父亲对我有恩,我可以舍命让马;你们对我无恩,我就没必要手下留情;你们觊觎我的部族,我就必须把你们斩尽杀绝!

拓跋力微因此获得了更多的人口,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两个舅子一死,没鹿回部就顺理成章地归顺了强者拓跋力微。

这种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有人以道德文章影响历史,有人以手中刀剑开创新局。以现代价值观来看固然残忍,却也让今人得以窥见这位雄主更真实立体的模样。

拓跋力微励精图治,周边部族纷纷归附,很快他就成为威风八面的部落联盟盟主,统御着二十万精于骑射的武士,威震草原。

在做酋长的第三十九年,拓跋力微将都城南迁到了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盛乐位于现在的内蒙古中部,既靠近中原,又能对其他草原部族进行控制。

将一座城池定为都城,是拓跋鲜卑在文化上向汉文明的靠拢。“定居城内”和“射猎迁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的变更是改变一个民族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此时拓跋鲜卑的城池还不高大,游牧经济仍占主体地位,但定都盛乐确实是拓跋力微的一个大手笔。此后百余年间,盛乐城作为拓跋部的都城,见证了这个部族的拼搏和荣耀、堕落与屈辱。

第三件,亲附中原。

拓跋力微取得这些成就之后,自信心膨胀,遂问鼎北国,命诸部族前来祭神会盟。得到通知,大小部落都来与会助祭,唯独白部酋长没有响应号召。拓跋力微决定抓住这一机会杀一儆百,于是亲自率军征讨,直捣白部老巢,捕获白部酋长,白部臣服,拓跋部声威大震。

但拓跋力微并非一个只知穷兵黩武的莽夫,在制霸道路上,他有自己独到甚至高明的见解。他曾对属下说:“咱们这些游牧部族,比如先前威风八面的匈奴和乌桓,只知道蝇头小利,经常跑到别人的边境上烧杀抢掠,可得到的财货却远不及损失大,结了世仇,招来报复,最终让百姓受苦,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啊!”(见《魏书》:“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之徒,苟贪财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而其死伤不足相补,更招寇雠,百姓涂炭,非长计也!”)

意思很明确了,他不赞同游牧民族“游牧加劫掠”的生存方式。

在拓跋力微心中,最佳的生存方式是什么呢?

不久后,拓跋力微与中原的曹魏王朝联姻;几年后,他又派遣自己的儿子拓跋沙漠汗去曹魏做质子。

拓跋力微!这是位仰慕汉文化的游牧民族首领,他要走一条亲近并学习中原的道路。多年以后,他的一位后人继承他的意志,无畏顽固的守旧势力,铸剑为犁,褪下胡衣,穿上汉服,谱写了一段传奇的慷慨悲歌。

此时,拓跋力微的儿子拓跋沙漠汗,怀着对汉文化的仰慕之情,踏上了南下的征程。等待他的,又将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拓跋力微生了好几个儿子,留名史书的只有一个“身长八尺,英姿瑰伟”的拓跋沙漠汗。魏元帝景元二年(公元261年),身着鲜卑服饰的拓跋沙漠汗骑着胡马,来到曹魏王朝都城——洛阳。此前,这位鲜卑王子只见过万里草原、遍地牛羊,只见过长河落日、茫茫苍天……洛阳,是一座让他震惊的城池!他从未见过如此稠密的人群,也从未见过如此雄伟的城墙。街道笔直宽阔,楼阁富丽巍峨,红男绿女,衣衫绮秀,车水马龙,纸醉金迷……就是这里吧!拓跋先民苦苦追寻的人间乐土无外如此吧!这位从北方蛮夷之地而来的鲜卑王子,很快成了“魏宾之冠”,成了洛阳城中最受欢迎的客人。

为什么曹魏的士大夫会对拓跋沙漠汗如此欢迎?原因有三:一,此时拓跋鲜卑实力强大,曹魏急需拉拢;二,拓跋沙漠汗学习中原礼仪制度,行汉礼、穿汉服,估计也能流利地说汉语,与中原汉人民族隔阂很小;三,拓跋沙漠汗极富人格魅力。

从史书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拓跋沙漠汗是个纯真、豁达、真诚的人。

他在洛阳做人质的时候,很快和洛阳的英杰们打成了一片。他仰慕中原的风流人物,汉人喜欢他的英豪气概;汉人从他那里了解北国习俗、草原风物,他向汉人学习中原的礼仪制度……这是一次深刻而友好的交往。

公元266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曹魏灭亡,西晋建立。但拓跋鲜卑和中原的关系依然和睦。拓跋沙漠汗因为思念远在北方的老父亲,向晋武帝司马炎提出请求,要回北方探亲,晋武帝为他举行了盛大的送别仪式,还派人护送。拓跋沙漠汗在拓跋部待了几年,又回到洛阳探望故友,冬天归国时,晋武帝慷慨地送了他极为丰厚的礼品,所有礼品加起来足足装了上百辆牛车。

可是,北上归国途中,拓跋沙漠汗在并州(治所晋阳,今太原)遇到了西晋征北将军——卫瓘。

卫瓘善识人,此前他就听说过拓跋沙漠汗的大名,当这位鲜卑王子活生生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猛然发现,这个高大俊朗的年轻人浑身散发着英杰之气;与之短暂交谈后,他又惊恐地发现,拓跋沙漠汗身为夷狄,却十分了解中原礼仪风俗和典章制度。卫瓘不由得产生担忧:让这样的雄才回到北方,无异于放虎归山啊!于是他急忙给晋武帝写信,在信中他说拓跋沙漠汗此人“十分雄异,恐为后患”,请晋武帝将拓跋沙漠汗永远质押在洛阳。

但司马炎不想落个出尔反尔的恶名,没有答应卫瓘的请求。卫瓘不死心,重金贿赂拓跋鲜卑各部酋长。于是,原本就不和睦的各部酋长心生嫌隙,不久就起了战乱。晋武帝遂以拓跋沙漠汗的安全问题为由,将他召回洛阳。

两年后,晋惠帝登基,恩准拓跋沙漠汗归国。闻讯的拓跋力微很高兴,让附属的酋长们去阴馆(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东南)迎接拓跋沙漠汗。在阴馆,这些酋长见到了久别的太子,为表欢迎,还举办了隆重的宴会。结果一喝酒,出事了。

按照当时的习俗,拓跋沙漠汗和这些部族首领围坐在一起吃烧烤、喝美酒。酒喝到酣处,天上忽有飞鸟经过,拓跋沙漠汗抬头一看,起了玩心,就对那些酋长说:“让我打只鸟给诸位助兴吧!”说罢,他从袖中拿出一个小玩意儿。一把弹弓。注意,这里的弹弓并非现代人常见的“Y”字形弹弓,而是一把“弓箭”,只不过它射出的不是箭而是弹子。在古代,汉人经常用这种弹弓进行娱乐或者猎捕小型动物,因为杀伤力小,所以并未在军事中崭露头角。鲜卑人擅用长箭大弓,没见过这种弹弓,兼之这些酋长喝了酒,眼神不清楚,恍惚中,只看见拓跋沙漠汗站起身来,拿着一把空弓,做了一个扩胸运动,然后,地上多出一只死鸟来。

酋长们喝下的酒登时吓成了冷汗,惊恐地认为这是中原的妖法。酒宴不欢而散。事后,他们在私下里偷偷议论:“太子身穿五彩斑斓的南夏(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称呼)服饰,又能引空弓落飞鸟,这些都是邪门外道啊!如果让他继承可汗的位子,必定会让咱们移风易俗,到时候就国将不国了呀!”

于是,他们抢先一步跑到拓跋力微那里打小报告:“太子学的都是南夏的邪术,竟能引空弓而落飞鸟!”“太子学习晋人妖术,是祸国殃民的征兆!可汗您一定要慎重啊!”

本来拓跋力微最为欣赏长子拓跋沙漠汗,但父子久别,这种疼爱之情渐渐转移到了其他小儿子身上。

古人似乎都有一个毛病:偏爱幼子。春秋时,郑庄公寤生的母亲武姜,不喜欢长子寤生而宠爱幼子共叔段,在郑庄公还是太子时,她就劝说郑武公废掉他,后来寤生即位,她又一再刁难,而对幼子共叔段百般纵容,最后闹得共叔段落了个“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下场;汉景帝的生母窦太后,偏爱小儿子梁孝王刘武,要求汉景帝立他为储君,结果弄得母子、兄弟心生嫌隙,梁孝王最后也郁郁而终。汉人如此,鲜卑人也如此——一直以来,游牧民族都有偏爱小儿子的传统,拓跋力微也不能免俗。再加上他这时年事已高,难免犯糊涂。于是,他竟这样对这些酋长说:“如果不能见容于国,就除掉他吧!”

在阴馆准备与父亲见面的拓跋沙漠汗,等来的却是杀气腾腾的刽子手。

事后,拓跋力微幡然醒悟,痛悔不已,可为时已晚。

拓跋沙漠汗的死,让拓跋鲜卑失去了一次深入接触汉文化的机会,也放慢了拓跋鲜卑步入文明社会的步伐。而不幸中的万幸是,拓跋沙漠汗留下了两个杰出的儿子。这两个儿子,将扛起拓跋鲜卑的重担,在腥风血雨、阴谋背叛中继续前进。

游戏?不,这是逃亡!古行宫重生80赚钱养家疼媳妇魂穿小智,开局灭狗豪我的变态左手我一个刑警还能撞鬼不成?我能看穿海水大海成了我的提款机救命!在恐怖游戏被男主强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