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史记 > 乐毅列传

乐毅列传(1/1)

原文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

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②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③,先礼郭隗④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⑤,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注释

沙丘之乱:指公元295年,赵武灵王与少子何(后来的赵惠文王)同游沙丘,长子章乘机作乱,欲杀何,公子成等发兵平乱,章败,逃入赵武灵王的行宫,公子成率兵围困,杀章。最终,武灵王被饿死。

②子之之乱:指公元前315年,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为政三年,燕国大乱。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袭击燕国,杀燕王哙及子之。

③屈身:降抑身分。

④先礼郭隗:指燕昭王听从郭隗建议,先礼尊郭隗自己,为其筑宫,拜其为师,以招揽天下贤士。

⑤委质:古代臣下向君主敬献礼物,表示献身称委质。质,通“贽”。

译文

乐毅的祖先叫乐羊。乐羊在魏文侯手下当过将领,曾经率兵攻取了中山国。

魏文侯将灵寿封给了乐羊。乐羊死后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在那里安家落户了。中山国曾一度复国。到赵武灵王时,赵国又灭掉了中山国。乐家后代中出了个名人叫“乐毅”。

乐毅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赵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又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篡权,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打败,因此,燕昭王十分仇恨齐国,每天都不忘要向齐国报仇雪恨。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燕昭王寻思本国力量不足以克敌取胜,就屈己礼贤,以求贤士相助。他先以礼厚待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刚好在这时期,乐毅为魏昭王使者,出使到了燕国。燕昭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但最终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让他当亚卿。他担任该职很长时间。

原文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眜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②,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③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④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⑤,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⑥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⑦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⑧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⑨,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菑。

注释

三晋:此处指魏国和赵国。

②自矜:自尊自大。

③馀业:先人遗下的功业。

④嚪:读dàn,以利益引诱人。

⑤罢归:停止攻击,撤回本国。

⑥徇: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

⑦卤获: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卤,通“掳”,掠夺。

⑧连兵:断断续续用兵。

⑨设诈诳燕军:指田单先以请降示弱麻痹燕军,再以“火牛阵”奇袭燕军。诈,欺骗;诳,迷惑。

译文

当时,齐湣王相当强,南边在重丘打败了楚国将领唐眜率领的军队,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的联军,随即又联合了韩国、赵国、魏国的军队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了中山国,又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的领土。他与秦昭王竞相争取尊称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旧称王。各诸侯国都想背弃秦国臣服于齐国。可是,齐湣王自高自大,为人骄横,老百姓都无法忍受他的暴政。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时机已到,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乐毅说:“齐国,它原来就有以往霸国的基业,地广人多,不易攻破它。您如果一定要攻打它,最好联合赵国及楚国、魏国一齐行动。”这样,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和赵惠文王订立盟约。另外,他又遣派使者联络楚国和魏国,并请赵国派出使者以伐齐国的好处去鼓动秦国也参与。由于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

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也把相国大印授给乐毅。于是,乐毅便总领赵国、楚国、韩国、魏国、燕国诸国的军队,联合攻伐齐国,并在济水之西打败了它。随后,各国诸侯收兵返国。唯独燕军在乐毅带领下乘胜追击,直逼到临淄城下。

齐湣王在济西大败,只身逃走,固守莒城。乐毅率军穷追不舍,率军围攻莒城,齐军退守莒城中。乐毅率军攻下临淄后,将齐国的珍宝、财物、祭器等悉数掠取,并运送回燕国。燕昭王十分欣喜,亲自到济上犒劳将士,并将昌国封给乐毅,号称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集在齐国所缴获的器物回到燕国,并派乐毅继续率军攻取那些尚未完全攻下来的齐国城邑。

乐毅率军在齐国作战五年,攻下了齐国城邑七十余座,都划为郡县,归燕国所有,只有莒城和即墨没有攻下。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儿子继位为燕惠王。燕惠王从做太子时就对乐毅有些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将领田单得知他与乐毅间有矛盾,就对燕国实施反间计,散布谣言,说:“齐国没有被攻下的城邑只剩两座,而之所以没尽快地攻下来,听说是因为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之间不和,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且留在齐国,并准备在齐国称王。齐国所害怕的,就是燕王派别的将领率军来进攻。”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故意拖延进军,又听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到齐国替代乐毅任将领,并下令召乐毅回国。乐毅心中知晓燕惠王派人替代自己是不怀好意,害怕回国后被杀,就投奔到了西边的赵国。赵国把观津封给乐毅,封号为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恩宠,借此震慑燕国和齐国。

齐国将领田单后来率军与骑劫交战,设计了一套骗局哄骗燕军,最终在即墨城下大败骑劫率领的燕军,而且辗转追逐燕国败兵。齐军向北直追到河上,最终全部收复了失地。田单又从莒城迎回齐襄王。齐襄王返归临淄。

原文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獘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②,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③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臣不佞④,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⑤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⑥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⑦之心,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⑧,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⑨,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⑩。”

臣曰:“夫齐,霸国之馀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11),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磿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12),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13),及至弃群臣之日,馀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14),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15)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16),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17),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18);忠臣去国,不絜其名(19)。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閒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

注释

獘:读bì,通“毙”,此处指死穴。

②弃群臣:抛下了群臣,是死去的委婉说法。

③暴露:露天食宿,此处指战地生活的辛苦。

④不佞:没有才能。是自谦的说法。

⑤侍御者:君主的侍从。此处实指燕惠王。畜:收留。幸:宠信。

⑥能当者:指才能胜任官职的人。处:安排、任用。

⑦高:超出。世主:一般的君主。

⑧过举:过分地抬举。

⑨父兄:此处指宗室大臣。

⑩以齐为事:把向齐国复仇作为自己的职分。

(11)顾:回顾,回头。形容时间之速。反命:即返命,复命。

(12)汶篁:齐国汶水出产的竹子。

(13)八百岁之积蓄:指齐自开国至燕昭王破齐约800年间积存的珍宝财物。

(14)慎庶孽:慎重地对待妾生子弟。

(15)寤:“寤”通“悟”。明白。先论:指伍子胥早先的建议,即拒绝越王请降,停止对齐用兵。

(16)不同量:有不同的气量、抱负。

(17)以幸为利: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此处指为赵害燕以谋取个人名利。

(18)不出恶声:不说他人坏话。

(19)不絜其名:不洗雪自己的罪名或冤屈。絜,通“洁”。

译文

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因而惨遭兵败将亡,丧失了所得的齐国土地;同时又怨恨乐毅归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无力之际前来攻打。于是,燕惠王派人去斥责乐毅,同时也向他致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委托给你,你为燕国战败齐国,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没有不震惊的。我哪有一天敢忘记你的功劳呢?遇上先王离去,我初继位,是左右人误导了我。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你,因为你经年累月的风餐露宿,太辛苦了,所以想请你回来休养,并商讨国事。而你却误听传言,以为跟我有不和的地方,就抛弃燕国投降赵国。你这样做,为自己打算,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何报答先王对你的知遇之恩呢?”

乐毅听后,写了一封信给燕惠王,说:“我没有才干,不能恭奉您的命令,顺从您左右那些人的意愿。我恐怕归国发生不测,而有损先王的英名,有害于您的道义,所以逃到了赵国。现在,您派人来数落我的罪过,我怕您的侍臣不能体察先王收留和宠信我的道理,又不清楚我侍奉先王的一片诚心,因此我冒昧地用信来回复您。

“我听说,贤能圣明的君主不把爵禄赏给亲近的人,而是赏给功劳多的人,举用能力胜任的人。所以,考察才干然后授给官职的,是能成就功业的君主;衡量品行然后交往的,是能树立声誉的贤士。我暗中观察先王的举止,看到他有超出一般君王的志向,因此我借魏国出使之机,亲赴燕国考察、验证。先王格外地看重我,将我列入宾客之中,又把我选拔出来高居群臣之上,不和宗室长辈商议,就任命我为亚卿。我私下无自知之明,认为只要奉行君命,遵守教诲,就可侥幸免于犯罪,因此接受任命而未加推辞。“先王曾指教我说:‘我跟齐国有深仇积怨,不顾燕国的弱小,也要把向齐国复仇作为我在位的职责。’我说:‘齐国本有称霸天下的基业,又有多次作战取胜的经验。士兵训练有素,谙熟攻战方略。您若要攻打它,必须与天下诸侯联合,共同图谋它;若要与天下诸侯共同对付它,不如先与赵国结盟。而且,淮北是楚国想收复的领土,宋国是魏国想得到的地方,所以赵国如能应允,再得楚国、魏国合作,结合四国的力量进攻,那就可以大败齐国。’先王认为我的意见对,便预备了出使的信物,命我南下出使赵国。他想看我的出使结果如何。我回来汇报后,他就下令起兵攻打齐国。依赖上天之助和先王的神威,四国的军队随先王全部到达济水岸上。济水岸上的军队接受命令攻击齐军,把齐国人打得大败。我们的轻装精锐军队直抵齐国都城。齐王只身逃跑奔向莒城,仅仅侥幸活命。我将珠玉财宝、战车盔甲以及珍贵的祭祀器物全都缴获送回燕国。齐国的祭器摆设在宁台,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被齐国掠去的原燕国宝鼎又从齐国取来放回磿室,蓟丘的植物中种植着齐国汶出产的竹子。自五霸以来,功业没有赶上先王的。先王认为自己的志向得到了实现,因而划出一块土地分封给我,使我也像一个小国的诸侯。

“我私下无自知之明,以为只要奉行君命,遵守教诲,就可侥幸免于犯罪,因此接受任命而未加推辞。

“我听说圣贤的君主,建立了功业,就不愿废弃,所以能记载在史册上;有先见卓识的人,树立了声誉,就不肯毁坏,因而能为后世颂扬。正如先王那样报仇雪恨,征服了第一流的强国,没收了它八百年的积蓄。直到辞世那一天,他还留下了政令训示,使执政掌权的臣子能依循法令,安抚亲族,恩惠遍及一切人民。这些都是可以垂范后世的。

“我听说过:善于开拓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从前,伍子胥的主张被吴王阖闾采纳,吴王率军一直打到楚国郢都;吴王夫差不采纳伍子胥的正确建议,却赐给他马革囊袋,逼他自杀,把他的尸骨装在袋子里扔到长江里。吴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张能够建立功业,因而把伍子胥沉入长江里而不后悔;伍子胥也不能预见君主的气量、抱负各不相同,因此导致被沉入江水中还死不能瞑目。

“保全了生命,成就了攻伐的功绩,用以彰明先王的心迹,这是我的上上之策;遭受毁损和侮辱的诽谤,败坏先王的名誉,这是我所最恐惧的事。如今,我面对着难测的罪过,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个人利益,这是恪守道义的人不敢做出的事。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才德平平,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我恐怕您听信左右近臣的谗言,不能体察我远去的原因,因而献上这封信把我的心意告诉您。希望您仔细读一读吧。”

于是,燕惠王又封乐毅的儿子乐閒为昌国君。乐毅又与燕国通好而往来燕国和赵国之间,燕国和赵国都把他当作客卿。后来,乐毅就死在赵国。

原文

乐閒居燕三十馀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閒。乐閒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閒之宗也。于是乐閒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乐閒,乐閒既在赵,乃遗乐閒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②,身祇辱焉③,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④,狱囚自出⑤,然后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⑥,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乐閒、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后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后十六年而秦灭赵。

其后二十馀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后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

注释

四战之国:指赵国多次与四方之敌作战。

②商容不达:指殷纣时商容因谏被贬。达,显达。

③祇:通“只”。

④民志不入:民心涣散。

⑤狱囚自出:狱中囚犯逃出。此处指政局混乱、法令废弃。

⑥负:担负。桀:凶暴。

译文

乐閒住在燕国三十多年,燕王喜采用相国栗腹的计策,准备派兵攻打赵国,去询问昌国君乐閒。乐閒说:“赵国是同四方交战的国家,它的百姓熟悉军事,不可轻易攻打它。”燕王喜不听,就起兵攻打赵国。赵国派廉颇率军迎击,在鄗地大败栗腹率领的燕国军队,生擒了栗腹和乐乘。乐乘是乐閒的同宗。于是,乐閒投奔了赵国。赵军围攻燕国,燕国只得再三割地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围而去。

燕王喜悔恨没听从乐閒的话。乐閒已在赵国,燕王喜便派人送给乐閒一封信,说:“商纣王时,箕子不受重用,而他却不断地犯颜直谏,希望商纣王能听从;商容也不得志,而且身受凌辱,但却希望商纣王能改变。等到民心涣散,狱中的囚犯纷纷逃出,国家已不可救药,然后两人辞官隐居。因此,商纣王落得个凶暴的恶名,两人却不失忠诚、高尚的美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竭尽了为君为国而忧虑的责任。现在,我虽然鲁钝,但还不像商纣王那么凶狠;燕国百姓虽不安定,但也不像商朝百姓那么严重。有道是,家庭内部有了纷争,不尽述自己的意见,却去告诉邻里。这两种做法,我认为是不足取的。”

乐閒和乐乘怨恨燕王不听他们的计策。他们最终留在赵国。赵孝成王封乐乘为武襄君。第二年,乐乘和廉颇率领赵军围攻燕国。燕国以厚礼求和,赵国才解兵。此后,又过了五年,赵孝成王过世,赵襄王派乐乘替代廉颇做将军。

廉颇率军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逃亡到魏国。之后又过了十六年,秦国灭掉了赵国。

赵国灭亡后二十多年,汉高祖刘邦经过赵地时,曾问:“乐毅还有后代吗?”左右人回答说:“有个后代叫乐叔。”于是,刘邦把乐卿县封给乐叔,号称华成君。华成君是乐毅的孙子。乐毅的族中原有乐瑕公、乐臣公,当赵国将被秦国灭亡时,他们逃到了齐国高密。乐臣公长于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在齐国很有名气,人们称他为贤师。

编后语

除秦国人才辈出外,其他六国也曾人才辈出,这是秦齐楚赵燕韩魏七国能从春秋混战中成长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司马迁为秦国杰出的文臣武将作了传,也为东方六国杰出的文臣武将作了传,列传第二十《乐毅列传》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燕国原是战国七雄的弱者,无端遭到强齐的侵凌。乐毅辅佐燕昭王联合楚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利用秦国,共同伐齐,取得了以弱胜强、报仇雪耻的辉煌胜利。本书选取了《乐毅列传》中除“太史公曰”的全部。

说岳全传汉书退婚后,嫂子要宠我!无我梦魇我的极乐游戏让你当兵两年,你咋成将军了!让你交作业,你竟造出复活甲?唐史并不如烟·第七部:帝国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