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汉家天下(共4册) > 平城雪掩汉家郎

平城雪掩汉家郎(1/1)

高帝六年秋九月,嘉禾丰盈,遍野金黄。这一年关中又是大熟,汉家上下,皆充盈着一股喜气。在栎阳宫,刘邦常与戚夫人相守,凭栏远眺,共赏金秋。

这日在回廊上,刘邦看得心怡,叹道:“往昔为亭长,催督役夫,押解刑徒,见百姓哭爷喊娘,老弱无助,只觉自己是做了恶鬼,不如立时就去死!怎能想到今日,万民安康,各得休息。”

戚夫人道:“小民之事,陛下倒不必多虑了。莫说当今已宽刑减赋,即便不宽减,只要无征战、无苛政,小民便喜称万岁了。”

刘邦笑问:“那么我问你,向日你在戚家寨中,所忧为何,所虑为何?”

“所忧为酷吏进寨,催征赋役,闹得鸡飞狗跳。所虑嘛……乃是万一嫁不到好夫君,定然要受气。”

“哈哈,好夫君……你看朕今日如何?”

“只须善待我儿如意,便是好。”

刘邦闻此言,脸色便猛然一暗,拉起戚夫人之手,缓缓道:“此事,亦是朕心头之大事。天不来索命,我还有几年可活,容当从长计议。”

正闲谈至此,忽见随何仓皇奔入,手持军报一卷,禀称:“匈奴国单于冒顿(mò dú),发胡骑二十万,将我马邑团团围住。”

“啊?”刘邦急甩开戚夫人之手,接过军报来看,原是韩王信亲笔告急。看罢便问:“马邑今日如何?”

随何禀道:“急递军使报称,自他一马出城,胡骑便漫山遍野而来,围住马邑。骊山烽燧有传警,黑烟滚滚,终日未熄,显是马邑已音信不通了。”

“这如何是好?匈奴之患,我忧心多年,今日终于撞上!前朝秦时,蒙恬曾逐匈奴至漠北;然秦末变乱,匈奴又趁机收复,且直逼燕、代。今汉家草创,何人可当蒙恬乎?”

“小臣以为韩信可当。”

刘邦叹口气,将文书弃于廊上,道:“敢用蒙恬为将者,唯有始皇。我若以韩信为蒙恬,只怕连个秦二世也做不成!”

随何慌忙谏道:“事急矣,虽不能用淮阴侯,然可问计。”

刘邦眨眨眼,一拍栏杆道:“也罢!你去唤他来。”

日暮时分,韩信应召入栎阳宫。刘邦在偏殿迎入,屏退左右,与韩信隔案对坐。

灯下,韩信脸色略显苍白,刘邦寒暄道:“多日不见,将军病恙似不见好?”

韩信拱手道:“谢陛下垂问!昔在战阵,百病皆无,承平之日反倒是不行了,臣恐是没有清闲之福。”

“你将养多日,眼见得面色已不黄了,总还是好。今召你来,是为冒顿单于南犯事。胡人南犯,自古便有;然此次匈奴来,其势汹汹,为周秦八百年间所未见,如何应对,我在此就教于将军。”

韩信默然半晌,方道:“冒顿其人,确为八百年所未见之凶悍胡虏。吾闻之:因其父头曼单于欲传位于其弟,冒顿便率死士,以鸣镝为号,万箭射死老父,自封为单于,还将那老单于的后宫全收了,以父之嫔妃为妻。”

刘邦一惊:“啊?此子狠毒!”

“昔日匈奴,常在漠南。今冒顿自阴山南下,西逐月氏,南破楼烦、白羊;东灭宿敌东胡,今后所图,必为中国。其兵锋,已达燕、代。千年以来,边患未有甚于此者。”

“可恶!我汉家方兴,海内归服,这胡虏偏要来袭扰。以将军之意,理他还是不理他?”

“匈奴,大患也。以始皇之威,尚须筑长城而守,故决不可轻视之。”

“若将军统兵,须多少能胜匈奴?”

“故赵名将李牧,曾统军十六万戍边,大破匈奴十万精骑,使之数十年不敢南望。臣若有十六万兵马,亦能胜之。”

刘邦便一拍膝:“甚好!那李牧破匈奴,有何良策?”

韩信便伸出三根手指:“一、抚士卒;二、勿轻战;三、有良马。李牧破胡骑,非为朝夕之功,乃涵养多时,一战而下。此战,所赖仅一万三千马军、十万弓弩手而已。”

刘邦大喜道:“得将军指点,不啻寻获兵书一部。将军还请好生将息,破虏之策,朕自有布置。”

韩信见刘邦并无意起用自己,不禁失望,起身怏怏道别。临行,又忍不住道:“冒顿凶悍,陛下万勿轻敌。李牧当年破匈奴,亦多赖‘用间’,广遣耳目,方知胡骑动静。”

刘邦执韩信之手,慨叹道:“大哉李牧!我也曾听人谈起,惜乎此人,竟死于谗言。吾观你之才,远胜于李牧,也必招人妒恨。然无须惧怕,只须朕活一日,便不教将军被谗。”

韩信怔了一怔,瞥一眼刘邦,道:“臣已是无毛之凤,人又何妒?”说罢,也无多言,只揖谢而去。

次日晨,刘邦便急召夏侯婴、周勃、樊哙、灌婴、郦商等将,入朝议事。待诸将集齐,刘邦劈面便问:“马邑可守乎?”

周勃当即对奏道:“韩王信自徙都以来,大兴土木,北边各邑均是高墙深堑。坚守数月,似不难。”

刘邦便放下心来,又问:“若急调燕、代、赵诸地兵马,往援韩王信,可乎?”

灌婴奏道:“赵地马军尚堪用,可命其速赴晋阳应援,与韩王信内外呼应,马邑必不会失。”

“这便好!赵相陈豨,目下正监赵、代边兵,责无旁贷,可急令他带兵往援。朝中亦点起三秦郡县兵,由灌婴统军,克期往援。”

灌婴领命,即调齐关中兵五万人马,披挂出征。送行时,刘邦又嘱灌婴道:“天将寒,不宜用兵,此次赴晋阳,以袭扰匈奴为要。待三月春暖,匈奴粮尽,自会退兵。”

送走灌婴,堪堪已近高帝七年岁首,众诸侯王陆续入关,正等候朝见,刘邦便唤来叔孙通,问道:“元旦将至,新朝仪可否施行?”

叔孙通答道:“群臣已演练多次,进退有序,当可施行。”

刘邦大喜,随即下令:元旦朝会按新仪注施行,群臣各有规矩,不得马虎。

元旦这日,天色微明,文武百官便齐集于魏阙之下。文官头戴建华冠,武将头戴大冠,皆宽袍大服,虽布料颜色不一,然已比往常齐整多了。

在宫外候了半个时辰,便有谒者出来,引导诸臣鱼贯而入宫门。文官各个手执笏板,耳簪白笔,为上朝时记事所用。武将识字不多,则一概免去记事之劳。

入庭中,只见车骑、步卒环列,执戟警戒,两旁旗帜高张。诸臣觉今日气象非同往常,都敛容屏息,立于阶陛下等候。

少顷,殿内郎卫依次传出一声:“趋!”诸臣便排列成伍,躬身疾步而入。

殿外阶陛两侧,有数百名郎中肃立,执戟夹道,威严异常。各功臣、列侯、将军、军吏上得殿来,立于西侧,面朝东;文官丞相以下,则立于东侧,面朝西。为使进退有序,掌礼宾的大行官员,专设了九名傧相,于殿上传呼。

待众臣各入列班,刘邦这才乘坐辇车,自后殿房内而出,至殿上,南面就座。众近侍执旗传警,引导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之官吏,依次朝贺。

此等排场,诸侯王与百官均闻所未闻,莫不肃然。待诸臣行礼毕,中涓又端出酒盏,依爵位高下分发。诸臣手捧酒盏,依序为君上祝酒。酒过九巡,谒者一声“罢酒”,朝拜才告毕。

祝酒之时,殿上众近侍皆俯首于地,不敢仰视。叔孙通当庭宣布:诸臣若有不合礼仪者,即有御史上前,当场呵斥纠察,带下殿去处置。众人闻听,哪还敢轻狂?

这一场朝会,上千文武依次祝酒,竟无一个敢喧哗失礼者。待刘邦起身退下,随何高呼一声“散朝”,众臣这才松了口气。

散朝后,百官列队等候出宫,个个都喘息抹汗,咂舌称奇。此时,忽有一涓人奔至,疾呼:“博士叔孙通慢行,陛下传见!”

叔孙通在队列中闻听,知是皇帝大悦,要论功行赏了,便返身直趋后殿。

刘邦见了叔孙通,大笑道:“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也!”

叔孙通道:“九五至尊,理当如此。无尊卑,则无以治天下。今时不比在芒砀,可以论兄弟,把酒吃肉。”

“不错!看那英布、彭越,从来桀骜,今日亦战战兢兢;至于吴芮、张敖者流,更是气不敢出。诸侯王是甚么骨头,朕早也看透!你若以兄弟论之,他便要与你来争了。”

“陛下英明。新仪注,就是要令天子扬威,臣子敬畏。”

“叔孙夫子,委屈了你多年,只得伴太子读书。向日在鲁城,吾闻城上鲁人奏雅乐,便知儒家这一套,还是有用的。今为表彰,特加你为九卿,任太常之职,赐黄金五百斤,好生去弄这一套吧。”

“谢陛下!老臣自彭城投汉营,为的就是今日。在此,另有斗胆一请:诸弟子随臣久矣,与臣共为,颇为不易,愿陛下也为彼辈加官。”

刘邦仰头大笑:“老儒到底是不同啊!先前我还纳罕:叔孙通有弟子百人,为何不见他来请官?原是只等着今日。好好!你那弟子,想必也不差,便统统加为郎中吧,免得你挨弟子骂。”

叔孙通拜谢出宫,回到府邸,诸弟子早已闻风而至,将老师团团围住。待问明恩赏,各个都喜不自胜。叔孙通便道:“数年隐忍,只苦了孩儿们!今日终有报偿,不但得官,陛下所赐黄金,也尽归于你等,我分文不要。”

诸弟子大喜,拿秤来分了黄金,皆拱手赞道:“叔孙师真乃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叔孙通拈须笑道:“哪里?天下未定,擅实战者强;天下既定,则擅虚文者强。岂是吾等高明,乃时势不同也。”

诸弟子闻言,面面相觑,继而又会心大笑。

不料,汉家君臣才安心过了元旦,便又有边报告急。羽书称:灌婴、陈豨两路大军,赴援晋阳,行至半途,忽闻马邑有变,只得勒兵不前。

马邑之变,事出有因。那韩王信被困了几日,每日登城瞭望,见匈奴势大,穹庐漫山遍野,自忖力薄,恐不待援军至,早成了胡人之囚虏。思来想去,别无他途,只得遣使入匈奴大营,暗中求和,请冒顿退兵。

冒顿得了韩王信书信,心中有数,便回信力劝韩王信归降。韩王信犹豫不决,只是拖延,两边每日互通信使,讨价还价。如此,城上城下便松弛了下来,全无战意。马邑城中,已无人不知韩王在与匈奴议和。

灌婴得了斥候密报,不由大惊,想那韩王信若是叛降,匈奴便全无掣肘,其势更不可当,自家所部五万人马,赴马邑无异于为虎驱羊。于是遣人飞报朝廷,请示进退,又知会陈豨勒兵勿进。

刘邦得报,不禁拍案大怒:“韩王信也叛了?岂有天理!”起身数次,复又坐下,半日里焦躁不安。当晚,遂修书一封,遣使飞递马邑,责问韩王信道:“马邑城坚,援军即至,公何以擅自求和?我与公曾剖符,誓言生死与共,公竟弃大义而通敌,不惧雷劈乎?”

韩王信接信阅罢,知事已不可挽,不由叹了一声,唤来丞相箕肆,商议了一回,亦无良策。

当晚,又想了半夜,觉刘邦来信之意,定是要追究。若是如此,昨之臧荼便是今之自己,绝无侥幸。想自家早年投沛公军,几经生死,助汉王得了天下,才享了几日清福,便无端见疑,被发配至北疆。原想若待天下生变,可在北疆裂土自守,不料却有匈奴重兵压境,成了战不能、降亦不能。

韩王信独自在中庭徘徊,候至天明,终拔出剑来,斩断了一株庭树,将心一横,即写下降书,遣一名心腹缒下城去,送入冒顿大营。

冒顿看过降书,喜出望外,立遣一使者入城,与韩王信议定了迎降时辰。至约定之日,便点起十万精骑,鼓角齐鸣,浩浩荡荡直赴马邑城下。

当日,韩王信率属下百官,免冠素服,出城门迎降。城内百姓,几代未曾见过匈奴兵模样,都拥上街来看热闹。

只见那尘头起处,有大队匈奴人马,前后迤逦而来。风过处,杂色旌旗猎猎作响,间杂着胡笳低鸣。那旗帜最密处,是两千名亲随护卫,将单于前后簇拥。

马队到得近处,忽闻一声呼哨,一枝鸣镝冲天而起,射向半空。护卫骤然朝两翼分开,冒顿跨了一匹浑白胡马,跃然而出。

两旁百姓看了,便是一片赞叹。但见那冒顿,头戴尖顶“栖鹰冠”,身着猩红长袍,披发左衽,英气勃勃。身后,乃是望不见尾的十万匈奴骑士,皆身着短褐,冠上斜插白隼翎,各个手执弯刀,勇悍异常。

冒顿见韩王信伏于道边,忙跳下马来,双手扶起,道:“我是单于,你亦是汉家王,不必恭敬如此。”

韩王信道:“汉帝多疑,猜忌功臣,多有无端被诛者。臣不忍受辱,故开门向单于输诚,愿永为臣属,以避族诛之祸。”

两边说话,有译官代转,并无滞碍。冒顿听罢,便大笑:“韩王与那刘邦离心,吾早有耳闻,否则怎敢来中夏巡游?只是……韩王虽有此意,你属下可是真心?”

韩丞相箕肆与韩王部将王喜、丘曼臣、王黄等数十人,原本亦伏于道旁,股栗汗流,闻冒顿此言,都激愤而起,争道:“汉家无道,赏罚不明!我等若不降单于,迟早也是个死,故愿随韩王投北,绝无异心。”

冒顿便挥挥手,示意众人起身,对韩王信道:“既投匈奴,便是一家。吾大军自北面来,耐不得热,冬日巡游尚可,然岂能久住?破汉家,尚需你等出大力。我且引兵驻上谷郡(今河北省怀来县),防燕赵之兵侧击;你等南攻晋阳,略定太原。太原一郡内,并无强兵,只看诸位身手如何了。”

韩王信不禁迟疑道:“本军原为弱旅,恐难敌汉军。”

冒顿便笑:“我千里而来,便是要会刘邦,若我军横扫太原,他还敢来吗?你且放胆杀去,我在上谷为你应援。若刘邦敢出头,我自有妙计。待晋阳城破,我便南下,料那关中也指日可下,刘氏天下也好换一换了。”

韩王信闻听,不禁感泣,连忙伏地谢恩。诸降将亦手舞足蹈,齐呼万岁。数日后,韩王信便整军出城,翻越雁门山,南下来攻晋阳。

那晋阳城,本属韩王食邑,如今主公忽然降了,且领叛兵内犯,城内军民便大起恐慌。一日数骑奔出城去,飞报朝廷。

刘邦得报之时,正在西宫逍遥,抱戚夫人于膝上,闲谈小儿事。涓人送来军报,刘邦一只手接过,抖开来扫了一眼,不由大惊,险些摔下了戚夫人。

戚夫人脸色发白,忙问:“又有何事?”

“夫人,顾不得与你说话了。”说罢,便放下戚夫人,趿起鞋履,往前殿疾奔,一面高声吩咐,“速请陈平、樊哙来!”

当夜,刘邦与陈平、樊哙在灯下共话对策。刘邦道:“今冒顿倾国而来,韩王信又叛,若坐视,则贼势愈盛,关中亦必不保,故而朕决意亲征,发各郡之兵,与之一决。”

陈平不无担忧,迟疑道:“那匈奴近来甚嚣张,兵至河南,灭东胡,逐月氏,锋锐正盛,陛下不可小觑。”

刘邦轻蔑一笑:“正是不可小觑,才须起天下之兵。那胡骑虽众,然有何可惧?当年拒胡者,秦将王离也;灭王离者,项王也;灭项王者,则又是何人耶?”

“那垓下之胜,非一日之功,况乎……”

“察陈平兄之意,垓下决胜,似唯赖韩信一人?”

“岂敢,微臣绝非此意。”

“哈哈,不错!无韩信,便无垓下之胜,你忌讳个甚么?然韩信今有疾患,不能出征,日前,他已将此次破胡之计,尽授予我。”

樊哙便急问:“是何妙计?”

刘邦一笑,徐徐道:“多遣斥候。”

樊哙便觉失望:“韩信做楚王不成,倒也罢了,怎的连好计也献不出了?”

刘邦睨视樊哙一眼,道:“这就是好计!冒顿劳师远征,必有虚空,我须日夜窥伺,方能寻机破敌。”

陈平便道:“然匈奴之虚实若何,恰恰不明。”

刘邦大笑道:“着啊!冒顿此时,亦不明我之虚实。他率大兵犯境,以为我汉家惧敌,不敢应战,我偏要举兵北上,出奇兵。他南犯塞内,意在劫掠,必不敢恋战。”

陈平蹙额,仍有疑虑,道:“冬十月,天将大寒,恐不利于战。”

刘邦道:“天时若此,岂能纵敌不顾?况我军苦寒,匈奴亦不能免。昨日晋阳来人报称:匈奴已止军于马邑,唯韩王信所部来攻晋阳。他一军来攻,便无可惧。那太原郡久属汉家,人心皆向汉。我大军一到,他徒众必无斗志,可一击而溃。匈奴见此,也必气沮,自会退去。”

樊哙建言道:“与匈奴战,须赖马军,我汉家尚有骑士万人,留驻赵国,皆未解甲,此次可充作先锋。”

“正是!有强弓良马,还怕取不到冒顿头颅吗?昔赵之名将李牧,曾以十六万人大破匈奴,朕比不得李牧,人马须翻倍,方能壮胆。”

陈平不敢诤谏,只委婉道:“当年蒙恬,曾拥三十万众,方守得住长城。”

刘邦便笑:“陈平兄,吾不如蒙恬乎?罢了罢了!吾意已决,无须再多言。你这就草诏,天明即发,晓谕各郡国:今匈奴来犯,朕欲建蒙恬之功,令各地急征兵马,每郡五千,半月内赴河内郡集结,候命北上。”

各地得了诏令,知大敌将至,都不敢怠慢。一时间各城乡道上,丁壮云集,人马喧阗。半月内,征齐了二十二万人马,聚于河内郡。自大河北岸起,连营至修武城下,旌旗林立,鼓号齐鸣。云台山下之旷野,顷刻间便呈鼎沸之势。

刘邦命太子刘盈监国,萧何辅之,便自率众臣及禁军,沿崤函古道东出,驰至修武。

修武县四面阔野,此时正一派人欢马叫。刘邦登上戎辂车,将大营巡视一遍,不由踌躇满志,对众臣道:“燕王卢绾、代相陈豨共有北地兵十万,与本军会合,便是三十二万人马,足可与冒顿相抗。千年来胡人为患,侵扰中夏,周秦都奈何不得他。今汉家方兴,正应挟灭楚之威,逐匈奴回漠北。”

樊哙附和道:“陛下说得是。天下百姓,在秦末已死过一回,今逢汉家初兴,有如重生,对朝廷甚是感恩。闻有边警,争相来投军,大军集结,从未有今日之易也!”

陈平仍是犹豫,劝谏道:“冒顿之猾,世无其匹,陛下似不宜轻进。”

刘邦笑道:“书生论兵,总是胆怯。今赴晋阳,我为主,匈奴为客。堂堂汉家,反倒要怕那掳掠之寇吗?”

樊哙睨视陈平一眼,请命道:“晋阳城之安危,至今不明;臣愿率马军为先锋,昼夜突进。”

刘邦大喜道:“好!兵法曰:‘可胜者,攻也。’那韩王信所部,皆为我汉家儿郎,其心必不向匈奴。大军一至,立可瓦解。朕令你与周勃做先锋,率马军急赴晋阳,如遇敌,只管痛击。我亲率步卒各营,迭次北进,为你后援。”

樊哙、周勃得令,即点起马军,连夜疾驰而去。

这一队人马,向北突驰了四日,便见前面有难民络绎而来,拦下探问,方知晋阳早已失守,韩王信叛军正趁势南下,一路攻城破邑,无有阻挡。

樊哙、周勃两将听了,不由火起,立即催兵大进,冒寒又疾行了两日,翻越太岳,来至太行山下一处平阔之地。问明百姓,方知此处名曰铜鞮(今属山西省沁县),正要前行,恰与叛军迎头相遇。

且说那叛军仓促起事,尚不及更换旗甲,只在头上斜插白翎,便算是叛了汉家。韩王信部将王喜,一路为先锋,气焰大张。正督军前行之际,忽闻有汉家马军拦路,不禁吃了一惊,连忙下令布阵。

这边厢,樊哙、周勃看得明白,韩王所部约有十万之众,自太行山各隘口络绎拥出,旗帜相接,声势颇壮。那韩王信则远远留在阵后,于山崖之下观战。

此时,一阵寒风扫过,满山黄叶乱卷。骑将靳歙不由打了个寒战,谏议道:“樊左相,敌军势大,不若候陛下大军至,再行决战。”

樊哙眯起眼睛,眺望片刻,便哂道:“尔辈乃是杀过项王的,如何要惧这乌合之众?那韩王军虽众,然列伍杂乱,兵器不齐,显是仓促凑成。今可一鼓而下,省得烦心。”说罢,便望住周勃。

周勃颔首道:“左相看得明白,韩王徒众,唯人多而已。”

樊哙大笑:“如此,还有何惧?儿郎们,张弓!拔剑!”

当下,两军相隔十数丈,将阵对圆。樊哙便跳下戎车,拉了一匹马来,翻身跨上,吩咐靳歙道:“你且代我擂鼓,看我如何冲阵。”说罢,便一马跃出,大叫道,“来将通名,是何方奸佞?”

那王喜见了,命御者驱车出阵中,高声应道:“韩王信帐下将军王喜,前来迎候樊丞相。丞相出行,何须用兵?是视我太原郡无人吗?”

樊哙大怒:“无耻小儿!华夏千百年,夷狄为患,本为常事,然举国而降胡人者,唯你家主公一人。背主之徒,脸面何在?今陛下亲征,统大军三十二万前来,就是要扫灭你辈狐兔,活擒冒顿!”

王喜冷笑道:“我主虽弱,终究是六国诸侯之后,名正言顺。不似尔辈屠沽,专使鸡鸣狗盗之技,侥幸得位,旋即反目,欲置我主公于死地。今匈奴单于执大义,为我伸张,我尚未往栎阳问罪,汉兵反倒犯我境;世间事,有颠倒如此的吗?”

樊哙便戟指王喜骂道:“冒顿弑父,以群母为妻,其行之丑,教人说不出口来。尔等却觍颜以父礼事之,愚顽更在猪狗之下!我问你:引胡虏犯境,辱没祖宗,便是你那主公的大义吗?人若癫狂,说理也无用,今若不砍下你头颅来,你便不知‘人’字怎样写!”说罢,拔剑在手,回首大呼道:“儿郎们,汉家有此叛逆,实为奇耻。今日讨贼,不杀则罢,杀便杀他个干净!”

那汉家马军疾驰多日,都憋足了劲,要与叛贼厮杀。闻樊哙发令,立时分三路杀出,鼓声动地,万箭齐发。

再看韩王军中,虽以老卒为主力,然亦裹挟了不少民间丁壮。丁壮们初上战阵,不知所措,见中箭者纷纷翻倒,早慌了手脚,只顾蹲下身,头顶盾牌躲避。待一阵箭雨过后,汉马军已杀到,刀剑交并,直将那王喜前军冲得七零八落。

王喜见势不妙,喝令中军:“区区汉马军,并无重甲,何足惧哉?待他马军抵近,以长戟迎之!”

众韩军这才稳住阵脚,挺起矛戟,密集如林,死死抵住汉马军冲击。

两军厮缠多时,互有死伤。那王喜亦是一员老将,只教士卒结阵拒敌,决不分兵去与汉军厮杀。汉马军十数次冲阵,却不能得手,渐渐便力疲了。樊哙大急,解去甲衣,赤膊冲在前面,大呼道:“拔去白翎,便是汉家郎,一概免死!”

汉马军见此,声势复振,都跟在樊哙身后,齐声大呼:“拔去白翎免死!”

众韩军闻呼声遍地,顿觉惶恐。少顷,便有人拔去白翎;更有老卒不愿战,索性弃了戟,伏地乞降。如此,受裹挟而来的丁壮更是惶恐,拔腿便逃。前面动摇,后面渐也顶不住了,全军立呈溃散之势。

王喜怒骂连声,然亦喝止不住,便急命御者掉头回撤,岂料马头刚刚转过,忽有一箭飞来,正射中他背心,其势凌厉,力透七层犀甲。王喜大叫一声,跌下了车,当场身亡。众韩军见折了主将,一片惊呼,都四散逃去了。

韩王信在阵后见了,也是心慌,知南下已是无望。此时,部将丘曼臣、王黄自阵前败回,急催韩王信北逃。丞相箕肆亦拉来了两匹马,劝道:“事急矣,大王可投冒顿!”

韩王信望了望遍地乱兵,满心绝望,仰面泣道:“堂堂汉家诸侯,竟投匈奴,先人祖宗将不容矣!”

丞相箕肆劝道:“先人祖宗于地下,无所见;然汉军刀剑箭矢,却认不得你韩王。若再迟疑,我君臣将陷于阵中。”

韩王信呆望了大纛片刻,长叹一声,才脱掉袍服,弃了车驾,跨马朝那深山窜去了。

汉马军大胜之后,刘邦亦率步军赶到,就地扎营歇息,众臣皆来中军大帐致贺。刘邦精神大振,手指太行山,对众臣道:“韩王信胆小,此一逃,必是遁入匈奴营中去了,彼之巢穴马邑,已在我股掌中。今大军宜疾进晋阳,剿灭叛众,据城御敌,略定北边。”

众臣齐声称善,刘邦便命步骑合兵一处,直扑晋阳。途中,忽又想起韩信之言,便派出数路斥候,打探匈奴虚实。

再说那韩王信,果如刘邦所料,过马邑亦不敢停留,只带了几个亲信,投冒顿大营去了。

他的部将丘曼臣、王黄两人,跑得没有这般快,逃至马邑之南的广武邑(今属山西省代县),便不知韩王何往,只得收拾了残兵败将,暂且扎营。

两将思前想后,心有不甘,欲伺机反攻。然苦于找不到主公,自家名号又不响,便觅了个故赵宗室后裔,名唤赵利,奉其为“赵王”,扯起旗来反汉。一面又派出亲信,往上谷向冒顿求援。

冒顿得报大喜,本想借兵与韩王信,令他返身杀回,又恐韩王信万一败亡,便失了一个好筹码;于是留韩王信在帐中,只遣了左右贤王两人,率胡骑万名西援叛众。

待两下合兵一处,王黄等残部声势复振。知晋阳尚未失,便与匈奴军商议,欲南下晋阳以拒汉。岂料此时,汉大军已连破六城,先一步开抵晋阳城下。

一月以来,晋阳百姓惧于叛众势大,皆不敢言。今见王师来攻,阖城顿时皆欢,都偷偷备下酒,只等城破之日庆贺。城外,那三十二万汉军步骑相接,源源而至,于城下扎好营垒,只等择日攻城。

不数日,那叛军与匈奴军自广武邑南下,也来至晋阳城外。众叛军多系受裹挟而来,见汉军连营竟有十数里,鼓角喧阗,旌旗蔽日,不由都觉胆寒。

左右贤王眺望半晌,见汉军壁垒高矗,不易攻打,亦是大感踌躇,便命丘曼臣、王黄上前喊话劝降。两叛将无奈,只得壮起胆子,骑马奔至汉营前。

左右以藤盾将二人护住,那丘曼臣便喊道:“汉王刘邦何在?你孤家寡人做了天子,便容不得旧部存活,其心何毒也!今冒顿单于举大义,助我兴兵问罪,如何不见你露头出来?”

刘邦在壁垒上看了多时,见只是两个裨将出头,便冷笑一声,挺起身来叱道:“鼠窃狗偷辈,也想举大事乎?我刘邦即便千错万错,然亦不忘祖宗。尔辈鼠兔,生于中夏,头上插了一枝白翎,便可改换祖宗吗?也罢也罢!你不认我这天子,我便教你识得我手段。”说罢,将袖一挥,壁垒上立时冒出几千个弓弩手来,张弓搭箭,万矢齐发。

那丘曼臣、王黄慌忙蹲下,左右急举盾牌遮挡,眨眼间盾上便如一片刺猬。两人趁放箭间隙,狼狈奔回。第二轮箭雨转眼又至,匈奴骑士与叛军多有人中箭,纷纷倒地。

众叛军正慌乱间,忽见东面尘头大起,有灌婴、靳歙、傅宽、郦商等一干骁将,引汉家马军杀至,势如狂潮。叛军望去,见汉军中军大纛下,正是绛侯周勃!

那汉家骑士各个善射,弓弩之力远胜于匈奴兵,未等驰近,便是一阵如蝗箭雨射来。匈奴兵甲胄不齐,辗转于箭雨之中,死伤累累。左右贤王见不是事,急令所部不得畏死,冒矢迎击。

片刻后,两军骑士迎头相遇,杀作一团,满耳只闻杀声震天,刀剑铿锵。从城上望去,遍野是马匹交错,旗帜杂乱,连守城叛军也看得呆了。

战了多时,汉军挟得胜之威,愈战愈勇;城内百姓只盼汉家得胜,不顾叛军禁止,都走上街衢,敲击锅镬以助汉威,响声震天动地。

匈奴马军闻声心慌,渐感力不能支。正在此时,刘邦一声令下,壁垒内忽又擂起一通鼓来,只见营门大开,数万步军自营内拥出,旗甲耀目,长戟如林。匈奴军大惊,皆无心再战,欲回上谷,却见东归之路已被截断,只得向西逃去了。

匈奴兵既败,城内百姓便一拥而上,夺了守城兵的刀剑,将四门打开,迎汉军而入。

周勃与诸将穷追了一程,见匈奴已逃远,便下令回军。返回途中,正遇见刘邦率陈平、樊哙、卢绾等人,自晋阳城内乘车而出。周勃忙上前禀报:“敌已西遁,陛下可回城。”

刘邦道:“千里而来,只为吓跑这班蟊贼吗?传令三军,随朕之后,无分昼夜追敌,务求斩尽杀绝。不如此,无以震慑叛众。”说罢,便招呼左右侍卫,扬起大纛,只管向西疾进。

众将见刘邦率先追敌,都不敢怠慢,拨转马头,也随着向西追去。一时间,三十二万步骑,尽皆拔营西行。

才追了半日,便逢天大寒,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陈平此时为刘邦骖乘,手冻得握不住戟杆。刘邦回首瞥见,便持剑割袍,“嚓”的一声,撕下了一缕缎面来,扔给陈平:“拿去做个‘笼手’!”

陈平将手背裹住,忧心忡忡道:“雪猛天寒,为行军之大忌。那匈奴兵,人人皆有羊皮,不惧风寒。而我军冬衣,仅为麻絮,教士卒如何消受?”

刘邦头也不回道:“看你貌美如妇,怎的连心肠也如妇人?此时追敌,敌也甚苦,不出旬日,便可除去大患,中尉何必纠结?”

时至冬十一月末梢,天气愈加寒冷,士卒盔甲皆结满白霜。周勃飞马从前军奔回,急急禀道:“士卒多有冻堕手指者,情形惨苦,可否稍停取暖?”

刘邦摆手道:“不成!此时若纵敌远遁,后患无穷。可令士卒撕衣襟裹手,人马勿得停留。”

周勃忍了忍,未再言语,只将这道军令传下。众军甚是无奈,唯有冒寒疾进。接连两日,追至离石(今属山西省吕梁市),果然见前面有敌军奔逃。

那匈奴兵与叛军,连日西窜,饥寒交加,见汉大军追至,无不惊慌,只顾向前逃命,迷蒙雪雾中,处处可闻人喊马嘶。汉马军疾驰突进,循声追去,杀入了大队逃敌中。

左右贤王率部抵挡,然抵不住汉军凌厉,死伤枕藉。那丘曼臣、王黄、伪王赵利在侧翼,见势不妙,慌忙率部奔逃,不知去向。左右贤王见大势已去,只得弃了军卒,拼死杀出,向北逃去了。匈奴残部没了首领,立时溃不成军。

汉军大胜,又马不停蹄向北急追,刘邦唤了陈平、樊哙、周勃,四人跨上坐骑,甩开步军,只随马军疾进。如此长驱五百里,直至长城之外,追入楼烦境内,一路搜杀,匈奴兵的断刀残旗,抛了一地。更有那随军的老弱妇孺,被弃于荒野,求生无门。

汉军沿袭秦制,以斩首计功,故全军正在搜杀匈奴老弱,斩下首级,那匈奴眷属队中,便爆出一片哀叫声。

刘邦闻听,叹了一声,对樊哙、周勃道:“秦制虽好,然太过狠毒!”随即下令,此役不以斩首计功,放过那些老少,交后军收容,解至太原郡安置。

越日,忽有斥候来报:左右贤王已逃至楼烦西北,聚拢残兵,似欲反扑。刘邦闻报,急令周勃率军往击,追踪至硰石(今属山西省宁武县),大破之。又北追五百里,至武泉(今属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之北,复又大破之。

汉军连胜,气势大振。这日,刘邦驰上郊外大野,勒住马,眺望茫茫雪原,不禁大笑:“这是何地?云中郡也!大丈夫,生当如蒙恬,逐匈奴至天尽处。”

陈平在旁苦笑道:“今日我知蒙恬滋味了。”

“如何?气壮否?”

“固是壮哉,然昨夜臣巡营,见士卒冻堕手指者,已十之二三矣……”

刘邦闻听,脸颊微微一颤,知军力疲极,那左右贤王又不见踪迹,这才下令回军,返晋阳暂歇。

在晋阳歇了数日,刘邦便命樊哙、周勃,向民间征集御寒衣物。城内百姓感恩,都纷纷捐输,将那羊皮、麻絮、毛毡等物送至军营。兵卒们添了许多御寒物,士气渐高,不似先前那般怨望了。

日前遣往胡地的斥候,此时亦陆续来报,称冒顿发誓要雪耻,已率众离上谷郡,进至雁门山北之代谷(今桑干河谷),按兵未动。那韩王信投在匈奴营中,日日与冒顿谋划,欲进袭汉地。

连日里,又有斥候纷纷报称:此番胡骑南来,足有三十万众,游弋于长城内外,数度惊扰边地,军民不堪其苦。

刘邦闻报大怒,决意北进,与冒顿一决高下,便甩去裘衣,对众臣道:“吾韬略不及蒙恬,然雄心未必不及,今挥师北上,誓教匈奴不敢南下牧马。”遂接连派出十名使者,以索还韩王信为由,前往匈奴营中交涉。刘邦密嘱使者:见了单于,无须力争,只探明匈奴虚实便可。

那冒顿见汉使络绎于途,异乎寻常,知是刘邦诡计,便下令:军中壮士与肥牛悍马,均匿于山谷中,营中只留老弱人马,佯作困顿。

汉家先后有十名使者来访,对索还韩王之事仅是敷衍,两眼却只往四下里瞟,看匈奴营中景象。待汉使离去,匈奴阖营都在窃笑,只待刘邦上钩。

使者回报刘邦,皆言匈奴可击,无须顾忌。先后十名使者,竟无一异议,刘邦且喜且疑。喜的是,匈奴果然疲惫,正是千载难逢之机;疑的是,此情若果是真,那匈奴何来往日赫赫威名?

数日里斟酌不下,刘邦便又遣刘敬出使匈奴,嘱其务必留意。这刘敬,便是曾力谏定都关中的齐人娄敬,现已赐姓刘,官居郎中,常在刘邦近旁。

那冒顿也知刘敬来历,闻此人来,不敢疏忽,严令精壮之卒不得暴露。刘敬入了匈奴营,也不掩饰,于营中往复探看,心中便有了数。返回途中,正遇汉大军源源而来。原来刘邦终是按捺不住,唯恐错失良机,已下令北上。

刘敬急入见,禀道:“陛下万不可击匈奴!愚以为,两国相斗,必张扬己之所长,唯恐不强,以期震慑敌胆。然今臣往匈奴营去,唯见疲瘦老弱,不成体统,必是故意曝短处,暗中却藏奇兵。请陛下详察,不宜轻动。”

此时,汉军已有二十余万出了晋阳,正翻过雁门山,进逼马邑。大军粮草辎重绵延于途,甚是壮观。

刘邦立誓灭胡,号令既出,势已箭在弦上,此刻闻刘敬之言,不禁大怒:“齐虏!你以口舌得官,本属侥幸;今大军出动,乃敢妄言摧我军心乎?”于是下令,将刘敬戴枷下狱,囚系于广武邑,等候发落。大军不得有片刻停留,务要夺取马邑。

那马邑城中,尚有韩王信残余,此时闻风,都一哄而散,逃往代郡去了。邻近的霍人县,闻汉大军至,也开门请降。

刘邦率群臣入马邑,登长城北望,但见那万里苍茫,直抵天际,不由大喜道:“昔日蒙恬,筑长城便在此处。今登城头,犹忆壮夫!此去边外五百里,便是大漠,冒顿实已途穷矣!”

陈平谏言道:“胡人之祚,已有千年,灭此顽敌恐非朝夕之事。不如待来春日暖,再择机进剿。”

“你懂甚么?今番雪地灭胡,绝非大梦。那匈奴虽猾,然性亦多疑,今大军应疾进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出其不意,截断他后路。他全不能料我军迅疾,惊惧之下,必不战自溃。”

见众臣面有难色,刘邦便又道:“雪地远袭,步卒确是不易,可由周勃、卢绾统步卒,在马军之后逐次而行。朝中文武随我,与马军先发。十日内,务必奔入平城,以断匈奴退路。”

卢绾望望众人,叹一口气,应道:“陛下既忘生死,臣等岂敢畏敌?然平城之途,地近塞外,须派出斥候,好生打探。待查无埋伏,再发兵不迟。”

刘邦便嗤笑:“匈奴新败于楼烦,元气已大伤,何须如此小心?兵贵神速,瞻前顾后还谈何用兵?”

众臣无语,只得各自回营整装。周勃知前途莫测,便严令诸骑士,每人须带两个箭壶,装满五十支箭,不得短少。

次日,汉军冒雪北行,马军当先,步军在后,长驱七百里,昼夜兼程。

这一路,唯见雪满太行,绝少人迹。众臣都觉此行凶险,皆一路沉默,只顾催马疾行。

刘邦见众臣畏敌,便对陈平道:“妇人之怯,如何上得战阵?我军新胜,兵精粮足,旬日间驰至平城,必惊破冒顿之胆。”

陈平不答,只依凭车轼,手搭遮阳不住左顾右盼。

刘邦回首瞥见,嗤笑道:“天寒若此,连飞鸟也藏匿不见,你看个甚?”

陈平不理会,仍凝神观望。此时夏侯婴为御者,便插了一句:“陈平兄未忘昔年。一日睢水,终生噩梦也。”

刘邦顿感不悦,叱道:“陈年烂谷子嘛,还说那些做甚?几日奔袭,可见匈奴一兵一卒?”

陈平这才道:“陛下,《太公兵法》有诱敌之计,乃是‘先见弱于敌’,臣只恐冒顿深谙此道。”

刘邦便仰头大笑:“冒顿若也懂《太公兵法》,河当西流,日头也将西出矣!”

陈平脸一红,便不再作声。

行至第十日黄昏,众军渐感力疲时,前锋忽然一阵欢呼,原是平城已在望,众臣这才松了口气。

大队入城,好好歇了两日,众臣心方稍安。刘邦登城,远望阴山一带,渺渺茫茫,心中大起感慨,急欲出战。见步军仅到了两万,大部尚未抵达,便又觉焦躁,决意亲率马军一万、步军两万东出,先击匈奴。

这日晨,大雾弥天,数里内不辨人马。三万汉军披挂整齐,便络绎出东门,刘邦亲率众文武居于中军。

出城六七里,迎面红日东升,雾渐渐散去。刘邦大喜,在马背哼着谣曲,催军疾进。不料,出东门五六里,才行至白登山下,前军忽起骚动。众臣也觉出异常,侧耳细听,隐隐可闻吹角之声四起。

刘邦蓦然一惊,但见中郎将徐厉驰至,急禀道:“匈奴大兵至,人马甚众,不知多少!”

刘邦大惊失色,忙甩下白狐裘,跃起张望。夏侯婴也连忙停车,足登车辕之上远望。

刘邦急问道:“敌势如何?”

夏侯婴大惊道:“嚯矣!远望十里不见尽头,唯见胡骑遍野,足有数十万众!”

“数十万?莫不是自地下冒出?”

“陛下,贼来神速,必是已觊觎我军多日。今之匈奴,与往日楚军不同;若是楚军,早便接战了,我辈此刻恐已授首矣!匈奴此来,似不欲速战,只远远将我围住。”

刘邦急下令道:“全队速返平城。”

夏侯婴回望一眼,脸色便一白:“归路已断矣!”

刘邦左右望望,果然烟尘四起,不禁顿足道:“吾中了贼计!我军在平野,焉能抵住数十万胡骑?”踌躇片刻,忽然一眼看到白登山,便又大呼道,“全军爬上白登山,安营筑垒,以待后军。”

那汉军骑士,皆为“郎中骑”出身,久历战阵,忠勇自不必提。突临大敌,各个都不慌,只弯弓搭箭,护着刘邦与群臣,爬上了白登山。

登上山来,望得远了,君臣这才大吃一惊:那匈奴兵,堪堪有四十万众!茫茫雪野上,唯见一片褐衣杂旗。六七里之外,平城遥遥在望,然插翅亦难飞回了!

至午,匈奴兵已列阵完毕,只见原本杂乱之旗,竟然依照青、白、黄、黑四色,分东、西、南、北排列,声势既壮,行列亦井然。

“冒顿果然神勇,今番完了!”刘邦倒吸一口冷气,跌坐于雪地上。随何、周緤、徐厉诸人连忙上前,将刘邦扶起。

随何劝慰道:“陛下勿虑!马军骑士有万人,人人皆是神射手,所带箭矢亦充足。一时半刻,匈奴近不得身,只须静候周勃步军来援。”

刘邦稍作喘息,摆摆手道:“我无事,你等速去督促士卒,张弓控弦以待,不得有片刻疏忽。”

此时,陈平、樊哙、夏侯婴、郦商等文武重臣皆聚拢来。刘邦看看诸臣,泪水就涌了出来:“吾轻敌,连累了诸君!”

陈平道:“匈奴不来攻,必是惧我。陛下请稍宽心,等援军前来就是。”

刘邦长叹一声:“唉!熟读《太公兵法》,却被那匈奴竖子给骗了!若我被杀,则汉家一世而亡,今后万年,恐也再无此例。”

樊哙大急,劝道:“姐夫不可作此想!汉家重臣,尽数在此,又有善射骑士万名,智勇皆为天下之首,顶个十天半月,又有何难?”

刘邦只是沮丧,道:“这白登山,山不甚高,山势又平缓,守一日尚可,如何能守得十天半月?”

灌婴便建言道:“白登山虽不高,然平地突起,中有沟壑,四围宛若城墙,正为我射手的好屏障。胡骑不谙阵法,上阵仅一人一骑,蜂拥而上。此时不来攻,显是惧我汉家射手。陛下可传令各部:胡骑敢有近前者,一律射杀,以震慑敌胆。”

刘邦摆摆手道:“军中之事,交樊哙、灌婴处置,你二人自去斟酌。朕头痛欲裂,只想歇息,诸君都散开吧。”

周緤、徐厉忙将一捆饲马谷草解开,拣了一处松柏丛中,将草铺好,扶刘邦箕踞而坐。刘邦坐下,仍觉寒风凛冽,浑身瑟缩,忙又盖上白狐裘御寒。

待刘邦坐好,二人便拔剑在手,跪于地上护卫。刘邦望望二人,苦笑道:“你二人随我上阵,却屡见我败阵。吾枉为天下之主,如此不堪,真是白活了!”

周緤道:“陛下不可出此言。昔在汉中,臣为陛下骖乘,彼时汉家何其弱小?后随陛下东渡河,渐取天下,岂能言屡战屡败?今日虽小挫,然万名郎中骑,皆汉家死士,足可守此待援,陛下请勿烦恼。”

刘邦点点头,不再作声,只睁大眼睛,呆望着天上白日。

再说那山下,冒顿令众骑围住汉军,并不来攻打,确是心存戒惧。当日见汉军退上白登山,冒顿狂喜,将那栖鹰冠抛向空中,便要下令进击。他身边左右贤王自楼烦逃回,深知汉马军弓弩之强,皆力言不可。

冒顿不以为然道:“我军势众,冒矢而上,无非是死个千把人,有何不可?”

那左贤王道:“看那汉军,计有两三万人,其中轻骑人数便近万,皆身负满壶箭矢。接战之际,箭矢如雨,弓弩之强远胜于我。前日在楼烦,我骑士冲阵时,多为箭矢所伤。今汉军在山上,据地势之利。我若强攻,死伤必多,不如久困为上。”

“哈哈,他箭矢再多,也总有用尽时。”

“大王,汉马军恐有万人,若每人身负五十支箭,便是五十万支,不可小觑呀!”

冒顿便一怔:“五十万支箭?……韩王,你意下如何?“

韩王信在侧,忙谏言道:“左贤王之言有理。那汉马军,即是大破楚军之‘郎中骑’,长于强弓,精于骑术,不宜与之相抗,可围之。以汉军常例,军卒所携粮秣,不出五日便告罄,而后必溃散。”

“嗯……那丘曼臣、王黄所部,今在何处?”

“日前已有使者来,称该部自楼烦逃回,人马未受大损,约期三日内即来平城,会攻汉军。”

“如此也罢。先困住汉军,且候丘曼臣、王黄前来。该部自有强弓硬弩,可与汉军相抗。”

匈奴各部得了军令,只在白登山四周鼓噪,大队胡骑往来驰骋,却不来搦战。汉马军疑心匈奴有诈,皆拉满弦,目不交睫,不敢有丝毫懈怠。

至黄昏时,只见匈奴队中,有一少年“百长”,飞马驰近,徒手于马背上腾挪翻飞,叫嚣寻衅。

灌婴望见,便唤来一名楼烦骑士,密嘱了两句。那楼烦兵得令,拉开强弓,瞄准良久,只是迟迟不放箭。待那百长炫耀够了,正欲得意扬扬归队,只听弓弦“砰”的一声响,一支雕羽箭呼啸飞出,正中那百长之冠,将他掀下马去。

那坐骑受了惊,扬蹄长嘶一声,狂奔而去。百长自地上爬起,羞愧难当,顾不得拾起尖顶冠,慌忙一瘸一拐奔回大队。

众匈奴兵不由大惊,纷纷退后,望见那百长的狼狈相,复又哄堂大笑。自此,胡骑只在数里之外徘徊,无人再敢靠近。

至夜,匈奴兵堆起狼粪、枯柴,点燃篝火取暖。远远望去,但见千堆万盏,恍如星河。众胡骑自单于以下,各个围坐在篝火旁,炙烤猎来的羊狐鼠兔。

那山上汉兵,嗅到香味飘来,都在心内叫苦。山上无水,所携米粮亦不多,汉兵只得渴饮雪水,饥餐干粮,勉强果腹。

刘邦与诸臣也是一样,饿了整日,竟浑然不觉。至夜,山下并无动静,夏侯婴才忽觉饥渴,急命近侍拾来些枯柴,以刁斗煮了雪水,端给刘邦。刘邦接过来,凄然一笑:“落魄皇帝,与贫家有何两样?”

众臣连忙劝慰,刘邦才勉强进了些冷食。草草食毕,又立于山巅,望见阔野里篝火闪闪,不由叹道:“狼烟四起,何以求生?我刘邦身后所留,恐只是一个羞名罢了!”

此时徐厉在侧,便劝道:“陛下不必烦恼,绛侯、燕王所率步军,一两日内必至。”

刘邦只是苦笑:“大雪满地,行路迟缓,我怕是等不及来援,冻也要冻死在此了。”

徐厉想了想,又道:“此围之严密,臣自投军起便未见过,恐只有陈平将军可解。”

刘邦转头望望徐厉,忽一拍掌:“着啊!速去请他来。”

片刻之后,陈平应召而至,刘邦便道:“汉家之危,唯你可解。往昔如此,今日更是如此。你且好好思量,不必理会军中之事。”

陈平应道:“昔年李牧、蒙恬守边时,匈奴之兵,才得二十万众,今日竟有四十万众!足见冒顿此酋,乃千年未遇之悍虏也。即便李牧、蒙恬在世,应付起来,恐也是吃力,请容臣细加思量。”

刘邦便叱道:“若有李牧、蒙恬,何须用你?堂堂正正之阵,我刘邦是打不得了,只有赖你出个诡计。朕之意,你须听好:只教那冒顿放我一条生路,世间何等奇耻,我都能忍得下,你自去想吧。”

“臣即使有妙计,也非一两日内便收功效。儿郎们昼夜警戒,只怕是吃不消。”

“你只管谋划,我自会吩咐诸将,令军士轮流值守。”

其后接连两日,匈奴兵仍是只围不攻,在四面鼓噪。山上汉军不敢懈怠,昼夜轮换,张弓以待。若仅止于此,倒还罢了,只苦了那些士卒,还须忍饥耐寒。渐渐有人撑持不住,倒地便不起了。

众军盼援兵盼得心焦,援兵却连影子也不见一个。诸将唯恐军心动摇,只得昼夜巡查,以好言慰之。

刘邦整日在谷草上躺卧,万事不理,至第三日黄昏,才脱口自语道:“陈平若今夜仍计无所出,吾命休矣!”

此时徐厉砍来大把松枝,扔在篝火堆中,安慰刘邦道:“陛下往昔仅数骑,便可自鸿门宴脱逃,今日天下属汉,岂能轻言战败?那陈平将军,定有好计。”

刘邦笑道:“徐厉,今番若被你言中,朕便加你为封国相,无须再为我执戟了。”

果然,当夜陈平便来求见,称计谋已成。刘邦大喜,一跃而起,拽了陈平衣袖,在篝火边坐下,急问道:“公有何计?”

陈平却不语,只环顾左右近侍。刘邦会意,即命周緤、徐厉等一众近侍回避。

待众人退下,陈平才道:“此计,只涉妇人。”

刘邦未解其意,不禁瞠目:“妇人?军中何来妇人?”

“匈奴营中却有妇人。那单于正室夫人,号为阏氏(yān zhī),略同于汉之皇后。此妇,非同小可!想那冒顿正得意,即是许给他汉天下,他也必不肯退兵。然有一人可使他退兵,这便是阏氏。文章便可在这阏氏身上做。”

“那冒顿蛮横,如何肯听妇人之言?”

“陛下不肯听皇后之言乎?”

“这个……咳咳,且言正事!须如何打点阏氏才好?公貌美,欲潜入敌营进幸乎?”

陈平便苦笑:“陛下还有心思玩笑?臣自有妙计。”说罢,便附耳向刘邦低语了几句。

刘邦听罢,拊掌叫好:“陈平兄,我看,此计可成。此番若能脱险,吾必为你晋爵。”

第四日白昼,刘邦下令诸将:将所掠韩王信之珠宝珍玩,尽数缴上,不得私藏。另又觅得一擅绘之小吏,描摹了数幅美女图,精工细笔,眉黛如生。待诸事准备妥停,便唤来随何,密嘱他率数名楼烦士卒,变装易服,潜入匈奴营中,依陈平之计,去劝说阏氏。

随何闻命,大起惧色,连连摆手道:“如此使命,臣如何当得?若被单于查获,吾命不足惜,陛下大事必坏矣!”

刘邦便正色道:“汉家运祚,系于公一人,公能忍见天下分崩乎?若冒顿明日来攻,必是尸横遍野,公又岂能独活?”

随何想想,也是无奈,只得领命而退。当夜,便唤来数名楼烦兵,换了匈奴服饰,悄悄潜近匈奴大营。

一行人匍匐于雪地,借篝火之光,觅得一楼烦人千长。见那千长一人在烤火,众人便起身走过去。

那千长仓促间看不真切,惊问道:“是何人?”

此时,一名楼烦兵跨步上前,指了指身后,叩头便拜:“此乃大汉使者,有要事面谒阏氏,事关两家安危。看在同族面上,烦请千长通报。”

那楼烦千长闻听乡音,又惊又喜:“哪一个是汉使?”

随何一揖道:“在下随何,今为汉使,在此见过千长。”

千长打量随何,见果然是显贵模样,便道:“今日恰是下官当值,使臣遇到我,也是天意。且随我来吧。”

诸人随他走近一座金顶穹庐,见有数名都尉,执刀于门前护卫。那千长回首,对随何低语道:“我家阏氏娘娘,向来独居一庐,掌军中粮财事,容我先去通报。”

少顷,千长出来,对随何道:“娘娘愿见汉使,请汉使独入。”

随行楼烦兵便卸下财宝,足有两大布袋,匈奴众都尉上前来接过,一起搬了进去。随何整了整衣冠,也缓步而入。

进得穹庐,放眼看去,只见那阏氏年纪并不老,身披云肩,面有黥纹,别是一番风姿。

随何大气不敢出,行过大礼,便自报姓名。

阏氏一笑:“原来是随何!久有耳闻,只知你巧舌如簧,无人能拒之。今日来此,所图又为何?”

“我朝皇帝,巡游平城,不意惊动了单于大驾。今日我汉帝惭悔,特地遣臣来,携珠宝若干以献,望阏氏娘娘开恩,劝说单于大王退兵。”

阏氏见布袋内金光灿烂,眼睛不禁就一亮,然转瞬便面露不屑:“随何,你身为汉家重臣,天下怕是已走遍,然何以这般蠢?老身日理万金之财,这区区财宝,便可买通我不成?我只问你:若我军攻下白登山,这财宝又将归于何人?”

随何一时气塞,顿了顿才道:“汉军出行仓促,稀世之宝不及携带,此仅为谒见之薄礼。汉家地广物丰,尚有绝品,堪称惊世,暂且先绘图以献之。待两家罢兵,将源源不断送入王庭。”

“又是巧言!汉家之宝,无非巧技雕琢之物,于匈奴又有何用?”

随何也不答话,只从袖中掣出几幅绢帛来,双手呈上。

那阏氏接过,抖开一看,见是蛾眉女子画像,面色便大变:“此乃何意?”

随何恭谨道:“汉家美女,妖冶曼妙者无计其数,可岁贡数十百人,为王庭增色。”

阏氏便大怒:“你是说老身姿色不足吗?”

“臣不敢。汉家匈奴本为兄弟,汉帝之赠,亦是美意。”

阏氏又仔细去看那些图,凝视良久,忍不住赞了一声:“汉家女子,确是绝美。这些画像,老身收了,无事也好照着描画颜面。”

“如此女子,想那单于大王也是喜爱的。”

“放肆!”阏氏呵斥一声,稍后又叹道,“汉家能臣,何其多也!这是哪个为汉王出的计策?单于若得了这般女子,老身怕是要被贬去牧羊了!”

随何连忙道:“汉家君臣,无不景仰阏氏娘娘,两家修好,唯赖娘娘代为一言。”

那阏氏低头想了片刻,便抬头道:“你是聪明人,汉王遣你来谒见,果不辱使命。汉家君臣之意,我已知悉,你且回去复命吧。所有乞请,我自然知道该怎样说。”

随何知事已成,按住心内狂喜,脸上还是一派愁苦:“受困四日,我君臣饮食不济,已苦极。”

“唉!那也急不得吧,须在这几日方能弄妥。如围兵有缺,尔等尽管走脱。”

随何遂不再言,谢过阏氏,步出穹庐来。见那千长仍在外面等候,便从怀中摸出一把金钏银簪来,偷偷塞过去,一面连声道谢。

千长笑道:“北地风俗,女主外交,上使算是找对了人。”说罢,便将一行送出大营,彼此相揖道别。

随何回到山上,将面谒阏氏经过,向刘邦略述一遍。刘邦便问:“那阏氏见到财宝,是何神色?”

“面有喜色,而语甚不屑。”

“见到美人图呢?”

“立时色变。”

“好!”刘邦大喜,从谷草上一跃而起,“你大功告成,下去歇着吧。”随即唤来樊哙、灌婴,嘱道:“每过一时辰,均向四面派出斥候,仔细察看。如围有缺,全军尽出。你二人,三日内不得阖眼!”

樊哙迟疑道:“不割出半壁河山来,那冒顿如何能放我军归去?”

“多话!你遵命便是。”

二人走后,陈平急急来见,刘邦一把抓住他衣袖,问道:“随何已返回,称胡地风俗,女主外交,可是有此事?”

“不错。北地女子强悍,在外为夫奔走,不足为奇。”

刘邦大喜道:“陈平兄,你计谋已成。阏氏收下了财宝,应允劝说冒顿撤围。你快去收拾装束,好好歇息,等匈奴退了,也好快马奔出。”

陈平也大喜,仰天叹道:“天佑汉家!若再有三日不撤围,白登即成我坟冢矣。”

当夜,刘邦酣睡一夜。早起,见大雪茫茫,呆望了一会儿山下,便蜷于草堆上看《太公兵法》,边看,边摇头叹息。

连日大雪,又过了三日,堪堪已被围七日。日暮时分,灌婴来报:“军士难耐酷寒,冻毙饿毙者甚多。今援军渺茫无期,再有两日,全军即告粮尽,不如今夜便拼死杀出。”

刘邦浑身一震,低头想想,便唤来随何,嘱道:“天明时,再往阏氏帐中,哀辞恳求。日后岁贡,也是可以商量的。”

至半夜,大雪止住,天气更寒。汉军斥候轮番而出,均为匈奴兵阻住。熬到天将明,大雾四起,随何连忙奔往匈奴大营。西行数里,却未见匈奴一兵一卒,惊异之下,急忙回马来报。

刘邦得报,将手上兵书一抛,立即吩咐道:“遣斥候四出,务必好生窥探。”

不过片刻,众斥候便驰回禀报:东北南三方仍有重兵,仅西面一角解围。

刘邦立时精神陡涨,抢过一匹马跨上,下令道:“匈奴解围了西面,全军即发,速撤回平城。所有卤簿、车辆等无用之物,尽皆弃之,疾驰溃围而出。”

此令一出,白登山上一片欢悦。众军纷纷弃了多余负累,轻装上马。

灌婴却道:“陛下,万万不可!我军疾驰,若为匈奴所察,必趁势掩杀。那胡骑皆为短刀,弓弩甚少,我军可张强弓、搭双箭,面向外警戒,徐徐而出。”

夏侯婴也道:“诸军不可喧哗,若有人奔逃,必斩之!”

刘邦颔首道:“二位所言甚是,便照此办理吧。”片刻之后,三万步骑便悄无声息,各个持满弓,分数列缓缓而下。

下得山来。刘邦回头一望,见山上松柏间,仍有军卒持弓,浑身覆雪,一动不动,不禁诧异道:“何故还有儿郎未撤?”

夏侯婴也望了一眼,回道:“皆冻僵矣。”

刘邦大惊,瞠目半晌未作声。少顷,有两行热泪涌出,叹息道:“无此忠勇之士,我必为被俘皇帝。”说罢,便挥鞭打马而去。

且说那冒顿,为何要解围一角?自然是阏氏如约进了言。

随何深夜谒见后,翌日晨,阏氏便对冒顿道:“我大军南下数月,败多胜少,折损近万人。今日即便缚住刘邦,得了汉地,亦不能久住;与之争,又有何益?古来交兵,两主不相为难。白登困住了他,大王脸面已足,不如退去。且我闻汉降卒说,汉王屡败不死,似有神,请大王察之。”

阏氏之言颇恳切,冒顿听了,却是觉得好笑:“有神?他有甚么神?”继之,又沉吟不语。想起先前与丘曼臣、王黄约好,合兵攻平城,而今竟全无消息,不由便疑惑起来。

原来,那丘曼臣、王黄所部迟迟不至,是因天寒雪大,迷了路,辗转不知何往。冒顿数次命韩王信探听消息,亦无头绪。

这一枝节细故,引得冒顿大起疑心,当下便认定,那丘曼臣、王黄两人,多半是暗通了汉军,要断匈奴后路,于是越发不安。如此挨了三日,到围困第七日,忽有斥候来报:汉步军三十万,已由周勃、卢绾领军,往平城浩荡而来。

冒顿当下大惊,召来左右贤王、谷蠡王、诸大将及大都尉等臣属,气急道:“那汉家步军,甲厚戟长,擅于战阵,我匈奴骑士少弓弩,哪里是他对手?汉军若与丘曼臣、王黄前后夹击,则我无归路矣!”

那左右贤王心知是冒顿多疑,欲谏言,却因此前多有败绩,屡遭申斥,故而也不敢多言。

夜来,冒顿挥退左右,坐在篝火旁,细思前日阏氏所言“汉王有神”,觉甚有道理,于是唤来西面统兵之万长,教他率军稍稍退去,解围一角,放汉军撤走。

白登山上汉军,就在冒顿略一犹豫之际,趁大雾突围而出。那平城军民见皇帝安然归来,阖城欢呼,敲锣打鼓不止。

次日晨起,周勃所率三十万步军也源源而至,旗帜蔽天,金鼓大作。大队未及歇息,便列队鸣鼓,准备往击匈奴大营。

匈奴斥候探知,忙奔回大营禀报。冒顿听了,连忙奔出穹庐,果然望见西边有烟尘腾起。仰头一望,忽见天上云色诡异,势若龙蟠,不由脱口道:“这是甚么?”

左贤王抬头看看,脸色忽地就一白:“大王,天上之云,不是一个‘天’字吗?”

冒顿闻听,眯眼去看,也顿感大惊。默然半晌,知时机已失,叹道:“汉王果然有神!”遂下令全军大部撤回漠南,唯留一万骑士,交韩王信统领,专事袭扰汉地边境。

当日近午,刘邦率众文武登上城头,远望雪尘漫天,知匈奴兵已解围退走,便都长吁一口气。刘邦凝望良久,百感交集,忽见天上云色有异,细一辨认,忽大惊失色:“此云,岂非一个‘人’字?”

众人跟着望去,也看出了端倪,不由惊叹连连。

陈平道:“上天之意,不可亵慢。”

刘邦思忖半晌,叹气道:“此为上天儆我:人所不欲,便不能勉强。耻哉!耻哉!活该我兵败。今日知道了,恤民为上,霸业为次,不能再弄颠倒了。”

此时,周勃上前请命,要率队追击。刘邦下令道:“绛侯周勃,骑都尉靳歙,率本部大张旗帜,鼓噪前行,追击二十里即止。遇敌则击,不遇敌则归,均不得穷追。”

樊哙愤急道:“七日之耻未雪,如何不穷追?”

刘邦瞥了他一眼,忽问道:“你头颅今在何处?”

樊哙愕然,摸摸脖颈道:“在吾项上。”

刘邦便冷笑道:“若无陈平,你也只配做无头将军!”

说罢,不再理会樊哙,对众人道,“趁冒顿胆怯,我军尽速撤回晋阳,不得迟疑,违令者斩!”

卢绾便问:“陛下拟据守晋阳?”

“晋阳亦不能久留,月内即罢兵回朝。汉家今日,尚不能与匈奴相抗,即是百年之后,亦不能。灭胡之计,且留待后人吧。”

诸臣闻言,神色多沮丧,便各自散去。刘邦独独唤住了陈平:“公请留步。”

陈平止住步,向刘邦一揖:“陛下,适才布置,并无不妥。”

刘邦挨近陈平,低声道:“公所献之计,功盖天地;然其计之鄙,实有伤国体,仅你、我、随何三人知而已,万万不可泄露!”

陈平神色一凛,忙应道:“臣已知。臣宁死不泄露。”

至日暮,周勃、靳歙率军大破韩王信所部匈奴兵,得胜而归,掳得许多马匹、军械。冒顿受了惊吓,率全军远遁而去。汉家边塞危局,立告舒解。

刘邦大喜,见了周勃,抢步上前去,执手道:“绛侯功高,威名远扬北疆,当加为太尉,总揽天下军事。靳歙亦有大功,加为车骑将军,统领天下车骑之兵。”

二人未料于灭楚之后,尚能以军功加官,都喜不自禁,谢恩再三。

时已至冬十二月末,刘邦在平城坐卧不安,一日也不想多住,便告罢兵。诏下之日,汉军大队拔营而起,各归来处。马军九千人仍由靳歙带回,长驻赵地东垣(今河北省正定县)。

此时韩王信尚有残部,在云中、雁门一带游弋。刘邦恐其势大,便命樊哙率军一部,留在代地平乱。刘邦次兄刘喜,年前便封了代王,然至今未就国,此次便命他赴代县就国,与樊哙一同用兵。

刘邦率大军出平城后,行不远,便望见白登山,其山形似覆盆,又酷似陵墓。刘邦禁不住伤情,唤了随何来,命他传令平城县衙,征调民夫,掩埋好冻毙将士尸身。待又走出数里远,刘邦仍回望再三,叹息道:“白登之耻,万年也洗不掉了!”

陈平在侧道:“陛下全身而退,当欣喜才是。”

刘邦沉默有顷,凄然道:“厚贿妇人而得保命,王者之耻,有过于此乎?”

过广武邑时,刘邦想起刘敬之事,急命收捕往日曾往匈奴探营的十名使者,尽皆斩首。又将刘敬放出,召至驾前。

见刘敬蓬头跣足而至,刘邦连忙起身一揖,面有惭色,温言慰谕道:“吾不用公之言,以至受困平城,羞对天下。今已将此前言匈奴可击之使者,统统斩首,以谢公。”

刘敬大惊,嘴张了两张,才道:“陛下不杀我,幸莫大焉!然十名使者,罪亦不当死。微臣一人,如何担得起这多条命?”

“嘿嘿,彼辈不死,便是要我死!今日我还能与你说话,才是幸莫大焉。公之忠直,朝中难有其二,今日便封你为建信侯,食邑二千户。是为关内侯,仅逊于功臣列侯,此爵当可与公之功劳相当。”

刘敬慌忙顿首谢道:“臣为昔之齐虏,寸功未建,今日竟得封侯,岂非梦寐?臣披肝沥胆,亦无以报答。”

刘邦便笑:“齐虏?哈哈,公不肯忘记前嫌乎?来来,请入座,朕还有事要讨教。”

君臣于是隔案而坐,刘邦问计道:“冒顿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我北边。吾虽亲征,力终不敌,公于此有何妙计?”

刘敬于此早有熟虑,当下便道:“天下初定,士卒多年征伐,皆疲于战,故未可以武力服胡人也。那冒顿为暴虐之主,杀父代立,又娶群母,专以强力立威,故又不能以仁义说服之……”

刘邦便发急道:“文亦不能,武亦不能,莫非只能坐视,任他在我头上着粪?”

“有计。然计为长远,乃在他子孙身上做文章,令他子孙为我汉家之臣。”

“你有话爽快些说,何计能用得这般长远?”

“恐陛下不能为矣。”

“若可行,又何为不能?你尽管说。”

刘敬这才正襟敛容,叩首道:“陛下可将长公主送入匈奴,为冒顿妻,并厚赠嫁妆。那虏酋见此厚礼,心慕汉家繁华,必以长公主为正宫阏氏,生子又必为太子,日后可继任单于。如此,冒顿在,为汉家子婿;冒顿死,则陛下外孙为单于,胡汉血脉相混,便成一家。遍观史书,岂有外孙敢与外祖分庭抗礼的?有此祖孙名分,则匈奴可不战而成汉家之臣也。”

刘邦闻之,抚膝大笑:“这岂不是和亲之计,果能有此功效乎?”略一思忖,便又道,“计是好计,然须舍出鲁元公主……也罢!女儿不入匈奴,阿翁便入匈奴,就令长公主去吧。赵王张敖那里,我去打理。”

“陛下今日便可致书冒顿。”

刘邦却面有难色,道:“天下事,我做得主;嫁女之事,我却做不得主。须回栎阳后,与皇后商议。或者以宫女代之,诈称公主,亦无不可。胡人见汉女相貌,都是一样的,他晓得甚么真伪?”

刘敬便又一拜,谏言道:“妇人爱女儿,乃是常情;然国事大于天,不嫁长公主,则胡地豺狼不去。两相权之,孰轻孰重?”

刘邦白了刘敬一眼,反问道:“你无女儿乎?你无浑家乎?将长公主嫁与赵王,我已是一百个不放心了;如今又要教长公主休了夫,改嫁入狼穴,岂能这般轻巧?”

“若陛下不舍长公主,而令宫女代之,诈称公主,匈奴日久必知,反生怨恨,此举便毫无用处。”

刘邦忽觉心烦,便道:“公之言甚是,你且退下,容我细思。”

此后数日,大军一路南行,为防匈奴蹑踪而来,不敢有所停留。直至翻过云中郡之山口,晋阳城遥遥在望,刘邦这才长出一口气,开颜而笑。三军见已撤回塞内,再无性命之忧,皆摇旗挥戟,欣然开口大笑。此地后世名为“忻口”,这“忻”字与“欣”通假,故当地有传说,此即为纪念汉卒归来大笑而得名。

高帝七年(前200年)正月,大军过晋阳小住,刘邦心仍郁闷。这日,靳歙前来辞别,欲领马军返回赵地。

刘邦感念马军此次拼死用命,十分不舍,又想起刘敬所献之计,便道:“罢罢!我索性也与你同行,往赵国一游,去见见那不争气的女婿。”

当年二月,刘邦命周勃率禁军大部还都,自己仅率万余人,与马军同行。至东垣,马军留驻,刘邦才与靳歙依依作别,自往邯郸去了。

这日,大队行至曲逆县,入城稍歇。刘邦登城而望,见城内屋宇高敞,栉比相连,端的是天下罕见之气象,不由赞道:“壮哉此县!我行遍天下,未见有如此宏敞之城,唯洛阳方可与之媲美。如此好县,却为何叫了个‘曲逆’?”

夏侯婴一向掌车驾之事,于地理、路途无所不通,此时便道:“此地原系中山国,有一道濡水过境,因水道回环,故又称曲逆水,县城便以此水得名。”

“哈哈,也好!”刘邦观之良久,忽命御史近前,问道,“曲逆今有户口几何?”

御史对曰:“故秦时,有三万余户,近年兵乱屡起,今尚有五千余户。”

刘邦便唤过陈平来,温言道:“陈平兄,白登之围可解,唯赖你奇计,功高已不可再封。今日见此县甚好,我便以此县五千户为你食邑,改封曲逆侯,以酬兄之大功。原户牖侯之食邑,本就不足道,便免除了吧。”

陈平一怔,眼眨了两眨,忙拜谢道:“谢陛下深恩!得了这‘曲逆’封号,臣更是如履薄冰,终身不敢狂悖。”

刘邦闻言,不由一怔:“哦?这个……”继之便放声大笑。

隔日,卤簿车驾抵达邯郸。赵王张敖闻报,早早率了文武百官,郊迎于道旁。

那张敖,乃豪雄张耳之子,秦末随父举义甚早,受陈胜王封为“成都君”,曾率万人从项王,共赴巨鹿救赵,堪称是少年将军。然此人脾性,却是十分温厚,对刘邦极表恭谨。当日将刘邦迎入王宫,即设宴接风。

当日席上之陈设,极尽奢靡,有西域氍毹铺地,酒器各显琳琅,赵相国以下诸臣皆作陪。张敖视刘邦如父,执礼甚恭,每一佳肴至,必袒臂亲自奉上。

刘邦数月以来日夜争战,皆在苦寒之地,尝够了残羹冷饭。此次入了赵王宫,甚觉惬意,想想翁婿间也不必多礼,便箕踞于上座,开怀大饮。

见张敖躬身低眉,数次上菜,刘邦便一把抓住他肩膀:“小子,如何这般殷勤?此事教下人去做。你来,坐于我身旁,有要事与你商议。”

张敖不知有何事,战战兢兢坐下。刘邦便凑近他耳语,将那刘敬所献和亲之计,和盘托出。张敖闻听,脸色便一变。原来那张敖与鲁元公主,感情甚笃,忽闻外父欲拆散小夫妻、嫁女于匈奴,直如五雷轰顶。

刘邦瞥了瞥张敖,略一踌躇,又道:“白登之围,老夫险些丧命。然何以制胡?恐是百代也无良策,幸有谋臣出此计,小婿意下如何?”

张敖埋首半晌,终还是忍了下来,施礼道:“国事为大。阿翁之意,便是小婿之意,不敢有所违逆。”

岂知刘邦于和亲之计,也在依违之间,不能定夺,心内实不愿鲁元公主远嫁。因此,暗盼张敖能大怒抗命,也好对刘敬有个交代,便不纳此计。不料,张敖却只唯唯从命,那鲁元岂不真要嫁入胡地了?

刘邦大感失望,不禁火起,骂道:“吾兄张耳,何其豪雄!跋扈于燕赵,无人敢敌。怎的小子你与乃父浑不相似,竟是无一丝骨气?逆来顺受,如同姬妾,何敢称张耳之子、刘邦之婿?”

张敖不知刘邦火气从何而来,唯有叩首谢罪道:“小婿无能,难副其实;然执干戈、披甲胄,为阿翁守边,尚堪一用。仅此而已。”

刘邦只顾恼怒不休:“废才!只是个废才!多说何益?”

诸陪客中,官位最高者乃是相国贯高、内史赵午两人,原皆为张耳门客。两人性素耿直,年纪已逾花甲,闻刘邦詈骂,不禁面露怒色,对视了一眼,便双双起身向刘邦敬酒。

刘邦见两老臣神色,也觉自家失态,这才收起腿,正襟而坐,道:“日前征胡不利,朕数月不能安寝,故有失言。赵家君臣大度,还要多包涵些。”

座中诸臣见此,亦纷纷举起酒杯,强作违心之笑,将尴尬掩饰了过去。

宴罢,群臣出宫,贯高与赵午走在一处。赵午目睹适才张敖受窘,怒气难平,对贯高道:“吾王孱王也。”

贯高心亦恨恨,切齿道:“国之不幸,莫甚于此!公请随我至敝舍议事。”

赵午心领神会,便打发随从先回去,自己上了贯高的车。

这边厢刘邦醉意正浓,只能留宿宫中,张敖便将后宫一姬妾献出,为刘邦侍寝。这位姬妾,史称赵美人,天生丽质,花容月貌;那一颦一笑,只合天上才有。刘邦如何能把持得住,当下笑逐颜开,全忘了方才的气恼,拥着美人,踉跄进了寝宫。

再说赵午随贯高来至相府,两人进了密室,闭门稍作商议,便出来,在相府门客中选了十名武士,贯高平素待门客甚厚,此十人皆为贴身死士。此时,他只吩咐了一句:“去换了便装,携短兵,随我进宫。”

十武士齐声应诺,便都去换了黑衣劲装,各揣了匕首,骑马随在贯高、赵午车后,往赵王宫而行。

到得宫门,贯高手持龙首符节,高声呼道:“相国贯高来此,有王命传召!”

贯高为百官之首,威震朝野,赵人妇孺皆知。那宫城侍卫岂有不识的?见是他来,急忙将宫门打开,执礼放行,一面便去飞报张敖。

此时张敖已然入睡,闻近侍急报,吃了一惊,忙起身来至偏殿。刚换好衮服,见贯高、赵午率武士拥入,张敖便脸色大变,仓皇站起道:“诸君何为?”

贯高率诸人一起跪下,朗声道:“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今大王事汉帝甚恭,而汉帝无礼,臣请为大王杀之!”

张敖听清了此言,睡意顿时全消,以手指着贯高,不知该如何训斥,竟一时气结。众近侍慌忙上前,为他拊膺舒缓。

过了片刻,张敖才缓过气来,心生急怒,咬破了手指,对天誓道:“上天可鉴,我怎敢有此心?君何以出此言?我先人亡国,赖汉帝之助,得以复国,惠及子孙如我,秋毫皆出于汉帝之力也。此等狂言妄语,诸君不得再出口!”

贯高还要辩解,张敖便急得几欲泪下:“相国要逼死小子吗?”

贯高、赵午见张敖执意不肯,只得深揖谢罪,退出宫去了。回到相府,两人又与诸武士商议了许久。

贯高叹息道:“此事我是做得莽撞了!吾王为有德君子,不肯做那背德之事。而我辈唯好义,不甘受辱。今汉帝辱吾王,故我辈欲杀之,然岂能以此举污了吾王?杀汉帝之谋,切勿与吾王知,成则功归吾王,败则我辈独当就是。”

诸人都攘臂应道:“大丈夫行世,义无再辱,愿从相国之命!”

贯高便道:“今晚已惊扰吾王,不宜再入宫。我等且伏于宫外,天明之后,伺汉帝出宫,拼得性命,一剑将他毙命!”

众人闻之,皆曰善。贯高便命从人逮了鸡狗来,杀了取血,十余人设香案,歃血为盟。如此忙了一番,天已将明。贯高说声“好了”,便挑起一盏相府灯笼,率众人拥出门来,往赵王宫疾奔。

行至街上,偶遇巡夜兵卒,见是贯高带人夜行,都急忙让路,不敢多问。

如此一路无阻,不料,行至城南武灵丛台下,忽见前面有一壮男,拄一铁杖,当街而立。

众武士疑是事泄,纷纷从怀中拔出匕首来,要上前拼命。贯高却摆手道:“且慢!”遂举灯高照,见那壮男蓬发虬髯,身负藤箧,腰间还挎有一酒囊,显是游士无疑。

赵午遂高声呵斥:“犯禁夜行,是何歹人?”

贯高却拽住赵午道:“不得亵慢高士。”说着,便向那人一揖,“敢问高士,来自何方?”

那人向前走了几步,众人才看出,原是一个跛足人。正在诧异间,只见那人将铁杖夹于腋下,还了一礼,答道:“在下为巴国津琨人氏,早年云游,曾投军从项王,于巨鹿之战伤了一足,现下为游医,草草谋生。”

赵国臣民恨秦人入骨,多感念项羽当年巨鹿救赵,闻跛足人曾为楚卒,便顿生敬意,不再戒备,都收起了兵刃。

赵午却是不信,仍厉声问道:“游医亦应知律法,夤夜私行,所为者何?”

跛足人以铁杖指了指众人,道:“与诸君一般无二,为济苍生耳。”

贯高闻言一震,旋即问道:“游士,可知我辈为何人?”

那跛足人便指一指丛台道:“此乃何地?丛台也。昔赵武灵王在此,率赵家儿郎,胡服骑射,遗风今尚在。尔等短衣夜行,身怀利刃,迅疾如狸鼪,岂不是当今侠士吗?”

贯高闻此语暗含讥诮,便知此人绝非常人,便朗然道:“说我是侠,我便是侠。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先生请勿阻我问道。”

跛足人仰面一笑:“鸡鸣狗盗之技,焉用问道?昔赵家之豪雄,累代不穷。如廉颇、蔺相如、李牧、赵奢等,皆伟丈夫,惜乎流风不再!且看今日诸君,蹑足潜行者何为?欲溅血三尺于帷幄而已。想这朗朗世间,近年幸得干戈止息,百姓不必再如我断手残足,可叹诸君只知怀利刃、行诡计,豪气俱无,何敢奢言道乎?”

贯高为壮士气势所慑,竟一时哑然。赵午不由大怒,喝令众人:“犯夜禁者,非盗即奸,快与我拿下!”

那跛足人却淡然一笑:“秦法严苛,尚不禁医。且小人夜诊,并未步出闾里,何以犯禁?倒是诸君所谋,怕是天明即做不得了,请自去奔忙,恕在下不陪。”说罢,便略施一揖,转身步入了一条小巷。

贯高急呼道:“不知先生高姓大名?”

那跛足人止住步,回首一指灯笼道:“人之一生,譬如此灯,风来倏忽即灭,其亮或不亮,后世何人能知?足下必欲留名于后世,或可如愿,然非我之志也。”言毕,即隐身于街巷暗处,再不见踪影。

赵午望住贯高,急道:“此人必是朝中耳目,何不拿下?”

贯高摇头道:“朝中焉能有此等人物?且放他去吧。看来,今番谋大事,未逢吉时,出门便有异人阻道。今日便作罢,我等暂回,诸君若有心,请勿躁,可留待来日。”

赵午见贯高改了主意,顿足叹了一声,遂不再多言。众人便都藏好利刃,随贯高回府了。

翌日晨,刘邦醒来,意仍迟迟,睁眼见身边有玉体横陈,几疑是在梦中,丝毫未觉夜来曾险遭杀身之祸。

赵美人见皇帝垂爱,越发娇懒,便生出了百种妩媚来。刘邦凝视美人酥胸良久,赞了句:“好个白登山!”

赵美人不解其意,忙问缘由,刘邦也不答,自顾道:“上苍解人意,到底未使我成囚俘。虽被困七日,然亦得赵姬,不负此行也。”

赵美人仍是听不懂,只顾搂住刘邦缱绻。少顷,有近侍叩门,在帷帐外告之:张敖已备下朝食,等候良久。刘邦便起身,令赵美人伺候穿衣,去进朝食。

张敖一如昨日,挽袖亲自上食。朝食既毕,刘邦对张敖道:“离关中日久,诸事都无头绪,吾将归去了。”

知刘邦将行,张敖松了一口气,连忙虚言挽留。刘邦只摆了摆手,笑道:“贤婿尚知礼,送我赵美人解忧;国中诸事,似也颇有条理。看来赵地安危,我也不必多虑了,走了走了!”即携赵美人匆匆出宫,赴行辕召集众臣,点起兵马启程,要往洛阳去。这边厢张敖也连忙集齐百官,赴南门相送。

刘邦拥赵美人倚坐车上,见张敖伏于道旁,汗出如雨,不由起了怜悯心,温言道:“孺子诚可教也!你为我守赵地,左有陈豨、右有卢绾,皆一时之雄,可以壮胆。且好好与父执辈同守北疆,勿有所疏漏。”

张敖叩首应道:“阿翁所嘱,小子不敢大意。”

刘邦挥挥手,夏侯婴便一甩长鞭,启动车驾,大队卤簿随之簇拥而去。张敖望尘而拜,许久不敢抬头。那贯高、赵午在后,草草拜罢,犹自愤恨,怒视车驾良久。

于此一切,刘邦皆毫无所察。行至洛阳,又住进南宫,与美人逍遥,如新婚宴尔。这位赵美人,后为刘邦诞下第七子刘长,另有了一番故事,亦为后话了。

在洛阳住了没几日,忽有谒者来报:“代王刘喜,自代郡奔回!”

刘邦心中纳罕,忙宣进询问,方知匈奴兵与伪王赵利等又掠代地,侵扰上谷、代郡、云中、雁门诸郡,声势浩大。不数日,又闻赵利已僭称“代王”,设丞相、将军等职,俨然自成一国。

时值樊哙已回关中,代相陈豨虽勇,然四面有警,疲于应付,一时回援代郡不及。那刘喜不曾上过战阵,突遇叛众漫山遍野,三魂都惊出窍来,也无心守代郡了,弃国而逃,只身奔回了洛阳。

刘邦见了刘喜,不由大怒:“仲兄啊,你好歹是个王,临敌而逃,成何体统?你那沽酒卖饼的命,有何金贵,逃得如此之快?竟连封国都不要了!”当下便欲治罪,然一想到太公,便又叹了口气,命刘喜暂去馆驿歇息。

隔日,刘邦便有诏令下:废刘喜王号,降为合阳侯,留置洛阳县,另封少子如意为代王。因如意年尚幼,暂不就国,诸事仍由陈豨代管。同日,又命周勃、郦商发大军前往代地征讨。当年冬十一月,汉军便相继攻下代郡、雁门,大破贼众,俘伪丞相程纵以下十余贼首,伪王赵利遁逃,代地方告平定。

至春二月中,刘邦方依依不舍,离了洛阳。甫一入关,便直奔新都长安,见那长乐宫已有了模样,不由大喜,当晚便住了进去。

然在巍巍宫阙中睡了一夜,白登山之围仍似噩梦,萦回于心。次日晨,刘邦惊起,踌躇再三,只得回到栎阳,硬起头皮,与吕后商议,欲遣鲁元公主赴匈奴和亲。

吕后闻之大惊:“鲁元?不是已嫁给张敖了吗?”

“法不禁民女再嫁,宗室再婚更无禁忌。当今之际,国事为大,鲁元可再嫁,我已向张敖有所交代。”

“甚么?你三十万兵出塞,反为匈奴所困,羞也不羞?吃了败仗,却要我女儿去和亲,休想!妾身仅有太子一男、鲁元一女,为何要将鲁元遗弃于匈奴?”

“昏话!和亲乃为社稷,怎的就成了遗弃?”

吕后也不再理论,当下大哭:“吾女若嫁给冒顿,老身也一同嫁去。”

刘邦大怒:“乱说!成何体统?”见吕后久久啼泣,全无头绪,一怒便拂袖而去。

此后数日,吕后茶饭不进,只在后宫日夜哭泣。刘邦见不是事,便召刘敬告之:“遣长公主和亲之事,朕不能为。可在城内寻一民女,封为长公主,嫁与冒顿了事。”

刘敬便一惊:“臣不明,长公主如何便不能嫁匈奴?”

“皇后不允。”

“皇后?陛下也惧浑家乎?”

刘邦望望刘敬,忽而一笑,反问道:“你有多大年纪?”

刘敬不解,答道:“臣已年近不惑。”

“哼,我看你离不惑尚远。”

“臣驽钝,愿陛下详示。”

“公有所不知:皇帝家事,实与平民无二。表虽不同,里却相似。”

刘敬这才醒悟,叹了口气道:“如是,北疆百年之内,势必不宁。皇后不舍女儿,宁舍河山乎?”

刘邦亦是心有戚戚,道:“汉家不强,奈何?所谓‘长公主’,便在宫女中选一个吧。此事,还须公前往匈奴,巧为掩饰,定下和约便好。”

待时至春暖,刘敬便奉了诏命,头戴高山冠,手持旌节,护送假冒“长公主”往匈奴和亲。

那匈奴耳目甚多,岂有不知“长公主”为假的?多亏刘敬善辩,再三陈说利害。冒顿见汉帝已屈尊,真假便也不计较了,两家仇雠,就此勾销,结下了和好之约。

冒顿接了和亲策书,向南方拜了两拜,算是拜了外父刘邦。又教人奏起胡乐,将“长公主”安顿于穹庐。刘敬趁机向冒顿进言,力言胡汉不可反目。冒顿笑道:“那是自然。今后我若捉了外父,只怕是不好处置了!”

那漠南地僻,早春仍是一片雪意。刘敬于返国途中,一路看来,见匈奴部落中,小儿亦能骑羊,引弓射鸟鼠,稍长则骑马射狐兔,各个都极彪悍。所有男丁,人人备有弓矢短刀,精擅骑术,随时可上马征战,便知晓匈奴已成近身大患。

回朝见了刘邦,刘敬便急奏道:“臣观河南白羊、楼烦之地,匈奴俨然为王,四处有胡骑纵横,其势猖狂,离长安近者仅七百里,一日一夜可至关中。关中在秦末遭战乱,至今空虚,地广而民少;依臣之见,可徙人口入关,以充实之。”

刘邦沉吟半晌,才道:“公之言,高见也;然从何处可得民?”

“臣以为,秦末大乱,诸侯初起时,势虽汹汹,然无非齐之田氏,楚之昭、屈、景等大姓,可以成事。今陛下虽以关中为都,却是人少财薄,北近胡寇,东则有六国遗族,余威尚在,一旦有变,陛下如何能高枕无忧?臣以为,可徙齐、楚、燕、赵、韩、魏之后裔,以及各国名家豪族,居于关中。若无事,可以防备胡寇;若诸侯有变,陛下则可率此辈东征,好处甚多。”

“哦?此计甚妙,所虑甚周。先生莫非曾习《鬼谷子》乎?”

“此为‘强本弱末’之术,臣之愚见而已。往昔,臣不过一戍卒耳,焉能习诸子之说?”

刘邦大喜,赞道:“公有大才!吾得一刘敬,如秦孝公得商鞅也。此事就交予你办,择日赴齐楚,遍查户口,将那齐之田氏,楚之昭、屈、景等诸姓,迁来十万口,充实关中。如此,豪雄皆伏于阙下,天下再无敢蠢动之人了。”

刘敬道:“诚然!关中既实,不独胡人畏惧,陛下也可不再跑洛阳了。”

刘邦一怔,望望刘敬,忍不住哈哈大笑。

红鸾心动:天才少女神相中国史一本通穿越古代:一把手枪打天下黄金渔村她从狱中走来从草根到大首富的荒诞之路都说了无情道毕不了业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北洋军阀史(共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