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大新王莽 中》(17)(1/1)
欲擒故纵采皇后席
康强之占居国丈位
长安秋日的黄昏,残阳如血。长乐宫中,太皇太后王政君慵懒地漫步在皇家花园中,望着天边的红霞,回忆起元帝在世时的风情,王莽的母亲李渠在身边陪伴着。王太后已经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宫廷生活,头发也变得花白了,可是容貌依然美丽,气质更加华贵,看起来犹如五六十岁的中年美妇。
王莽来到了长乐宫,在他的身后跟随着一个绝美的女子,缓缓地走了过来。那美女走到王太后身边,盈盈下拜,说道:“太皇太后金安!”王莽也向自己的母亲李夫人请了安。
王太后吃了一惊,连忙将美女扶了起来。王莽笑道:“太皇太后可知道这小女的来历吗?”王太后仔细端详了一番,但见此女身材高挑,貌美无比,颇有些面熟。又见她眼睛和头发略带黄色,皮肤白似奶酪,便对王莽说道:“安汉公快说吧,不要为难朕了。”
王莽笑道:“太皇太后还记得元帝后宫中有个叫王昭君的吗?这小女便是王昭君的千金,名叫伊墨居次云。”
王太后惊喜交加,一把抱住伊墨居次云,激动地说道:“孩子啊,你母亲原在宫中和我熟识,后来为保得北方边塞平安,主动要求远嫁匈奴大单于,这故事到处传颂着,朕当然知道。当年,你母亲是宫中最美的淑女呀,先帝后来看到了你母亲的美貌,后悔不已呢……”王太后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眼睛不由得湿润了。
伊墨居次云说道:“太皇太后,小女子这次回来,就是想留在中原,专门侍候太皇太后。”王太后闻言大喜,因为宫中的生活实在是过于寂寞,她连忙询问起王昭君的情况。伊墨居次云讲述了母亲王昭君入胡后三十五年来的经历:呼韩邪大单于迎娶王昭君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对王昭君十分宠爱,和王昭君生子伊屠智牙师,后来任匈奴的右日逐王。可是呼韩邪大单于两年后就去世了,王昭君为宁胡阏氏,为众多阏氏之一。呼韩邪大单于的大、小阏氏共生了六子,长子雕陶莫皋继任为复株累鞮单于。按照胡俗,儿子可以娶父亲的小妻,复株累鞮单于爱慕王昭君的美貌,便娶了王昭君为妻,王昭君为复株累鞮单于又生下二女,伊墨居次云便是长女,妹妹名叫当卜居次。
王太后问道:“你母亲当年可是天下最美的淑女,诗书俱佳,品德修养也好,她还健在吗?”
伊墨居次云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母亲已经去世,吾父复株累鞮单于在位十年也去世了。后来的单于之位几经变化,现在是由吾父的庶弟囊知牙斯当了单于。”
王莽不由得多看了伊墨居次云一眼,心中也为之一动,为她的美貌感到震惊,遥想王昭君当年绝美的容颜,叹惜着这些绝世美女对男人无限的吸引力。王莽很快察觉到自己的失态,立即控制住自己的心魄,对王太后说道:“太皇太后,囊知牙斯单于仰慕中原礼制,已上书朝廷,请求改名为‘知’了。”王莽念及国中已经安定,只有四方蛮夷还有异心,于年前派遣使者带着黄金、钱币和布帛,赠赐匈奴单于囊知牙斯,囊知牙斯接受使者的建议,向朝廷上书说:“闻得中国讥讽单于双名,我匈奴族慕从圣制,自愿将单于原名‘囊知牙斯’改为‘知’。”
王太后对伊墨居次云说道:“单于向往大汉文化,这也和你母亲的教化有关啊!你的名字这么长,不知道有何含义。”伊墨居次云解释了一番,说这“伊墨”为氏族的姓,“云”为单名,“居次”在匈奴语中是“公主”的意思,意为伊墨公主名云。王太后高兴地说道:“你就住在朕身边吧,有你们陪伴,朕也过得快活一些。”
李夫人在旁边笑道:“是呀,皇宫里的生活虽然拥有人间的荣华富贵,可是也没有人愿意和我们这些老妇人说说话,聊聊家常。单于公主来了就好了,以后宫中就热闹了。”
王太后转身对王莽说道:“安汉公,最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朕常常回忆起过去的人生往事,包括当年昭君出塞时的故事,先帝那后悔的表情……唉,朕真的是老了吗?”
王莽笑道:“太皇太后和当年一模一样呢,怎能说是老了呢?”
“安汉公也别宽慰朕的心了。朕毕竟是古稀之年了,到了现在才知道生命的可贵呀!以后安汉公要多多操劳朝廷的事,不要再拿那些朝事来烦扰朕了。朕就多花些精力,护养少帝,争取早日还政于天子吧。”
“臣遵旨,一定专心于朝政,让太皇太后放心。”
转眼间就到了公元3年的春天,少帝刘衎不知不觉就入宫三年了。他九岁时被接到宫中,虽然即了皇位,但因年纪太小而无法入朝处理政事,平时受到王太后的爱护和关心,朝廷设置的“四辅”官专门前来辅导和教育平帝,指导他学习经书,熟悉宫中的各种礼仪。在王太后的呵护下,平帝的生活过得也还平静。在他对过往的记忆当中,三岁前养育他的冯太后已经记不太清楚了,母亲卫姬对他十分疼爱,一直带到了九岁。自己前年就忽然离开了中山国,被一群陌生的大臣带到了戒备森严、规矩繁复的皇宫。
“母亲呀,您在哪里呢?您想念孩儿吗?孩儿很想念您呀!”平帝止不住对母亲卫姬的极度思恋,心中常常发出这样的呼唤。在他的心目中,始终保留着母亲的形象:年轻而又美丽,善良而又温柔。以前在中山国的印象一点都没有减退,反而越来越鲜明。平帝的身边,还有一群侍卫、侍中等伺候着,可是宫中的管教是严厉的,太傅王莽表情威严,几乎看不到笑容。太师孔光年纪老迈,平时一板一眼地要求他读圣贤书,规范他的一举一动。他对太保王舜和少傅甄丰更是觉得陌生。身边的四辅大臣随时都在提醒刘衎,说他已经继承了成帝的香火,原来的中山国另有宗室代替他承继了王嗣,供奉并照顾着他的亲生母亲卫姬,因此要他不得再留恋中山王国。相比之下,常常来看望他的太皇太后王政君成了他的祖母,显得慈祥而亲切。王太后告诉他,王莽是成帝的表弟,当然也是平帝的表叔,现在肩负着重任,负责处理朝政大事。可是,他对王莽没有亲切之感,总觉得那双鹰一样的眼睛过于严厉,有时还会让他不寒而栗。
“太傅来看望您了。”刘衎正在出神地想着这些事,侍从的传报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臣参见皇帝。”王莽穿戴着安汉公的装束,走了进来,向他行了个臣子礼。平帝像平时一样,只是神情淡然地点了点头。王莽忙于朝事,已有多日没有来了,斜着眼睛瞟了一眼,发现十二岁的平帝长高了一大截,喉头冒出了小小的硬节,嘴上也依稀长出了些茸毛一样的细小胡须,心里吃了一惊:咦,少帝竟然开始发育了!王莽说道:“皇帝又长高了一大截呀。恭喜恭喜!”
平帝淡然一笑,没有多说什么,随手拿起一本儒家经典读了起来。平帝的冷漠,让王莽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心想:这孩子现在就如此待我,再过几年长大成人了,会是什么态度呢?王莽越想越不是滋味,甚至有些后怕起来。
回到府第,已经很晚了,女儿王嬿扑到王莽的怀里。王嬿此时已经十三岁了,长得聪明可爱,被王莽视为掌上明珠。王莽抱着王嬿又狠狠亲了一口,那虎须扎得王嬿疼痛不已,王嬿摇着脑袋躲闪着,又捶打着父亲的胸口,父女俩玩闹了一阵,王莽放下了女儿,走进了内室。夫人王氏已经躺在床上好一会儿了,说道:“夫君,今天又回来这么晚呀。”
“朝事太多,每天都处理不完呀。”王莽上了床,心绪不宁,难以入眠。王氏推了推王莽,问道:“夫君,今天是怎么回事,朝事上还有什么不顺心的吗?”
王莽叹了口气,说道:“那些朝事算什么。唉,我这心事,就是说了你也不会明白。”
王夫人说道:“这两三年朝事极为顺畅,夫君你又有什么不开心的呢?”
王莽叹了口气,半晌才说道:“夫人你想过没有,我王莽目前虽然居于四辅之首,三公之上,天下只有太皇太后一人在我之上,而满朝公卿百官都得听我的命令,按理说应当无忧无虑……可是今天见到少帝又长高了一截,故有隐忧。”
王夫人说道:“朝廷设置四辅官,就是用来辅佐天子的。天子必定要长大成人,那时你们四辅官就完成大任,可以还政于天子了,这有什么忧虑的呢?”王莽只是叹息不已,翻过身去不理睬王夫人。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弄得王夫人也难以入睡。又过了一会儿,王莽忽然拍了拍夫人的肩膀,问道:“夫人,咱们的宝贝女儿今年多大了?”
王夫人哂道:“哼,夫君每天忙于朝事,连咱家千金几岁都不知道了。”她见王莽辗转难眠,不禁动了好奇心,问道:“嬿儿今年十三岁了,夫君今天怎么突然想到她身上去了呢?”
“夫人你想想,当年哀帝身为太子时,对成帝百依百顺,就连那傅氏老泼妇也要巴结咱们王氏诸侯。可是哀帝一旦即了位,君临天下,受到尊崇的却是傅氏、丁氏外家族人,把咱们王氏诸侯贬官的贬官,遣归的遣归,诛除的诛除,几乎无一幸免,那日子每天都让人提心吊胆。我现在虽然身为太辅,被群臣赞颂为当代的周公,可是少帝长大后是否有成王之识,谁人能够预知呢?”
“说得也是。当年周成王如果听信谗言,就会把周公给杀了。这么说来,少帝如果长大成人,皇帝总要定立皇后,未来皇后的外家很可能会把持权势。夫君不如早些功成身退,劝姑姑把朝政早些归还天子就是了。”
王莽冷哼了一声,说道:“咦,你这话反倒把我给提醒了。皇帝早晚要定立皇后,我现在权势在手,不如设法为咱们的女儿谋得这皇后尊位,这外家的名分谁也别想和咱们争。只有这样,我王氏才可保得平安。”
王夫人一听这话,也兴奋不已,说道:“咱家千金长得端庄秀丽,从小就喜读《诗经》《礼记》,性格文雅淑静,好多人都称赞她有贵人之相呢,说不定就应在少帝身上。”
两人躺在床上,越说越兴奋,都难以入眠了。王莽一时兴起,想起了留在新都侯国的增秩等三位美婢,随口问道:“唉,不知道新都侯的那几个儿女们怎么样了?”
王夫人笑道:“夫君是想念增秩、开明、怀能了吧?这个放心,妾一直派人在新都国照顾她们呢,她们也有国相孔休在关照。王兴、王匡这几个孩子也长大了,都很健康呢。”
王莽猛地一翻身压在王夫人身上,王夫人笑道:“夫君一心只在朝廷,早把妾给忘了。”王莽年已四十八岁,平时一直很节制,只有在新都国时才和几个美婢放纵不堪。王夫人以为侯王就该这样,对此毫不介意。几年前次子王获被迫自杀后,王夫人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搭理王莽。全家回到京城后,王莽朝政繁忙,成天想的都是些钩心斗角的烦心事,哪里有工夫顾得上房中乐趣。今晚不知是怎么回事,王莽竟和夫人心意相通,变得如狼似虎,两人着实恩爱了一番,直到鸡鸣时分,方才睡去。
次日,太阳冉冉升起,王莽被王夫人推醒,匆匆梳洗完毕,来到未央宫中,令尚书拟好奏书呈报太皇太后。
长乐宫中,王莽的奏书递到了王太后这里。这一两年来,朝廷中一般的事情完全由王莽直接处理,送到王太后这里的奏书,应当都是些天下大事,或者必须要由王太后亲自御批的。长乐宫太仆王闳替王太后展开了奏书,先过了目,对王太后说道:“太皇太后,这奏书是安汉公具名呈交的,说是建议为皇帝挑选皇后。”
“哦,这倒是大事呀。”王太后接过奏书仔细一看,上面写道:皇帝即位三年了,还没有定立皇后,本来应该修建长秋宫供皇后居住,也没有修建起来,而掖庭后宫妃子也都没有为皇帝备选。过去国家蒙灾,是由于君主没有继嗣,配娶不当所致,因此建议:
请考论《五经》,拟定迎娶皇后礼制,正十二女之义,以广继嗣,博采商、周二王后人及周公、孔子世家、列侯在长安者合适之子女。
这是要朝廷从儒家《五经》当中寻找古代帝王婚嫁制度,为平帝制定迎娶皇后的礼仪,选立十二位嫔妃,让皇帝多生继嗣,因此建议在上古两朝君王后人以及周公、孔子等世家、列侯家居长安的嫡亲女儿中,挑选出适合当嫔妃的女子,以配平帝。王太后认为替平帝选妃立后的事情重大,让王闳指示令朝廷官员负责办理。
几天之后,几张很大的布告已经张贴在未央宫北阙、长安繁华的街头。京城市民人头攒动,争相围观。那告示写着这样的内容:家居长安城中的商、周二王后裔,以及周公、孔子等圣贤的后代,诸侯王后人,都要将待嫁女儿姓名报给朝廷,供天子备选十二位嫔妃。天子选娶皇后的消息顿时传遍了京城长安。
符合条件的众女名单很快就上报朝廷。王莽取来一看,住在长安的先王、圣贤之后没有几个,诸侯王家中的千金,王氏外家诸侯报上的却最多。王莽眉头一皱,心想:这么多人都想来争这皇后和嫔妃之位,怎么办才好呢?想来想去,他觉得十分棘手,只得把甄丰召来商量。
甄丰听了王莽的叙述,感到有些惊讶,睿智的眼睛盯了王莽好一会儿。王莽的心思出乎他的意料,因为他一直认为王莽是个有追求有抱负的人,没有想到他也想为女儿争得皇后贵位。甄丰毕竟是天下少见的才智之士,很快就明白了王莽的用心,莞尔一笑,说道:“安汉公忧虑后患,何须把自己的命运着落在千金身上?”
甄丰的话像一把利刃,直刺王莽的内心,让王莽有些尴尬,于是叹了口气说道:“大司空应当清楚,元帝朝以来,掌权的都是皇室的外家贵戚。前朝外家傅氏把侄孙女配给了哀帝,结果傅氏权倾朝野,差点让我王氏外家性命难保。如果皇后之位旁落他人,将会是什么结果,不堪设想呀。”他已经不再称甄丰为“长伯兄”,而是以官衔相称。
甄丰暗自叹了口气,也不多说,匆匆用笔写了几个字,装入信札,要王莽依计行事即可。
待甄丰离开后,王莽急切地打开信札,只见上面写着“欲擒故纵,以守为攻”八个隶字,不禁心头一振,想起前些时候自己谦虚示让,反而得了尊位,心中灵光闪现,顿时一片光明起来。他觉得只要排除了王氏本族推荐的女子,自己的千金王嬿就有希望。一念至此,王莽来到长乐宫,向王太后递了个奏书,说道:“臣王莽无能无德,子女才能不高,小女不宜与众女并列入选。”
王太后看了奏书大受感动,心想:还是安汉公诚心辅佐汉室,都是一心为了大汉社稷啊!既然如此,不如诏令我王氏族人都退出选纳,让天下人看看我王氏辅政的诚意,于是高兴地说道:“安汉公一心为公,十分至诚,其心可嘉。朕亲自辅佐少帝,咱们王氏主动退让是好事,免得天下人说朕有偏心。”于是,王太后下了个诏:“王氏外家之女为朕之外家,均不得参加采选皇帝嫔妃。”
诏书传下,群臣议论纷纷,都为王莽感到惋惜。人们都知道天子外家的重要性,眼下除了王莽深得人心以外,其他人很难得到群臣的认可。奉车都尉甄邯匆匆赶到安汉公府第,甄丰、崔发、陈崇等心腹老友都在厅堂,他对王莽说道:“安汉公大仁大德,群臣都认为安汉公的千金才德出众,应属首选,为何却主动谦让,放弃了推荐女儿的机会而令我等失望。”
“我王莽有幸辅佐国政,怎能顾及个人私愿?况且我王氏诸侯女儿众多,太皇太后不想让天下人说我王氏的闲话,我当然要带头退让了。”王莽说罢,独自进入内室。
甄邯似懂非懂,又对甄丰说道:“大司空,朝廷为少帝选纳皇后,群臣都看好安汉公千金,我也认为非安汉公千金莫属,其他众女都不合众意。”
甄丰事先知道内情,笑着说道:“王氏宗族推荐上来的女子太多了,如果演变成安汉公千金和王氏外家诸侯的女儿相争,恐怕天下人会说闲话吧。”
甄邯心想:王莽平时待我有大德,赐官封侯,情深意重,这事一定要为安汉公着想,于是对甄丰说道:“大司空,安汉公的恩义遍及朝野内外,是众望所归。不如把这事摆上桌面,让大家来为安汉公说话,这样总比咱们出面更好。”
崔发说道:“哀帝朝时,千余太学生聚集北阙,为鲍司隶喊冤,影响很大,可以效法这些太学生的做法,为安汉公请愿。”几个人商量之后,决定分别联络朝野人士,暗中鼓噪,准备组织发动在未央宫正门外的北阙请愿。
未央宫北门外,这天正是朝会的日子。清晨一大早,北阙广场人头攒动,长安的市民、太学生以及朝廷的郎官云集于此,很快就有千余人守在北阙联名向朝廷请愿,要求选立安汉公的千金为皇后。
一位年轻的郎官高声叫道:“各位,当今皇帝选纳皇后,愚以为非安汉公千金莫属,大家说,同意不同意?”众人一阵喧哗,纷纷表示同意。
“放眼天下,有谁的功劳比得上安汉公呀?”一位太学生说。
“安汉公对咱们恩重如山,德比周公,咱们要求太皇太后另颁诏令。”这声音慷慨激昂,朝阙下,“安汉公”“安汉公”的声音不绝于耳。
公卿大臣、文武百官陆陆续续地经过皇宫北门,被北阙的千人集会吸引住了。朝臣们大都受到过王莽的恩德关照,一路上议论纷纷,约有数十位大臣来到采选皇后的官署,求见主管官员。朝野内外都有请愿的呼声,王太后闻报大惊,立即派遣长乐宫太仆王闳来到宫中的官署,接见请愿的大臣。
王闳还没有走进官衙,就看到几十位大臣匍匐于地,异口同声地说道:“太后明诏圣德,但安汉公有堂堂盛勋。如今朝廷为天子采选皇后,为何唯独不让安汉公的千金参加采选?这样天下怎能安定?我们特向太皇太后请愿,希望让安汉公的千金参加采选,并成为天下人景仰的国母!”话音刚落,几十名大臣在采选机构的门前伏地磕头不已,鲜血染红了门阶,围观的朝臣也越来越多。王闳劝说了半天,众臣仍然不肯离去。
宫外宫内都十分热闹,北阙广场上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宫里请愿的大臣情绪激动,朝会已经无法举行,朝事也无人办理。王太后得到王闳的奏报,赶紧让王闳通知王莽出面处理。王莽叹息着说道:“唉,众人怎可如此,真是毁我德行啊!”急忙派遣大司马长史以下官吏,分别来到宫中采选机构和北阙下,劝阻公卿大臣及诸生、百姓。可是劝说的官吏苦口婆心,宫里宫外请愿的人反而越来越多,都表示要为安汉公上书王太后。
王莽面带忧愁地对王闳说道:“太仆,你瞧这局面如此混乱,我也无能为力了,你还是请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亲自来处理吧!”
王闳立即回到长乐宫飞报王太后。王太后更是没了主意,问道:“太仆,这些公卿大臣是何意见?”
“启禀太皇太后,越来越多的公卿大臣都围在官署门口,一起为安汉公上书请愿,看来众望已归安汉公,如不立即下诏让安汉公千金入选,朝会都无法举行了,更没有办法处理朝事。”
王太后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朕本来不想让我王氏子弟参选,是想把皇后贵位让给天下有德行的人家,谁知宫里宫外竟闹成这种局面。这事又不好强行阻拦,只好顺应天意了。到底选采谁家的女儿为皇后,还是让公卿大臣们议论后再做决定吧。”
王闳再次来到未央宫采选官署,向请愿的公卿大臣说道:“太皇太后已经知道了诸位公卿大臣的心意,要你们先在朝会上一起商议此事,再做决定。”群臣一阵欢呼,立即进入前殿。北门朝阙下,千余儒生、太学生、年轻郎官也得到了消息,这才渐渐散去。
这时已经是下午时分,未央宫前殿,安汉公王莽主持朝会,为少帝采纳皇后的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群臣纷纷发表意见,不仅认为王莽的千金应直接纳入皇后采选,更多的人甚至提出直接采选王嬿为皇后。
王莽连连推辞,向群臣拱手说道:“诸位公卿大臣,怎可如此,怎可如此?即使是我那千金可以入选,也应当博采众女才行啊!”
陈崇争执说道:“安汉公身为皇帝外家,一心为了辅佐大汉,功劳昭著,恩德泽及天下,皇后的采选,在下以为非安汉公府上千金莫属!”此言一出,竟博得一片掌声。
甄邯也说道:“皇后的身份代表着未来的皇帝外家,当今谁有此能力成为新的朝廷辅政?”此话一出,群臣都在掂量着分量,更无人提出异议。
王莽心中暗喜,但仍然谦恭地说道:“皇后人选,关系到皇帝的子嗣,大汉的昌盛与否,本来就应当慎重行事。虽然公卿大臣都无异议,但我王莽仍然感到有些不妥。不如这样吧,先请采选官员前往敝府,叫我那千金出来相见,由采选官亲自查验吾女是否符合条件,再做决定。”群臣见王莽不再推辞,立即把朝议结果飞报王太后。
王太后见是公卿大臣集体商议的结果,也不好再发表异议,下诏命令长乐宫少府夏侯藩、宗正刘宏、少府宗伯凤、尚书令平宴等大臣,择日一起前往安汉公府第。
王莽先回到府第,把喜讯告诉了王夫人。王夫人听后大喜,说道:“看来,咱家的千金真的有皇后的贵命呀,姑姑是元帝的皇后,咱家王嬿也会成为平帝的皇后,王氏家族命中注定要成为刘氏皇族的姻亲。”
听夫人提到“贵命”,王莽说道:“其实,咱家千金到底有无贵命,我心中也无数。现在咱家千金已经十三岁了,虚岁也是十四,稍大于少帝,他们之间是否配也未可知。不如把咱们的亲家请来算一算,占占卜。”王莽知道亲家刘歆周易、天文、占卜、术数等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精。当晚,刘歆被请到府第,王莽说道:“亲家身为羲和官,理应为朝廷预测凶吉。不过我这千金是我的心头宝贝,不知道她与少帝是否相配。”
刘歆的女儿刘愔早已嫁给王莽的少子王临,当然也关心王嬿的婚配,于是以周易起数,用蓍草为王嬿打了一卦,笑道:“祝贺安汉公,此为吉卦。不过,此卦暂不外传,等正式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公之于众吧。”说罢,将卜辞递上。那卜辞写道:“皇帝十三岁,王嬿十四岁,以两人生辰八字为卦。此卦‘兆遇金水王相,卦遇父母得位。’正是‘康强’之占,‘逢吉’之符。”王莽夫妇不禁大喜,让王嬿好好准备一番,等待朝廷官员前来考察。
这天春日融融,黄莺鸣叫,王莽没有上朝,在家中安排婢子把王嬿仔细打扮了一番,王夫人又教了许多见客的礼节。王嬿的确长得端庄秀丽,文雅淑慧,从小被王莽视为掌上明珠,对父亲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之情。她完全不知道什么叫采选皇后,只是被告知将来要离开父母,和小皇帝生活在一起,她一直在猜测小皇帝的模样。
上午时分,皇宫里十余辆朱轮大车来到安汉公府第门前,长乐宫少府夏侯藩等一行官员被引入大厅。王莽亲自接待众臣入座,不一会儿,王夫人带着王嬿走入正堂。众臣定睛一看,见那王嬿年方二七,果然长得窈窕贤淑,双颊饱满,小小的年纪就带着几分贵气。少府官宗伯凤是位占卜专家,见王嬿虽然面带贵气,但隐隐含着一丝常人难以察觉的忧戚。宗伯凤见众臣都赞不绝口,自己也不便多嘴。
众臣问了问王嬿平时读书的情况,坐了一会儿就回到了长乐宫,向王太后奏报情况。
长乐宫前殿,太仆夏侯藩向王太后奏报说:“启禀太皇太后,臣等已经前往安汉公府第进行考察,安汉公的女儿名叫王嬿,果然长得姿容窈窕,举止不凡,行为规矩有方,足以承接上天的安排,配为国母,奉守天子宗庙。”
王太后又问了问王嬿的其他情况,宗正刘宏说道:“太皇太后,安汉公的千金不仅德才兼备,而且面相很有贵气,臣等都觉得长相和太皇太后年轻时十分相像呢。”宗伯凤也点头称是。王政君听说王嬿长得像她自己,心中便有了几分高兴,诏令宗伯凤等大臣按照夏商周古代王朝传下来的规矩,为采纳皇后的事策告汉皇宗庙,打卦问筮,为平帝选择吉祥婚期。
长安城郊,汉高祖神庙门前,朝廷在为平帝大婚选择吉日。朝廷的乐人奏着缓慢祥和的祭祀庙乐,几十位乐府的舞女排成八列队阵,一边唱着肃穆的颂歌,一边挥着长袖跳起了庙乐之舞。除了王莽以外,朝廷公卿大臣几乎全都到齐了,礼官上了太牢三牲祭礼,高祖神位前点燃了巨大的香烛,袅袅的香火飘向大殿上空。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甄丰、左将军孙建、执金吾尹赏、太中大夫兼羲和官刘歆,以及太仆、太史令以下官员共七七四十九人,头戴鹿皮弁冠,身穿朱衣素裳,在汉高祖神庙前齐齐跪拜,按照古代圣贤传下来的礼仪,众臣匍匐于地,齐诵策书,祷告上天。
群臣叩拜完毕,羲和官刘歆和太史令一起,庄重地取出龟甲和蓍草,为少帝采纳皇后之事卜筮了一番,得到金、水卦相:“兆遇金水王相,卦遇父母得位”。刘歆早就得到了这个结果,向众臣分析说:“这卦中征兆,为金旺水实之相。卦意为父母将得大位,这正是所谓‘康强’之占,‘逢吉’之符!”
“‘康强’和‘逢吉’,都是吉祥之占,这皇后之位非安汉公的千金莫属了。”太史令说着,又占得迎娶的吉祥日子,是在第二年的春天。
王太后很快就得到了占卜结果,来到了未央宫前殿,召集王莽及群臣到会,当即下诏宣布正式采纳王莽的女儿为平帝的皇后;诏令刘歆等人考订婚礼制度;又命四辅、公卿、大夫博士、郎吏家属按照新定礼制,站在轺车骊马上亲自迎娶皇后。前殿里数百朝臣齐集,充满着喜气洋洋的气氛。信乡侯刘佟奏言说道:“太皇太后,按照《春秋》记载,当年周朝天子娶纪国国君女儿的时候,把纪国国君的子爵爵位褒赏为侯爵。而安汉公的侯国称号和古制未合,臣以为应当按照古制予以褒赏。”
群臣纷纷赞同刘佟的建议,崔发叩首说道:“太皇太后,古代的国王要为王后父亲封赐邑地方圆多达一百里,以示尊敬,而且王后的父亲不能被当作臣下看待,以重宗庙,也表示孝行。刘佟的建议符合古代礼制,可以实行。请太后下诏,建议把新野县二万五千六百顷田土增封给王莽,以符合古代封赐百里的制度。”
王莽对增加爵邑之事从来都不在意,走上前去对王太后说道:“臣王莽的女儿实在不足以许配给至尊的皇帝,现在大家又提出要增封邑土给臣,可是臣已经有了爵位邑土。假使臣的女儿真的符合皇后的标准,臣现有的侯国邑土已完全够了,不须再有增地的恩宠。臣愿将增封的田地退还朝廷。”
王太后觉得王莽的话有道理,对群臣说道:“安汉公心愿如此,土地就不再增封了,就按朝廷的惯例给予赏赐吧。”
宗正刘宏连忙上奏说道:“启禀太皇太后,过去大汉皇帝聘娶皇后,赐给皇后家中的彩礼是黄金二万斤,按照一斤黄金约合一万钱计算,总计为二万万钱。”宗正位列九卿之一,是负责皇室亲属事务的官员。
“臣的女儿有幸被选为皇后,全赖公卿、诸侯、百官、儒生、百姓所赐。当今天下未富,国库不充,还有不少百姓处于贫穷之中,臣恳请朝廷减少聘娶的彩礼。另外,这次皇帝嫔妃的采选,总共要从众女中挑选出十二位女子,除了皇后已经选出,其余十一位都是皇帝的嫔妃,她们将随同皇后一起进入后宫。因此臣代表皇后表示不能接受全部赐礼,愿意和其他众嫔妃共享这笔彩礼。”王莽说道。
王太后赞许地说道:“这样也好,你们就按照安汉公所说的去办吧。”宗正官遵照王莽的建议,宣布把皇后彩礼减少为四千万钱,王莽得六百七十万钱,其他三千三百万钱分别赐给十一位嫔妃的家人。
王太后对这结果比较满意,正待宣布退朝,陈崇等大臣又出列说道:“太皇太后,安汉公德泽天下,让臣等感动不已。可是,安汉公接受的皇后聘礼太少,不能体现皇后的尊贵呀。”不少的大臣都出来表态,赞同为王莽增加聘礼。王政君再次下诏,为王皇后家人增加二千三百万钱。加上以前的六百七十万钱,王莽得到三千万钱的聘礼。
王莽也不再推辞,拱手说道:“感谢太皇太后的厚爱。俗话说富不忘贫,我王氏外家亲人中还有不少人生活贫困,臣王莽在此宣布,愿拿出彩礼钱中的一千万来,分给这些贫穷的族人。”
王太后感慨不已,赞叹说:“安汉公富贵不忘贫寒,真是我王氏宗族的楷模!”
众臣叩首称赞说道:“太皇太后,安汉公是当代的周公,德比天高呀!”
这个春天,王莽的心情十分惬意,按照甄丰的计谋,欲擒故纵,以退为进,女儿王嬿果然被选为平帝的皇后,自己也即将成为天子的国丈,成为少帝的外家。通过采选皇后的事,也让他感受到自己在群臣中的威望竟是如此之高。这时,他很想实现年轻时候的抱负,于是把甄丰、陈崇、崔发等人召到府第商议对策。
陈崇说道:“安汉公真是让在下佩服得五体投地呀!一让二让再三让,反而更加得到群臣拥戴,万民敬仰……”
崔发笑道:“是呀,安汉公真是神人也!恩德遍及天下,大汉开国以来没有任何一位大臣有此威望了!”
王莽对两人的恭维之词不置可否,只是淡淡一笑,转身对甄丰说道:“大司空,看来现在到了咱们改革旧制,振兴朝政的时候了。”
甄丰点了点头,说道:“是呀,当年我等眼看着汉运衰竭,一心想挽救朝政,现在安汉公深得人心,要想实施改革举措,则正当其时。如果明年平帝大婚以后,太皇太后恐怕就要还政于天子,那时候要想有所作为,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大司空所言甚是。你去安排朝臣来上奏提出建议,我来促成太皇太后下诏。朝政的改革一定要触及朝政的各个方面。”王莽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一系列思路。
甄丰点头说道:“大汉的振兴,在此一举了。”对于朝政改革,两人已经商量过多次。
“这次一定不能像哀帝的新政那样,养伤而废,无疾而终。”
到了夏天,改革的措施已经酝酿成熟,甄丰等人对汉朝的一系列制度提出了改革对策,涉及官吏选任的公平,百姓的养生、嫁娶、送终,哀帝朝提出来后并没有实现的限奴、限田限宅等新政,器械的使用等级,太学的改革等。首先推进的是各级官学的改革,规定郡国的官学称为“学”,县、道、邑、侯国办的官学称为“校”,在学、校中分别置经师一人;乡里的学校则称为“庠”,村聚的学校称为“序”。庠和序中,各设讲授《孝经》的经师一人。汉朝学习经书的儒生遍天下,朝廷的改革措施深得儒生的拥护。“如今天下出了个大贤人!”朝野内外,到处都听得到赞颂的话。
王莽等人在年轻时就萌发的理想,现在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大司徒司直陈崇是王莽的同窗,跟随王莽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最大的优点就是忠诚,他对王莽的感情已经升华到了崇敬和爱戴的地步。王莽稍有示意,陈崇都能马上领悟,身体力行。陈崇和豪侠陈遵、张竦等人结为了知己。张竦为当今名士,文史知识广博,写得一手好文章,书法上更是一绝,此时已在丹阳郡当了太守。陈崇找到了张竦,央求说道:“伯松兄,安汉公有恩于你我,我想向朝廷起草个奏稿,可是我这水平见不得世面,想请你帮忙呢。”张竦问是什么内容,陈崇告诉他是向朝廷赞扬王莽的功德。
张竦觉得有些意外,说道:“安汉公仁德兼备,怎会乐意看到这些奏书?”
陈崇心怀崇敬地说道:“伯松兄有所不知,安汉公的功德实在太伟大了,你想想看,大汉两百年来,有哪一位辅政大臣能有如此德行?小弟只是希望能够上书让太皇太后看到,表达自己的心情而已。”
“老兄呀,此事恐怕不妥吧。博取功名应当靠自己的本事,何必逢迎主上呢。”
陈崇脸红了红,嗫嚅了半晌才说道:“唉,如今世人谁不想多听听赞美的话,许多人空有才能却不能当大官,许多人毫无本事却官运亨通。小弟听说元帝时的大臣陈万年没有什么本事,却升为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列,后来才知道,当时丞相丙吉病重时,所有的中二千石官员都只派遣家丞前往探视,唯独陈万年亲自登门看望,陪到很晚才离开呢。”
张竦想起当年王凤病重时,王莽也亲自前往服侍的事,于是叹道:“既然是儒者,何苦为了功名利禄……”
“伯松兄淡泊名利,不知道官场的利害。可是小弟已经步入宦海,身不由己了。仕途诡诈艰难,常常是你无害人之心,却要被别人所害。如果身处低位,事事都要受制于他人。”说着,他又举了一则陈万年当年教导儿子的故事。当年,陈万年一直教诲其子陈咸逢人要说三分好话,但陈咸不听,结果被大将军王凤排斥在朝外。陈万年晚年病重时,把陈咸召到床前教诲到半夜,不料陈咸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头触着了屏风,陈万年大怒,起身举起拐杖一顿笞打,呵斥道:“为父生病时都在教诲你,你这小子反而睡着了,为何听不进为父的告诫?”陈咸连忙叩头谢罪,说道:“父亲的话已经说了许多遍了,孩儿都背得滚瓜烂熟,不过就是教孩儿逢人便说三分好话吧。”陈万年这才破涕为笑。
陈崇说到这里,得意地望了张竦一眼。张竦暗自心想:溜须拍马还有理,真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二字,怪不得当年陈咸用重金贿赂陈汤才升为少府。陈崇以为张竦受到了感染,笑道:“伯松兄,陈咸父子的故事,不知对小弟影响有多大呀?”张竦一是碍于友情,二是王莽对他也有恩德,他对王莽的品行也有好感,于是答应了下来。
张竦回到自己府上,极尽才思,挥笔而就,洋洋洒洒地写成一份长篇表奏。陈崇展开一看,见奏书的上半部分有十二节,一是说安汉公束脩学经、德仁兼具、克己复礼;二是称述王莽身为侍中时,建议诛讨淳于长的功劳;三是成、哀两朝任大司马时,抵制高昌侯董宏和傅太后;四是受谗而远离乱朝;五是回朝诛除董贤;六是封赐孔光等名臣;七是得安汉公称号而增封不受;八是不得已而接受皇后之选、事事谦虚退让;九是衣食节俭,教化世风;十是将所赠封邑献给天下贫民;十一是开门纳贤,综管众治颇有政绩;十二是王氏三世为三公,安定国家有圣德。后半部分则是旁征博引,纵横古今,极尽赞颂美辞。
陈崇读后举手拍案,连连叫绝,立即以二人的名义上奏朝廷。
王太后接到颂书,展开一看,但见文采飞扬,朗朗上口,足足有两千余字,兼得书法上乘,堪为颂章中的一绝。仅仅是“公之谓也”的赞颂排比,就达十二处之多,然后引经据典,以历代赏赐德行者为例,向王太后提出效法古制,为王莽恢复公国的建议:
臣愚以为宜恢公国,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所赐之品,亦皆如之。诸子之封,皆如六子。即群下较然输忠,黎庶昭然感德。臣诚输忠,民诚感德,则于王事何有?唯陛下深惟祖宗之重,敬畏上天之戒,仪形虞、周之盛,敕尽伯禽之赐,无遴周公之报,令天法有设,后世有祖,天下幸甚!
颂文建议朝廷赐予的封国要像周公一样,赠赐安汉公长子的封国和等级要像伯禽一样,其他儿子的封赏都要像周公的六个儿子一样。王太后对张竦的才气夸赞备至,把颂文交给公卿大臣讨论。王莽也看到了张竦的美文,他果然如陈崇所说的那样,听到由衷赞美的话,心中愉快之极。
群臣还没有来得及讨论张竦的颂奏文章,朝廷就收到奏报,说是阳陵县有个叫任横的人自称将军,盗得官府武库的兵器,竟然起兵攻打官衙,把监狱里的囚徒都放了出来,声震京师。王莽闻奏大怒,心想:人人都称颂太平盛世,任横这厮公然敢破坏这祥和之气,于是急令大司徒掾督促地方官府前往追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