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你不可不知的美国史 > 第十章 争霸天下

第十章 争霸天下(1/1)

——冷战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946年3月,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城里的威斯敏斯特学院热闹非凡。学院门口车水马龙,院内的草坪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座椅,3000多名观众陆陆续续地进场,并不断地兴奋高昂地讨论着。原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将在这里进行一次演讲。

在众目睽睽之下,美国总统杜鲁门走上了讲台,他首先对丘吉尔来美访问致了欢迎辞。紧接着,丘吉尔在一片掌声中走上了讲台,他满面微笑,向听众们挥动着手里白色的礼帽,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

在演讲中,丘吉尔首先对美国大肆赞扬,称其为“正高踞在世界权力的顶峰”,随即话锋一转,提醒听众新的战争和暴政正日益威胁着世界,而根源就是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为了表示他本人对世界和平的担忧,丘吉尔沉默了许久,然后带着激动的声音说道:“从波罗的海边的海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一幅巨大的铁幕。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城市——华沙、柏林、布达佩斯、布拉格、维也纳、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等。这些著名的都市和居民都处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了。这些都市不是以这样就是以那样的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而且越来越强烈地受到来自莫斯科的高压控制。

·冷战·

“冷战”一词最早由美国议员伯纳德·巴鲁克提出,指的是国际间进行的除战争之外的所有敌对形式,又称“没有硝烟的战争”。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和1947年杜鲁门的国情咨文标志着西方国家冷战政策和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冷战特指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段时间,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敌对形式,表现为组织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破坏国与国之间的正常经济关系并干涉它国内政、在国内镇压共产党等进步组织等等。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彻底结束,世界由两极格局转变为多极格局。

“在这张铁幕外面,共产党的‘第五纵队’遍布各国,刚被盟国的胜利照亮的大地,又被罩上了阴影,到处构成对基督教文明的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没有人知道,苏联和它的共产主义国际组织打算在最近的将来干些什么……

“如果我们不趁现在还来得及的时候正视这些事实,而任苏联继续扩大它的势力范围,那么我们的危险会越来越大,所以,现在是我们该做出决定的时候了……”

丘吉尔呼吁英美联合起来,建立“特殊关系”,推动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并建议在军事上“继续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共同研究潜在的危险”,用实力反对苏联。

坐在台下的杜鲁门带头鼓起了掌,他与丘吉尔的想法是非常一致的。自从他接任总统后,马上就表示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尤其是日本投降后,他公开宣称“已厌倦了笼络苏联人”,开始推行一种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重点,以谋求世界霸权为目标的战略。而苏联也不甘示弱,在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同美国进行直接对峙。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发表演说时指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杜鲁门正为找不到反击苏联的理由而苦恼,于是,马上把这篇演说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并表示赞成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提出的必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的建议。

当时国际国内舆论对苏联普遍持有好感,如果一意孤行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肯定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杜鲁门开始寻找志同道合的反共斗士,他首先把目标锁定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身上。

丘吉尔发表如此言辞激烈的演说也并非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当时国际形势与英国的利益使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不再风光,美、苏转而成为世界强国,美国始终是维护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的苏联却也位居其上,很是让英国不服气。于是,丘吉尔在杜鲁门的邀请下欣然来到美国访问,并发表了旨在反苏反共的这一演讲。

1946年3月,丘吉尔在杜鲁门陪同下,在富尔顿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铁幕”演说。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政界一位最有身份的人对苏联进行的最公开、最大胆的指责,也是美国发出的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冷战”的最初信号。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了要求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杜鲁门主义,冷战正式开始。

“铁幕”一词不是丘吉尔的首创,但自从丘吉尔这次演说后,“铁幕”便成为了战后国际关系中有关东西方对抗的专有名词。

欧洲复兴计划

每年的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都会有一位政界要人或是工商巨子来到学校对即将离开学校的学子们发表演讲。1947年6月5日,又是哈佛每年一度的毕业典礼的日子,今年请来的知名人士会是谁呢?

在这幅广告画中,“马歇尔计划”成为新欧洲发展的有力夹板。

随着学生们的一片喧哗声,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走上了讲台,他频频挥手,向台下的同学们致意,然后用他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开始了演讲。在这次演讲中,马歇尔描绘了欧洲面临的困难局面,提出了美国对欧洲进行援助的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说:“在以后的几年中,欧洲的需要大大超过了它的支持能力,而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我们的目的就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生存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马歇尔用15分钟就把这一计划叙述得淋漓尽致,他非常投入,台下的学生们也听得入了神。其实,马歇尔计划是当时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杜鲁门主义出笼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美国在战争中本土没有受到攻击,工业基础未遭到破坏,生产力继续提高,使其战后成为西方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一方面为英、法、德等资本主义殖民国家的没落而暗自高兴,一边又怕动荡不安的西欧落入到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势力范围当中。于是,美国政府认为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全面控制西欧的时机到来了,而必须找一个时机恰如其分地抛出所谓的“欧洲复兴计划”,以作为美国全面控制西欧、抗衡苏联的战略的一个部分。哈佛大学是世界上知名学府,在这个学府发表演讲就是美国政府认为最恰当的时机。

“欧洲复兴计划”虽然是马歇尔正式提出来的,但在马歇尔提出之前,美国政府早已经把这一计划的雏形进行了多次宣传。

1947年2月22日,马歇尔刚刚上任,便在普林斯顿大学发表了对外政策演说,强调鉴于西欧各国经济处于困难,美国应给予各国强有力的援助。3月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得克萨斯州贝纳大学发表演说时,声称美国将决定世界经济关系的格局。5月8日,受杜鲁门的委托,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在克利夫兰一个集会上发表了对外政策演说,强调欧洲重建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通过贷款或赠予方式解决,以此来保持欧洲的繁荣。艾奇逊的演说其实是马歇尔这次“欧洲复兴计划”的序幕。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刚一发表,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英、法两国率先响应,6月17日至18日,英、法就“欧洲复兴计划”问题在巴黎举行会谈,19日两国发表公报,对这一计划表示欢迎,并按照美国政府的意思,邀请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前来参加讨论。6月27日,苏联派遣了庞大的代表团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讨论“欧洲复兴计划”的会议。英、法建议欧洲各国就各自的经济资源提出报告,然后拟出欧洲国家统一的经济复兴大纲,这一要求遭到了苏联代表的拒绝。7月2日,莫洛托夫发表声明表示欢迎基于民主的国际合作,但谴责西方各国的做法将导致某些国家对另一些国家内部事务的干涉,并宣布退出会谈。7月12日,英、法等西欧16国在巴黎继续举行会议,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实际上,“欧洲复兴计划”应该叫作“西欧复兴计划”。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向国会提交的咨文中提到要将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外交指导思想,该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在咨文中宣称世界已经被分成两大部分——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这两个选择。而美国要做的是承担起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渗透的使命,实际上就是为了控制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共同组成当时美国的对外政策,这是美国第一次将冷战作为国策,此后杜鲁门主义支配美国外交达25年之久。

“欧洲复兴计划”在西欧得到热烈欢迎后,美国加紧将该计划的各项准备工作予以落实。首先,成立了直属总统的对外援助委员会,并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政策。作为复兴欧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于6月20日给予希腊3亿美元援助,8月14日停止对意大利在美财产的冻结,等等。

1948年4月3日,杜鲁门正式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该法案规定各个参加“欧洲复兴计划”的受援国必须与美国就援助条件签订双边条约,并相对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为此,美国还特别成立了经济合作署,开始正式实施“欧洲复兴计划”。

1951年12月31日,“欧洲复兴计划”执行完毕。在这一计划中,美国共向西欧各国援助了131.5亿美元,欧洲16个受援国分别都不同程度的获得了援助。

“欧洲复兴计划”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推动了欧洲经济的一体化。然而,这一计划不但没有遏制住苏联,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冷战。

朝鲜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两国在朝鲜半岛协同对日作战,以北纬38度线为界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分。1945年8月,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苏两国商定仍以38度线为界进驻朝鲜南北,接受日本的投降。1948年8月,朝鲜南半部建立以李承晚为总统的韩国;9月9日,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南北双方小规模冲突不断。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战争爆发的当天,美国利用苏联抵制安理会而不参加会议的机会,操纵安理会通过决议,并于27日派兵介入并武力封锁台湾海峡。7月7日,美又借联合国名义,组建“联合国军”,任命驻远东美军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

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虽然美军已投入战争,并占有制空权,但勇猛的人民军冒着美空军的狂轰滥炸和猛烈的阻击,横穿汉江,强渡锦江,20日在韩国临时首都大田歼敌3.2万余人。8月8日,人民军抢渡洛东河,重创美军,把敌人压缩在釜山沿岸地带。

9月,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在其舰队重炮和飞机的轰炸掩护下,实施大规模进攻。一方面组织釜山残军进行反攻,一方面率其主力从仁川登陆发起总攻,企图切断人民军的退路。补给困难、连续作战而疲惫的人民军防线不断被突破,人民军于10月1日被迫退回三八线以北。“联合国军”趁势从东、南向平壤实施钳形进攻,在空降兵的配合下,于19日攻占平壤。联合国军继续把战火向中朝边境鸭绿江畔扩大,并轰炸了中国村庄,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在朝鲜的请求下,10月初,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

25日,志愿军利用“联合国军”尚未发现其入朝,正分兵冒进的有利时机,采用运动歼敌策略,给敌人以突然性打击,一举将其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接着,志愿军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创造有利条件,以运动战为主,并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避强击弱。在敌人机群狂轰滥炸中,志愿军克服交通线被毁、供应不足、气候寒冷等困难,英勇与“联合国军”周旋,连续4场战役告捷,围歼重创大批敌人,迫使“联合国军”从总攻击变成总退却。到1951年6月10日止,共歼敌23万人,其中美军11万余人,扭转了战局,双方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此时,麦克阿瑟被免职。23日,苏联提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交战双方予以接受。

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开始。美国为使朝、中在谈判中屈服,策划了夏季和秋季攻势。“联合国军”利用海、空优势实施以轰炸封锁交通运输线、切断中朝联军供给为目的的绞杀战和旨在制造疫区、企图削弱战斗力的细菌战。中、朝军队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由运动战为主转为阵地战为主。利用不同地形构筑坑道、修建野战工事,阵地防御和运动反击相结合,消耗、疲惫联合国军。在打小歼灭战的思想指导下,积少成多,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中国志愿军与后备军轮番入朝作战,空军得到苏联的支持,两年内歼敌72万人,其中美军近30万。

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议,历时3年多的朝鲜战争结束。

朝鲜战争确立了朝鲜半岛的军事分界线,这场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这次战争也极大地鼓舞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坑道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防御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攻防作战理论,喷气式飞机的运用为作战方式带来新气息。

猪湾事件

从1960年起,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开始在佛罗里达州和多米尼加、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地纠集古巴的流亡分子,对他们进行秘密训练。这些古巴流亡者被编成“2506”突击旅,下辖4个步兵营、1个摩托化营、1个空降营、一个重炮营和几个装甲分队,由何塞·佩罗斯·圣罗曼任指挥官。

1961年4月15日,在美国的策划下,古巴流亡分子驾驶美国B-26型轰炸机对古巴进行了两天的轰炸。两天后的黎明,美国中央情报局实施了推翻卡斯特罗政权的“十字军行动”,由1500名古巴流亡分子组成的“2506”突击旅从美国迈阿密的中情局秘密训练基地出发,跨海在古巴南部的猪湾登陆。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古巴占领一个临时机场,直到在美国的古巴流亡政府得以飞往古巴后,向美国发电请求援助。

对于这次行动,中央情报局使用的情报来源于想要推翻古巴政府的反政府人士,他们夸张了古巴国内的反政府情绪,而中央情报局也试图夸张他们的报告,来向当时刚刚上任的肯尼迪保证这次行动肯定会成功。美国于1998年解密的中情局文件显示,当时中情局对入侵古巴做了估计,认为如果派流亡分子登陆,会引发古巴国内起义。实际情况证明,他们的估计是错误的。

1961年4月,美国雇佣军偷袭古巴。古巴军队和民兵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高呼“誓死保卫祖国”的口号,与入侵的美国雇佣军展开了殊死搏斗。19日,古巴军民经过72小时的战斗,全歼了被包围在吉隆滩的美国雇佣军。

由于入侵计划没有保密,许多参战的流亡古巴人在迈阿密的酒店里,说他们将要参加入侵古巴的行动,入侵前从美国起飞的轰炸飞机也为古巴报了警,使卡斯特罗事先有了准备。当时的古巴军队刚刚赢得三年游击战的胜利,他们士气高昂,而且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刚一开始,古巴的空军就击毁了5架美国运输机和两艘弹药船,弹药不足成了入侵者失败的原因之一。

当年只有34岁的卡斯特罗在吉隆滩附近一座制糖厂临时改成的指挥部坐镇指挥,他几乎是在谈笑间指挥这场反击战的,他在下达一个又一个命令时还不时地开一下玩笑,没有丝毫紧张。他下令:“击沉所有船只”,并对亲密战友切·格瓦拉说:“现在我们真的在战斗了,胜利属于我们!”

卡斯特罗的军队成功击败了美国雇佣军的入侵。

在战斗中,流亡分子的登陆艇因频频触礁而倾覆,而美国人事先许诺的空中支持却不见踪影,而古巴空军击沉或赶跑了流亡分子的补给船。只用了72小时,弹尽粮绝的流亡分子已投降。

由于流亡古巴军无法守住“流亡政府”打算飞往的机场,因此这个流亡政府无法发出他们的“求援”。对肯尼迪来说,这样他也就无法下令让美国的海军陆战队介入。因此他不顾中央情报局的反对,下令中止了这次对古巴的入侵行动。在这一事件中,共有114名流亡分子被古巴军队击毙,1189人被俘。这些人在古巴监狱里生活了18个月,后来美国同意用价值530万美元的粮食和药品把他们换回美国。

肯尼迪事后认为,中央情报局向他提供的错误情报是导致这场灾难的原因。事实上,中央情报局事先就明白,没有美军的配合,古巴流亡分子根本不可能成功推翻卡斯特罗,但他们的这项评估肯尼迪却并没有看到。

中情局挑起这场事端,只是为美国出兵古巴制造借口,从一开始就没指望猪湾登陆计划成功。他们认为,只要行动开始,即使失利,肯尼迪也会同意投入美国军队。没料到,肯尼迪为了不让美国陷入与古巴的直接对抗,竟然顶住了中情局和军方的压力,在“2506旅”与古巴政府军血战面临失败之际,不仅没派出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还中断了对入侵分子的空中支持,从而使入侵者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所以,中情局和流亡古巴军认为,是肯尼迪导致了这场入侵的失败。

不过,中情局没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当纽约著名律师詹姆斯·多诺万作为肯尼迪总统的特使赴古巴与卡斯特罗就猪湾事件被俘人员进行谈判时,中情局让詹姆斯·多诺万为酷爱游泳和潜水的卡斯特罗捎去一件潜水服作为见面礼。多诺万并不知道,这件潜水服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上边染有致命的真菌。人一旦被这种真菌感染,皮肤就会逐渐烂掉,而且无药可救。可是,蒙在鼓里的詹姆斯·多诺万觉得这套潜水服不上档次,便自作主张在商店里另买了一套更贵重的潜水服,送给了卡斯特罗。

1976年10月6日,古巴455航班在航行途中爆炸,机上73人全部遇难。飞机是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飞往哈瓦那的,途中要在巴巴多斯加油。而炸弹就是在加油途中运上飞机的。为什么呢?因为有传言,卡斯特罗就在这架飞机上。在古巴安全部门的介入下,案件很快就被侦破了,两名嫌疑人都是猪湾事件的漏网之鱼。

猪湾事件发生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写信给美国总统肯尼迪,认为这场在古巴发生的“小规模战争”将在全世界引发连锁反应。他紧急呼吁肯尼迪停止对古巴的侵略,并声称,苏联准备向古巴提供反击侵略所需要的一切帮助。对美国来说,猪湾事件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也是一次政治上的失误,它促使了古巴进一步向苏联靠拢,最终导致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20世纪60年代,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进行,核威胁就像幽灵一样在世界各地游荡,威胁着人类的安全。核危机就是一柄由细线悬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任何一次对意外事件的错估,都有可能使破坏力极大的核战争降临人间。

1962年10月,在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导弹危机,它由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而美国坚决反对而引发的。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但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迄今为止,古巴导弹危机仍然被认为是人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它险些酿成一场核战争。

1961年4月,猪湾事件发生后,美国开始对弱小的古巴进行了全面的围堵,被逼入绝境的卡斯特罗不得不向苏联寻求援助。这对于赫鲁晓夫来说,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正想在拉丁美洲找一个立足点的苏联对古巴的处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切,苏联抓住这个机会,增加了对古巴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1962年6月,苏联和古巴签署了在古巴部署苏联核导弹的秘密协议,该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古巴接受苏联的24个中远程弹道导弹、24个先进的萨姆II型地空导弹发射器、42架米格战斗机和42架伊尔-28轰炸机,还有其他一些海岸防卫武器。这些武器由苏联人掌控,另外,苏联还派遣4.2万名军人驻扎在古巴境内。7月,苏联货船将几十枚导弹和飞机拆开装到集装箱里运往古巴,同时,3500名军事技术人员也陆续乘船前往。

按赫鲁晓夫的打算,在古巴部署核导弹要秘密进行,力争在美国发现之前做完这项工作。那样的话,即使被美国发现也无须害怕,因为它们已经有能力给美国以致命打击了。能将核导弹安在美国人的鼻子底下,赫鲁晓夫似乎出了一口恶气,世界的视角从此将从东半球转到了西半球。可是,他没有料到,一场轩然大波由此引起,战争危机同样也威胁到苏联。赫鲁晓夫企图险中求胜,他为美国出的这道难题也成为自己的难题。

自从猪湾事件后,肯尼迪就对苏联加强对古巴的军事援助忧心忡忡,日益不安地盯着苏联在古巴的军事部署,他还在许多公开场合警告苏联不要越界,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那样“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1962年10月14日,肯尼迪一早得到消息,美国一架U-2侦察机拍摄到哈瓦那西南部正在修建的中程导弹基地。通过这些照片,专家们很快确认,苏联已经在古巴部署了16-32枚核导弹。肯尼迪大为震惊,因为苏联曾表示不会在古巴部署核武器,中央情报局也向白宫报告说莫斯科不会这么干。现在U-2飞机的照片证明,他们受骗了。

部署在古巴的苏联导弹

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宣布实行海上封锁,并且要求苏联立即撤出核导弹。

约翰·肯尼迪对赫鲁晓夫的行为非常恼怒,他感到,这些苏联导弹造成的严重后果“比直接的威胁”更加危险,无视这些导弹,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这将有损他和美国政府在国内外的形象,激起公众的不信任。肯尼迪决定,一定要使苏联人明白美国为此不惜一战的决心。他认为:“如果我们想让朋友或对手相信我们的勇气与承诺,美国就不能容忍苏联的这种行径。”

1962年10月16日上午,肯尼迪召集紧急会议,所有人都认为,美国决不能被迫接受苏联部署导弹。美国要做的是如何在不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情况下,移除苏联的导弹。肯尼迪和他的幕僚们终于决定,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

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广播讲话: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这一行为已经构成了对所有美洲国家和平与安全的明显威胁,美国对此绝不会听之任之;我已经下令封锁古巴,并对一切正在驶往古巴的船只实行严格的海上隔离,苏联必须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进攻性武器。

与此同时,美国摆出一副核大战的样子,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18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美舰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个弧形,封锁了古巴海域。与此同时,美国导弹部队全部奉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导弹在发射台上听候指令,战略轰炸机也携带核弹升空,世界各地的美军基地也进入战备状态,一时间,核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加勒比海上空,整个世界危在旦夕。

肯尼迪呼吁克林姆林宫里的对手赫鲁晓夫,立即“停止并取消这种秘密的、鲁莽的、挑衅性的行为”,“把世界从毁灭的深渊中挽救回来”;并警告赫鲁晓夫:“从古巴发射的任何导弹都将被认为是苏联向美国的袭击,必将招致美国对苏联的全面报复。企图闯越封锁线的任何船只,都将被美国海军击沉。”

美国如此强硬的态度着实让赫鲁晓夫吃了一惊,在肯尼迪打出他的“王牌”之后,苏联政府马上做出了反应,苏联发表声明,苏联将按照9月2日达成的苏联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的协议,继续用核武器“援助”古巴,并坚决拒绝美国军舰的拦截。苏联指责美国实行海上封锁是史无前例的海盗行为,是朝着热核战争走去,同时表示,如果美国敢于发动战争,那么苏联将进行最猛烈的回击。赫鲁晓夫认为,美国的海上封锁只是虚张声势,它不可能真的进攻古巴,所以他命令苏联舰只继续向古巴挺进,不要害怕美国的海上封锁。

1962年10月26日,美苏双方到了剑拔弩张的阶段。美国军舰在空军的配合下,拦截进入“隔离区”的苏联船只。为了谨慎从事,美海军精心挑选了一艘苏联包租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的货船加以拦截和检查,以便吓唬住苏联,又不引发直接冲突。在美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赫鲁晓夫改变了主意。他立即命令那些正向古巴行驶的舰只掉头返航,并致电美国总统肯尼迪,希望能够寻找解决这次危机的可行方案。

10月26日晚,肯尼迪收到赫鲁晓夫的一封长信,透露了谈判的可能性,他说只要美国结束海上封锁,并不再进攻古巴,局面会迅速改善。肯尼迪在回信中向赫鲁晓夫提出正式的建议:苏联在可核查的条件下撤出所有部署在古巴的设施,并保证不再运进,美国将取消封锁,并保证不入侵古巴。如果苏联撤走在古巴的导弹,美国将在4?5个月内从土耳其撤出导弹。

11月20日,苏联撤走了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并且拆除了全部导弹基地,在联合国进行核查之后,运回本国。美国同时也宣布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在外界认为核战争一触即发之际,美苏达成妥协,古巴导弹危机宣告结束,加勒比海又平静了下来。

但是,美苏的相互妥协并没有征求古巴政府的意见,因此引起古巴政府的不满。在整个古巴导弹危机中,古巴对美国的立场要比苏联强硬得多。古巴坚决不同意撤出导弹,但在古巴的强烈反对下,赫鲁晓夫还是这样做了,古巴感觉被忽视、被背叛了。格瓦拉对此说:“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米高扬对此回答说:“我们看见你们准备漂亮地死去,但我们相信这不值得漂亮地死。”

越南战争

越南原为法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军占领。日本投降后,胡志明在河内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法国为恢复其殖民统治,发动了侵越战争。越南人民打败了法国侵略军。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越南北方获得解放。而在越南南方,美国扶植建立了吴庭艳傀儡政权,并于1955年成立“越南共和国”,吴庭艳任总统兼总理。吴庭艳上台后,5年内残害革命者8万余人。在越共的领导组织下,1960年12月20日,以越共为核心的人民解放武装力量组建起来。1961年5月,开始了越南人打越南人的“特种战争”。1962年2月,美国在西贡设立军事司令部,由保罗·哈金斯将军指挥。1963年1月,美荻省丐礼县北村击伤、击落美直升机15架,到年底,共打死打伤美军2000余人,南方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1963年11月,美国策划政变,杀死吴庭艳。1964年初,“特种战争”宣告结束。1964年8月5日,美国借口其驱逐舰“马多克斯”号在越南领海被北越鱼雷袭击,制造了“北部湾事件”。美军开始对北越义安、清化、鸿基等地进行连续空中轰炸,企图以“逐步升级”的局部战争取代原来的“特种战争”,以挽回败局。接着,美军实行焦土政策,对北方进行大规模的轰炸,对南方不断增兵。

越战期间,美国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药,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投弹量的总和,这场战争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中印半岛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场景随处可见。

1972年6月,美军一颗凝固汽油弹误投到南部壮庞村所造成的令人惨不忍睹的景象。

越南群众极其愤怒,他们采用奇袭战、游击运动战、伏击战,围点打援,给美军及伪军沉重打击,歼灭美军6000余人。

1968年1月30日,越南南方人民武装开始对大中城镇进行攻击,对西贡、岘港、顺化等64个城市展开全面的“新春攻势”。45昼夜的激战,赢得了新春大捷。美军虽然拥有各种兵种54.5万人,但在战场上完全陷入被动防御。

1968年3月11日,美国被迫提出和谈。企图一面和谈,一面继续增兵,搞战争升级。越南军民的顽强反击,使计划屡遭失败。美国总统尼克松上台后,迫于国内及国际压力,不得不调整侵越政策。

1973年1月27日,美国被迫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宣告结束其在越南的军事行动。主要内容:美国和其他国家尊重越南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协定签字后60天内从越南南方撤出全部美国及其同盟者的军队和军事人员,不干涉越南南方的内政等。

1973年1月,《巴黎协定》签订,美军被迫撤出越南南方。1975年春,越南军民对西贡政权发动总攻,于4月30日解放西贡,5月1日解放整个南方。

水门事件

尼克松曾经说过,自己的政治寿命没有多长,如果连任的话,也只有8年。他连任了,却因为“水门事件”又中途下了台,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导致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是发生在水门大厦的一场“窃听”事件。水门大厦是一座外部造型独特、内部装饰华丽的高级旅馆,可兼作办公室和公寓之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就设在该饭店的六楼。

1972年6月17日深夜,也是美国总统换届竞选的前夕,5个秘密进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办公室的人被警察发现并逮捕。

从现场可以看出,这5个人试图在办公室中安装窃听设备和拍摄民主党选举运动计划的文件。令警察惊奇的是,在这5个人当中,居然有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

事情发生时,尼克松总统正在佛罗里达州度假,他的新闻秘书罗恩·齐格勒认为这件事不过是“三流盗窃未遂案”,还说“有人可能试图夸大这件事”。事态的发展果然如齐格勒所料,这个“三流盗窃案”发生几天之后,《华盛顿邮报》不断报道此案,把原先的非法闯入描述成一场政治间谍和政治破坏活动,其目的不啻是告诉人们:水门事件不仅与“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有牵连,而且与白宫顾问班子、与尼克松总统也有某种若明若暗的关系。于是,原属一般刑事案的水门事件在不知不觉中被推上了政治舞台。

《华盛顿邮报》还登载了一幅漫画,画中一名保安正把一个窃贼扔出民主党总部,一旁的总统尼克松、司法部长克兰丁斯特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主席约翰·米切尔在观望,画面下方的说明文字写道:“会是谁想出做这样一件事?”

在5个人被捕后几天,前白宫助理霍华德·亨特和“争取尼克松连任”委员会顾问约翰·迪恩也受此事的牵连。受到指控并被判入狱的七个人,由于与尼克松有不同寻常的关系,引起了包括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克文在内的许多人的怀疑,他们认为尼克松有所隐瞒。麦克文希望水门事件能成为他获胜的筹码,为此他对尼克松提出指控。

“水门事件”发生后,在电视直播中,尼克松尽力为自己辩解。

民主党一口咬定水门事件是一桩颇有来历的政治丑闻,而共和党不仅矢口否认,反而谴责对手无中生有,故意制造政治事端。在吵吵嚷嚷中,华盛顿地区法院决定受理水门盗窃案,并立即开庭审理。1973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首席法官赛里卡主持审讯7名被告,但被指控的7人在法庭上均守口如瓶,滴水不漏。

事情发生后,尼克松在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否认这个事件和自己有任何瓜葛,并信誓旦旦地向美国公众表示:“白宫班子和本届政府中,没有一个人卷入这一荒唐事件。”

尽管民主党及亲民主党的舆论竭力想把水门事件与尼克松挂上钩,但由于尼克松第一任期的政绩口碑甚好,所以一般民众都把报刊上揭发尼克松的报道只看作是别有用心的政治宣传,在11月的大选中,尼克松以压倒性优势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麦克文,获得连任。

尼克松虽然获得了连任,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新闻界还在就此事不依不饶地进行报道,而民主党占优势的国会也决定成立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对总统竞选活动进行彻底调查。

让尼克松烦恼的事终于发生了。1973年3月23日,詹姆斯·麦科德为逃脱法律制裁,开始吐露秘密,告发他人,在法庭上将白宫法律顾问约翰·迪恩给抖了出来,说自己闯入水门的行为是受白宫指使,还说白宫曾对7名被告施加压力,要他们认罪并保持缄默。在得知自己的罪行可被判四十年徒刑时,为了将功赎罪,约翰·迪恩向检察官做了交代:尼克松对此事件的真相十分清楚,尼克松本人就此也被卷入了此案的策划。

为了挽回局面,尼克松再次发表声明,表示事先不知道水门事件,事后也没有任何阻挠调查的行为。然而,一枚更大的定时炸弹爆炸了,尼克松曾让助手在白宫办公室安装了一套非常隐蔽的声控录音设备,他万万没想到,正是这套声控录音设备记录了他与高级助手霍尔德曼的一段密语,成为他参与“水门事件”的有力罪证。当“水门事件委员会”得知白宫办公室里有录音设备后,要求尼克松交出有关的录音带。

这对尼克松来说是灾难性的,在公众的压力下,尼克松只好将录音带交给司法机关。但调查人员发现,录音带中一段长达18分钟半的录音记录被抹掉,而这段录音记录了1972年6月20日尼克松首次与助手讨论“水门事件”的谈话。水门事件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发出传票,要求尼克松必须交出完整的录音带。这种针对总统的强制性司法命令在美国宪政史上实属首次。

尼克松以“总统行政特权”和涉及“国家秘密”为由,对该命令置若罔闻,考克斯随即上诉联邦最高法院,结果法院裁决:总统也要受法律的约束,必须交出有关的录音带。

恼羞成怒的尼克松立即要求司法部长理查德森将考克斯解职,但理查德森拒不领命,表示宁可辞职,也不能照此办理,副部长威廉·拉克尔肖斯也以同样理由辞职。最后,司法部第三把手、副总检察长罗伯特·博克宣布:水门事件特别检察官的办公室予以撤销,其工作由司法部接手。

尼克松滥用行政权力来维护自己,招来国民严重指责。美国各电视网立即中断正常节目,向美国公众报告这一爆炸性新闻。全国广播公司评论员约翰·钱塞勒指出:“今晚是我国处于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宪法危机之中。这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事件,连我国整个历史上发生过的最严重的事件都不能望其项背。”而理查德森则惊呼:“一个法治政府已经濒临沦为寡头独裁政府。”

舆论将尼克松与希特勒相提并论,连宗教界和原先支持尼克松的出版物都愤怒地指责尼克松,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不得不把全部磁带交给了新任命的特别检察官贾瓦斯基。其中一盘录音带上清楚地记录着水门事件发生后6天,尼克松指示他的助手,让中央情报局阻挠联邦调查局调查水门事件,这是尼克松掩盖事实真相的铁证。尼克松此举激起了民众的公愤,舆论界更是一片责难声。

1974年7月8日,最高法院以八票对零票通过了对尼克松不利的裁决。与此同时,国会也呼吁要对他进行弹劾,尼克松政治生涯遭到致命的一击。大势已去的尼克松于8月7日在给霍尔德曼打电话,告诉他已决定辞职时说:“我简直得不到国会的政治支持,而我要继续担任总统是需要这种支持的。我不能眼看着由于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弹劾审判,使国家陷于分裂,我们的对外政策遭到破坏。”

1974年8月8日晚上,尼克松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面对公众,尼克松无奈地作出了如下演讲:“我希望我的这个举动能加速美国急需治疗的进程,我对这些日子所发生的事件可能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深表遗憾,我要说的是,如果我的一些判断错了,有些的确是错了,我的初衷也是认为它们对国家有利才这么做的……明天中午,我将正式辞去美国总统的职务。到那时,副总统福特将在这间办公室宣誓就任总统。在回想起我们对美国再次升起的高度希望时,我感到极大的悲伤。”

第二天,尼克松被迫宣布辞去了总统职务,“水门事件”也成为美国历史上被揭露出来的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尼克松辞职后,继任的总统福特宣布:“赦免前总统在任期内的所有过失”,此举使尼克松免于遭受刑事起诉和审判。

由一个窃听事件发展到宪政问题,继而导致总统下台的“水门事件”成为政治丑闻的代名词。在这次事件中,权倾一时的总统为何会服从于手无寸铁的法院?这取决于美国的制度。

美国是三权分立,各管一摊,因此尼克松在拒绝法院“强制传票”时,正是借此理由。他强调总统拥有“行政特权”,没有听命于法院的义务。但最高法院最终判定:总统或者行政部门虽在其领域享有特权,然而一旦延伸至司法或者宪法领域,解释权和裁决权在法院,总统也不例外。而媒体在整个事件中的推波助澜也是尼克松下台的重要原因。

既然有空间,自然是0元购最香了中国通史修炼五千年居然就过去三天黑道风云杜月笙二战全史国民党去台高官大结局罪生花汉家天下(共4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