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用人有术(1/1)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书中写到武则天的用人之道:“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为了实现政治野心,需要培植自己的一帮势力,她的手段之一是发展科举,让大量的平民百姓加入官僚队伍中来。隋唐以后,门阀制度虽已衰落,但其历史影响根深蒂固。是武则天顺应历史潮流,加大步阀破坏门阀制,让寒士大量进入政权内,淘汰了大批反对她的旧贵族。
国学大师钱穆在提到科举制时说:“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度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的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科举制可作为一种重要象征。对一切有资格参加的人来说,特别是对低级贵族来说,它是提高他们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关键。对高级贵族来说,它是保持他们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它推动了这两个集团的官僚化和城市化,它在削弱官僚集团以前那些地方的、离心倾向的特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科举制是在武则天时代获得空前发展的,以至成为封建社会选官选材的主要制度。在武则天执政的五十多年中,取进士达一千多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要比唐太宗时增加一倍以上。过去考试贡生,考卷都要用纸把考生的名字糊起来,以防考官作弊。武则天废除糊名制,这实际上是要从宽取士。由于武则天放开手脚,广开仕途,使大量的普通地主和下层贫民,涌进了武氏王朝的官僚队伍,甚至出现了官职贬值现象。
高宗时期,制举开始制度化、规模化。公元684年八月,安葬完高宗以后,武则天于九月下令改元光宅,改换官名,同时以三科举人。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平定宗室叛乱之后,当年十二月便开科举人。自垂拱四年至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在武则天走向皇位的进程中,制科连年举行,策问的内容都是围绕着“革命维新”而展开的。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武则天还到洛阳皇城南门之内的洛城殿上亲自策试举人,这被认为是科举三级考试中殿试的开始。武则天希望能从这些人中选拔出一些为自己“革命”称帝服务的人才,所以非常重视,亲临考场,把自己正在思考的问题向举子们和盘托出。武则天亲自担任主考官的另一层考虑,是不假他人之手,既可以增加“贡士”被录用的光荣感,又可以阻止“贡士”与考选官之间派系恩怨。
武则天还推行“武举”考试,以期由此唤醒人们的尚武精神和从中选拔将帅之才。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十七日,武则天在长安的禁苑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武举”考试。
武则天死后半个世纪出生的名相陆贽在他的《翰苑集》中,有一段话对武则天用人之道给予很高评价。他说:“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以致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唐玄宗所谓“开元盛世”中的一些名臣宰相、文人学士,都是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所培养出来的。这与武则天选拔贤良、任人为能是分不开的。
武则天临朝称制之后,在破格用人的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大胆的举措。史书记载:武则天临朝称制以后,在亲祠明堂及南郊、拜洛受图、及封嵩岳等重大的礼仪活动中,抽取许多弘文馆和国子监的学生,充当祭祀时服务的斋郎,典礼结束后,都给他们做官的资格,直接参加铨选,获得职事官。通过这样途径获得官职的人,不可胜数。
武则天在历史上受到批评最多的政治措施,除了任用酷吏搞恐怖政治之外,大概就算选官太滥了。最有名的一个事例是,武则天称帝后,迅速派出以宰相史务滋为首的十人巡抚诸道,称为十道存抚使。他们的任务除了安辑地方之外,还负有向中央举荐人才的使命。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冬,他们带着从各地举荐出来的人,回京复命。武则天在第二年一月接见了这批人,并将这批低级的地方官吏都提拔为中央各部门有特殊地位的官员。不问他们的品行才能,一律加以擢用。由于原有编制已满,就让他们做试官。职位高的,做试凤阁舍人、给事中;稍次一些的,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等。用“试官”的名义将他们安置,具有见习、候补的意思。这是唐代设置“试官”的开始。这次破格用人有着特殊的背景,其“滥以禄位收人心”的色彩尤其明显。
此次被擢升为拾遗、补阙的有60人,擢为御史的有24人,擢为著作佐郎及大理评事等的有24人,擢为卫佐的有22人。仅从拾遗、补阙的人数就可看出其扩充官僚机构的严重程度。这是武则天临朝称制后新创设的官,左右补阙从七品上,左右拾遗从八品上,官品虽不高,位置却很重要,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这一次新提拔的补阙、拾遗就达60人,难怪人们要编出这样的歌谣加以讽刺了:“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当时举人沈全交更续了一句:“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表示对滥授官爵的不满。当时左肃政台御史纪先知查出了后两句是儒生沈全交写的,就把他抓来,要以诽谤朝政的罪名惩罚他,提出先在朝堂当着百官打他几百板子,然后交刑部处置。武则天说:“算了吧。只要你们选人不滥,哪怕别人胡说八道呢?”明代哲学家李贽读到《唐书》的这一记载,批十个字说:“胜高宗十倍,中宗万倍矣!”
武则天授官虽滥,但重视政务官员的任用。政务官员是理民之官,承担着国家日常的行政事务。武则天对高级政务官,尤其是宰相的任用,极为重视。宰相是最高政务官,日理万端,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否得人,关系重大。武则天虽然把武承嗣、武三思等宗亲以及一些私人心腹也提拔到宰相的位置上,但时用时罢,即使任用时,也主要利用他们与自己的特殊关系来监视其他朝臣,而行政实权,一般都掌握在一些确实德才兼备的宰相手中。
对中下层官员,虽说有过滥之讥,但武则天能够依据官员们在政务活动中的实际政绩,做到“能者留,庸者去”,或通过各种手段,尤其是监察司法官员使用严刑酷法,不断地对不合格者进行淘汰。这样,就保证了在行政一线工作的官员的廉能。正是在这种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之中,武则天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在政治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武则天总是尽量使臣下人尽其才,可谓用人用到了点子上。分析一下那些著名大臣的任官经历,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武则天的每一个任命都不是随意作出的,可以看出她既谙世又知人的高明之处。不过,作为一个女主,她的用人眼光又有独特之处。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入女皇的法眼呢?
许敬宗:忠心有学问。许敬宗一直是作为皇后的武则天在外朝的主要支持者。许敬宗学识渊博,他曾参与编纂唐以前历代王朝的历史、本朝高宗及太宗的实录、全国重要人物的家谱、大部头的类书《文思博要》及其他许多项目。他留下了厚厚80卷的个人文集。他是为武则天提供历史先例及行政管理经验的重要人物,另外,他本人也是很有效率的行政官员。
吉顼:魁梧有辩才。吉顼原来与来俊臣关系密切。但来俊臣准备罗告吉顼。原因是,来俊臣独揽办案的功劳。俩人的矛盾便尖锐起来了。吉顼是权变之士,当他得知来俊臣的意图之后,便采取了反告密的方法,被武则天召见,得以幸免。另一方面,他敏捷的辩才和魁梧的身材,给武则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武则天的心腹之一。当然,他也因一张利口而得罪了许多人。
徐有功:耿直有原则。徐有功以用法宽恕,敢直接与武则天争辩著名。李冲谋反时,家奴与贵乡县尉颜余庆相好,后李冲战败,有人告说颜余庆知道李冲之逆谋。来俊臣也审出他们有信件往来,连魏元忠也落得该问死罪。但徐有功却说:“永昌赦令说,与李贞同恶,魁首已伏诛,支党未发者赦免之。颜余庆赦后被告,可称是支党。今以支为魁首,是以生为死。赦而复罪,不如勿赦;生而复杀,不如勿生。我认为朝廷处置不当。”武则天恼怒地问:“你以为什么才叫魁首呢?”徐有功说:“魁者,大帅;首者,元谋。”武则天说:“颜余庆还不能算魁首吗?”徐有功答:“魁首者,李贞是也,已经伏诛。余庆今天才治罪,不是支党是什么呢?”武则天怒稍平,说:“那么大家再重新议议吧。”结果还是免了颜余庆的死罪。当时,在朝堂上有数百人,都吓得连气也不敢出,只有徐有功却像没事人一样。
郭元振:胆大有见识。郭元振18岁举进士,授梓州通泉县尉。他为人好结交雄豪,尚侠义,年少时多为劫财济人之事。在朝直言敢谏,遇事敢争,杜甫赞其“直气森喷薄”“磊落见异人”。他的诗《古剑篇》当时广为流传,据说武则天览而佳之,令写数十本,遍赐学士李峤、阎朝隐等。郭元振并因此深得武则天的赏识和重用。原诗照录如下: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郭元振曾屡次参与边事而立功,曾在凉州南境置和戎城,北境置白亭军,控制要冲,拓州境1500里,从此吐蕃不敢兵临城下。他还令甘肃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兴修水利,继承娄师德的屯田事业。后来还招来民众耕种,所积的军粮可支西北军队数十年之用。
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领论钦陵在素罗汗山交战,这一仗唐军大败。但这年九月,吐蕃派使者来东都,请求和亲。为了探听虚实,武则天派郭元振前往吐蕃。论钦陵接见了郭元振。原来吐蕃停战是有条件的,他们要唐朝从安西四镇撤军,再将突厥十姓的一部分土地割给吐蕃。郭元振和他据理相争。回到洛阳后,郭元振向武则天如实禀告,并说,割地事关利害,不可轻易举措。如果断然拒绝吐蕃的“好意”,让他们得了理,他们可能会明目张胆地侵犯。不如先稳住他,再想办法。郭元振还让武则天相信,论钦陵在吐蕃人中日益不得人心。吐蕃百姓都希望和唐朝讲和,唯独论钦陵拥兵专权,不愿和平。朝廷可以年年往吐蕃派和亲使,论钦陵必不同意讲和,长此以往,内部对他的不满就会越来越大。于是武则天派使者前往吐蕃就和亲和交换领土进行谈判,而使者的真正目的是挑拨离间。果然,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吐蕃发生事变,赞普和论钦陵发生斗争,论钦陵兵败自杀。
武则天对郭元振在这次危机中表现出的胆识大加赞赏。郭元振以一个六品参军而迅速升为大将。
娄师德:稳重有气量。娄师德长期在边疆任职,有丰富的治军、屯田经验,委以陇右诸军大使的身份,足可抵御强大的吐蕃,不管山东、河北凶险有多大,始终没有挪动娄师德的位置。到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累授左金吾将军,兼检校丰州都督,依旧知营田事。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娄师德被召回拜为夏宫(兵部)侍郎、判尚书事。第二年,拜为宰相。为了边疆营田的需要,武则天让他以宰相身份充任河源、积石、怀远等西域驻军及河、兰、鄯、廓等州检校营田大使,其官阶也不断得到升迁。
娄师德荐贤而不居功。狄仁杰的入相,部分是得益于娄师德的推荐。但狄仁杰并不知道,做宰相后,对这位忠厚的老好人颇有轻视,几次把他排挤出朝。武则天看出狄仁杰对娄师德的有意排挤后,曾问他:“师德贤乎?”狄仁杰答道:“为将能谨守边障,贤则臣不知。”武则天又问:“师德知人乎?”答曰:“臣尝与之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告诉他:“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也,亦可谓知人矣。”狄仁杰后来感叹道:“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窥其际也。”
娄、狄之间的这段佳话,又何尝不是女皇知人善任的一个剪影呢!
娄师德自上元初年入为监察御史,至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在武则天驾下历仕30年。由于他器量过人,大智若愚,虽大狱屡兴,罗织不绝,他却从未被殃及。面对个性很强的女皇帝,刚直者遭忌,阿谀者被轻视,都难逃武则天的铁腕,唯有娄师德却能一直保全功名。
唐休璟:山川要害,了如指掌。唐休璟,京兆始平人。高宗时被破格提拔为丰州(今内蒙古五原南)司马,委以在中路抵御突厥的重任。垂拱年间(公元685年~688年)迂为安西副都护。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升任西州都督后,积极筹划收复安西失地。他上表请求收复弃于咸亨元年的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后来武则天命王孝杰率军击吐蕃,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冬收回了四镇。
圣历年间(公元698年~699年),唐休璟升为三品的司卫(卫尉)卿,实际职务是凉州都督、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秋,吐蕃侵凉州,唐休璟在洪源谷大败之,六战皆捷,俘获其副将二人,斩首2500级。这是长期以来与吐蕃交战中少有的大胜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吐蕃遣使入朝请和,武则天设宴招待,回京述职的唐休璟参加了宴会。吐蕃使者论弥萨几次过来窥看唐休璟的模样。武则天问论弥萨,为何对我大将这么感兴趣,他说:“此将军勇猛无敌,数败我军,故想认识认识他。”武则天听了,即命提拔唐休璟为右武威、左金吾二卫大将军,并任命为夏官侍郎(兵部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
唐休璟是在边疆成长起来的将领,对边疆事务非常熟悉。东起辽西的确石,西至西域的四镇,绵亘万里的边疆地带,唐休璟皆能记住其山川要害,用兵之时了然于胸。当时,西突厥发生战事,武则天令唐休璟与诸宰相讨论此事。一会儿,奏疏就上来了,武则天令依议而行。后来十几日,安西诸州请兵接应,路程日期都如唐休璟所画的。武则天说道:“恨用卿太晚哪。”接着又对诸宰相说:“休璟熟习边事,卿等十个抵不了他一个。”
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唐休璟因筹划西域事务有功,随即被任命为夏官(兵部)尚书同三品,成为著名的军人宰相。
上官婉儿:此女非凡骨。武则天选拔人才不仅不计门第,而且不避仇人。上官婉儿是武则天身边的机要秘书。照常人看来,上官婉儿是不能重用的。因为她的祖父上官仪曾与高宗密谋,要废武则天为庶人。武则天以“大逆之罪”将上官仪打入狱中致死。上官仪之子上官庭芝也被处斩。上官庭芝唯一的后代,年仅一岁的婉儿和母亲郑氏,因为是女性所以被充为后宫的宫婢。婉儿自幼聪颖,和宫人经常同去习艺馆,开始跟宫教博士正式学习经书、史书、书法、算术、吟诗以及宫廷的礼节、棋弈,均获得优秀成绩,尤其是在诗词方面,更有非凡的才能。婉儿的才能,传到武则天的耳里,武则天下令召见,命婉儿用“剪彩花”为题作一首诗,婉儿当面写成“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的诗句。武则天问婉儿:“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婉儿答:“是假的花,要以假乱真。”武则天问:“你是否有意含沙射影?”婉儿答:“诗是没有一定解释的,要看解释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说我是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辩。”武则天叹道:“做得这么快,又这么切题,又这么敢直言。”再让她执笔写字,强劲、雄浑的笔法,不像出自少女之手。武则天在内心感叹:“此女绝非凡骨。”立刻命婉儿离开掖庭(宫婢住地),常侍身边,专掌诏命。
裴炎:倔强而难制。裴炎虽被武则天杀死,但武则天对他的评价并不低,“倔强难制”,被武则天认为是难以制服的人。在那个时代,确是比较难得的人物。他和武则天有三次冲突,每一次都是言人所不敢言,没有屈服过。而且他一生耍弄了不少阴谋,算得上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几个能称得上武则天对手的人。
裴炎从下狱的第一天起,就表现出一种不妥协的态度。有人劝他改变提法,由原来的反对太后临朝称制,改变为拥护太后临朝称制。照建议人看来,改变提法以后,裴炎就可以转危为安,保住身家性命。但裴炎拒绝了。他说:“宰相下狱,哪还有保全的道理!”从历史的经验看,贞观朝宰相29人,下狱者3人,即侯君集、刘洎、张亮,结果都被杀。高宗朝宰相47人,下狱者3人,即长孙无忌、韩瑗、柳奭,结果都被杀。如果是一般的过错。宰相不可能下狱,下狱就必定是宰相与皇帝之间发生了重大的政治利害冲突,裴炎与武则天的冲突正是这样一种冲突。
武则天虽然杀裴炎,其实内心惜之。虽按唐代法律,谋反罪应诛九族,但武则天却保全了他的宗族。
魏元忠:几生几死,从不屈服。魏元忠,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还是太学生的魏元忠赴洛阳上书言事,为国家抵御吐蕃献计献策。高宗召见之后,授以秘书省正字,令直中书省,仗内供奉。不久任命为监察御史。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魏元忠升为殿中侍御史。徐敬业叛乱,武则天让李孝逸率军平定。但是,李孝逸缺少带兵打仗的经验,两位副将也未有过什么特别战绩。所以,武则天派魏元忠为监军。魏元忠早先已表现出特殊的军事才华,经历又很简单,完全是在武则天掌权时期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武则天对他很放心。
李孝逸攻都梁山,守将韦超坚守不出。军中诸将面对这一难啃的骨头又产生了迟疑、犹豫心理。诸将说:“不如先攻徐敬业,徐敬业败,则徐敬猷不战自擒矣。若击徐敬猷,则徐敬业引兵救之,是腹背受敌也。”魏元忠则说:“不然,徐敬业率领精兵,尽在下河,乌合而来,利在一决。如我军万一失利,大势去矣!而徐敬猷是一个赌徒,根本不懂打仗,其军单弱,容易动摇。大军临至,立马即克。徐敬业虽欲救之,根据路程来看必来不及救援。今不先取弱而先攻其强,不是好计策。”李孝逸遵从魏元忠之计,先引兵击韦超,韦超趁夜色逃遁。又进攻淮阴,徐敬猷仅单身脱逃。
魏元忠为监军,为平叛立下大功,被擢升为司刑(大理)正,不久升为洛阳县令。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魏元忠与刑部尚书张楚金等一起被酷吏周兴诬陷下狱,将被处决。由于武则天的醒悟,改为免死流放贵州。不久后又得到起用,由侍御史升为御史中丞。长寿元年(公元692年),魏元忠与狄仁杰等一起被来俊臣、侯思止陷害。几经周折之后,他又一次从屠刀下生还,被贬为涪陵(今属重庆市)县令。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九月,魏元忠被召拜为御史中丞。他历经多次死刑和流放而不屈服,使武则天更为看重,成为狄仁杰之后武则天倚为栋梁的人物。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拜为宰相,又兼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先后检校并州、洛州长史,多次为大总管带兵抵御突厥和吐蕃的侵犯。李显被复立为太子后,武则天任命魏元忠以宰相检校太子左庶子,委以辅佐太子以保证安全接班的重任。后因请逐去二张而得罪,再次下狱。由于张说出面作证,免于一死,贬为端州高要(今广东肇庆)县尉。由于专制政治体制中权力斗争的影响,魏元忠在武则天晚年再被贬逐,但纵观其在武则天时代的经历,基本还是受到信任和被重用的,几起几落而大难不死。
姚崇:头脑清晰,办事周密。姚崇是难得的和平宰相之才。在平契丹时,武则天看中了他的才能,提拔他为凤阁侍郎,后经狄仁杰推荐认为可以为宰相,女皇即提拔他为同平章事。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又被委任为相王府长史,秩位并同凤阁莺台三品。同年七月,武则天又让他兼夏官尚书事。姚崇明智地上奏说:“臣事相王,不宜任兵部尚书典兵马,臣倒不怕死,但恐对相王无益。”女皇觉得亲王属官而掌兵部确属不当,但又坚持让他改兼春官尚书。为防突厥,武则天令姚崇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接着即任灵武道安抚大使。
狄仁杰:沉厚有谋,能断大事。狄仁杰才能见识超过群宰相,又老成可靠,直率坦诚,公正无私,出则定抚一方,政事远播;入则定夺大事,稳若磐石,在朝野均有很高的声望。尤其是他能针对武则天个性很强的特点,每决大事,必能打动武则天的心,从而得到她的赞许和支持。武则天尊重他,常称之为“国老”而不呼其名,每当入见跪拜之时,武则天总要阻止他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九月,狄仁杰去世,武则天哭了,并说:“朝堂空矣!”后来朝廷上遇有大事而众人无法裁决定夺之时,武则天总要感叹:“天夺吾国老何太早耶!”
一件小事很说明狄仁杰的官品。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九月,被贬为洛州司马的狄仁杰为地官侍郎、同平章事。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卿在汝南,很有善政声誉,但被人陷害,卿欲知是谁要害你吗?”狄仁杰说:“陛下以为臣有过,臣请改过自新;陛下知道臣无过,是臣之大幸。臣不愿知道陷害我的人的名字。”武则天听了,很赞赏他的品格。
此外,还有一些人,如李昭德强干;王及善为人清正难夺,有大臣之节;敬晖以清干著称,他们也因各自的特点而被武则天重用。
一般人也许会认为,只要给人甜头,就能让人为你死心塌地卖命。实际上,用人之本在于贴心。在武则天因为政变而被迫逊位迁居上阳宫的时候,在政变中起过积极作用的宰相姚崇痛哭流涕。张柬之对他说:“今天难道是哭的时候吗?恐怕你的大祸就从这里开始了!”姚崇说:“元之侍奉则天皇帝时间很久,突然与她分手,实在是悲痛难忍。前天我同你诛杀奸逆,是臣的情义;今天离别旧君主,也是臣的情义。即使因此得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武则天当上皇帝,运用自己独特的用人方法,招揽到了一批对自己死心塌地、忠心耿耿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