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汉家天下(共4册) > 大风歌罢看苍黄

大风歌罢看苍黄(1/1)

灭掉英布,刘邦便觉天下无敌,心略略放宽,命大军于淮南休沐些时日。想到刘贾战殁,且无后,又不胜哀伤。不几日,便有诏下,曰:“吴,古之国也。昔日荆王刘贾兼有其地,今荆王战殁,不忍再立。朕欲复立吴王,诸臣请议可任者。”

诏书下后不久,便有长沙王吴臣等共推刘濞为吴王。

这位刘濞,乃刘邦之侄,即次兄刘喜之子。刘喜怯阵逃归,被贬为侯,其子刘濞却是个伟丈夫,年方弱冠,英武异常,其虎背熊腰,望之俨然。此次征英布时,已封为沛侯,以骑将之职随军出征,身先士卒,建有大功。

刘邦便将刘濞召至帐中,望望其面貌,不由疑道:“诸臣荐你做吴王,夸你厚重,朕为何看你似有反相?你近前来。”

刘濞来至刘邦座前,刘邦拊其背片刻,似有劝勉,却猛然问道:“近日我曾问卜,太卜许终古曰:‘汉家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莫非是你耶?”

刘濞脸立时白了一白:“臣哪里敢?”

刘邦又嘱道:“侄儿,你不似乃父,一望而知你大有胆略,朕甚嘉许。然天下同姓一家,你须慎之,不可以反!”

刘濞连忙伏拜,连连叩首道:“臣不敢。”

“那便好。平身吧,不日即封你为吴王,领故荆王之五十二县。将来若生事,莫怪阿叔不留情面。”

待刘濞退下,刘邦心中甚感不妥,便想道:“秦末以来,天下多出枭雄。有枭雄,便要动兵戈;如此兵戈连绵,怎么得了?须得使百姓皆知尊孔读书方可。”自此,便将这一节记下。

几日后,北地又有捷音至,周勃在代郡半年,追击陈豨,致其逃无可逃。终在当城(今河北省蔚县),将其围困。城破,汉军卒将陈豨当街击杀,割了首级传回。代郡一带,就此全数平定;连带云中、雁门两郡,亦皆无叛众踪迹了。

刘邦大出一口气,赞道:“厚重者,周勃也,当成大事。”于是下令周勃、樊哙着即班师。

想想江淮也是无事了,刘邦便于冬十一月下令:禁军及关中兵随驾班师,各郡国之兵亦各自返属地。

回军途中,刘濞在卤簿前伺候,甲胄鲜明,英气逼人,观者疑是天将下凡,纷纷夹道仰望,竟冷落了皇帝大驾。刘邦看了,心中不是滋味。忽而就下令,全军转向,绕道鲁城,将以大牢之礼郊祭孔子。众臣担忧刘邦伤势,频频劝阻,但刘邦只是一个不理。

至鲁城,郊祭当日,三军簇拥刘邦出城。于鲁城南郊排列成伍,跟随刘邦齐齐伏拜,行大礼,山呼万岁,场面极是壮观。阖城百姓都出城来看,各个心喜,皆赞孔子之尊。

刘邦拜毕,对诸将道:“我等善使刀剑,却拿不起一杆秃笔,安天下恐也安不得几年。这四方河山,有何人可为我守?朕为此,每夜不得安枕,必得后代子孙世世读书,方为长远之计。”

诸将为祭孔仪典之盛所慑,闻此慨叹,唯有应声诺诺。

曹参道:“英布既灭,海内晏然,今日回军途中,不如绕道沛县去看看。”

刘邦怔了一怔,叹道:“昔年还是睢水大败后,曾匆匆一过,至今又是十年了!好,不妨便前往。”遂命大军,转往沛县而行。

十一月中,寒风萧萧,云飞雪落,正是天地苍黄时。大队行至沛县,刘邦见农家仓廪尚充实,心中喜悦,对曹参等沛县旧部道:“昔在故里,遍地都是凋敝;今见士民安乐,仓廪尚可,也不负我辈厮杀一场了。”

行至县城,刘邦着令各旧部将士,凡家居沛县的,尽可归家探亲;卤簿则进驻城中,以泗水亭官署为行宫。

故里人民闻听皇帝驾临,都欢天喜地,跑来县邑观看。刘邦便嘱当地县令、啬夫道:“百姓来观望,不得阻拦。”

隔日,刘邦见人来得更多,便在行宫设筵席,广召县中父老子弟近千人,置酒高会。

那些乡中耆宿、幼时玩伴,闻刘邦有请,无不泣下,纷纷赶来赴宴。泗水亭内外,铺了数百幅毡席,众人分席围坐,一派喧腾,连槐树上鸦雀亦被惊飞。

邻近十数家民户的灶头,火光熊熊,众邻里前来帮忙烹炙,将美馔流水般地呈上。此筵乃由少府打理,水陆珍禽,无所不有。每上一菜,皆系乡中父老闻所未闻,子弟更是一片惊呼。

刘邦方要举杯,席上即有父老起身,祝酒道:“天子归故里,吾乡父老何其幸也……”

刘邦连忙摆手道:“今日不提天子,我就是刘季。十数年来,兵连祸结,刘季在外争战,连累父老受苦。人皆曰:游子思故乡。我又何尝不是?今天下安定,我身在关中,却是只念着丰沛。”

众父老皆含泪称:“吾人亦思陛下。”

“朕昔为沛公,自此地起兵诛暴秦,遂有天下,当以沛县为朕汤沐邑,免百姓赋役,世世无须缴付。”

此言一出,满座皆欢,父老都齐呼万岁,击掌相庆。

酒过数巡,刘邦抬眼望去,见院中角落处,有数席是女流,便起身过去,招呼道:“王韫、武负,两位阿嫂可在?”

席上两妇人应声而起,原是邑中两个酒肆的主人。

刘邦举杯道:“昔日所欠酒资,至今尚未还清,惭愧!今我永免故邑赋役,两位可否也免我欠资?”

那武负便拍掌笑道:“这个买卖,皇帝岂不是亏了?”

众人亦大笑,都道:“善哉,两清便是!”

正杯觥交错间,有一队小儿嬉笑跑过,刘邦便唤来县令,命他将城中小儿统统召来。

县令连忙传话下去,各里正便挨户搜求,唤来小儿一百二十名。刘邦大喜,趁酒酣,亲自击筑,教众小儿唱自作歌曲,前后温习数次。待小儿唱熟,刘邦便起身至庭中,腾挪起舞,与众小儿齐唱。其曲苍凉无比,辞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如此反复再三,益发悲凉。一曲尚未歌罢,刘邦便想起垓下以来诸事,不由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歌罢,众人流泪喝彩。刘邦满腹心事未了,伫立原地,仰望苍穹良久。

少顷,有庖厨急急来报,抱怨道:“宾客太多,饕餮过甚,庭中琉璃井之水,已被汲干了!”

众人闻言大笑,刘邦亦笑道:“民之膏血,就如井水,哪禁得起恁多人饮?”便命郎卫速去别处担水。

与庭中众人尽欢之后,刘邦一手提壶,一手拿酒盏,自庭中踱至院外,遍巡各席,逐一敬酒。席中诸人,多有相熟的。或旧日有恩,刘邦便要多饮一杯;或昔时结怨,便是一笑了之。正游走间,忽见有一席人已饮罢,离席起身,已各自骑上了马,堪堪便要走。

那一席人共七男一女,长幼不等,雅俗各异,衣饰与现世判然有别,不似沛县地方的人。刘邦连忙抢上几步,大呼道:“诸君且慢行,待我刘季祝酒。”

为首一位壮男,头戴斗笠,长须飘飘,于马背上拱手道:“我等一行,非沛县人也。虽老少有别,贤愚不一,然皆来自南山,长居云深处。近闻世事翻新,特来恭贺。心意既至,多留也无益。当告辞。”

刘邦至此已是半醉,趔趄了几步,问道:“诸君……可是商山四皓之友?”

那长须男子一笑:“商山四皓?恕我孤陋,不曾见过。吾辈出山,乃是应天命,不忍见秦乱连绵、人间相杀,欲助王者开天下之正道、安无助之黎民。此行所遇,见各路豪雄,怀抱有别,或向通途昂然而行,或往绝路埋头狂奔,纷争不已。窃喜终有人悟得大道,一鸣冲天,开我中夏千年太平,百姓终不致再填沟壑。说来,我辈八人,个个都是为此出了力的,今日山河既定,便也该归去了。”

“哦!然则……急的甚?不妨暂留尽欢,或明日再来?”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吾辈亦最喜无形而生。今日既已遂愿,自当归去。再重逢,恐在千年之后了。”

其余众人也一并揖道:“今日当别,后会有期。”

刘邦环视这几个奇异男女,不觉一怔:“千年?……”

长须男子笑道:“君曾为吏,治天下,必循规蹈矩。世代因袭,即是千年以后,与今日又能有何异?”

刘邦闻言,心头一震。察其音容,忽觉熟稔,不由脱口道:“你,你是……”

那人摘下斗笠,大笑,在马上拱手道:“大象无形,圣人无名。兄弟,别过!”

“你!美髯客,莫走!”

那人一笑:“吾八人,皆为同道,无缘为君所用!”说罢催马便走,其余人也紧随其后,瞬时,便疾风般地驰远。尘头起处,唯见八人身形如仙,衣袂飘飘而远。

刘邦愕然半晌,方举起杯,将杯中酒缓缓洒于地。

周緤、徐厉等诸将,此时也察觉有异,跑来问道:“陛下,走的是何人?”

刘邦微微摇头:“乃天人也,非人间所能留。”

此刻泗水亭外,一片苍黄,高天流云正急,半空有苍鹰高翔。刘邦前行几步,来至一株老槐前,手扶斑驳树干,远望山河,阔不知边际,渺不知来者,心中便更是空茫,不由叹了口气:“时无英雄乎?竟推我至此!”

至夜,刘邦在行宫酒醒,于榻上辗转。忆起美髯客现身之事,又唏嘘了一回。

此后每日,由故旧族属轮流做东,极尽欢宴,争说当年旧事,以为笑乐。如此欢悦十数日,刘邦便欲告辞,众父老哪里肯放,皆拽袖挽留。

刘邦恳切道:“吾随从众多,父兄哪里供得起?”于是下令起驾出城。

沛县父老闻之,空城而出,人人携果蔬鸡鸭,至西门外,伏于道旁,把那鸡鸭举在头顶进献。刘邦禁不住热泪盈眶,逐一答谢,作揖作得手臂发麻,然相送者仍不肯舍,致车马寸步难移。无奈,刘邦便命就地设帐幕,又留了三日,与诸父老痛饮。

三日后,刘邦决计启行。临别,沛县父老伏地叩首,请道:“沛县有幸得免赋,然丰邑尚未免,故里小民苦盼天恩,望陛下怜之。”

刘邦这才想起,笑笑道:“丰邑,吾所生长之地,最不能忘。丰邑不免赋,乃因吾恨雍齿曾偕丰邑子弟投魏,使我颜面全无。”

父老不肯起身,又流泪再三恳求,刘邦方才挥袖道:“罢罢!父老的面子,我也驳不得。便比照沛县,永免丰邑赋役便是。”

众人闻之皆欢,手舞足蹈,方让出道路,目送卤簿西行。离城数里后,刘邦回望故邑,知今生恐不得再见,不由就鼻酸。行了半日,忽又想起,命刘濞无须随军回朝了,即刻赴广陵就国。

沛县父老送走刘邦,几日不能心静,遂日日聚议,由那富户豪族捐资,草头百姓出力,于行宫原址筑起高台一座,号曰“歌风台”,以资纪念。

且说刘邦率队出了沛县,一路逢城邑便停留,受吏民拜贺,好不惬意。半途曾数遇朝中来使,押解军粮接应大军。刘邦知萧何在关中做事细密,使前方无一日断粮。然越是如此,越是心怀疑虑,每每扯住来使,问三问四,务要打听明白:相国近来所做何事?

那几路使者无从揣测上意,皆据实答道:“相国勤恳操劳,安抚百姓,筹措粮草,无一日敢懈怠。”

随驾众臣听了,都大赞萧何,唯刘邦听后默然,似心中有不乐。来使见了,摸不着头绪,返回长安时,便报给萧何听。萧何听了,心中也纳闷,不知刘邦此举究竟是何意,也只得佯作不知。

一日,东陵侯召平来访,萧何与他在堂上说话,寒暄既毕,便谈及此事。东陵侯问了问详情,脸色就一变,大声道:“不好!公不久将要灭族!”

萧何大惊失色,忙问究竟。

东陵侯便道:“公位至丞相,功居第一,已不可复加了,今上屡问公所为,乃是恐公久居关中,深得父老之心,若乘虚而起,将关中做了芒砀山,据地称王,今上岂非失了老巢?公不察上意,只知处处为民,令今上越发猜忌,你爱民越深,祸就越近,反将好人做成了逆贼!”

萧何听得瞠目,脱口道:“朗朗乾坤,焉有此理?往日着实未曾想过。”

“若想保命,怎能做如此干净之人?须得自污。天子只怕圣人,唯不怕声名狼藉者。公何不多买田地,且以极低之价,逼户主贱卖,务使民间怨声载道。你有恶名在民间,今上还能再提防你了吗?唯自污,不惜羽毛,公方可保全性命。”

萧何茅塞顿开,摇头感叹不止,当下就唤来萧逢时,命他去招一伙恶徒来,赴四乡强买好地,务必凶神恶煞,以相国府之名压人。

萧逢时大惑不解,不欲做恶人。萧何大怒,道:“你不做恶人,便要你的头!头颅与美名何轻何重?请君自选。”

萧逢时低头想想,忽然有所悟,抬起头来望望萧何,叹了一声:“做官做到这个地步,当初又何苦反秦?”

“唉!你我非神人,谁又能料得到?”

萧逢时只得摇摇头退下,即去闾巷招揽恶徒了。

如此过了不久,相国府便恶名在外,民间物议,如煮如沸。中尉、廷尉各衙署屡次接诉状,只能装聋作哑。唯御史大夫赵尧不依不饶,接连密报刘邦,却不见有回音。

有使者再赴淮南,也忍不住向刘邦告状,说萧相国扰民甚苦。刘邦听了,故意装作不懂,只道:“萧相国何至于此?必是家臣所为。”心中却甚觉欣慰——看来萧何老儿,在关中似也未必得民心。

此事刚放下,却又有忧心之事接踵而至。原来,刘邦在途中颠簸,劳累过甚,竟引发了日前箭创。这日醒来,忽感疼痛难忍,便急召御医孔何伤来看。

孔何伤来至刘邦辒辌车上,看了创口,见红肿流脓,已是难治。又屏息把脉良久,只觉脉搏紊乱,竟有险象,心中就一惊,汗流满面。

徐厉在侧见到,也一惊,忙问:“孔先生有何见教?”

孔何伤强作镇静,朝刘邦一拜:“陛下圣体,经百战而无事,小小箭创,岂有大碍?只须静养,不可有一时出辒辌车。”

刘邦便一叹:“弄了个山河在手,整日碌碌,又谈何静养?速还长安就是了。”

“途中纵有胜景,也请陛下勿再流连。”

刘邦脸上便突现怒意:“你是怕我做了秦始皇吗?”

孔何伤也不答话,再拜之后,下了车,将徐厉拽至一旁,附耳低声道:“陛下圣躬堪忧,欲归,不可迟一日。如能抵长安,便是大幸。”

徐厉瞬时面如白纸,竟然口吃起来:“这,这……臣如何脱得了干系?”

“将军请无忧。回朝后,皇后那里,我自去交代。”

这之后,大队行进便骤然加速,日暮而歇,日出即发,过郡县而不停留。

刘邦在车上昏沉了几日,也不知到了何处。这日,忽闻车外人声喧腾,似有人阻道喊冤,随后徐厉便大声呵斥。

刘邦在车内听见,便喝道:“徐厉不得无礼!百姓有冤,听一听不妨。当年吾辈如能拦车诉冤,何至于上芒砀山?”

徐厉便将车帘拉起,刘邦起身一看,吓了一跳,见车已行至霸上,道旁百姓跪了一地,竟有千余人之多,都头戴白幅巾,将诉状举至头顶。

刘邦命徐厉将诉状收上来,拆开看了几个,竟都是诉相国府强买民田的,心中便有了数,命徐厉宣谕:“圣上有旨,将诉状全部收上,回朝后,自有廷尉府处置。”

那些冤民听了上谕,立时喊成一片:“廷尉府哪里敢治相国?请陛下亲断。”

刘邦只好探出头去,宣谕道:“父老请归。相国府有恶仆扰民,我定将亲断。萧相国昏聩,亦将受严处。”

众人闻之,都高呼万岁,方起身让开了道路。

徐厉抹抹额头上大汗,咂舌道:“真吓煞人也!”即命御者加速通过。待卤簿一过,便留下后队禁军千余名,执戟遮道,禁行至日暮,不许冤民即刻返归。冤民大呼:“皇帝待民如子,你等如何似虎狼?白日当头,这是甚么天下?”

徐厉叱道:“甚么天下?刘氏天下。才安生了几日,难道又念秦始皇了吗?敢再喧哗,以刺客论处!”

众人无奈,只得噤声。徐厉督军卒拦至日落,方才解禁放行。

且说刘邦一行抵近长安城,便望见萧何率众文武,郊迎于途。刘邦见萧何貌仍恭谨,留守众臣神色也无异常,这才放下心来,吩咐萧何道:“相国辛苦了,请随我入宫,有要事相商。”

萧何心中一跳,当即应诺,登上了车辇,随卤簿入宫。

刘邦进了寝宫坐下,不等洗漱,便命人将冤民诉状搬进来,足足有两担,笑对萧何道:“相国,我出行不过两月余,你在朝中,干的利民好事!”

萧何拆开几卷信函,见是失地之民告御状,便也不慌,朝刘邦拱手道:“臣御下不严,致使白圭有玷,当向百姓谢罪。这些诉状,请赐我携回,老臣定当平息民愤。”

刘邦挥挥手道:“拿走拿走!怪不得沛县旧部中,唯我一人可坐天下。尔等处世,真是奇哉怪也,莫非还嫌食邑不足乎?”

萧何也不答话,只唯唯而退。

刘邦静思片刻,忽而疑惑起来:“老儿昏聩,似也不至于此!莫非是演戏与我看?唉,做了这天子,连人心都看不透了。”当下便命人传赵尧来。

赵尧进宫来,猜到是为萧相国事,便抢先谏言道:“天子不可久离都城,一旦久离,便有各种古怪事。”

果不其然,刘邦劈面便问:“你说,相国强买民田,究是何意?”

“为子孙计。”

“朕尚安在,他就想到身后事了吗?”

“不唯相国一人,诸臣心中,也都是惶惶。”

“哦?难得你直言。昔年吾曾不解:秦始皇何以要重用赵高?今日看来,坐上这龙床,天下还有何人可信?这万人之上,倒真是孤家寡人了。赵尧,自今日起,你便是我的赵高,上至相国,下至屠夫,凡有图谋不轨者,尽速报来。我活一日,便容不得朝野有一日离心。若需坑儒……坑也就坑了吧!”

赵尧听了,暗自心惊,也只得将心一横,高声领命。

次日晨,赵尧便向宫中发出密报,称相国府已将所有强买民田,按市价重估,今日即补钱给民户。众民户闻之,皆口诵天恩,称相国乃是真为民。

刘邦接报,呆了半晌,喃喃道:“民心,便是如此好收买的吗?”

隔日,刘邦正看奏章,忽见有一道是萧何亲笔,内中言及:“长安地狭,关东豪族迁入,族人多无田,遂成滋事游民,为京都之大患。昔日上林苑,尚有空地,荒芜多年。以臣之见,不如准百姓入内开荒,使游民有业。”

刘邦阅毕,触动心事,大怒,将奏折摔下,高声道:“相国受商贾贿赂,为他人请上林苑地,还有王法吗!甚么游民无业?彼等既是游民,又怎能有心思开荒?”当下,便急召廷尉邹育入见。

邹育进了宫,揖过刘邦,不知又要处置甚么人,心中只是忐忑。

刘邦问道:“你斩了彭越,夜半可有彭王阴魂索命?”

邹育不知此话是何意,遂答道:“汉家天下,阳气冲天,岂有阴魂敢作祟?”

“那好,你既斩彭越,当是百鬼不侵了。今又有头等功臣触刑律,着你立即拿下。”

“是何人斗胆?”

“萧相国受贿,着你将他拿下,械系入狱,听候处置。”

邹育当即面如土色,口齿结巴:“这,这……这如何使得?”

刘邦便高声叱道:“彭王无辜,你尚且能问出罪来,相国如何就动不得?”

邹育闻刘邦提起彭王事,心中一凛,又不敢反驳,只得辩解道:“那相国,乃百官之首也。按汉律,以下犯上乃逆伦,故下官不敢纠弹相国。”

“恐不是你怕以下犯上吧?朝中文官,皆以攀附相国而自固,上下勾结,连我的话也不大听了。”

邹育慌忙伏地,请罪道:“陛下令出如山,微臣怎敢违拗?既有诏,臣这便去相国府拿人,然需赐臣符节,也好持节捕人,否则便是造反了。”

“你造反,也强于相国造反!今日他敢受贿,我死后,他就定要造反了。我赐你符节,你尽管去,只拿相国一人,不得惊扰他眷属。”

邹育这才松了口气,领了符节退下。回到廷尉府后,立时布置下去,移文中尉衙署,请丙猜遣兵卒一队,将相府大街净街,执戟警戒。待安排妥帖,即率廷尉府吏员百余人,浩浩荡荡开往相府。

那相府守门的司阍,早察觉风声不对,通报了长史萧逢时。萧逢时出门来看,但见兵卒林立,街上无一闲散行人,还当是皇帝即将驾临,连忙奔告萧何。

萧何正在书房闭目养神,闻报,微微一笑:“陛下岂能来相府?你只管守住门,非陛下,天王老子亦不许进。”

少顷,邹育率百余名掾吏,来至相府门前,下得车来,望了一眼门楣,撩衣便要进。萧逢时识得邹育,情知有异,挺身挡在了门前,赔笑道:“小臣为相府长史萧逢时。邹公有何事?容我通报。”

“奉上谕,面见相国。”

“上谕何在?可否出示?”

那邹育并非沛县旧部,与萧逢时并不熟,只道:“我奉上命,会办公事。无须长史你通报,请借过。”

那萧逢时资历甚深,远胜于灌婴、王陵等辈,哪里将一个新任廷尉放在眼里?闻听此言,不由火起,断然道:“此地为相国府,不经通报,百官皆不得入。”

邹育便将符节一举:“奉上命,何人敢阻?”

萧逢时见是错金龙符,知道来头不小,心中便暗自叫苦,却仍是嘴硬道:“廷尉一人请入内,其余人等,可在廊下等候。”

邹育不禁大怒:“一个长史,敢阻九卿乎?来人,与我拿下!”

左右吏员闻命,一拥而上,将萧逢时按倒在地,一把绳索捆了。相府内属吏见了,不由大惊,都掣出剑来,一齐冲出大门,将邹育等一众官差逼住。

邹育怒喝道:“阻拦公务,是要造反吗?”

众相府属吏登时大哗:“擅闯相府,尔等才是造反!”

那些警戒的禁军见了,亦满面惊惶,不知该助哪一边,只是呆立观望。

正僵持间,萧何闻声出来,对属员喝道:“不得放肆!”又向邹育一揖,“不知邹公驾临,恕老臣失礼。”

那邹育已知相国府厉害,也无心周旋,当即口传上谕:“奉上谕:相国干犯禁令,收了商贾之贿,着提至廷尉府问话。”

萧何闻言,脸色一变,忽想起查抄淮阴侯府情景,将头一昂,问道:“可要抄家?”

邹育连忙道:“哪里?相国多虑了。有令,仅提相国一人,无涉眷属。臣下职分在身,有所冒犯,万望宽恕。”说罢,向后一使眼色,众属吏就要上前拿人。

萧何冷冷一笑:“且慢!廷尉府是何衙门?”

邹育道:“奉上命执法。”

“既然执法,可知汉律?我乃汉家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罪过,请御史台先行弹劾,罢职后,才轮到你廷尉府拿人。你那些爪牙,请闪避,我随你去就是了。”

邹育正要称谢,忽闻萧何又道:“将我那长史放开!彼为沛县人,君上也不敢如此待他。”

邹育也知萧府之人绝非寻常,这面子定然要给,于是一笑:“好说,放人!请相国上车。”

一行人遂押着萧何,转了几条街,来至诏狱。萧何望见诏狱大门,便微微吃惊:“邹公,来此处何干?”

邹育也不答话,跳下车来,一声断喝:“来人,将罪臣萧何拿下,枷锁伺候!”

众公差立时扑上来,褫去萧何衣冠,将一个二十斤重的枷,套在萧何头上,又将锁链缚住双腿。

萧何也不挣扎,只仰首叹道:“我今日便是商鞅了,作法而自毙!只不知,堂堂汉律何在?”

邹育适才受了萧逢时顶撞,也正气闷,便道:“相国今日才知汉律?若早知汉律,为何要强买民田?”

“为买田事,何至于下狱?”

“相国,非为下狱也,且械系于此,听候处分。吃喝用度,尽管令家臣送来,本衙决不刁难。”说罢,便唤来狱令,教他调来两个犯官,与萧何同室,以便伺候。

狱令此生,从未见过如许高官入狱,也不知该如何处置,便将萧何当作了死刑犯,令同室犯官昼夜看守,吃喝便溺,有人从旁协助。家眷探监,只许送物品吃食,决不允私会。

一连关了数日,并无人来提审。那狱令每日来巡视,颐指气使。因平日威风惯了,也将萧何叱来喝去。

萧何左思右想,只觉得如同梦寐:二十年勤谨奉公,竟落得形同死囚。一日,那狱令吼得凶了,萧何不由便怒:“差爷,此地唯你为大,固然不错;然我仍是相国,并未夺爵。”

那狱令便冷笑:“进了诏狱,便不是相国;何日你回庙堂,才是相国。此时欲得善待嘛——请交钱来。”

“大胆!你竟敢公然索贿?”

“相国以受贿罪名入狱,心中应有数,这算得甚么?”

“呜呼!汉家废秦法,是为利民,非为方便你等小吏索贿。”

“既废秦法,索贿便不至死,不死还怕个甚?我又不是傻瓜。如此苦差,若不索贿,谁还情愿来做?”

萧何掂量此话,似无从驳斥,也只能无语。默默看了十余日,只觉诏狱之黑幕,深不可测,各种徇私枉法事,关节重重。不由便叹:“前朝之时,我亦掌县狱,只道秦法严苛,不似人间。岂知今日诏狱,黑幕竟甚于秦时!既如此,我辈舍命建立新朝,又是何苦?”

同囚室两个犯官,急忙掩萧何之口,劝道:“相国慎言,此地不比朝堂。无罪的彭王,都问成了谋逆,况你相国乎?”

萧何闻言,面露惨笑,唯有叹息而已。

如此半月过去,朝中百官闻相国系狱,无不骇然。却又不知罪名为何,故不敢上疏为萧何缓颊,唯恐沾上那谋反罪。府中掾吏因惧怕株连,几日里便逃去大半。唯萧逢时独自一人,东求西拜。却不料,群臣中平素最恭谨者,多变了脸,或敷衍或冷脸,一派炎凉之态。

当此际,有名唤王纯者,新接了郦商为卫尉,为萧相国大感不平。这日巡视路过诏狱,便唤来狱令,吩咐道:“我要见相国。”

狱令回道:“请王卫尉出示符节,我去提人出来。”

王卫尉怒道:“当我是何人?若须我出示符节,你离灭门便也不远了!”

那狱令害怕,连忙去提了萧何出来。

王卫尉见萧何蓬头跣足,面无人色,不由得心痛,连忙扶他坐下,问道:“相国,外面盛传相国系狱,却不知罪名,都惊骇万分。只不知相国犯了何罪,竟致陛下暴怒?”

萧何只是摇头:“不知。只知我曾上疏,请准游民入上林苑垦荒,陛下便斥我受商贾之贿,实是冤枉。”

“再无他事?”

“我留守关中,王卫尉昔日常与我相见,我还能有何事?”

王卫尉便颔首道:“我知矣。”当下唤来狱令,塞了几吊铜钱过去,嘱他不可怠慢相国。

数日后,恰逢王卫尉侍驾,见刘邦与群臣议事毕,便不等散朝,上前发问道:“相国有何大罪,竟遭陛下严惩?”

刘邦不意有这一问,当着群臣之面,又不好发怒,只道:“吾闻李斯为秦始皇丞相,有善归于主,有恶归于己。今萧何受商贾之贿,为其请上林苑地,与民开荒,以此笼络民心,意在陷我于不义,故而囚系之。”

众臣面面相觑,这才知萧何被系缘由。

那王卫尉有备而来,当即回禀道:“所请若便于民,当请之,此乃宰相职分,陛下如何就疑相国受商贾之贿?说到相国受贿,岂非玩笑?陛下数年在外,与楚军相持,后陈豨、英布反,陛下又自率大军征讨;当是时,相国留守关中,若有异心,只须稍一跷足,关西一带便非陛下所有。然相国却不曾有私,遣子弟从军,出私财助饷,使我关中固若金汤。相国不在那时谋乱,以取大利,反倒贪图商贾区区贿赂乎?想那秦末,以拒不纳谏而亡天下,此乃李斯之过也,李斯又何足效法哉?陛下疑相国,持理何其浅也!”

刘邦闻此番话,自知理亏,然当着群臣之面,又不愿认错,只得拉下脸来道:“王卫尉,所言我已知,你可退下。满朝文武,无一人言此事,你贵为九卿,反来多言,也不怕人说是萧氏党羽乎?”

“党羽,亦有荣辱之别。能为萧党,荣莫大焉!”

刘邦闻言,甚惊愕,直视王卫尉良久,方转身离去。

当日,刘邦便召王恬启、王陵进殿,温言道:“汉家立朝,二位有大功,然不得封王,皆各有因,也不必挂怀。老臣之中,我只信你两位。今日召入,乃有重任,请做我使者,赴诏狱开释萧相国。”

二人闻命,皆感惊异。王恬启大惑道:“释相国,乃天经地义事,由狱令宣谕即可,何用我二人出面?”

刘邦摇头道:“相国在狱中,必遭狱令折辱。狱令宣谕,他不出,则朝野震动,反倒是我下不得台阶了。”

二人这才领会,于是衔命而出。至诏狱,出示错金符节,声称开释相国。狱令闻命脸色大变,不敢怠慢,连忙提了萧何出来。

萧何见两位老臣至,叹了口气:“陛下赦我了?若非你二位来,我便不出,宁愿死于这诏狱。”

王陵连忙劝慰:“相国息怒。季兄已老,作好作歹,我等也奈何不得,且忍一时。”

王恬启亦道:“近岁以来,今上行事,臣下多有不解。然他若不容我辈,则天下还有何人可容?”

萧何闻言,不禁老泪纵横,闭目无语,任由狱卒卸下枷锁。

待卸去枷锁,两人见萧何足踝已肿、步履蹒跚,都唏嘘连声,忙命狱卒拿了干净衣物来,要与萧何换上。萧何摆手道:“不必,主上如何落子,便须如何收子。我就这般模样去觐见,二位无须操心。”说罢,便蓬头跣足,缓缓步出诏狱。

王恬启、王陵奈何不得,只得随在后面,扶萧何上车。

上得车来,萧何回望狱门,见那狱令正惶悚伏地,满头冒汗,便笑道:“狱令不必惊慌。我自入狱,方有所悟:若无油水可捞,如何教小吏卖命?秦时法度严苛,狱吏无利可图,焉能不放走刑徒?故而陈胜王、汉沛公,皆由擅放刑徒而起事。故而法至严,则无徒;法有隙,得长久。此理,只是上不得台面而已。你尽管照旧吧,我决不追究。”

狱令闻罢此言,几乎吓瘫,连连叩头如捣蒜。萧何也不理会,只喊了一声“走”,教那御者启行。

不多时,车至北阙,二人于左右搀扶,萧何跣足上殿,恭恭敬敬揖谢刘邦。

刘邦见了,面红耳赤,俄而又嘻嘻一笑,道:“相国休得如此,这是要折杀我!相国为民请上林苑,我不许,错便在我。我为桀纣之主,相国乃贤相也。天下人皆知是非,我必令天下知皇帝也有错,今械系相国,实为自曝我之过错也!”

萧何心知刘邦狡辩,然亦无心剖白,只道:“多谢陛下,仅用了二十斤枷。若用三十斤枷,那便要假戏真做了,老臣恐活不到今日告谢。”

刘邦大窘,连忙道:“那是那是!君臣事,权当做戏好了。这便请相国回府将养,所有公务,由掾属自行处置,你病愈之前,可无须再问。”

两大臣又送萧何返归相府,萧逢时在府门迎上,拽住萧何大哭,要与邹育去拼命。萧何严词制止,又朝两大臣一揖,请二人自回。至府中,从此不问公事,终日寡言呆坐,若泥塑一般。

刘邦自此后,待萧何倒也平常,君臣间便再也无事。

春正月,刘邦箭创复发,疼痛难忍,竟不能视事,只觉自己来日无多了,索性便搬去了长信殿,由戚夫人侍寝。

卧于榻上,想起与项王苦战数年,从未有过如此巨创。此等惨痛,或是上天示警:勿逼人太甚?想到韩信、彭越、陈豨、英布等诸人,都曾是手足一般,音容笑貌,宛然若生,如今皆成骷髅矣,刘邦便心有不安。然又想到刘盈、如意、刘长等辈,皆是孩童,若留了枭雄父执辈在世上,则自己死后,何人可助少主?今日逼迫异姓王死,或是太过,然则为子孙后代计,想来上天也能宽恕。

如此卧了几日,刘邦只翻来覆去想:汉家究竟能有几多寿数?忽想起那先秦六国,无庙无祀,已湮灭多年,不由起了惺惺相惜之意。隔日,便有“守冢令”下,曰:“秦、楚、魏、齐、赵及信陵君等,皆无后。今为秦始皇立守冢编户二十家,楚、齐、魏、赵各十家五家不等,令其四时致祭,不得有他图。”

过了几日,又恐天下物议,说汉家容不得异姓王,便下诏曰:“南越世家织,守土有功,立为南海王。”

自定陶会盟之后,新封异姓王,此乃绝无仅有的一个。这南海王,原为闽越国之南武侯,封邑在南武(今福建省武平市)。闽越一带,为未开化之境,你不封给人家,刘氏子弟也无人愿去那蛮荒之地,索性便做了个顺水人情。

忙罢这些,刘邦胸前箭创,又一日日沉重起来,竟是夜夜呻吟,难以入眠。戚夫人侍寝在侧,见此越发忧心,便朝夕进言道:“陛下,箭创如此,你如何保得我母子平安?”

说得多了,刘邦不由烦躁,叹口气道:“若要我除去皇后,如杀鸡狗耳。然朝中勋臣列侯,半为吕氏故旧。我若杀皇后,立你为后,则我今日宾天,明日你母子便休想活命。唯有废太子,将如意扶上皇嗣位,求得正名,方能保你母子平安。”

“然你万岁之后,还不是一样?”

“哪里话!如意若做了太子,便是我钦定,中外瞩望,还有何人敢反?”

戚夫人听明白了道理,心中便喜,催刘邦立下诏令。刘邦想想,将心一横,便发了“易储令”下去,旧事重提,再议太子废立,命诸臣择贤者报来,不得敷衍。

张良此时,正为太子少傅,每日旁事不问,专教太子读书。忽闻易储令下,不由大惊,连忙入长信殿谒见,力陈不可换太子。

刘邦于榻上懒懒道:“吾之家事,子房兄请勿多言。”

“此乃社稷事。”

“社稷事,也就是刘家事。自古疏不间亲,子房兄应比我明理。”

张良自投汉以来,为刘邦谋臣,所谋无不被采信,不料今日谏言,与君上竟势同水火,心头不由大沮。稍后,便抱病不出,不再去教太子了。

那叔孙通单独教了数日,才发觉有异;四下里打探,才知又要换太子了,不禁恼怒。授课毕,便闯进长信殿去,伏于地,叩头似山响。

刘邦大惊:“好了好了!夫子这是为何?”

叔孙通道:“昔日秦始皇昏聩,不早立长子扶苏,偏私幼子胡亥,遂致祸乱天下,终于灭族亡祀。这一节,陛下曾亲历,恐记忆犹新。若始皇当初早立扶苏,则陛下今日仍是亭长,何来此番天下?我投汉以来,陪太子读书,已有十余年。唯见太子仁厚,人品无瑕,天下人都知太子大贤,陛下若为戚夫人故,欲废长立幼,臣以为万万不可。”

刘邦不为所动,只道:“废立乃廷臣之事,非东宫属官所应与闻。夫子既定礼仪,当知此理。你下去吧。”

叔孙通不服,亢声道:“废立乃天下事,臣如何不能与闻?若太子无端被废,便是汉家不如故秦,一世便礼崩乐坏!皇后与陛下同甘共苦,在芒砀山立有大功,陛下又怎忍背弃?臣有言在先,何日废立诏书下,臣便请伏诛,即是颈血涂地,亦绝不遵命。”

“好了好了!夫子越说越难听,你要胁迫天子吗?且退下,容我细思。”

叔孙通走后,刘邦也甚感踌躇,明白了欲废太子这事,绝非一道诏书便可。眼见得“易储令”发下已有数日,群臣却毫无动静,并无一个推荐奏疏上来,显见是人人不赞同。此次群臣抗命,实为前所未有,若群臣不推荐,则皇帝便无由册封新太子,所谓易储之议,便徒然贻笑天下了。

想到此,刘邦便觉头痛——皇帝竟也有做不成的事!一个腐儒叔孙通,尚且敢扬言尸谏,那周勃、夏侯婴、灌婴、王陵、郦商等人若一起闹起来,岂不更是尴尬?即是旧部勉强同意,则又将陷如意母子于险境,自家撒手后,还不知如何收场?

想来想去,忽而想到了一计:不如谎称箭创已愈,置酒宫中,召太子刘盈来侍酒。于酒席间,父子私聊,劝刘盈自己让贤,岂不是好?

当下,便发了一道召宴谕令,传至东宫。刘盈闻令,急忙报与吕后。吕后闻听,心中大惑,不知刘邦为何事宴请太子;于是也顾不得许多了,急遣人请张良来问计。

张良来至椒房殿,甫一坐下,吕后便泪落如雨,哀哀道:“留侯救我母子!”遂将刘邦邀太子赴宴一事相告。

张良闻罢,大感惊异:“莫非,陛下要逼太子退位?”

“退位?”吕后一怔,立即醒悟,不由号啕大哭:“我母子死到临头了!如何是好呀?”

张良想想,断然道:“可请商山四皓相随。”

吕后拭泪问道:“四皓?那些老匹夫有何用?”

“唯有一试。若不成,臣也陪叔孙通去死!”

吕后将信将疑,命审食其速往吕泽府中,去迎四皓入宫。

张良便劝慰道:“皇后勿急,请用臣之计,或有奇效。请太子自今日起,与四皓昼夜不离。”

待得四皓步入殿中,唯见各个白须飘然,果然气度不凡。吕后见了,心头略安,连忙道了个万福,赔笑道:“四位长者,吾儿性命,便相托了。”

四老者回揖谢过,其中东园公便道:“老朽无能,唯有年纪一把,忝为太子仆从,谅无人敢于轻忽。”

吕后拭去泪,点了点头,一面便紧紧抱住刘盈。

设宴这日,刘邦命人在殿上拉了些帷幕,重重叠叠,不令外人进入,便打发涓人去请太子。

少顷,刘盈应召而来,刘邦抬头看去,只见宫女撩开帷幕,刘盈当先缓缓而入,行了伏拜礼;后面还有四人跟进,却是笼袖而立,不礼不赞。细看,原是四位长者,须发皆白,貌皆俨然。

刘邦大惊:“这是何人?”

刘盈答道:“儿臣之师。”

“尊姓?”

四人便挨个上前,施礼报名。刚报过两个,刘邦便又一惊:“甚么?四老乃商山四皓?朕欲求四位下山,然多年而不得,分明是瞧我不起,却如何愿为竖子之仆?”

东园公一揖道:“陛下无学,喜谩骂文士;臣等不愿受辱,故不应召。”

“那太子倒强于我了吗?”

“太子仁孝,善待文士,天下都慕其美名,人人愿为太子效死。故我等不辞辛劳,出山辅佐太子。”

刘邦便笑:“甚么太子?竖子!尔等所说,似不是吾儿,倒像是位圣人了。罢罢,旁观者所见,或许是实。四老请不必客气,且坐下,吾与尔等同饮。”

四皓却不坐,只轮流上前,向刘邦敬酒。敬罢,亦不饮,侍立于太子身后,毕恭毕敬。

刘邦本想与刘盈说些私房话,见此情景,倒说不出甚么了。饮了几巡,终觉意兴寡淡,便道:“有四老辅佐,太子将来不致失德;也好,就劳烦公等始终护佑太子。今日,诸公与太子便回吧。”

刘盈应命而起,行礼告辞;四皓也略略一揖,紧随刘盈之后而出。

刘邦呆望了片刻,急唤戚夫人出来,指着四皓背影道:“本欲与太子言废立事,然太子已得四老辅佐,羽翼已成,天下瞩望,势难拔矣!”

戚夫人望去,看得一清二楚,不由便泣下。

刘邦见戚夫人无助之状,亦是悲抑莫名。长叹一声,吩咐道:“你且为我作楚舞,我为你作楚歌。”

戚夫人含泪从命,于茵席上回旋作舞,长袖飘飘。刘邦倚栏观之,一面便击掌歌曰: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此曲乃是说:太子羽翼已成,高飞万里,我手中虽有弓箭,却不知往何处可射?

如此反复歌吟,再三再四,声愈凄凉,竟有些哽咽了。戚夫人闻听歌词,触动心事,旋又泪流满面,竟至舞步紊乱,索性停了下来,委地痛哭。

刘邦也不去扶,自顾流泪不止。转身凭栏望去,见二月早春,草色渐绿,然能否见到秋之黄叶,尚在未定之数,便觉这人间事,何其难料也!想自己贵为天子,既不能护佑爱姬,也不能传位于爱子,生无宁日,死亦纠结,还不如美髯客无家无累的好。

自此之后,刘邦每日愁眉紧锁,寡言无神。有时半日不发一言,有时则喃喃自语:“怎生了得?怎生了得?”叹息无数,然亦无计可施。宦者婢女见了,也陪着心伤,私下里说起,竟无一人羡慕这皇家人伦的。

废立之事,就此无人再提起。群臣见刘邦终于死心,都长出一口气,暗自庆幸。

且说周勃早前平定了代郡,应刘邦召,与樊哙分头班师回朝。周勃先至,闻主上病笃,慌忙入宫,直奔长信殿。至榻前,见刘邦已不能坐起,不禁便泣下。

刘邦闻周勃饮泣之声,睁开眼,便是一喜,伸出枯瘦的手掌来。周勃忙执起刘邦之手,道:“陛下,臣周勃复命,代郡、雁门、云中等郡,胡尘尽散,再无半个叛众了。”

刘邦喘息有顷,勉强一笑:“壮哉!绛侯……我今已到寿限,英布那竖子正唤我,我将去了。汉家山河安否,有赖君矣。”

周勃顿时泪下如雨:“陛下戏言了!万年尚早,汉家不可一日无陛下。”

刘邦摇头道:“生也有涯,不必说那些虚言了。今春以来,我每夜辗转,只不能安睡。唯觉太子懦弱,恐又是一个秦二世。委实不愿抱此憾而离世,于地下见我汉家分崩。”

“有臣在,必不致此!”

刘邦微笑颔首道:“丰沛旧人,到底是心腹。”

周勃闻言,脸色忽地就一沉。

刘邦虽病重,却十分警觉,急问道:“何事?”

周勃迟疑片刻,方答道:“臣扫灭陈豨,其裨将纷纷来降,有曰:卢绾曾遣使通陈豨,与之谋。”

“哦?卢绾?他与吾乃总角之交,自幼亲爱无间,今居燕六年,不闻有异,恐不至于谋反,或是降将为求活命而诬之?”

“降将供述,言之凿凿,说那燕使名唤范齐,常驻陈豨大营,陈豨左右无人不识。”

“便是如此,也不可轻信。异姓诸侯凋落至此,唯余长沙、燕王两人,若燕王亦反,我岂不成了无德之君?又如何向天下交代?”

“臣亦不愿轻信,然……”

“休要说了!卢绾少时,行鼠窃狗偷事,皆不敢瞒我。待我遣使赴燕,传召他回朝,我当面来问。”

当日,典客衙署便遣使者入燕,向卢绾传旨道:“君上有话要问,请燕王速回朝。”

那卢绾闻刘邦传召,脊背上便汗湿了一片,应不应召,踌躇难决。在殿上敷衍了使者两句,便请使者暂回馆驿,改日再说。

这一晚,卢绾于灯下独坐,权衡再三,仍难以定夺。原来,他与陈豨通谋,果有其事!其前因后果,说来话长。

当初陈豨谋反,欲借匈奴之力,便遣了部将王黄入匈奴借兵。可巧,时值白登山解围不久,汉匈两家正在和亲,冒顿不愿背约,故不肯借兵。

其时,卢绾已获刘邦谕令,正要南下征讨陈豨,闻陈豨求助于匈奴,便急派属臣张胜赴匈奴劝阻,嘱张胜告诫冒顿:“陈豨败亡,指日可待,单于万万不可相助。”

岂料张胜出使途中,偏巧遇见了臧荼之子臧衍。张胜早先为臧荼属下,与臧衍颇为相熟,两人就在路旁攀谈起来。

当年臧荼兵败,臧衍逃至匈奴,好歹保下一条命来,遂与汉家结下如海深仇。此时便对张胜道:“汉帝乃捉盗吏出身,性本多疑,自登基以来,以猜忌功臣为乐,今日杀一个,明日逐一个,吾父迄今仍生死不明。还有那韩王信投敌、韩信伏诛,皆因他多疑所致。照此看来,你那主公又侥幸能活乎?不如劝说燕王连结匈奴,暗助陈豨。待汉帝有朝一日与燕王反目,陈豨也好从旁助燕王。”

张胜听了这番言辞,甚觉有理,竟然自作主张,见了冒顿,便鼓起如簧之舌,力劝匈奴出兵助陈豨。那冒顿娶了汉家公主,早已闻知是赝品,心中本就不悦,被张胜一激,不由大怒:“中原自刘邦出,便无一句真话,连公主都有假,况乎百年结盟耶?”于是发兵犯代境,力助陈豨。

卢绾惊闻匈奴背约,遣胡骑犯境,恼恨张胜有辱使命。待张胜返国,不由分说,便将张胜拿下,要开刀问斩。

张胜被刀斧手缚住,却只笑道:“大王之功,难道高过韩信吗?”

“妄言!那韩信是何人?孤王又是何人?如何能相比?”

“以故里而论,大王与汉帝近;然以灭楚之功而论,则韩信与汉帝之近,则无人可及。如今近者已诛,远者尚未诛;非为不诛,乃一时无暇诛耳。”

“我与汉帝,乃总角之友,他岂能忍心诛杀我?”

“昔日在鸿沟,父将烹,却还能嬉笑如常。有此心肠者,何人不忍心杀!”

卢绾当下语塞,想想张胜言之有理,便教左右为他松了绑,令他归家待罪。自己则关起门来,苦思对策。

不数日,张胜又强闯入宫禁,大呼道:“来日若有汉使一人,率数名兵卒,便可索去大王头颅。大王有十万雄兵,却不知该当何用!”

一句话,点醒了卢绾,转念一想,便赦免了张胜,仍派他去匈奴为使,随时通消息。又遣属臣范齐赴代郡,常驻陈豨大营中,以示应援。不料,陈豨自叛后,未见有甚奇谋,却屡出昏招,一败再败,将一盘好棋下成了臭棋,终在当城败亡。范齐侥幸脱逃,奔回蓟城,向卢绾复命。卢绾闻他禀报,叹息连连,只怪自己眼盲,将赌注押错了。

正私心庆幸此事外人不知,便忽有汉使来召,卢绾哪里还敢回朝?次日,汉使又上殿来催,卢绾口中应诺,缓缓起身,却一个趔趄,“啊呀”一声摔倒在殿上。左右连忙上前扶起,搀他进了寝宫,跟着便传出话来:“燕王抱病,不能回朝了。”

汉使呆立在殿上,心中暗笑:“这倡优之戏,演得未免太假了些。”于是也不勉强,自回长安复命去了。

待汉使回朝,将所见禀报,刘邦仍不信卢绾有异心,不欲讨伐,只唤来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吩咐道:“你二人,位高而功小,朝臣久有非议,今日可建大功也!即日便请赴燕,查探卢绾病情虚实,迎卢绾回朝,勿为汉家留后患。此去燕都,安危或有难料,须多留意。”

审食其、赵尧知君上所托甚重,都不敢推辞,互望一眼,便慨然领命。

旬日之后,两人驰入燕都蓟城。卢绾闻之,大起恐慌,忙遣典客迎住二人,只说是燕王重病未愈,不便召见,务请上使多候几日。

两人便入馆驿住下,候了几日,仍不得要领,便通告典客,要往燕王宫中探病。典客亦无措,只是巧言推托。审食其、赵尧也不便用强,只好借机盘问燕王左右,查验与陈豨通谋之事。

那些燕王左右,或有见苗头不对的,便将内情和盘托出,赵尧一一录下口供,备案不提。卢绾闻之,越发惶急,索性搬出宫去,在范齐家中躲了起来,连属臣也遍寻不着。

如此数日,范齐以为大不妥,劝卢绾召见汉使,务必辩白。卢绾叹道:“非刘氏而王者,今唯余我与长沙王了……”

范齐道:“还有南越王、南海王。”

“嗤!南蛮番邦,那算得甚么王?摆设而已。环顾海内诸王,韩信受族诛,彭越遭烹杀,皆为吕后之计。吾闻今上已抱病不起,不理朝政,诸事专任吕后,就更不得了!此妇彪悍,专以细故诛杀功臣,显是以杀人立威,为太子张目。我若还朝,正入此妇罗网,以我一世功名,为悍妇幼主垫脚,岂不冤哉!”

“然……两位汉使在此,如何打发才好?”

“还打发个甚?就说病重,随他去吧。”

自此,蓟城中便散漫无主,相府、城衙等众官,都察觉大事不妙,纷纷逃匿。燕境内六郡乱成一团,已呈分崩之势,

审食其、赵尧见卢绾死活不出,亦是无奈,商议了半日,唯恐燕地乱起,连命都难保了,便不再痴等,收拾了行囊出城,回朝复命去了。

春二月末,两人返回长安。至刘邦榻前,赵尧出示了燕臣口供,具述卢绾反状,称已确凿无疑。

刘邦知赵尧善断案,所探必不虚,不由大怒:“卢绾果然是反了!”

正巧樊哙率部自代郡返回,刘邦便唤来他,吩咐道:“如今萧相国抱病,已不能视事,朕加你为相国,点起十万人马,征讨卢绾,务要提他人头回来。”

樊哙骤然位至万人之上,心中虽暗喜,然亦不愿担此恶名,便道:“卢绾,是幼时总角之交的兄弟,欲拿他人头,教我如何下得手去?不若绑回他便罢。”

“你不下手,他便下手!此贼不死,来日你侄儿天下,如何能坐稳?今日发兵,我就要见他人头。”

樊哙只得领命而退,赴相国府视事。不数日,便发近畿及关中兵十万,自领将军,浩浩荡荡出关,往燕都去了。

当日刘邦召见樊哙,赵尧正在殿上,立于侧旁一语未发。待樊哙退下后,刘邦对赵尧道:“萧相国不视事,樊哙出征,你这御史大夫,便是个副丞相,朝中诸事,不可大意。”

赵尧心中惶惶,竟有末世之感,应命之后,甚感不安。回到御史台,彻夜未归家中,将朝中大事颠来倒去思量,天明时,毅然挥毫,写了一道密奏,递进宫去。

刘邦一夜未睡好,天将明时,正要瞌睡,忽有涓人呈上火急密奏。拆开一看,竟是赵尧举发樊哙欲行不轨!刘邦浑身一激,不由坐起,细读那密奏:“臣闻樊哙与吕氏结党,谋于帷幄,只待今上一日晏驾,即发兵尽诛戚氏、赵王,欲阖门杀绝,不留遗孑。”

刘邦大口喘息,怒拍卧榻道:“樊哙见我病,望我死也!”

众涓人皆惊,以为君上已陷入谵妄,忙为刘邦额上敷冰水。

刘邦愤而推开涓人,大叫道:“果然果然!这屠夫之心,果然不正。唤陈平来,速唤陈平来!”

陈平闻召,急入长信殿,正要问候,刘邦便急命道:“速驾车,载绛侯周勃赴军中,将樊哙那狗捉住,就地砍头。命周勃代将军,你携樊哙人头回朝,我要亲见。”

陈平听了,目瞪口呆:“陛下,朝中老臣,所余已无几个了。”

“教你杀,你就杀!你不杀樊哙,明日他就杀如意……”说到此,刘邦觉胸前剧痛难忍,如万箭穿心,撑持不住,竟一头栽倒在榻边。

陈平慌忙上前扶住,急唤御医孔何伤前来。

孔何伤已数月不能安眠,形销骨立,颠倒衣履,闻声连忙冲了进来。

陈平乍见御医之貌,大惊道:“孔太医,你这副模样,似不久于人世,如何能治得好陛下?”

孔何伤也不理会,只管为刘邦熬汤灌药。

良久,刘邦才复苏过来,喘息道:“陈平兄,汉家多难,既这般多难,又如何能兴?传百世,岂不是说梦?我只问,你究竟能不能斩樊哙?”

陈平大惧,忙答道:“能斩,能斩!请赐予虎符。”

刘邦便于怀中,摸出个错金龙凤符来,道:“此符,乃至尊之符,可调卫尉之兵,向为我护身之符。你且拿去,即便有十个樊哙,也不敢抗命。”

“诺。”陈平接过符节,便要退下。

“且慢!拿笔砚来。出师讨逆,不可无名。我口说,你且拟诏。”

刘邦强撑坐起,缓缓口述谕旨,陈平持简牍记下,诏曰:

燕王卢绾系我故人,爱之如兄弟,近闻与陈豨通谋,吾以为无有此事,故遣使者迎卢绾回朝询问。卢绾托病不回,反迹明矣。燕吏民未与谋者,凡六百石以上吏员,各加爵一级,以示嘉勉。与卢绾同谋者,凡来归,则赦免,亦加爵一级。废卢绾燕王号,应长沙王吴臣等所请,立皇子刘建为燕王,嗣后就国。

书毕,刘邦哀叹道:“一王反,二王反,尚可说是其心不正;然诸王皆反,莫逆之交亦反,后世将如何看我?”

陈平道:“陛下勿多虑。君王在上,若无人反,便是庸主,家国之祚也必不久。”

刘邦便惨笑:“你就是赢在了一张嘴上,且去吧。”

陈平领命而出,即回府中,将战袍寻出,披挂整齐,驾车直奔绛侯府。叩门唤出周勃来,不由分说,拉他上了车,便急往东门而出。

周勃惶然不知所以,于车上数次发问,陈平只顾驱车,也不答话。周勃愈急,惊道:“中尉,你不是也要叛汉吧?”

陈平回首苦笑,手上缰绳缓了一缓,这才将刘邦谕旨详尽转述。周勃闻罢,脸色大变:“中尉,樊哙乃至尊外戚,若陛下万岁之后,你我如何向皇后交代?”

陈平便道:“将军所虑,也正是我之所忧。然上命紧迫,我又怎敢抗命?”

“君上龙体如何?”

陈平便沉默不语。

周勃又道:“樊哙,重臣也,杀之不祥。”

陈平一叹,便将心中忧虑道出:“唯其权重,便成碍目之物,不杀他杀谁?然杀之,明日太子继位,吕后必取你我之头颅,君上又不能起于地下,为你我担待。如若不杀樊哙,则君上怪罪下来,你我亦成樊哙同谋,势难保命。”

“唉!征战半生,竟然唯求保命,倒不如当年织席去了,好歹无性命之忧。”

“周兄,建功立业,恰似累卵,吾辈又能奈何?”

周勃想想,满面便涨红:“中尉,你我抗命难活,遵命亦难活,横直是不让人活了。”

陈平道:“樊哙,亲贵也,绝杀不得!且拖延行程,陛下之箭创近日复发,或许……”说到此,话头忽戛然而止。

周勃不解,望住陈平半晌,方才会意,心中不由大骇。继而想想,也只得叹气道:“遵中尉之意,便如此吧。”

两人走走停停,旬日才赶上大军。陈平高举龙凤符,自报身份,喝开了卫卒,驾车驰入军营。樊哙闻报,急忙率诸将迎出。诸将见护军中尉与绛侯至,以为是朝中添将,都欢呼起来,簇拥二人进了大帐。

陈平见人多杂乱,生怕有变,便高声道:“君上有密令,交付樊相国,其余诸人请回避。”

诸将闻言,知事关重大,连忙退出大帐。

陈平便对樊哙道:“樊哙兄,请卸甲摘剑,接旨。”

樊哙心中不情愿,嗔怪道:“今日乃何日,怎的如此郑重?”便卸去戎装,躬身听命。

陈平向周勃一使眼色,周勃便拔剑在手,对帐中卫卒道:“你等听护军中尉之命。”

卫卒都齐声唱喏,叉手肃立。

陈平便道:“今上有谕令,相国樊哙,与吕氏图谋不轨,实为大逆,着即拿下。”

樊哙大出意外,便要跳起。周勃大喝一声:“卫卒,动手!”

众卫卒怔了一怔,即一拥而上,将樊哙按住。

樊哙大怒,破口骂道:“盗嫂之徒,竟杀到自家人头上了!”

周勃喝道:“闭口!有上命:擒拿樊哙,于军中当即斩杀。若非中尉做主,我这剑便要砍下了。”

樊哙望望陈平,恨恨道:“自古疏不间亲,今日,却是连襟也要相杀了!”

陈平便道:“多言也无益,请相国随我回朝。将军之事,交绛侯代行。”

樊哙长叹一声:“事已至此,便由中尉吧。”

陈平即一甩衣袖,吩咐众卫卒道:“绑了!”

待绳索缚好,樊哙泪流不止,向陈平点点头道:“谢陈平兄不杀。”

陈平忽又弯下腰,附樊哙之耳低语道:“且随我徐行。兄若命大,陛下或等不到你我还朝了。”

樊哙闻言一震,双目大睁,惶然不知所对。

至春三月,天已转暖,宫墙外莺飞草长,可闻仕女踏青的嬉戏声。刘邦卧于病榻,仍觉寒意入骨,自知再活不多久了,便挣扎而起,召周緤、徐厉至近前。吩咐二人搀扶,要乘车辇离开长信殿,回寝宫起居。待起身,又对二人下令道:“你二人自今日起,持剑警跸,昼夜不离我左右。有朝臣故旧来,一概不见。”

二人应命,便将刘邦扶上车辇。

那戚夫人知此去便是诀别,不由大哭,欲拖住车辇。刘邦也不理,向空中做了个斩断的手势,周緤、徐厉见此,挺剑而上,双双逼住戚夫人道:“得罪了!”便不允前行一步。

戚夫人哀哭道:“陛下,欲弃如意乎?”

刘邦倚在车辇上,似未听清,只含混道:“怎生了得,怎生了得呀……”

车辇随即疾入前殿,众宦者扶刘邦进了寝宫,周緤、徐厉仗剑守住殿门。丹陛之下,郎卫执戟林立,除御医外,其余人等概不准入。至午后,便有谕令传出,宣诸王、列侯进宫,聆听遗训。

且说赵尧掌国柄之后,即移文各诸侯,通报君上病笃,望诸王尽速赴长安应变。故而各处诸侯王,已于月前抵长安候旨。此时,便有相府掾吏分头四出,传召诸王及列侯。至日暮,诸臣已集齐,皆着素服入宫,在中庭列队等候。

这半日,长安城内,各街衢唯见车马往来,疾驰如飞。百姓于道旁望见,情知有变,都屏息敛气,不敢言笑。自秦灭六国以来,苛政兵乱无日无之。直至刘邦登基做天子,天下方有八年安宁。如今,百姓都知天子病笃,命不久矣,无不惶惶然;正如大户豪族家主濒死一般,不知来日该怎样过下去。

各王、各列侯也都心事重重,不知天子驾崩后,朝政将有何种变故,自家性命又能安然否?因而各个面色阴沉,步履迟缓。

此时,内外诸人已无由可睹天颜,寝宫内所有消息,均由一二宦者传出。

日将落,周緤忽自殿内奔出,附在赵尧耳畔,密传谕旨。

赵尧连连颔首,即高声传令,请刘肥以下诸皇子登上正殿丹陛,其余诸侯、群臣皆伏地听旨。

待诸人就位,赵尧便宣谕道:“陛下有旨,今与诸侯及各功臣盟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诸臣闻之,皆齐声复诵;诵毕,三呼万岁。丹陛之上,诸皇子随即列队揖礼,以谢群臣。

少顷,有宦者牵来一匹白马,驻于中庭。周緤、徐厉便从丹陛疾步而下,来至白马前,徐厉接过缰绳,忽地以臂夹住马头;周緤便举剑,一剑刺破白马脖颈。白马轰然倒地,颈血喷涌。

此时,殿角有残阳余晖,正照在屋脊上,檐头鸱吻,如沐于血泊之中。白马之侧,早有宦者备好陶缶,接满血,分洒于数百酒盏中,赐予诸臣。诸臣饮下,再呼万岁。

众人盟誓毕,便分列退出;殿前虽人头攒动,却是一派肃然。

此即为有名的“白马之盟”,其典仪之盛大,震动朝野。

翌日,又有明发上谕,公告天下,诏曰:

吾立为天子,临天下,于今十二年矣。与诸位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其有功者,上可至诸侯王,次为列侯,下亦可封食邑。汉家重臣,多为列侯,自聘属吏,自得财赋,佩金印,赐大宅。向日随我入蜀汉、定三秦者,虽小卒,亦世世免赋,我于天下功臣,可谓不负矣。来日如有不义者,擅自起兵,逆天而行,诸君请与天下人共讨之。此谕令,布告天下,使万民明知朕意。

此即为有名的“同安辑令”,当日便飞传四方。普天之下,尽知此谕无异于皇帝遗嘱。

白马之盟后,刘邦病愈甚,牵动旧创,越发不可收拾。吕后心急,遍寻民间,终觅得一良医,自称神医扁鹊之后。

吕后大喜,连忙将良医迎入宫中,报与刘邦知。刘邦心亦甚喜,即命召入。

那扁鹊后人已是一位鹤发老翁,摸刘邦之脉良久,只是摇头叹息。刘邦便问:“吾病如何?”

那良医道:“可治。”

此话,乃婉语也。古时医者,不敢直言君王之病不可医,故而曲意称作“可治”。刘邦一听,立刻大骂:“我以布衣起家,提三尺剑取天下,活了六十有三,此岂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莫说是扁鹊孙,就是扁鹊自来,又有何用?”

吕后亦觉无奈,便劝道:“有良医在侧,总还聊胜于无。”

刘邦道:“我不用他治疾!赐五十斤黄金,哪里来的,随他哪里去吧。”

良医遂告罪退下,治疗之事,仍由孔何伤总揽。吕后数次私下询问:“太医,能撑两月否?”孔何伤只是摇头。

吕后知刘邦来日无多,忍了又忍,还是问起后事:“陛下百岁后,若萧相国死,谁可以代之?”

“曹参。”

“曹参之后呢?”

“王陵。然王陵少谋,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谋有余,却难以独任,故而只能辅佐。此外,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周勃也,可仍令其为太尉。”

“此后呢?”

“此后?此后便非你所知了!”

吕后疑惑道:“这又为何?”

“除非……你觅得长生药。”

吕后大窘,嗔道:“将死,其言也不善!”

刘邦长出一口气,喃喃道:“天下甚好,勿弃之……”便阖上双目,眼见得说不出话来了。吕后看看,便要告退,刘邦却伸手拉住吕后衣袖,吕后会意,连忙坐下,此后便昼夜不离病榻。

如此拖到春四月廿五日,晨起,刘邦忽然睁开眼,面露欣悦,口中喃喃有词。吕后听不清,侧耳过去,方听见是在唱:“我便是我,我便是鹅……”唱了数声,眼角便流下两行清泪。

吕后正要说话,忽见刘邦手指墙壁,随着看去,原是墙上有一幅绢绘山河舆图。吕后会意,忙起身去摘下,交予刘邦。

刘邦以枯瘦之手紧紧攥住舆图,张嘴想说话,却发不出声来。吕后心急,望住刘邦。但见刘邦忽然睁大双目,费尽全身力,只吐出一个字来:“刘!”便头一歪,双目阖上,竟是溘然长逝了。

吕后吃了一惊,瘫坐于地,众宦者急忙围上去扶,殿内顿时嘈杂声大作。门外周緤、徐厉闻声,脸色猛地惨白了,急急拔出剑来,惶然相对。

此时宦者籍孺从殿内奔出,颤声道:“糟了糟了……”

徐厉浑身一颤,手中剑掉落地上,呆了一呆,忽跪地大哭道:“陛下,陛下……这怎么得了呀!”

才哭了几声,吕后忽自殿内冲出,戟指徐厉,厉声喝道:“住声!天塌了么,你就哭?”

红鸾心动:天才少女神相中国史一本通穿越古代:一把手枪打天下黄金渔村她从狱中走来从草根到大首富的荒诞之路都说了无情道毕不了业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北洋军阀史(共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