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南北朝并列(1/1)
南北朝(420~589年),一段分裂的政局和历史。
420年,刘裕废晋建宋,这标志着南北朝的开始。刘裕所建立的宋朝是南朝的第一个王朝,其后是齐、梁、陈;北朝自北魏开始,后来有西魏、东魏,以及北齐、北周。这一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却又保持着长期对峙。同时,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
南朝四个更迭的政权中,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城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朝的京城始终在建康(南京)。宋、齐、梁、陈四个政权,以宋的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也最长,历4代8帝,共59年。齐是最短暂的,只有23年,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历3代4帝。陈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亡于隋朝之手。北朝自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华北开始,至589年隋灭陈为止。经历北魏、东魏与西魏对峙、北齐与北周对峙三个时期,并包括隋立国至灭陈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胡化汉人所建。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据说是刘邦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东晋初,为避难,刘家从彭城迁居京口。因家贫,刘裕从小不能求学读书,终日以耕地为业,兼做樵夫、渔夫及卖履小贩。
京口是北方各地流亡士族和民众的聚居地,号称北府,与历阳同为扬州重镇。居民风俗强悍,勇于从军。当时,谢玄在京口募兵,得勇士刘牢之等人。刘牢之常领精锐当前锋,战无不胜,号称北府兵。淝水大战,荷坚军崩溃,晋军前锋5000人就是刘牢之统率的北府兵。399年,刘裕在刘牢之部下任事,勇悍善战,屡立大功。刘牢之部下诸将,抢掠财物,比盗贼更凶,独刘裕约束部属,纪律严明,大得民心。此后,刘裕逐渐成为北府兵中的著名将领。
404年,桓玄篡晋,刘裕在京口约集失意士人密谋攻桓玄,被众人推为盟主。桓玄之乱后,刘裕官至侍中、车骑将军,东晋王朝的军权也逐渐由刘裕掌管。刘裕所积累的战功,为之后的帝业打下了基础。
410年,刘裕统率大军将南燕平定后,升任为太尉、中书监,执掌朝权。此后,刘裕便培植亲信,铲除政敌。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与刘裕政见不同的大臣纷纷被罢黜。然后,他第二次北伐,克复关中,于418年受封为相国、宋公。这个时候,刘裕取代东晋的条件已经成熟。
420年,刘裕筑坛于南部,登上皇位,国号宋,是为宋武帝。宋武帝改元永初,定都建康(江苏南京),改《秦始历》为《永初历》,废晋恭帝为零陵王。421年6月,晋恭帝中毒而死。至此,历时104年,共经11帝的东晋王朝结束,南北朝时期开始。
刘裕开创宋朝后,提拔寒士,并对他们委以重任,高门大族只做名大权小的官员。刘裕还削弱士族势力,实行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宋朝国内的统一程度远非强藩割据的东晋朝所能比拟,政权力量大大增强了。
当时鲜卑拓跋部统一黄河流域,出现强大的魏国,如果没有统一的汉族政权,鲜卑人几次大举南侵,很有可能并吞长江流域,摧残发展中的经济和文化。所以,刘裕取代纪纲不立、豪强横行的东晋朝,建立起比较有力的宋朝,对历史是一个大的贡献。
回过间来说,刘裕灭桓氏后,要取消司马氏皇帝的名号,还必须自己先取得更高的威望。因此,刘裕为灭晋而进行北伐。同时也是为消灭国内割据势力而进行统一战争。
386年,鲜卑族的拓跋珪受各部拥戴,即代王位。拓跋珪用张衮为长史,许谦为右司马,政治指导者仍属汉族士人。同年,拓跋珪改国号为魏,表示不再受晋朝的封号。拓跋珪的首要措施是务农息民,取得后燕的援助,借以抵御内部诸部大人的不稳定性。
387年,拓跋珪颁布指令,每次战胜后,按战功封赏臣下。从此后,拓跋部成为坚强的好战集团。自388年开始,到397年,魏国分别攻破了高车袁纥(回纥)部、高车(敕勒)部、刘卫辰部(南匈奴的别支),虏获牛马羊数千万头。黄河以南(河套)的各部落也来归附,魏国已经国富兵强,准备进取中原。397年,魏国攻破后燕国都城中山(河北定县),黄河以北的各个州郡全为魏国占有。399年,拓跋珪改号称皇帝(魏道武帝),建都平城(山西大同)。自此,形成了南北朝对立的形势。
魏道武帝建立起主要由鲜卑人和汉人组成的大国以后,迫切地寻求稳定皇帝统治权的方案,任用大批汉官为魏国制定各种制度,提倡农业,解散游牧部落,都是这种方案的表现。这方面,他取得了成就。但在另一方面,汉族与鲜卑族间的矛盾,鲜卑贵族与魏皇帝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鲜卑族原始社会的残余势力,虽然逐渐在削弱,但对皇帝集权仍是强烈阻碍。魏道武帝在政治、经济上的措施,是要解散部落势力,催促鲜卑社会加速封建化,在这样的急剧变化中,皇帝与贵族间表现出特殊的紧张状态。406年,他下了一道诏书,告诉众人“自汉高帝起于布衣而有天下,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要知道汉高帝受天命做皇帝,绝不是凭争夺得来。他劝臣下安分守己,克忠职守,才能‘保荣禄于天年,流余庆于后世’”。事实上,一些鲜卑大臣如穆崇、拓跋仪等的确想杀死他。而魏道武帝对臣下的言语行动,都非常猜疑,有一点可疑之处,便会下令处死。只有汉族大臣崔宏、崔洁父子深受他的信任,整个魏朝臣下人人自危,不敢与他单独见面。409年,魏道武帝死,他的儿子魏明元帝继位。
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有宏图远志,一心想成就霸业。魏都在平城,为天兴元年(398年)自盛乐迁都至此,都城偏居北地,很难有更大的发展。
高祖一向仰慕中原文化,祀尧舜、祭周公、尊孔子、兴礼乐、正风俗,仿效中原推行文治。为雄踞中原,一统天下,他决定迁都至中原地区。不过,迁都是牵动全国、震动朝野的特大举措,况且由北方入中原,会有诸多不适。高祖最担心群臣不从,联合起来百般阻拦,便十分巧妙地采取了迂回之计,召集众臣议论,声称要大举南下攻打齐朝。
高祖择一吉日,诏令太常卿王谌龟卜,预测南伐的吉凶。说来也巧,卜得一个“革”卦,正合心意,高祖道:“爻签大吉,正是汤武革命,顺应天意。”此话一出,群臣肃然,心中并不赞同,但无人敢出来争辩。此时唯有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趋前进言:“《易经》中所称‘革’者,指的是更体改制,应天顺人,商汤、周武之卜,确为吉兆,但陛下正该发扬光大,何谈更改体制呢?今日计议南伐,反得‘革’的爻象,恐难称全吉。”高祖龙颜大变,声色俱厉道:“卜辞有‘大人虎变’一语,为什么说不吉呢?”高祖心意已决,势在必行,拓跋澄不解其意,一直追问不停,结果使得高祖很不高兴。
但高祖仔细思量,也感觉拓跋澄所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于是回到宫中,将拓跋澄召来,单独与他秘密商量。高祖说:“朕的国家,地域广大,但文轨不同,此地只宜施展武功,不利于推行文治,如果要移风易俗,成就天下大业,只有迁都中原。洛阳乃帝王之都,最有王者气象,最合朕意。今日又卜得一‘革’卦,正是改革征兆,迁都之举,其势可行,不知你意下如何?”拓跋澄明白了高祖的意思,非常赞同,欣然道:“陛下迁都,入主中原,制御华夏,成就天下大业,这是天下苍生的幸运啊!”高祖仍心存忧虑,坦言道:“北人恋土,故土难离,猛地一听南迁,必然相互惊扰,人心动荡,朕难免顾虑重重。”拓跋澄会心一笑:“这是非常之举,只有非常人才能知晓,只要陛下作出决断,我想他人也无能为力。”高祖笑道:“汉高祖得张良这个谋臣成就大业,你真不愧是我的张良啊!”
此后不久,高祖一边大造河桥,准备大军渡河,一边传令各地,调集兵马准备南征。经过两个多月的部署,筹备停当,高祖起兵平城,渡河南进,直达洛阳。此时正是太和十七年(493年)九月,天气秋凉,淫雨霏霏,高祖一身戎装,督领诸军南进。群臣纷纷跪在马前劝阻,尚书李冲叩首说:“南伐之举,臣民不愿,陛下毅然独往,如何成事,故臣冒死劝谏。”
高祖大怒:“朕方经营天下,志在统一。你们这些书生,不知道我的大计,国家定有明刑,谨慎小心不要再多言了!”
又有安定王拓跋休等马前叩首,一齐哭泣着苦苦劝止,高祖便说:“此次大举南进,远近震动,若就此班师回朝,无功而返,如何示范后人?今日如果不南伐,也应当移都此地。机不可失,朕意已决,不可更改。赞同迁都者立于左侧,不同意者则立于右侧。”
安定王拓跋休等相继立于右侧,只有南安王拓跋桢进言说:“有圣德者不苟同俗议,成大功者不迁就俗众,非常之人方能成就非常之事。天下事最重要的莫过选择皇居,陛下若能就此罢停南伐,迁都中原,扩展王业,实在是臣之所愿,天下百姓之福。”说完,又回头示意群臣:与其南伐,宁可迁都。众臣见此阵势,无可奈何,只得同意迁都,齐声高呼“万岁”。
就这样,一场举国关注、震惊上下的迁都风波慢慢平息,高祖命人在洛阳大兴土木,最后终于顺利地实现了迁都的计划。
450年,南北两个全盛的国家宋国、魏国爆发了一场大战。
魏太武帝自率步骑10万攻宋国的悬瓠城,宋将陈宪坚守苦战,魏军死伤甚重,败退。接着,宋文帝发大军,分水陆数路北伐,魏太武帝也发兵百万渡黄河应战。宋将王玄谟率主力军攻滑台,被魏主力军击败。柳元景薛安都破魏洛州守军,收复陕城和潼关。宋文帝因王玄谟溃败,召还柳元景等军。
451年,魏军乘胜攻彭城,徐州刺史刘骏(宋文帝儿子)坚守,魏太武帝攻城不克,率大军南行,攻盱眙城不克,又率军南行直到瓜步(江苏六合县境),声言要渡长江。宋沿江戒严,每户都得出丁男来服役,王公大臣家子弟也不能免。魏兵缺粮,前面有大江,后面有宋兵坚守城镇,只好退走。魏太武帝攻盱胎,向宋守将臧质求酒,臧质给他一罐便尿。魏太武帝受辱,大怒,全力攻城30日,堆积起来的魏兵尸体与城楼一般高,但最终还是没有攻下,魏太武帝只好忍辱败退。
鲜卑族生性野蛮,每次作战,魏兵总是将汉民驱赶到前阵,鲜卑骑兵在后面驰逐,汉民前进得慢一点,就被骑兵踏死。凡是魏兵所到之处,宋民都被屠杀,少数宋民被捕捉到北方去为奴为婢。只要魏国军队经过的地方,房屋一律被烧毁,变成一片荒地。
这场战役之后,宋国大伤国力,魏国的兵马也死伤惨重。自此,南北两朝国力进入修复期,不敢再轻易发兵打仗了。
宋文帝之后,宋孝武帝即位。宋孝武帝是个疑心重的人,他派人监视各方王侯和重臣,并采用强硬手段,派遣亲信到各方做典签官,代地方官员掌实权或分掌实权。诸王因遭疑忌,先后被迫起兵作乱,宋朝廷从此陷入骨肉相残、君臣互疑的一片混乱中。到宋明帝时,宋国内的混乱愈演愈烈,除了宋明帝自己的儿子,其余残存的兄弟和诸侄几乎全被杀光。凡是被疑忌的文武大臣,一些被处死了,一些则逃奔到魏国避难。
466年,徐州刺史薛安都等降魏,与魏军合力击败宋军,宋朝淮河以北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淮河以西九郡先后被魏夺去,南朝疆域又一次缩小。472年,宋明帝死,他的儿子苍梧王继位,宋国内乱更加白热化。之后,南兖州刺史萧道成在内乱中逐渐集结力量,于479年推翻宋朝的统治,萧道成称帝为齐高帝,建立了齐朝。
萧道成所建的齐朝后为梁朝所取代。
梁武帝萧衍建梁的时候,正是齐国内乱,担任雍州刺史的他可谓一蹴而就,便成帝业。他在位的40多年,梁朝内无战事,与之敌对的北朝已经衰乱,无力大举南侵,南北两朝间不曾发生定决存亡的大战争。
按常理来说,这一时期正是是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绝佳时候。可惜梁武帝却是个伪善而残暴的、愚蠢而贪婪的统治者,他采用各种方法来维持他的政权,他又为社会大破坏造成各种条件,到末年爆发了侯景的大乱,接着爆发了诸王争夺帝位的大乱,整个长江流域遭受空前未有的普遍破坏,统治阶级的所有丑恶也都在大乱中暴露出来。
梁武帝看到东晋朝凭借士族的维持,国运延长到百余年,但皇帝无权,朝廷为大族所挟制;宋、齐两朝用诸王作镇将,用典签监视诸王,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但骨肉相残,政权为素族所夺取。梁武帝依据这些经验,定出两条基本方针,企图取三朝的长处,改三朝的短处,建立起久安的梁朝。
梁武帝对待亲属和士族,一概不用法律,这些人犯了罪,都可以得到宽免。对待民众却完全相反。老百姓犯了罪,用法极严:一人逃亡,那么全家人都要被囚禁罚做苦力。对百姓统治残暴,表面上梁武帝却表现出乐善好施,吃斋谦恭。
冬天,他五更就起床处理玫务,手冻得裂了口子,也不停笔。刚登上帝位不久,便按佛教的规矩吃素,祭天地祖宗以及朝廷大宴会,也只用蔬菜,不用牲畜;他一天只吃一顿菜羹粗米饭;他穿的是布衣,挂的是木绵制的黑色帐,一顶帽子戴三年,一条被子盖两年,不饮酒,平时不听音乐。对待宫内阉宦,也是礼貌相侍好似对贵宾,更不用说接待士大夫了。他专精佛教戒律,每次断重罪(杀普通民众),总要涕泣,整天表示不高兴;士族犯罪一概宽免,亲属甚至是犯谋反罪,哭着教诲一番也就算无罪。王侯横行不法,或者白天在大街上公然杀人,或者夜间派人出去抢掠,盗匪逃进王侯家,就没有人敢追捕。梁武帝完全知道这种情形,因为讲慈爱,所以让他们无恶不作。这都算是他的慈爱。546年,一个直臣贺琛上书指出梁武帝的恶政:第一,搜括极其残酷,民不堪命;第二,官员穷奢极欲,无限浪费;第三,权臣玩弄威福,专找别人的罪过;第四,朝廷大兴土木,民众服役不得休息。贺深说的都是实话,句句揭穿梁武帝的伪装。梁武帝看了大怒,举出自己的节俭生活作证,辨明没有那些劣迹。贺琛不敢再说话,梁武帝依然用他老儒兼老僧式的勤劳、节俭、谦恭、慈爱掩饰着他的残暴。此外,梁武帝还制礼、作乐、兴儒学。505年,梁武帝下诏提倡经术,由国库出资在建康设立五经馆,每馆设博士一人,有学生数百人,凡是考试合格的学生不论出身都能出仕做官。
如此种种,梁武帝自然轻易的得到了士族、僧徒及寒士的拥戴护,这种表面上的平静一直维持了半个世纪,而梁国的内部矛盾也在这段时间当中日益突显。最终,由于梁国对东魏叛将侯景的接纳,造成了梁国境内的大破坏。北朝的战乱也因此顺势烧到了长江流域,南朝的政局变得更加动荡。
北魏分裂形成了东魏、西魏,之后才有了北齐,之后北周灭齐,一统中国北部。而北魏的分裂源于后宫干政,宦官当权。
胡太后,安定临泾(在今甘肃)人。其祖父胡渊,曾仕赫连夏,后降魏,封武始侯;其父胡国珍,袭爵降为伯。胡太后多才多艺,聪颖敏慧。初为宣武帝元恪纳为“承华世妇”,后生皇子元诩,得以进为“华嫔”。元诩被立为太子,胡氏依赖宦官刘腾得以保全性命。
515年,元恪死,太子元诩即位,胡太后以皇帝年幼为由,临朝称制,她重用宦官刘腾及领军将军元义。胡太后十分崇信佛教,到处兴造佛教寺塔及石窟寺庙,其中雕饰华丽,颇费钱财。她又以挥霍为乐,生活奢靡。于是百姓穷困不堪,怨声载道。而朝中诸官拉党结派,政治腐败。
520年,元义、刘腾因不满于清河王元怿,以元怿欲毒杀幼主元诩为借口,教唆元诩杀元怿;又发动宫廷政变,将胡太后幽禁于后宫。胡太后第一次称制历时5年,至此结束。元义、刘腾于是内外专权,朝中政事荒怠,纲纪不举,地方官吏贪污暴掠,天下患苦。
523年,刘腾死。524年,魏北部爆发六镇起义和关陇起义。秋天,胡太后施计得以脱离后宫,她与丞相、高阳王元雍合谋解除了元义一切军政大权。525年,胡太后重新摄政,她比以往更为腐败奢华。此时北魏帝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又有河北起义爆发,元诩不满太后的做法,母子有隙。
528年,胡太后害死元诩,立年3岁的临洮王世子元钊为帝。不久,爆发河阴之变,胡太后及幼主元钊被尔朱荣溺杀。胡太后第二次称制历时3年。自孝文帝后,北魏政权内部互相争权不已,加速了北魏的灭亡。
532年,高欢入洛阳消灭尔朱氏,杀元恭,立元修为帝(孝武帝)。
534年,孝武帝入关中投靠宇文泰,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则于535年杀孝武帝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帝(文帝),改元大统,都长安,史称西魏。从此,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分别由高欢和宇文泰执掌政权。
549年,高欢长子高澄被杀,次子高洋继掌东魏政权。高洋革除高澄时不便于民的弊政,顺利控制了政局。
次年正月,孝静帝任命高洋为丞相,后又晋爵为齐王。同年五月,高洋废孝静帝,即皇帝位,建立北齐政权,是为北齐文宣帝。高洋称帝后,励精图治,北齐国力达到鼎盛。
而另一边掌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家族,也在逐步实施着他们的夺权称帝计划。宇文泰在西魏掌握实权,他的统治集团虽以武川镇军人为核心,但他能够广泛吸纳鲜卑贵族和关陇士族为其服务。他在当政期间,非常注意改革。用人方面采用唯才是举的制度。经济方面,下令颁行均田制。在军事上,创置府兵制。经过改革,西魏很快强大起来。
556年,宇文泰死后,他的儿子宇文觉继任太师等官位,封周公。第二年初,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定都长安,史称北周。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北周势力更加强大。575年,周武帝宇文邕亲率6万大军进攻北齐,八月占领河阴(今河南洛阳东北),但久攻金墉城不克,被迫退兵。
576年,宇文邕率兵再次进攻北齐,与齐军激战后攻占晋阳,又乘胜于第二年正月攻取邺城,俘虏了齐后主,齐亡。其后,北周又用较短的时间荡平了其他反抗势力,统一了中国北部。
东魏高欢依仗兵马之强,年年进攻西魏,虽然没有吞并西魏,但是西魏大臣宇文泰知道如果长此以往下去,实力处于劣势的西魏一定会难以支持而被东魏所灭。因此,大统三年(537年),宇文泰集合自己的军队于咸阳,八月在潼关整理军队,宣布军法和军规,告诫部下不要贪财轻敌,不要作威作福于百姓,与敌作战的过程中胜者赏,逃亡的要严格惩罚。通过整治,西魏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并开始一反往日被动的局面,主动东伐高欢。宇文泰所部士气旺盛,一路上势如破竹,连连攻破了弘、农两城。高欢十分震惊,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亲自点了10万大军,到达蒲坂。同时,高欢又命高敖曹率3万人马从河南出发,夹击宇文泰。当时,宇文泰兵力不足1万,见高欢来势汹汹,便还师关中。
高欢顺利入关,在许原西边屯兵,而宇文泰则在渭南驻军。宇文泰召集诸将说:“高欢跋山涉水,远道而来,犯了兵家大忌,这真是天助我也,我可以乘他们长途劳顿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消灭他们,你们有信心吗?”众将见到高欢兵马众多,都对宇文泰的话不太相信。宇文泰见到大家没有信心,就鼓励他们说:“假如高欢直逼咸阳,深入关中,那时关中的百姓就会人心不稳,我军的士气也会受到打击。那时候战胜高欢的机会就更小了。所以,现在我们必须趁高欢立足未稳袭击他们,这样我们就可以大获全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此战是背水一战,我们只能胜不能败。”于是,宇文泰率军北渡渭水,摆开阵势欲与高欢决一死战。部将李弼说:“高欢人马众多,如果强攻,我们可能不能取胜,因此我们只能智取。东边10里处有一个地方叫渭曲,芦苇众多,很适合伏兵,我们可以先占领那里并在那里伏兵,您可以率少量的部队与高欢作战,这样他必骄傲轻敌,不加防备。在和高欢作战的过程中,我们这些主力的伏兵出其不意进攻他们,这样就可以取胜。”宇文泰听了大为赞赏,他采纳了李弼的建议,率兵至渭曲背水与高欢列阵对抗,并命令主力军队埋伏在芦苇中,以鼓声为号,准备迎战高欢。傍晚,高欢率兵到达,宇文泰只带少数士兵迎战,高欢看到宇文泰人马很少,认为宇文泰必败,就没有列阵。就在两军即将交锋之时,埋伏在芦苇里的主力部队一跃而起与高欢开始了正面作战,李弼率领骑兵从侧面把高欢的军队拦腰切断。高欢军队阵脚大乱,死伤六千,降者八万。这次战争宇文泰大获全胜。
宇文泰败高欢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宇文泰在高欢远道而来立足未稳、犯了兵家大忌的不利情况下,带领少量的士兵与高欢对峙,造成假象,让高欢和他的将士骄傲轻敌,然后出其不意,以伏兵袭击他,终于大获全胜。宇文泰与高欢相比虽然兵力弱,但是他敢于主动出击,而且有勇有谋,终于战胜了骄傲的高欢。两军作战不仅要有勇,而且要有谋,只有有勇有谋、攻其不备才能出奇制胜。
陈霸先,字兴国,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自幼家境贫寒,却好读兵书。当过油库吏、中直兵参军,后因平乱有功,被提任为西江督护,很快又因平定交州李贲之乱有功,封为交州司马兼领武平太守(在今越南境内),后任振远将军、高要太守。萧衍曾亲自召见陈霸先,并授予他直阁将军一职,封号新安子。
侯景叛乱后,陈霸先在始兴(广东韶关)起兵讨伐侯景,后与征东将军王僧辩会合共进。552年,领军围石头城(今南京),大败侯景。侯景败亡后,陈霸先因平叛有功被梁元帝萧绎任命为司空、南徐州刺史,镇京口(江苏镇江)。554年,西魏破江陵,梁元帝被杀。陈霸先与王僧辩请萧绎第九子晋安王萧方智以太宰承制,入居朝堂。555年,王僧辩屈事北齐,迎立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梁帝,陈霸先苦劝无效,便杀了王僧辩,立萧方智为帝。后又击退北齐的南下侵略,铲平了王僧辩余党的叛乱,晋封陈公,再封陈王。
557年,梁敬帝萧方智禅位,陈霸先代梁称帝(陈武帝),建立陈朝,改年号为永定,梁朝灭亡。
陈国建立后,一直到陈宣帝的25年当中,陈国虽不断与其他国家发生故争,国内也时有叛乱发生,但梁国的经济和文化在这期间逐渐恢复起来了。陈宣帝的儿子陈后主(陈叔宝),就在这个恢复起来的物质基础上,变得骄奢荒淫。
陈后主不仅荒淫,还大造宫室,赋税繁重,民不堪命,刑罚苛暴,牢狱常满。588年,隋发兵51万,以杨广为统帅,准备渡江攻打陈。陈后主说,从前北齐三度来攻,北周兵也来过两次,都大败逃去。这次隋兵来攻,一定送死。宠臣们也说,隋兵决不可能渡过长江。陈国君臣依然饮酒赋诗,荒淫无度,将驻守江边将士的告急求救放置一边,一概不理。589年,隋军攻了建康,陈后主被俘获,陈国灭亡。
南北朝时期,尽管南朝延续了汉族统治的正统,但是历代王朝都忙于内部权力纷争,只希望偏安一隅,几乎没有谁想过渡江北上,再度一统中华。反倒是被讥讽为“五胡乱中华”的北朝,一方面保留了尚武的游牧民族风尚,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吸收中原先进的文明,慢慢强大起来。因而整体来看,一直呈现的是南弱北强的局面。如果说南朝多流传的是佞臣贼子的传说,北朝倒是有不少君明臣贤的智谋佳话。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素来知人善任,赏罚分明,沉着稳健。而他的尚书令古弼更是一位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贤臣。有一次,太武帝去河西狩猎,尚书令古弼留守都城平城。太武帝为了能够使围猎更为尽兴,就下诏让古弼把肥壮的马匹送给打猎的士兵。但古弼送来的马却都瘦弱不堪。太武帝勃然大怒说:“这个古弼,简直胆大妄为,对我的话都要打折扣。我回去定要先斩了这个奴才!”龙颜大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平城,古弼手下的人听说后都惶恐万分,不仅担心自己的上司会就此丢了性命,更害怕自己会受牵连被杀。古弼却毫无惧色,坦然自若地说;“身为人臣,让皇帝沉湎于游玩狩猎之中,这个罪过还算是小的。但是倘若不能防止国家即将出现的危难,使军队缺少所用的物资,这个罪过才是天大的。现在我们刚刚立国,百业待举,北方和南方的敌寇又随时都可能犯我边疆。我挑选精壮的马匹以备军用,这是为国家作长远的打算。即使被处死也无愧天地,无愧皇上!”太武帝听说后,感叹道:“这样的臣子真是国家之宝啊。”
不久,太武帝又去山北打猎,捕获了几千头麋鹿。太武帝写了一道诏书命古弼派五百辆车来运送麋鹿。信使拿着诏书离开后,太武帝对左右将士说:“古弼他一定不会给我这么多车,你们还是用马慢慢来运送吧。”说完就先行回宫了。可是太武帝还没走出多远,就收到了古弼的奏表,表中说:“今年原本风调雨顺,年景很好,现在正值秋收,谷穗下垂而且颜色过黄,桑麻大豆仍留在田野里,被野猪、野鹿偷吃,被飞鸟、大雁啄食。这都是由于运输的工具不够,迫不得已仍不能尽快收割,这样再加上风吹雨打,损耗实在是太过巨大。请您以天下民生为重,先暂时放下游猎之所得,等到将谷子收割运送完毕,再运送麋鹿也不迟啊。”太武帝看完,哈哈大笑,对左右说:“看吧,果然像我说的那样,此公真是什么都以天下大局为先啊。能得此公相助,真是社稷之福,天下之福啊!”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南朝著名的科学家,他少年时代就喜欢研习古代科学技术,头脑非常机敏。
刘宋元嘉年间,全国所使用的历法是时人何承天所制《元嘉历》,比古代历法精密得多。可祖冲之还是认为其中有疏漏之处,于是亲自测量计算,在33岁时编制成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10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孝武帝曾偶然得到了后秦姚兴时制作的指南车。但这个指南车只有外部形状,而内部没有安装机关,行走起来只能让人蹲在车内,根据车子的方向旋转车上小人的指向。祖冲之按古法修造指南车,改用铜制机械,果然无论车子怎么拐弯,车上小人指示的方向都保持不变,这从三国时马钧以后就再没有人成功过。传说祖冲之得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自己就又发明了一件器械,不依靠风力和水力,只要人开动其中的机关,就能自动运行。他又造了千里船,在长江的新亭江段试验,一日能走一百多里。
祖冲之最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祖冲之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了一本《缀术》。他最杰出的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7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1000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人们把圆周率也称为“祖率”。
郦道元是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生在孝文帝时代,祖辈先后在北魏为官。郦道元从小跟随父亲读书,年轻时代就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很得孝文帝赏识,20岁左右即已步入仕途。他一生担任过多种官职,坎坷曲折,但是为北魏的强盛和统一大业,从不退缩。郦道元做过尚书主客郎中,负责接待南朝及其他属国使臣。又先后出任过地方官,在冀州(今河北冀县)、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东荆州(今河南泌阳县)等任职。郦道元因为能秉公执法,为政清廉,素具威名。
郦道元出任御史中尉时,发现皇族汝南王元悦的“嬖人”(男妓)丘念横行不法,于是依法逮捕了他。元悦向灵太后求情,灵太后准予赦免,但郦道元还是处死了丘念,并上书弹劾元悦。于是,元悦借雍州刺史萧宝夤图谋起兵背叛朝廷,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监控萧宝夤,以便借刀杀人。萧宝夤就先发制人,派兵把郦道元围困于阴盘驿(今陕县临潼县东)。郦道元率众坚守,水尽力竭,最终被俘。郦道元临死不屈,最后与其两个儿子及弟弟同时被杀。
郦道元作为北魏政权的官吏,为了社稷江山,任劳任怨。同时,郦道元更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一个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一直受到后人的尊崇。据文献记载,郦道元的著述有《水经注》《本志》《七聘》等几种,但只有《水经注》流传下来。
他作《水经注》出于下面三方面原因:一是以往的地理书籍内容过于简略,尽管《水经》十分简略,但体系完全,所以选择它为底本作《水经注》;二是因为河流关系国计民生;三是因为他对祖国山河十分热爱。
撰写《水经注》,郦道元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埋头苦读,为此搜集的资料之多,不可胜计。仅《水经注》所引的图书,就有436种,包含了经书、历史、地理、地图、方志、传记、诗赋、书信、辞书等所有的古代文献资料。尽管受到政治形势的限制,他还是想方设法借阅了许多南朝的书籍。郦道元搜集了大量的民间歌谣、金石碑刻、谚语,仅所引的金石碑刻就有350种左右。许多久已失传的著作,因为被《水经注》引用才为今天所知。
郦道元治学严谨,在占有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地进行剔伪存真。例如古代“四渎”(江、河、淮、济)之一的济水,《水经》说它“入于河”,郦道元却指出并不是济水注入黄河,而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注入济水,郦道元是正确的。又如,黄河在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一段,急流汹涌。前人的传闻说是因为秦始皇铸造的铜人(据说重有24万斤)沉没在这里的缘故。郦道元不相信此说,指出对于滔滔黄河来说,一个铜人,决不至于造成长时期急流汹涌,而应该是山崩阻塞了河道,或者是一种大规模的滑坡阻塞了河道。
为了写好《水经注》,郦道元还进行了许多野外考察,他称自己的考察为“访渎搜渠”。郦道元从少年时代开始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当时北魏境内的山山水水郦道元基本上都考察过。经过实地勘察,使书中记载更符合实际情况。《水经注》卷三里记录了他所发现的古代游牧民族的岩壁画。除此以外,他还向当地老百姓了解风土人情。《水经》的内容非常简略,全书不过1万多字,仅记载了137条河流的发源、流程和归宿。书中最长的黄河,只有578字,长江也只418字,语言十分简略。而郦道元的《水经注》所收河流达1252条,多达20余万字。
《水经注》记载的河流,大都按照发源、流程、归宿的先后次序,抓住它们各自的地形地貌,记叙全面而具体。据统计,《水经注》记载有动物100多种,植物140多种,湖泊500多个,泉水几百处,峪谷将近300处。滩濑更多,仅《浙江水注》一篇就有60多处。全书记载的瀑布也有60多处。
《水经注》还详细记载了人类经济、政治、军事等活动。农业生产方面不仅记载了耕作制度、屯田、垦地等内容,还记载了陂、湖、渠、堤、塘、水门等十几种水利工程。
189年,董卓进洛阳。
190年,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
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
208年,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军。
214年,刘备进占益州。
220年,曹操死。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亡。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彝陵(猇亭)之战,刘备被陆逊所败。
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获。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234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249年,司马懿杀曹爽。
263年,钟会、邓艾攻蜀,蜀亡。
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魏亡。
280年,晋杜预、王濬等伐吴,吴亡。
291~306年,八王之乱。
301年,氐族人李特率流民起义。
316年,匈奴人刘曜攻占长安,西晋亡。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
319年,羯族人石勒称赵王。
354年,桓温北伐,到达灞上。
376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383年,淝水之战,苻坚大举进攻东晋失败。
399年,孙恩起义。
420年,刘裕建立宋朝(刘宋),东晋亡。南北朝开始。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462年,祖冲之创大明历。
479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宋亡。
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502年,萧衍称帝,建立梁朝,南齐亡。
523年,六镇起义。
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
548~552年,侯景之乱。
550年,高洋建立北齐,东魏亡。
557年,陈霸先称帝,建立陈朝,梁亡。宇文觉建立北周,西魏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