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中国史一本通 > 第九章 汉族复兴的王朝——明(均为原书内容,顺序不变)

第九章 汉族复兴的王朝——明(均为原书内容,顺序不变)(1/1)

明朝是中国君主专制政权发展至极从而逐渐扭曲的时期。它的皇权绝对化,宦官当权,“东厂”、“西厂”的设立,无一不是这一结论的阐释。与此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倭寇的相继侵扰更使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虽然后来有张居正的改革,但仍是杯水车薪无法挽救其衰败之势。唯一可提的是,郑和七次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元朝末年,统治腐朽,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害连年。农民无法生存,就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朱元璋出身贫苦,家里世世代代给地主种田,自己从小就替地主放牛。17岁那年,父母和兄弟都因为灾荒和瘟疫死了,生活没有了依靠,就到庙里当了小和尚。后来,全国各地起义不断,社会动荡,朱元璋在庙里呆不住了,就参加了郭子兴在濠州的起义队伍。

朱元璋像朱元璋作战非常勇敢,足智多谋,受到郭子兴的器重,并被郭子兴招为女婿。郭子兴死后,这支起义队伍就由朱元璋领导。

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攻克集庆路(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在应天,他接受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招集贤能的武将谋士,重用李善长、刘基、宋濂、徐达、常遇春等人。他以应天为中心,四处征战,附近的元军据点都被他依次攻占。这时,朱元璋的占领地区东北邻张士诚,西邻陈友谅,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他们都割地称王,各霸一方。

公元1363年,陈友谅率领大军进攻洪都,朱元璋率军援救。两军相遇,展开了一场为期36天的决战。最后陈友谅战死,全军瓦解。

消灭了陈友谅,南方群雄中再也没有敢和朱元璋争锋的了。接着,朱元璋又举兵攻打张士诚。公元1367年,张士诚兵败而死,不久,方国珍也不战而降,这就奠定了朱元璋完成帝业的基础。此后,他依靠江南雄厚的财力,率领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强大军队,南征北伐,取得了节节胜利。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改应天为南京,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当年秋天,明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的率领下,攻入元朝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明朝建立后,各地的割据政权依然散存,朱元璋虽然已经掌握河南、江浙和闽广地区,但统一全国的任务还很艰巨。朱元璋一面着手恢复经济生产,一面继续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又用了2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全国统一。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疑心很重,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杀死大臣。到了晚年,太子病死了,皇太孙成了皇帝的继承人。朱元璋考虑到皇太孙年幼文弱,怕自己死后幼帝控制不了权高望重的大臣,怕他们对皇室造成威胁,于是就找借口,大杀功臣,以消后患。

洪武初年的时候,丞相胡惟庸依仗自己功劳大和朱元璋对他的宠信,独揽大权,对朝廷大事,不向皇帝报告,就擅自做出决定,下达命令。各级官吏给皇帝的奏章,他也总是私自拆看胡惟庸案大捕杀,如果是对自己不利的,就扣下来,不上报给皇帝。朱元璋渐渐起了疑心。他不愿大权旁落,就动了杀机。这时,一些善于察言观色的官员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就投其所好,向朱元璋告发胡惟庸谋反。朱元璋虽然知道没有什么证据,但还是派兵包围了丞相府,抓住胡惟庸,把他磔(分裂尸体的刑法)死了。这个案子牵涉的人并不多,但从此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让各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大大加强了。

事隔十年,又有人揭发说胡惟庸曾私通日本和元朝的残余势力,企图发动政变。这时朱元璋年纪大了,疑心病越来越重,于是追究此事,很多人趁机报私仇,被揭发的人越来越多,受牵连的人,更是数不过来。这些人都被抄家灭族,共死了3万多人。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胡党大狱”。

两年后,又发生了蓝玉案。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在帮助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凉国公。但他性格卤莽,性情粗暴,有时自作主张,不向皇帝请示,说话做事还不检点。朱元璋对此非常恼火,认为他太狂妄放肆,加上他兵权过重,朱元璋认为他将来会给皇储造成麻烦。

公元1393年,有人密告蓝玉要叛乱。朱元璋将蓝玉抓了起来,用酷刑逼他招出同伙。凡是和案件有牵连的人以及和蓝玉有来往的人,都被抄家问斩,一共杀了将近2万人。

胡、蓝两次大狱后,朱元璋几乎把明朝开国之初的功臣宿将和文武大臣都杀得差不多了。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把他的24个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其中的一部分藩王还拥有军队。明太祖死后,皇太孙朱允玟即位,历史上把他称为“建文帝”。

明长城示意图明代修建的嘉峪关这时,建文帝的很多叔叔都是地方上的藩王,他们眼看着皇位的继承权落到侄儿的手里,心里很不舒服,特别是驻守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小时候就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有一次,朱元璋讲了句“风吹马尾千条线”,让建文帝作对子,建文帝想了想,对道:“雨打羊毛一片膻。”老皇帝听了,觉得这对子平淡苍白,毫无生气,非常扫兴。这时,站在一旁的朱棣见了,立刻补上一句:“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后来,朱棣在抵抗元朝军队进攻时,多次立过战功,所以对建文帝更不服气。他一方面暗中练兵,准备谋反;另一方面,他为了麻痹建文帝,假装犯了精神病,成天胡言乱语,有时侯还躺在地上,几天不起来。

有一天,建文帝派使臣去看望朱棣。朱棣为了消除建文帝的猜疑,就假装精神病发作,大热天还坐在火炉边烤火,嘴里不停地叫冷。使臣一汇报,建文帝也相信燕王真的疯了。

燕王知道建文帝毕竟是明太祖定下的皇帝,公开反叛,对自己不利,于是就找了个起兵的理由,说是帮助建文帝除掉奸臣。历史上把这场内战叫“靖难之变”(靖难是平定内乱的意思)。

公元1399年,朱棣起兵南下。建文帝得到消息,派兵抵抗。但是,他认为都是一家人,这样大动干戈,很不好,所以让将士作战时要特别小心,不得杀伤燕王,以免使皇帝担上杀害叔叔的罪名。

朱棣精于谋略,善用奇兵。建文帝的军队虽然数量多于燕王,却常常吃败仗。过了不久,燕王朱棣就攻入南京城,宫内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就是后来有名的明成祖,年号永乐。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耀武扬威,加强与海外的联系,获得海外的奇珍异宝,于公元1405年正式任命郑和为使者,带领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们称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大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域和沿海各地。

郑和本姓马,字三宝,是回族人,因靖难有功,深受明成祖信任,被赐姓名郑和。他带的船队,一共27800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他们乘坐62艘大船、200多艘小船,满载丝绸瓷器,从苏州刘家河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郑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了爪哇、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岸)、苏门答腊、古里、锡兰等国家。他带着大批金银财物,每到一个国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再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西洋各国也都热情地接待了郑和的船队,并派了使者跟他一起回访。公元1407年9月回到国内,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务。

郑和墓明成祖听了郑和第一次出海的经历,觉得这样既能提高国家的威望,又能促进与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好处很多,所以从此以后,一次又一次派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的这些年里,郑和出海7次,前后一共到过印度洋沿岸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在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28年的航海活动,耗尽了郑和的全部心血和体力,在最后一次远航归来不久,他就病死了。后来的明朝统治者们认为郑和七次出使“西洋”,用去了国库的大量财富,国家负担不起,出使海外就被禁止了。

郑和七次下西洋,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是打开从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他是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先驱者。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仅很有军事才能,也非常具有政治远见。

由于明成祖从小就被派到边关驻守,因此他经历了很多艰难挫折,也学会了许多本事,增长了见识。为了使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得到锻炼,他把太子也经常派到地方上去视察。这样一来,太子果然从小就体会到了百姓生活的艰苦,长大以后勤俭治国。

朱棣像“靖难”期间,华北一带遭受战争,生产被破坏得很严重。明成祖就下令减免百姓赋税,还让地方官们制造农具给百姓们使用;对于因为战争而弃土离乡的农民,明成祖让他们返乡,并给他们发放种子和农具,以重新从事生产;除此之外,明成祖还让地方官在农闲的时候修筑河渠,疏通河道,以便利灌溉。

明成祖不但注意让百姓们休养生息,他自己也生活节俭,身体力行。一次,一个外国使臣送给他一对玉碗,他就对那个使臣说:“我们国家的餐具很好,已经够我用的了。我们的国库里也有玉碗,我都从来没有用过。如果今天朝中大臣们知道我收了这个玉碗,日后他们也一定会竞相效仿,献这献那,这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随即就把玉碗还给了外国使臣。

对于那些曾经与他出生入死,帮助他夺得皇位的功臣们,明成祖从来不对他们猜忌。他经常注意大臣们的优点,量才任用。对于那些真有才能的人,明成祖大胆提用。有一个驻守西部的大将被弹劾说是擅自专权,自作主张,明成祖就说:“任人不放手不能成事,何况大将远在边关,怎么能要求他事事都按照我的谕旨行事呢?”

另外,明成祖还经常鼓励大臣们敢于进谏直言。对于敢说真话的人,他总是加以奖励;对于不敢说真话的人,他就常常加以斥责。有一次,明成祖让六部的官吏下到地方,体察民情。可官吏们回来很久都没有向明成祖提出建议。于是,明成祖就把御史叫了来,说:“你去告诉他们,我很想从他们口中知道一些地方上的情况。他们都从地方上回来很久了,怎么到现在还不提意见,难道真的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明朝在明成祖的精心治理下,终于取得了后代帝王难以比拟的成就,成为了当时整个东方最强大的帝国。

明英宗朱祁镇刚刚即位的时候,只有9岁。他成天只知道追求玩乐,根本不问国事。一个名叫王振的太监钻了空子,他趁帮助明英宗批阅奏章的机会,把朝廷军政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上。王振的权力越来越大,朝中的大臣们都非常害怕他。那些对王振不满的人,不是被明英宗像撤了职,就是被关进了监狱,或者被流放到新疆充军。

这个时候,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逐渐强大起来。公元1449年,瓦剌部的首领也先派2000多人向明朝廷进贡马匹。瓦剌部的使臣为了多得些赏赐,谎报来的使者是3000人。这件事让王振知道了,非常生气,大骂也先欺骗朝廷,削减了原定的赏金。也先想跟朝廷和好,就为自己的儿子向明朝求婚,遭到王振拒绝。这下惹恼了也先,他决定发兵中原,给王振一点儿厉害瞧瞧。

这年夏天,也先率领瓦剌的部队进攻大同,镇守大同的明朝官兵被打得大败,边疆告急。明英宗这时已经23岁了,可还是什么都不懂,凡事都听王振的。因为大同离王振家乡很近,王振担心自己的家产、田业被侵占,就劝说英宗率兵亲征。英宗一点儿主见都没有,就同意御驾亲征。

也先听说明英宗亲征,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一举消灭明军主力。明英宗根本不会带兵打仗。他带领人马来到大同后,求胜心切,也不加休整,就命令将士进攻。由于仓促出兵,军队里粮饷都不充足,士气也十分低落。在与瓦剌军的交战中,各路明军纷纷溃败。王振看情况危急,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途中,王振为了显威风,劝英宗去他的老家蔚州住几天。往蔚州走了20公里后,王振又担心大军损坏他家的庄稼,又命令往回走。这样一耽搁,明军就被瓦剌大军追上了,在土木堡被瓦剌人包围。一连困了三天,士兵饥渴难耐,陷入困境。也先指挥大军从四面进攻,明军抵抗不住,纷纷投降。英宗在逃跑的路上被瓦剌军活捉,王振被气愤的护卫将军用锤砸死,几百名文武官员也在这一战中丧命。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作“土木堡之变”。

明朝军队在土木堡全线崩溃后,北京朝野上下一片慌乱。皇太后为了安定人心,宣布由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出任监国,代理皇帝的职权。她还召集了文武大臣,共同商议对付瓦剌的办法。有的大臣胆子小,主张南逃。兵部侍郎于谦主张全力抵抗瓦剌,得到了很多大臣们的支持。皇太后和朱祁钰也下定了决心,坚守北京城。为了组织抗敌,稳定军心,公元1450年9月,皇太后正式宣布,朱祁钰即位称帝,被俘虏的明英宗改称太上皇。朱祁钰就是明代宗。朝廷稳定之后,于谦重新调整兵力部署,亲自率领20万人马驻扎到了北京城外。明军全军上下,一心抗敌,誓死保卫北京城。

不久,也先就率领瓦剌军,以护送明英宗回京为借口,大举进犯北京。于谦为了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发出命令:在作战中有临阵后退或脱逃的,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一律处斩。也先把军队驻扎在北京郊外的土城后,派人侦察明军实力。于谦以百姓的房屋做掩护,派出一些散兵迷惑敌人,引诱他们进入埋伏圈。也先见明军人少而又分散,果然上当,立即派出一万多人对明军发动进攻。于谦等也先的军队进入埋伏圈后,一声令下,明军乱箭齐射,瓦剌北京保卫战(油画)军死伤无数。就在这时,明朝各地前来支援北京的明军也陆续赶到,向瓦剌军队发起了进攻。也先见形势不妙,命令瓦剌军队撤回土城,没想到半路遭到明军追阻,只好向南转移,途中又遇到明朝火枪队阻击,损失更为惨重。经过了这次战役,瓦剌军的形势急转直下,而明军则士气大振,加强了戒备。后来,也先又组织军队发动几次进攻,都遭到了明军的奋勇抗击。

也先遭到严重损失,不敢再战,就带着明英宗和剩下的残兵败将撤退了。他知道扣住明英宗也没有用处,就把明英宗放回了北京。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明世宗的时候,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经常遭受日本海盗的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相互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些海盗叫做“倭寇”。倭寇在浙江、福建一带烧杀抢掠,百姓十分痛恨他们,可明朝军队抵挡不住倭寇的进攻,倭寇在沿海的侵犯越来越严重。后来,朝廷派了个老将俞大猷去抵抗。俞大猷一到浙江,就打了几个胜仗,但是不久,他就因为奸臣陷害被牵连坐了牢。沿海的防务没人指挥,倭寇的活动又猖獗起来。一位大臣向明世宗推荐了年仅27岁的戚继光。

戚继光是山东人,出身一个武官家庭,从小就决心要做一名好将军。他被调到浙江上任不久,就和倭寇展开了几场恶战,都大败倭寇。虽然打了胜仗,可是戚继光觉得明军的战斗力太差,军纪松散,就决定另外招募新军。他一发出招兵令,马上就有一些吃够倭寇苦的农民、矿工自愿参军,还有一些愿意抗倭的地主武装也参加了进来,一支抗倭新军组建了起来。

戚继光像戚继光对这支军队进行了严格训练。他严明军纪,并根据江南一带多水泽、道路曲折的特点,想出了对付倭寇进攻的新阵法——鸳鸯阵。他还亲自教士兵使用各种长短武器。经过训练,这支军队作战顽强,纪律严明,很快成为抗倭主力,被人们称为“戚家军”。

倭寇在哪里骚扰,戚家军就打到哪里。几年内,他们先后在台州、宁德、牛田等地大败倭寇。倭寇不敢在浙江活动,就纷纷南下,进犯福建。福建沿海村镇从此不得安宁。戚继光又奉命到福建抗倭。

这时候,俞大猷已经复职,朝廷任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两个抗倭名将联合起来,共同打击倭寇。经过三年时间,戚家军和俞家军打了很多的胜仗,倭寇不是被消灭,就是被赶回老家。从此,东南沿海的百姓又过上了安稳的生活,百姓们记着戚继光的功绩,称颂他为“抗倭名将”。

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个能干的政治家。穆宗在位时,张居正任大学士,因为才能出众,得到明穆宗的信任,明穆宗多次提拔他。张居正总结嘉靖以来的种种弊端,向穆宗上了一封奏折,指出当时朝政荒疏、颓废不振,要想革除弊端,必须及早实行改革。他还详细列出急需改革的几件事。穆宗读后非常高兴,夸奖张居正见识不凡。可惜许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实施,穆宗就去世了。

明神宗即位后,张居正等人就辅佐年幼的皇帝处理朝政。不久,张居正就成了内阁首辅。他对神宗的教育十分严格,神宗把张居正当严师看待,既尊敬又惧怕。再加上皇太后的支持,朝政大事几乎全部由张居正做主。由于这些有利的条件,张居正便开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大刀阔斧地在军事、政治、经济几方面做了一番整顿。

张居正为皇帝编著的《帝鉴图说》张居正首先着手整顿吏治。他认为朝廷腐败,百姓贫苦,其主要的原因是吏治不清。所以他提出考核吏治,惩处贪官污吏。张居正制定了一套考核官吏的办法,以所考察的官吏的政绩作为官吏提升、降职、罢免的依据。这样既提高了各级衙门的办事效能,又使贪赃枉法、坑害百姓的事减少了。

张居正特别重视“惟才是用”,只要有真才实学,就破格提拔,加以重用。他重用了一大批有德有才的人治理国家,巩固边防。这样,社会逐渐安定,明王朝的统治也稳固了。

张居正改革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开源节流,增加国库财富,其中最重要、成效最大的措施,就是把当时各种名目的赋税和劳役合并起来,折合银两征收,称为“一条鞭法”。经过这种税收改革,防止了一些官吏的营私舞弊,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一些负担。

张居正还挑选了一批勇敢的将领训练士兵,驻守边防。他命令将士们在边境开垦田地,做到有备无患。他还大力支持开发边境贸易,重视农业生产,积极组织人力兴修水利,使百姓安居乐业。

张居正用了10年努力,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腐败的明朝政治有了转机。国家粮食充足,足够支用十年。

公元1582年,张居正病死。原来对张居正不满的大臣纷纷趁机陷害他。明神宗把张居正的官爵全部削掉,还派人抄了张居正的家。张居正的大儿子被逼自杀,子孙10多人被关在屋子里活活饿死。他执政期间进行的改革,也被废除。刚刚有了一点转机的明朝政治又走上了下坡路。

海瑞是广东琼州人。他从小死了父亲,靠母亲抚养长大,家里过着贫苦的生活。他20多岁考中举人后,当过县里的学堂教谕,不久又被朝廷命为浙江淳安县知县。

海瑞像过去,淳安县的官吏审理案件,大多接受贿赂,胡乱定案。海瑞在淳安上任后,把多年来的案件重新审理了一遍,凡有差错的,一律平反,不管什么疑难案件,都调查的水落石出。当地百姓都称他是“青天”。

海瑞为人刚正不阿,不附权贵,对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从不手软,结果得罪了奸臣严嵩的干儿子鄢懋卿。鄢懋卿对海瑞怀恨在心,指使他的同党在皇帝面前狠狠告了海瑞一状,海瑞终于被撤了淳安知县的职位。严嵩垮台后,鄢懋卿也被充军到外地,海瑞恢复了官职,后来又被调到京城做官。海瑞到了京城后,对明世宗的昏庸和朝廷的腐败情况见得更多了。明世宗整日求仙炼丹,已经20多年没有上过朝了。海瑞官虽然不大,却大胆写了一道奏折向明世宗直谏,把明王朝的腐败现象痛痛快快地揭露出来。他在奏章上写道:“现在吏贪官横,民不聊生,天下的老百姓对陛下早就不满了。”

海瑞把这道奏章送上去以后,知道自己肯定要得罪皇上,皇上如果生气,自己可能性命不保。他在回家的路上,顺便到棺材铺去,买了一口棺材带回家来。妻子见他带着一口棺材,很诧异,就问:“这是怎么回事?”海瑞将他上奏章骂皇帝的事告诉了妻子,并安排他母子赶快逃走,自己则坐在家里等着朝廷派人来逮捕他。果然,海瑞的这道奏章在朝廷引起了一场轰动。明世宗看了,又气又恨,下令把海瑞抓了起来,交给锦衣卫严刑拷打。直到明世宗死了,海瑞才被释放。不久,海瑞官复原职。但因生性耿直,后来又屡次被排挤出朝廷。

海瑞为官时两袖清风,身后也别无财物。他病死后,众人集资为他发丧,民间称他为“海青天”。

明朝后期,朝政一天天腐败,政府对边境地区的统治也力不从心了。这时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却不断扩大势力,日渐强大起来。

那时的女真族有三个比较大的部落: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实力最为强大,它的首领就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出身于建州女真的贵族家庭。他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被明朝封为建州左卫的官员,对明王朝忠心耿耿。努尔哈赤从小爱好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他25岁那年,建州女真有个土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为了得到建州女真的领导权,勾结明军前来攻打古勒寨城主阿台。阿台的妻子是觉昌安的孙女。觉昌安知道后,立即带着塔克世到古勒寨去探望孙女,没想到两人都被明军杀害。

努尔哈赤悲痛地埋葬了祖父和父亲,发誓要为他们报仇雪恨。他把父亲留下的十三副盔甲分清太祖努尔哈赤像给了他手下的士兵,带领他们向土伦堡进攻,杀掉了尼堪外兰,攻克了土伦城。努尔哈赤乘胜追击,又征服了建州女真的一些部落。

努尔哈赤灭了尼堪外兰后,声势越来越大。过了几年,他又统一了建州女真,这引起了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的恐慌。公元1593年,海西女真的叶赫部联合了女真和蒙古的九个部落,合兵三万,攻打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听说九部联军来攻,在敌军进犯的必经之路上布置好伏兵,在狭窄的谷口两侧山岭上堆放了大堆的木头和粗大的圆木。等敌军杀来后,纷纷被木桩绊倒,被建州军队打得大败。从此,努尔哈赤在女真中更是名声远播。没过几年,努尔哈赤就基本统一了女真族各部。

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努尔哈赤把女真人分为八个旗。每个旗都既是一个行政单位,又是军事组织。旗下设有牛录,每个牛录三百人,平时耕田打猎,战时出征打猎。这样一来,女真不但生产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到了增强。为了麻痹明朝,努尔哈赤继续每年向明朝纳贡称臣。他还多次到北京,亲自察看明朝政府的虚实。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八旗贵族拥护下,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附近)即位称帝,国号大金,改元“天命”,公然与明朝分庭抗礼。历史上为了和前面的金朝区别,将这个大金称作后金。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觉得自己羽翼丰满,兵强马壮,不愿再受明朝的统治,就提出了同明朝的“七大恨”,对明朝发动战争。

努尔哈赤亲自率领两万兵马进攻抚顺,不久就将抚顺攻陷了。抚顺失陷的消息传到北京,明朝政府非常震惊,感到建州女真势力强大,辽东将要不保,下决心竭尽全力拼死一战。明政府派遣曾经当过辽东巡抚的杨镐为总指挥,率兵讨伐后金。杨镐集合了十几万人,兵分四路进攻后金首都赫图阿拉。为了恐吓后金,杨镐对外扬言:“明军发来了四十万兵马,不踏平赫图阿拉决不收兵!”

努尔哈赤的八旗军总共不过六万人,听说明朝来了四十万大军,一些人就害怕了。但努尔哈赤却镇定自若地说:“不管他有几路兵马,我只用一路去对付他!”

萨尔浒之战的遗物—明军铁炮杨镐派出的中路由杜松统率。杜松虽然身经百战,但这次却惨遭失败。他从抚顺出发,想夺头功,首先占了萨尔浒山口,再兵分两路,一路扎营萨尔浒,一路攻打藩城。努尔哈赤没有去营救藩城,而集中全力攻打杜松在萨尔浒的大本营。由于留在萨尔浒的全是老弱病残,努尔哈赤一攻即破。杜松听说金军抄了后路,兵士也开始动摇起来。努尔哈赤回头再攻打杜松时,杜松被打得溃不成军。杜松和他的军队全部被歼灭。

接着,金军又歼灭了马林率领的北路军和刘铤率领的东路军。杨镐在沈阳听说三路军队被歼灭,急忙命令南路军撤兵。

就这样,努尔哈赤在五天之内,在三个地方连续打了三仗,消灭明朝军队四万五千多人,文武将官死伤三百多人。从此明朝元气大伤。而后金经过这次战争,政权更加巩固。不久,努尔哈赤就将京城从赫图阿拉迁到沈阳,将沈阳改称盛京。

明朝从中期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到明熹宗朱由校即位时,朝政已经腐败得不可救药了。这时,大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把明朝的宦官专政推到了顶峰。

魏忠贤是河北肃宁人。他20多岁的时候,因为赌博输光了钱,走投无路进宫做了太监。他善于溜须拍马,得到了明熹宗的喜爱,很快就从低等的小太监爬到了司礼监的执笔太监,签发诏令圣旨。他一面尽力讨取小皇帝的欢心,一面在朝廷中培植自己的党羽。从朝廷六部到地方督抚,魏忠贤在重要职位上都安排了自己的爪牙。这些魏阉死党横行内外,肆无忌惮。有的大臣对他们稍有微词,他们就编造罪名,把这些人投入大狱,谁要是还不服,就会被立即处死。

魏忠贤像左副都御使杨涟看到魏忠贤和他的党羽们这样胡作非为,十分气愤,就联合了一些大臣,上疏弹劾魏忠贤,并陈列了他的24条罪状。魏忠贤知道后,又气又怕。他先下手为强,跑到小皇帝面前哭诉一番,并诬陷杨涟谋反。明熹宗听信了魏忠贤的话,下旨斥责魏忠贤生祠杨涟。这件事引起了朝中大臣们的公愤,他们联名上疏弹劾魏忠贤。魏忠贤气急败坏,把他们全部搜捕入狱,严刑拷打,最后把他们害死在狱中。

魏忠贤不但是皇帝的执笔太监,还是特务机关东厂的督领。他在全国各地设下东厂的特务,谁要是说了他的坏话,就会大祸临头。他大批更换朝臣,把朝廷变成了他自己的天下。那些阿谀奉迎他的人们不但把他称为“九千岁”或“九千九百岁”,还在各地为魏忠贤建立祠堂,让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就受到焚香礼拜,成为万民崇敬的神灵。在南京,甚至把魏忠贤的生祠建立在朱元璋皇陵的旁边。

就在魏忠贤和他的爪牙们不可一世的时候,明熹宗突然病死了,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就是崇祯帝。崇祯皇帝早就痛恨魏忠贤,他即位后不久就下令罢免了魏忠贤,把他发配到外地,随后又命令锦衣卫将魏忠贤和他的同伙逮捕,严加查处。魏忠贤知道后非常害怕,还没等锦衣卫到来,就悬梁自尽了。

明朝末期的时候,一些江南士大夫借讲学之机,讽议朝政,要求改良社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形成了一股较有影响的政治势力。由于这些人以无锡的东林书院为中心,那些反对他们的人就把这些人称为“东林党”。

明思宗朱由检像升庵簪花图轴东林党最初的发起人是顾宪成。他本来是朝廷中的官员,因为直言进谏,得罪了明神宗,被撤了职。顾宪成回到无锡老家后,约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东林书院讲学。顾宪成非常憎恨朝廷黑暗,他在讲学的时候,经常议论朝政,还批评一些当政的大臣。一些对世道看不惯,与当局合不来而退处林野的士大夫纷纷来到东林书院响应附和,来的人多得连书院都容不下。许多朝中的官僚士大夫也赞同他们的观点,与他们遥相呼应。

东林党人目睹政治的腐败,要求改革弊政,缓和社会矛盾。他们在位时敢于弹劾执政大臣,上书皇帝,批评朝政弊端;退隐闲居时,则以“清议”的方式,发表政治主张。魏忠贤专权后,胡作非为,引起了东林党人的强烈愤慨。杨涟和左光斗对阉党的行为气愤不过,大胆上书明熹宗,列出魏忠贤24条罪状,打击魏忠贤。但是,由于明熹宗的昏庸和阉党的强大权势,魏忠贤不但毫发无伤,逍遥法外,带头上书的杨涟和左光斗反而被撤职查办。

经过这次事件之后,魏忠贤对东林党深恶痛绝。他和他的党羽们拼命为东林党人编造罪名,逐一施行残酷的打击迫害,企图对他们赶尽杀绝。公元1625年,魏忠贤逮捕了杨涟和左光斗等6名东林党领袖,对他们严刑拷打,折磨至死。第二年,魏忠贤又捕杀了东林党7人,对他们逼供审讯。历史上将在这两次大狱中受难的东林党人称为“前六君子”、“后七君子”。一时之间,东林党人被疯狂迫害,阉党势力嚣张一时。直到明思宗朱由检即位清除阉党势力之后,东林党人才获得平反。

萨尔浒之战以后,后金步步紧逼,在辽东取得节节胜利。公元1621年,后金军攻下了沈阳,不久又攻占了辽阳,明朝在辽东的势力全面崩溃。后金军日益逼近山海关,对明朝京城构成极大的威胁。明熹宗派遣袁崇焕带兵守卫辽东,保卫京师。

明·皇都积胜图(局部)袁崇焕来到辽东后,仔细地考察了塞外的整个形势,认为应该赶快将宁远城建设为新的军事重镇。他很快就带兵来到宁远,在这里组织军民加高城墙,修筑炮台,制造火器,储备粮食,训练士兵,整顿好宁远的防务。后来,他又带兵收复了宁远附近的几座城市,形成了新的防线,保持了四年的安宁。宁远也成为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重镇。可是不久,魏忠贤为了争夺权力,把自己的爪牙高第派到了宁远。高第一意孤行,把宁远附近的防御设施一一撤除,将军民赶到了关内。

努尔哈赤觉得时机到了,就亲自率领了13万大军,围攻宁远城。这时,宁远城只剩下1万多士兵,处境十分孤立。但是袁崇焕并不气馁,他写下抗金血书,激励将士英勇作战。袁崇焕的勇敢精神感动了全体将士,大家都决心与袁崇焕死守宁远城。

袁崇焕命令城外百姓全部带了粮食、用具撤进城内,把城外的民房烧掉,叫后金军队来了没有地方住,没有粮食吃。他还通知山海关守将,凡是从宁远逃进关的将士,一律斩首。这些命令一下,宁远的人心都安定下来,大家团结一致,准备抗击努尔哈赤的进攻。

几天之后,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气势汹汹地来到了宁远城下。他们顶着盾牌,冲到城下,架起长梯开始爬城。城上的明军用火炮、弓箭、石块还击。明军虽然英勇,但后金军倒下一批,又来一批。在这紧要的关头,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向后金发射,这才将后金兵打败。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到前线督战。袁崇焕也登上城楼,密切监视后金军的行动。后金军刚冲到逼近城墙的地方,袁崇焕就命令炮手开炮。后金士兵被炸得血肉横飞,努尔哈赤也身受重伤,不得不下令退兵。宁远城的包围解除了,明朝取得了与后金开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

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回到沈阳后又气又恨,过了不久就含恨而死。

明朝后期,陕西发生了严重灾荒。百姓没有饭吃,官兵却照样逼百姓交租,人们实在忍不下去了,陕西各地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就是这些起义队伍中的一个著名的首领。

李自成出生在陕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后来,他参加到高迎祥的起义队伍中去。李自成作战勇敢,处事果断,很快赢得了高迎祥的信任。有了李自成闯王李自成这样一位将领,这支农民起义军实力大增,成为当时义军的主力。高迎祥死后,李自成在部将的拥戴下做了“闯王”。

那时侯,河南一带灾荒严重。李自成率起义军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受到城乡人民拥护。后来,李自成又抓获了作恶多端的福王,洛阳人民拍手称快,兴高采烈地奔走相告:“李闯王来了,福王被抓啦!”当天晚上,起义军在城里举行庆功大会杀了福王,把他的肉混在鹿肉里一起煮,然后用煮好的肉下酒,名为“福禄酒”。然后,李自成又命令士兵打开洛阳的粮仓和金库,把粮食和金银财物都分给老百姓。

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东征西战,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到处传唱着“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

公元1643年,李自成占领西安。第二年初,农民军建立政权,国号大顺。紧接着,李自成向北京进军,沿途宣传“三年免征,一民不杀”、“平买平卖”。各地人民热烈欢迎农民军。3月,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城内乱作一团,崇祯皇帝也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崇祯皇帝强迫皇后自杀,又砍死了他的妃子和女儿,然后跑到景山吊死了。

起义军顺利攻占了北京。公元1644年3月19日,李闯王头戴笠帽,身穿青衣,跨着骏马,在人民的欢呼声中进了北京城。进了北京城,李闯王却纵容部下奸淫掠夺,纵容他的大将刘宗敏霸占把守山海关的明朝统帅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拘禁了吴三桂的父母,促吴三桂投降了清朝,带着清兵攻打李自成。李自成被打败后撤出北京,退到陕西。最后,在湖北被地主武装杀害。

穿越古代:一把手枪打天下黄金渔村她从狱中走来从草根到大首富的荒诞之路都说了无情道毕不了业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北洋军阀史(共3册)生物圈九号诅咒预言:古书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