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道德经大全集 > 第七十一章 病病不病

第七十一章 病病不病(1/1)

知不知,上②;不知知③,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④,是以不病。

知不知: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②上:上等,高明。③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④病病:以病为病,即把缺点当做缺点。病,毛病、缺点。

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缺点了。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正是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河上公: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不知道而言知,是乃德之病。夫唯能病苦众人有强知之病,是以不自病也。圣人无此强知之病者,以其常苦众人有此病。

王弼: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

朱元璋:君子所为惟务无辙迹,果然,使人不知,乃上。本不可教人知,使彼知道,是谓之病。如此者,人本不知我,将谓人知,把做知道备,乃无病矣。故圣人行道,终世而无病,为守道之坚,持身以律。

这一章短小精微、堪称经典的格言,其论述的核心问题是“人贵有自知之明”。

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人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刚刚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为掌握了宇宙变化与发展的规律;还有一些人,没有什么知识和思想,只是凭借权力和地位,就招摇过市,摆出一副智者的架势,用大话、假话来欺骗人、蒙蔽人。对于上述两类人,老子很看不上眼,对他们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在有关“自知之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的观点是非常相近的。比如,孔子就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求的是实事求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老子在这里面融进了一个“谦”字。在他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做未知,这是虚心的求学态度。只有这个态度,才能使人不断地探求真理。

所以,老子认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在现实生活中,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并不少见。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刚刚学到一点儿知识,就以为了不起,从而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甚至连自己的老师也不放在眼中。他们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说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那就是没有自知之明。老子对此提出了发聋振聩的警示,从这个角度讲,老子著的这本书真可谓是一部极富智慧的处世之作。

不自作聪明才聪明

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其原意是: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缺点了。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不自作聪明,才是真聪明。

老子教导世人,知道要像不知道那样,才真正称得上高明。老子是一个智者,他懂社会、懂自然、懂政治、懂军事、懂哲学、懂历史,但他却抱朴守拙、大智若愚。而有的人呢,恰恰和老子相反,不懂装懂,不知道装知道。《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名叫“知”。有一天,他碰巧遇到了名士“无为”。他便请教无为说:“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无为就像没有听到他的话一样,默然不答。

知没有问出什么名堂,就去拜访名士狂屈,并向他问“道”。狂屈说:“你的问题我能回答,告诉你……”话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任凭知怎么问,他就是不再开口。

知没有得到答案,便又去向黄帝问“道”。黄帝爽朗地回答:“无始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对黄帝的答案很满意,兴奋地说:“还是我与你懂得‘道’,无为与狂屈根本什么都不懂,所以才默然不答,是不是这样?”

黄帝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无为是真正懂得‘道’的人,狂屈和他十分相近;而我与你对‘道’的认识,倒是非常肤浅的。”

无为和狂屈都是智者,所以他们并不卖弄聪明。这正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以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相符合。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再告诫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英国政治家查士德斐尔则对自己的儿子说:“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为了显示你的聪明,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你以为对方会乐于接受你的提醒吗?不会的!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你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并伤害了他的感情。

所以,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自传中说:“我立下一条规矩,绝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思,也不让自己武断。我甚至不准自己表达文字上或语言上过分肯定的意见。我绝不用‘当然’、‘无疑’这类词,而是用‘我想’、‘我假设’、‘我想象’。当有人向我陈述一件我所不以为然的事情时,我绝不立刻驳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或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目前来看好像稍有不同。

“我很快就看见了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变得融洽多了。我以谦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人接受,冲突也减少了。我最初这么做时,确实感到困难,但久而久之,我养成了习惯。所以,50年来,没有人再听到过我讲过太武断的话。这种习惯,使我提交的新法案能够得到同胞的重视。尽管我不善于辞令,更谈不上雄辩,遣词用字也很迟钝,有时还会说错话,但一般说来,我的意见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其实,富兰克林在这里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观念——这只不过显示了他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与不自作聪明。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常常会自我膨胀,并在情不自禁间表露出自命不凡的神态,结果常给自己带来麻烦。这种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是愚蠢透顶的,而只有不自作聪明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老子说,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正是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在这里,老子给我们的职场人士提了个醒,那就是要常常反躬自省。

日本近代一流的剑客官本武藏曾说:“要想成为一流的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注视剑道,而不知道反观自己、反省自我,那么他永远成不了一流剑客。细细品味,慢慢琢磨,这句话与老子的观点不谋而合。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就是常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道德、品质、学问和行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就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早在两千多年前,哲人们就已经为我们树立了“留一只眼睛给自己”的榜样。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他们在为人处世和道德学问修养方面始终贯穿着“自我反省”的理念,进而立功、立德、立言,所以被尊为圣人,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英国著名家狄更斯对待工作总是能够不断自省、改进。他对自己有一个规定,那就是没有认真检查过的内容,绝不轻易地读给公众听。每天,狄更斯会把写好的内容读一遍,每天去发现问题,然后不断改正,直到六个月后才会读给公众听。

事实上,每个人在工作中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并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对职场人士来说,首先该反躬自省的是领导者。

在这方面,唐太宗是最好的榜样。他曾对大臣们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形象得照镜子,皇帝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得靠忠臣。如果皇帝拒绝群臣进谏而且自以为是,群臣用阿谀奉承的办法顺着皇帝的心意,皇帝就会失去国家,群臣也不能自保!”

对于一般职员来说,自我反省则是成长的一个秘诀。一个不会自我反省的人永远也长不大。人能够通过反省及时修正错误,不断地调整精神信息系统接受信号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以确保信息系统不出现紊乱。一个人学会了自我反省,就等于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秘方。

有一位小伙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工厂工作。工厂安排新员工从基层做起。其他新员工都在抱怨:“为什么让我们做这些无聊的工作?”这位小伙子却什么都没说,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去做每一件领导交给的工作。

而且,小伙子是个有心人,他经常反思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是态度问题还是技巧问题。实在想不明白的时候,他就很虚心地去请教老员工,由于他的态度和人缘都很好,大家也非常乐于教他。他不断克服着缺点,完善着自己。

经过一年的磨练,小伙子掌握了基层的全部工作要领,他很快就被提拔为车间主任;又过了一年,他就成了部门的经理。而与他一起进去的其他员工,却还在基层抱怨着。

可见,如果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以自我为改变的关键,不断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就一定在等着他。

不过,自省也需要勇气。“文革”中有那么多人说了违心话、办了违心事,可有几个人敢于反躬自省?但巴金先生却痛定思痛,发出令人发聋振聩的忏悔之声。他在《随想录》中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足以令人在三九之天大汗淋漓。但先生的形象,不仅没有因他对自己思想污点的揭露而变得渺小,反而变得更高大!

只有留一只眼睛给自己,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激发自己的斗志,才能不断克服困难,才能不断开拓进取,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海权时代小狐狸生崽记老实点!每次严打都有你绯色追凶丰臣秀吉(套装共6册)中国历代兴亡鉴红颜宰辅手握召唤系统闯不一样的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