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你不可不知的美国史 > 第四章 自由与奴役

第四章 自由与奴役(1/1)

——美国南北战争

约翰·布朗起义

“在我成为奴隶之前,我宁愿将自己埋葬在坟墓,让我的游魂回归故里,寻找我的上帝,那时我将获得拯救。”这是南北战争期间美国黑人奴隶们常唱的一首歌,歌词反映了他们悲苦和无助的心境。

独立后的美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北方各州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而南方各州仍然保留着奴隶制度。在南方的种植园里,有300多万黑奴,他们当牛做马,戴着脚镣在种植园里摘棉花,每天都要干18?20小时的活儿。毫无人身自由的黑奴经常遭到奴隶主的毒打,他们像牲口一样在市场上被买卖。

惨无人道的奴隶制度受到许多正义人士的反对,在美国兴起了强大的废奴运动。由于逃亡比武装暴动更为切实可行,他们组织许多秘密联络点,帮助黑人奴隶逃往北方废奴诸州,这种办法被称为“地下铁路”。19世纪50年代,每年大约有1000名奴隶逃向北部诸州、加拿大、墨西哥。尽管逃亡者必须面临种种危险,但是,在很短的时期内,逃亡者就达数千人。

野蛮残酷的奴隶制度也曾激起强烈反抗,黑奴们逃离种植园,杀死监工,焚烧种植园,甚至举行武装起义。1811年,在新奥尔良附近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奴隶起义。近500名奴隶在安德里少校的种植园举行暴动后,联合发动起义,他们杀死了安德里少校和他的两个儿子,然后向一个又一个种植园进军,人数不断增加。最后,在联邦军队和当地民团武装的攻击下,66人当场战死,16人经审判后被行刑队枪杀。而1859年爆发的约翰·布朗起义,将废奴运动推向高潮。

约翰·布朗

约翰·布朗不是黑奴,他出生于康涅狄格州一个白人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坚决的废奴主义者,他的家就是“地下铁路”的一个中转站。因此,他从小就对蓄奴制深恶痛绝。长大后,他耳闻目睹黑人奴隶的悲惨遭遇,想帮助黑人获得正当的待遇。1837年,约翰·布朗公开发誓:“在这里,在上帝面前,在这些见证者面前,从我一生的这时起,我将我的生命献给废除奴隶制度的伟大事业!”

1856年5月下旬,约翰·布朗与他的4个儿子及其他废奴主义者在堪萨斯的波托瓦托米镇杀死了5名支持奴隶制度的白人,史称“波托瓦托米惨案”。1858年,约翰·布朗组建了反对奴隶制游击队,一共有22名男子,其中包括5名黑人及他的3个儿子,他自任总指挥,并宣布建立收容逃亡奴隶根据地。随后,他们开始筹集资金,准备实施大规模的反奴隶制起义。

在弗吉尼亚州残忍地镇压了声势浩大的纳特·特纳起义后,南部诸州的内部防范制度变得更加严密了。也许,只有外来者才可能有希望发动一场起义。约翰·布朗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巨大勇气和坚强决心的白人,他制订了一个庞大的计划:首先袭击弗吉尼亚州哈珀斯渡口的联邦军械库,然后发动南部所有的奴隶起义。

·黑人奴隶制种植园·

英国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当中,南部殖民地土地肥沃,气候炎热,适宜稻米、烟草、蓝靛叶生长,种植园经济发达。种植园主大多数是欧洲的封建贵族,开始时,他们役使着大批契约奴隶(因贫困而卖身的欧洲劳动者或由欧洲流放到美洲的罪犯)。后来,由于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契约奴隶已不能满足需要,种植园主逐渐把奴役的主要对象转向非洲黑人。自16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将第一批黑人掠到美洲卖为奴隶开始,到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时,北美13个殖民地的黑人已占全部人口的20%。种植园主不给黑奴以任何权利,让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每日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以上。由于繁重的劳动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大多数身体健康的奴隶,六七年间便被折磨死。黑人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是应欧洲市场对经济作物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1859年9月,约翰·布朗在弗吉尼亚西部的哈珀斯渡口附近的马里兰租了一个农场,他的目标就是哈珀斯渡口。哈珀斯渡口位于马里兰州同弗吉尼亚州的交界处,既是波托马克河和申南多亚河的汇合处,又是南北交通要道。它的周围是群山、沼泽和丛林,地势十分险要。更重要的是,那里还有一个很大的军械库。约翰·布朗计划占领军械库后,将武器分发给闻讯前来的黑奴及其他废奴人士,他估计约有250?500人会参加他领导的这次起义。

在行动前,约翰·布朗曾要求著名的废奴主义者道格拉斯参加他的行动,但被他婉言谢绝了。道格拉斯考虑到获胜的可能性不大,坚决反对起义计划,但是,他还是佩服布朗这个身体瘦弱、面容憔悴、满头白发的60岁老人。

道格拉斯对布朗说:“你们不仅进攻弗吉尼亚,而且也进攻联邦政府,因而你们会引起全国反对你们。而且你们正在进入一个很完善的钢制的捕机中。一旦进去,你们就休想活着出来。你们将受到包围,逃出来是不可能的。”但约翰·布朗还是坚持计划不变。虽然道格拉斯这次未直接参加布朗的起义,但还是为他提供了经济帮助。在布朗起义失败后,道格拉斯逃到了加拿大。

约翰·布朗成为美国废除奴隶制度的一面旗帜。

10月16日夜间,约翰·布朗留下3人看守农场,等待命令,率领其余18人袭击哈珀斯渡口。开始时他们很顺利,很快攻占了军械库,并逮捕了几个种植园主。不过,事件的发展果然不出道格拉斯所料。第二天,他们就被当地的民兵包围了。不久,附近的100多名海军陆战队队员也在罗伯特·李上校的率领下很快赶到,与不到20人的起义者展开了激战。起义者用军械库作为防御工事,但很快他们据守的房子就被攻占了,约翰·布朗的手下有10人在战斗中被打死,其中包括他的2个儿子,破门而入的一名海军陆战队上尉用剑刺伤并抓获了布朗。

10月25日,重病在身并且受伤的布朗在弗吉尼亚查尔斯城受审,杜波依斯在《约翰·布朗》一书中写道:“这位老人满身血污,几小时前遭受的创伤已使他半死。他躺在冰冷而肮脏的地板上,由于连续55个小时没有进食和睡觉,他的神经受到了伤害。他的眼前总是浮现着死去的2个儿子的尸体,7个被害同伴的尸体也隐隐欲现。妻子与痛失亲人的家属神情颓然地倾听着审判。想到自己一生的梦想随着这场举事失败而化为云烟,他的心情十分沉重。”

废奴派多方设法帮他越狱,均遭到约翰·布朗的拒绝。11月2日,法庭以图谋串通奴隶举行暴动、叛逆谋杀罪为名,判处约翰·布朗死刑。在临赴绞刑架之前,他挥笔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我现在清楚地知道,罪恶土地上的暴行只有用血来洗净。”

12月2日,约翰·布朗在查尔斯城从容就义,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托马斯·杰斐逊“自由之树必须用暴君的血来浇灌”的名言。在约翰·布朗殉难的那一天,北方许多地方举行了游行示威,教堂也鸣钟为他祈祷。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本人并不是一个行动主义者,但他对处死约翰·布朗的看法是:“他使得绞刑架如同十字架般神圣。”

约翰·布朗死后两年,美国就爆发了旨在推翻南部奴隶制度的南北战争。在南北战争期间,《约翰·布朗之歌》广为流传,而在其基础上改编的《共和国战歌》,则成为内战时激励北方军队的战歌。在南北战争最后的几个月里,北方军的士兵们高唱“约翰·布朗的精神引导着我们前进”的歌曲,势如破竹,赢得了内战的胜利。

约翰·布朗试图以暴力手段解放黑奴及废除奴隶制度,在当时及后来的历史学家中都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对于废奴主义者来说,约翰·布朗是英雄,是一个为了信仰而杀身成仁的勇士;而不赞同暴力做法的人则认为他是邪恶的化身,是一个杀人犯和疯子,甚至有人认为,他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恐怖分子。

但现实是,南方的奴隶制最终还是被北方暴力推翻,而且后者的暴力规模是约翰·布朗遥不可及的,区别在于,后者的暴力是以政府的名义。

“最大的美国人”

在美国历史上,有两位最受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一位是乔治·华盛顿,一位是亚伯拉罕·林肯。华盛顿赶走了英国统治者,建立了美国,是美国的开国之父;林肯进行了南北战争,消灭了南方的叛乱分子,避免了美国的分裂,同时,他还解放了黑奴。美国许多书籍在谈到林肯时,都称他是“最大的美国人”。不幸的是,在1865年4月14日,即南军投降后的第5天,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观看演出时遇刺身亡。

1858年,林肯在竞选活动中说:“让我们抛弃这样的诡辩吧,所有低劣的种族及其人民,理所当然应当低人一等。让我们抛弃所有这一切,各地的人们都要团结一致,我们应当站起来宣告:所有人生而平等。”

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当选总统,面对为奴隶制辩护的各种论调,林肯一针见血地指出:“尽管一大堆接着一大堆的书被写出来以证明奴隶制度是美好的事情,我们却从来没有听说有一个人愿意他自己当奴隶以便得到它的好处。”同时,林肯对于奴隶制带来的南北分裂的局面十分担心,他在演讲中提出,一半奴隶制、一半自由制的政府是无法存在的,就像一个分崩离析的家庭是难以维持的一样。

林肯的当选令美国南部的奴隶主们惶恐不安,1860年12月,南方的南卡罗来纳州率先铤而走险,宣布退出联邦,接着密西西比、佛罗里达等6个蓄奴州也相继脱离联邦。1861年2月,这些州宣布成立一个“美利坚联盟国”,推举大种植园主杰弗逊·戴维斯为总统。此后不久,弗吉尼亚、阿肯色、田纳西及北卡罗来纳四州脱离了联邦,加入“南部同盟”,叛乱州达到11个。此外,处于南北边界的马里兰、密苏里等几个蓄奴州虽然还在联邦内,却在南北之间摇摆不定,形势十分危急。

图为戴维斯在蒙哥马利就职典礼时的盛大情景。临时政府成立后还通过了一个临时宪法,宪法坚持奴隶制度,并且声明如果各州获得了新的领土,可以扩张奴隶制,同时宣布各州享有很大的自治权力,有独立行动的资格。

林肯虽然旗帜鲜明地猛烈抨击奴隶制度的道德基础,然而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他却行动谨慎。他认为:“奴隶制度建立在不公正和有缺陷的政策之上,但是,颁布废止奴隶制度的宣言看来只会增加而不是减少其灾难。”林肯公开表示自己不愿意废除《逃奴追缉法》。他给一位朋友写信说:“我承认我憎恨追捕那些可怜的人,但是我咬紧牙关,保持沉默。”

这时的林肯还在幻想通过妥协保持联邦的统一,为使南部各州重新回到联邦中,他做出了尊重各州的奴隶制和执行《逃亡奴隶法》的保证。经过多年的政治生活磨炼,林肯已成为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在他的心目中既要废除奴隶制,又要维护联邦的统一。但南部同盟给联邦政府的回答便是战争。3月4日,南方邦联军先发制人,攻占了萨姆特要塞。林肯的和平梦破灭了,他只能背水一战。

内战之初,北方在军事上连遭失败,连首都华盛顿也险些被叛军攻破。随着战争变得愈来愈激烈,伤亡人数日益增多,人们对获胜也愈感绝望。这时林肯才意识到,之前一直小心翼翼避开的废奴议题,日渐成为影响战争进程的重要因素。在南方,大量黑人奴隶被使用到战场上的各种劳役中,这些黑奴负责生产和存备食粮、修复铁路、在农田与工场中作工、运输船只、挖矿、建筑防御工事以及从事看护工作和一般劳工,倘若让他们获得自由,就能大大削弱南方的战斗力。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残忍的事件之一,在总数3000万的人口中,双方死亡近60万人。战斗越来越惨烈,尸体堆积如山,厌战情绪也与日俱增,南部的400万奴隶成了无论哪一方都可用来发挥巨大作用的潜在力量。

林肯总认为,只要他一天不宣布废除奴隶制,那么南北方就有和谈的可能。但是现在看来,和谈是不可能了。为了赢得战争,1862年7月22日,林肯在白宫向内阁成员宣读了经他反复推敲思考过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如果南部诸州在4个月内不停止叛乱,北方就要采取军事行动;如果南方继续反抗,北方就要解放南方的奴隶;向北方投诚的南方各州,可以不对奴隶制度作任何变动。

1863年1月1日上午,《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正式颁布,它宣称:在那些仍在继续与联邦交战的地区,其奴隶可以获得自由,但宣言对这些地区之外的奴隶只字未提。尽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有其局限性,但它还是鼓舞了那些反对奴隶制度的力量。

在这份后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的文献之一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里,他以美利坚合众国陆海军总司令的身份宣布,所有在各个叛乱州的奴隶都将“从今往后永远地”获得自由。据此,南方350万世代为奴的黑人从此获得自由。在欢呼声中,林肯站在白宫阳台上,以一种复杂的心情说:“我只能相信上帝:我没有做错。现在该是让整个国家以及整个世界对这份宣言做出评价的时候了。”

消息传到南方后,成千上万的奴隶逃离种植园,并报名参加北方的军队,在密西西比、阿肯色和肯塔基,奴隶不仅摧毁了种植园,甚至还接管了种植园,当时有20万黑人加入了陆军和海军,此举从根本上瓦解了南军的战斗力和经济基础,也使北军得到雄厚的兵源,对扭转南北战争的战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南方的奴隶主们称为“美国历史上最惊人的政治犯罪”。历史学家詹姆斯·麦克弗森指出:“没有他们的帮助,北方不能像现在这样赢得这场战争,也许它根本就赢不了。”

林肯此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果敢,他行使了开国者们所不敢想象的权力,他扩充军队,封锁南方海岸,筹措战争经费,这些都是在国会授权之前就先付诸施行了。虽然有人大骂他是独裁者,但他对此毫不理睬。后世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林肯不是如此果决,美利坚合众国可能永远陷于分裂。

葛底斯堡首日战况图

1863年7月,双方在华盛顿以北的葛底斯堡展开了内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双方激战了三天三夜,北军重创南军,使南军损失了3.6万人,从此北军开始进入反攻,而南军只有防守了。这年的7月4日,北军又在维克斯堡大获全胜,困守要塞的南军弹尽粮绝,被迫投降,北军这一次俘虏叛军2.9万人。紧接着,北方军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猛追击叛军。

1865年初,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加。3月,南部邦联总统戴维斯也签署了《黑人士兵法》,规定征募入伍的奴隶,经由他的主人和他所在州政府的同意,可以获得自由。但是,还没等到该项法令取得明显的效果,战争已经结束了。

1865年4月8日,罗伯特·李与格兰特在马托克斯举行谈判。

南北战争被称为继独立战争之后的美国第二次革命,林肯成了黑人解放的象征。由于林肯的卓越功绩,他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1865年3月4日,林肯第二任就职典礼,总统就职典礼又一次赶上雨天。宾夕法尼亚大街上挤满了人,其中缺胳膊断腿的伤兵们让人们时刻不能忘记战争的残酷。战争就要结束了,南方邦联将永久成为历史。林肯在就职演说中强调这场战争是上帝因为存在奴隶制而对美国的惩罚,现在奴隶制灭亡了,希望美国能够尽快出现和平,并呼吁宽恕。

4月2日,格兰特发起总攻,罗伯特·李将军撤退,里士满全城大乱,次日,北军先锋——一支黑人骑兵部队进入里士满,4月9日,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率残部2.8万人在阿波马托克斯小村向格兰特投降,历时4年的南北战争终于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结束。

人人生而平等

奴隶制度是怎样的?不是亲身经历的人,根本无法形容它。从前曾为奴隶的约翰·利特尔这样写道:他们说奴隶幸福而快乐,因为奴隶经常发出笑声。白天,我和另外三四个人已挨了200次鞭打,我们的脚上还戴着脚镣;而到了夜晚,我们还得在镣铐的“嘎嘎”声中唱歌跳舞,逗别人哈哈大笑。我们是得快乐一点!但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压抑痛苦,以免心灵彻底破碎:千真万确!我们能不过得很快乐?你看,我们不是在自娱自乐——我们不是戴着脚镣、手铐还在跳舞吗!

在全世界早已摈弃了奴隶制度之后,以自由平等自诩的美国,竟然将这种制度延续了长达200多年,这实在是莫大的讽刺,可是在当时,它别无选择,废除奴隶制就意味着牺牲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国家随时有分裂的可能。

建国初期,美国南方各州已经有300万的黑奴,他们是种植园经济的主要劳动力,也是种植园主可以继承、买卖的私有财产。南方各州制定的《奴隶法典》明文规定,黑人奴隶是种植园主的私人财产,被古代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称为“会说话的工具”,生杀大权完全操纵在他们的“主人”手中,如果黑人忍无可忍尝试逃亡,那么他可以被随意逮捕,如果逃亡的黑奴试图拒捕,那么等待他的只有死。

奴隶的子孙后代也世代为奴,主人为了牟取暴利有时会把一个奴隶的丈夫、妻子或孩子卖掉,这对被拆散的家庭成员意味着什么?这种统计能记录得下来吗?1858年,一个名叫阿布里姆·斯克里文的奴隶被主人卖掉,他写信告诉妻子:“请代我孝敬父母双亲,请代我向他们道别。如果今生今世我们不能相见,我希望我们能在天堂相见。”

图中一个白人农场主双手交叉,冷冰冰地监督着数名黑人奴隶在田间从事重体力劳动。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不少人主张废除奴隶制,甚至在制宪会议也提及这个问题,但因南方各州阻力太大,而暂时搁置,留给后人解决。北部和中部的奴隶制相继被废除,但在南部却保留下来。在林肯上台之前,美国政府采取了退让和妥协的政策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在有关道义和利益之间的选择问题上,美国政府放弃了道义,选择了利益。

美国著名的废奴运动黑人演说家道格拉斯曾在他的自传中回忆了幼年时期关于自己社会地位的想法:为什么我是奴隶?为什么有些人当奴隶,另一些人却当主人?有没有一个时代不是如此?如何才能达到那样的时代?我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我非常强烈地向往,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这种强烈信念是我的人性与生俱来的理想,它是奴隶制度的天敌,奴隶制度即使动用所有的力量也不可能使它销声匿迹。

1852年7月4日,道格拉斯应邀在罗切斯特的美国独立纪念日集会上演讲说:“公民们,同胞们,对不起,请允许我问一声:为什么今天叫我在这里发言?你们的国家独立与我以及我所代表的人们有何相干?你们的7月4日对美国黑奴有何意义?”

道格拉斯的情绪代表着美国黑奴的普遍情绪,他们不仅对奴隶制度深恶痛绝,甚至连对美国的国家品格都表示怀疑,正如道格拉斯所说:“不论你们走到哪里,不论你们在哪里寻觅,游遍旧大陆的所有君主国和专制国家,踏遍整个南美洲,收集所有残忍的记录直至穷尽;然后把你们的调查结果与美国每天发生的事作个比较,你们会得出与我一样的结论:在令人发指的野蛮和厚颜无耻的伪善方面,美国的确是举世无双!”

政府的妥协使得部分民众对政府彻底失去了信心,当奴隶贩子们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悬挂美国国旗将一船又一船黑奴私运来美国南方的时候,废奴运动也在北方迅速兴起。无论是在讲台上、报纸上,还是在“地下铁路”线上,白人废奴主义者都做了勇敢而富有开创意义的工作,而黑人废奴主义者虽然得不到言论和出版的自由,但他们仍然是反对奴隶制度运动的主力。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重制本,现存于俄州辛辛那提的国家地下铁路自由中心。

在19世纪50年代,奴隶制已经成为美国社会最尖锐的矛盾,联邦甚至走到了分裂的边缘。美国朝野有识之士忧虑重重,他们感觉到一个巨大的危机已降临在美国的头上。林肯在一次演说时指出:“照我看来,对奴隶制的鼓吹要直到一场危机的降临和蔓延才会了结。‘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认为这个政府不能在半奴隶制半自由的状态下长存。我不希望这个国家分崩离析——我不希望这个家庭灭顶倾覆,我确实希望它结束分裂的状态。”

·三K党·

三K党是美国迫害黑人的种族主义恐怖组织。三K是英文“KU KLUX KLAN”的缩写。美国内战结束,南部出现了许多迫害黑人的恐怖组织,以各种方式进行破坏,企图实行复辟。三K党便是其中最凶恶、最野蛮、规模最大的一个。它由南部奴隶主于1866年在田纳西州秘密成立,很快蔓延到南方的十几个州,成员主要是前南部联盟军官等种族主义分子。它把野蛮与近代的组织方式结合在一起,针对的对象主要是黑人,但北方白人和共和党人也经常受到迫害,其杀人的手段和暴行惨不忍睹。三K党发展起来后,逐渐被南方民主党所控制,成为南方种植园主进行阶级报复的工具。1871年,联邦议会通过《取缔三K党法案》,并授权总统以武力实行镇压,致使其活动有所收敛。三K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扩大到北方。

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当选总统,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南方蓄奴州纷纷独立,于1861年2月组成邦联政府,戴维斯任总统。4月12日,南部邦联的军队首先向南卡罗莱纳州的萨姆特要塞开炮,内战打响。此时战场上的双方士兵都说着同样的语言,双方指挥官们常常发现对手就是西点军校的老同学。

战争开始时,摆在林肯面前的局势似乎非常有利:北方资源丰富,工业发达,人口达2100万;南方工业落后,人口只有900万,其中包括350万黑奴。北方有发达的工业,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丰富的粮食,而南方几乎没有工业,铁路也很少。但战争有时候不完全按照力量对比的逻辑进行,未经严格训练的北军被装备及训练都较精良的南军击败,在南方联盟内部充斥着“向华盛顿进军”的喧嚣。而林肯任用的将军不甚得力,北军连连受挫,败于罗伯特·李将军之手。

罗伯特·李将军是美国杰出的军事家,他在美墨战争中表现卓越,并在1859年镇压了约翰·布朗的武装起义。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他是美国南方联盟的总司令。

林肯政府在内战初期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恢复南北的统一,担心触动奴隶制度会把一些边境奴隶州推向南方叛乱者一方,从而失掉边境诸州这个重要的战略地区。由于北方政府不肯宣布解放奴隶,在内战第一阶段,北方在军事上连遭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林肯也意识到解放奴隶的必要性。1863年元旦,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解放黑奴,允许黑人参加北方军队,消息传到南方后,成千上万的奴隶逃往北方。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广泛赢得人心,对不人道的旧制度施以毁灭性的打击,数以百万计的奴隶成为自由人。许多被解放的黑奴加入北方军,使北方军的兵源大为充实,而大批的黑奴从种植园逃跑,使南方的生产大受影响,经济力量渐渐难以支撑战争需要。用罗伯特·李将军的话说:“在一个团内,只有50人脚上的鞋还可以穿一阵,最近执行警戒任务的一个旅,由于鞋子和被褥不足,不得不把许多战士留在营房内。”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发表,使战争增添了更多的道义色彩,在英国,美国的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写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在这里帮了我们大忙,比过去所有军事上的胜利和外交谈判的作用都大得多。在英国,宣言惊人地几乎使人们都站到我们这一边来。”任何一个摇摆不定的欧洲强国都不敢背负不义的罪名去支持南方,即使有的国家对南方抱有好感。

打开密西西比河的钥匙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最大的河流,它河宽水深,有优良的航道,被称为“众河之父”。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密西西比州是南方联邦的大后方,保障着南方联军的军事供给。南部邦联利用它运输了大量部队和军需品,成为南部军队的一条重要补给钱。在密西西比河边有一个著名小城,名叫维克斯堡,它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是扼守密西西比河大动脉的重要军事重地,被称为南部邦联的“直布罗陀”。

维克斯堡位于亚祖河与密西西比河交汇处的高耸陡崖上,高出水面70多米,河水在此急剧转弯,然后流向墨西哥湾。它的背面是崎岖的山地,到处是茂密的蔓藤和散发着瘴气的死水潭,只有几条穿过长满林木的小路通向维克斯堡。南部邦联的军队在维克斯堡设有坚固的工事,并配有大炮,居高临下地控制着整个河面。

1863年春天,为扭转战局,北军在格兰特将军的率领下沿密西西比河南下,直取南军战略要塞维克斯堡。格兰特挥师8万,准备先攻下维克斯堡,把南军拦腰斩断。但要攻占维克斯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城堡上南方军的大炮封锁了河面的各个方向,北军的船要想从此经过很难,在这之前,格兰特将军也曾进攻过维克斯堡,但南军摧毁了他的运输船只和补给船,他只好撤退。现在他决定再试一试,这次他不打算向维克斯堡直接发起正面进攻,而是在下游渡河,然后再转回来从维克斯堡的后面发起进攻。

格兰特将军将他的部分军队带到距离维克斯堡10千米之外的一个地方,告诉士兵们放下手中的枪,拿起撬把。他们将挖一条运河,试图让自己的船只避开南军的大炮,绕过河流急转弯的地方,通过运河绕到下游,可北军费了好大力气挖筑的运河经过工程人员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是根本不能用。

4月,格兰特将军决定放弃迂回战术,他制定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作战方案,从河面上硬闯,他先将北军的主力沿河向下运到维克斯堡下面的30千米处的一个渡口,然后命令海军船只在夜间偷偷绕过维克斯堡,他希望能够不被南军发现。16日夜晚,北军的船只开始在黑夜向下航行,它们关闭了发动机,悄无声息地顺河而下,企图绕过维克斯堡,然而还是被维克斯堡的守军发现了,维克斯堡的大炮开始射击,尽管有夜幕的掩护,但许多船只都被打中了,但只有一艘船被击沉,所有受损的船只都安全到达了维克斯堡的下游地区。4月末,北军开始向密西西比河东岸运兵,两万多的先锋部队在东岸登陆。

格兰特像

南军指挥官佩贝尔顿将军想乘北军立足未稳将他们赶下河去,派约翰斯顿率领一支近万人的精兵出其不意地向才过河的北军发起了进攻,这些北军正停留在一处低地上,即无堑壕防护,也无火炮,只好仓促应战。双方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混战。炮声、枪声、呐喊声混成一片,战斗一直持续了12个小时,南军占领了关键性的阵地,北军则不得不退守到河边,数千名士兵被压缩在陡峭的河岸下面,形势对北军非常不利。

背水一战的北军士兵顽强抵抗,勇猛异常。激战中,约翰斯顿在带队冲锋时身负重伤,南军无人指挥,一时组织不起有效的进攻。夜幕降临了,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双方军队都被淋得透湿,而赶到战场的北军炮艇却把猛烈的炮弹倾泻到南军头上,失去了指挥官的南军队伍只好撤回维克斯堡,北军取得了首场胜利。

渡过密西西比河后,北军采用了巧妙的运动战,格兰特将军并没有马上去攻打维克斯堡,而是先攻占附近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站,切断了维克斯堡与外界的联系,随后又占领了南军驻守的杰克逊城——那里是维克斯堡的补给基地,最后才对维克斯堡进行四面围攻。

几经激战,北军先后攻克维克斯堡外围防线,南军只能将防线收缩,最终,8万北军兵临城下,维克斯堡被团团围住。5月中旬,北军开始攻堡,但南军据堡反击,北军被击退。5月下旬,北军补充弹药后再次向维克斯堡发起攻击,枪炮声惊天动地,双方的士兵都打得十分顽强,北军一度突破了南军数处防线,占领了城郊的一个阵地,但南军的士兵硬是拼刺刀将丢失的阵地重新夺回,北军最终还是被南军所击退。

北军的多次进攻都未成功,维克斯堡城的防御工事实在太坚固了,格兰特改变了战术,决定对维克斯堡进行围困,等到城里弹尽粮绝,再迫使守军投降。维克斯堡被严严实实地围住了,在北军强有力的防范下,南军的救援军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佩贝尔顿将军的军队被围在维克斯堡城而无能为力,维克斯堡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城堡中很快就弹尽粮绝了,饥饿成了城中市民和守军最大的敌人,人们不得不以蛇和老鼠充饥。佩贝尔顿将军意识到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于是向格兰特将军请求投降谈判,格兰特将军要求南军无条件投降,但佩贝尔顿将军坚持允许他和他的部下返回自己的家乡,并保证这些人不再投入战争,否则,他们将继续战斗到底。

格兰特将军同意了佩贝尔顿将军的条件,7月4日,佩贝尔顿将军交出了他所剩下的3万军队和维克斯堡城,这是美国南北战争中俘虏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几天后,一艘轮船从圣刘易斯开来,沿密西西比河直达新奥尔良,全程航行一路畅通无阻。通过维克斯堡战役的胜利,北军控制了密西西比河,完成了对南方内河封锁,南军被从中间拦腰斩断,成为首尾不能相顾的两个彼此孤立的部分。

对维克斯堡的占领,也解除了北军向南方中心地带进军的后顾之忧,内战的形势对北方越来越有利了,维克斯堡战役成了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罗伯特·李的滑铁卢

罗伯特·李将军是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南部邦联军队的总司令,也是一位出色的将军,他在战略上借鉴和吸收了拿破仑的经验,熟练掌握了调兵遣将的艺术,擅长以寡击众、以少胜多。1863年5月,李将军率所部在钱瑟勒斯维尔战役中,以少胜多,击败北部波多马克军团,让林肯感叹“不足6万饥寒交迫的叫花子把13万精兵杀得丢盔弃甲”!

美国内战爆发后,使国家军队中的一些南部军官处于两难选择,是留在共和国军队,还是效命家乡?许多人为此苦恼,罗伯特·李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虽然不喜欢奴隶制和分裂,但也不愿意将长剑对准家乡,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蓄奴权应由各州自己决定,联邦政府不能武力干涉。几番斟酌,他回到南方。历史同罗伯特·李将军开了个玩笑,一个反对奴隶制、反对分裂的将军却成了南方“叛军”的总司令。

南军虽然在钱瑟勒斯维尔战役中获胜,但李将军失去了手下最出色的将领斯通威尔·杰克逊,杰克逊是在和他的部下返回南军防线的时候,被误认为是北军,而被己方士兵误射而伤重不治的,李将军在听闻噩耗后,叹息道:“我右臂已断。”

钱瑟勒斯维尔战役后,李将军下令南军于6月向宾夕法尼亚州中部的葛底斯堡进军。葛底斯堡并不是一个军事要塞,南军之所以要夺取它,是因为这座城镇是通往各处的道路枢纽,李将军希望在葛底斯堡击败乔治·米德所率领的北军,指望这一行动可以帮助被围困在密西西比河东侧维克斯堡要塞的守军脱困,同时可以威胁宾夕法尼亚的费城、马里兰的巴尔的摩以及华盛顿特区。李将军期望通过这次胜利,迫使北部联邦承认南部邦联的独立地位。

7月1日,南北双方的军队在葛底斯堡展开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战,战斗初时,南方军队占有人数上的优势,以25000名军队面对18000名北方军队,在当天的战斗中,北方军队处于劣势,伤亡惨重,岌岌可危,但在关键时刻,北军将领汉考克集合了残余的士兵,占据了战场北部能俯瞰全城的高地卡尔普山和公墓岭,进行顽强抵抗。

罗伯特·李

呈鱼钩形的公墓岭是个利于防守的阵地,它凸出的那一面正对着南军。北军据险抵抗,南军猛攻不克,直到这时,南军的前线指挥官尤厄尔将军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其实南军本来可以在攻击的前夜占领这个制高点的,但当时他忽略了它,但后悔已晚。南军错过了抢占有利地势的机会,被迫把军队部署在北军据点对面的一块较低处。头一天的激战结束后,北军抓紧时间,连夜在卡尔普山和公墓岭山脊上构筑战壕防线。

综观此役全局,李将军对自己军队的战斗力似乎充满了信心,5月初的钱瑟勒斯维尔大捷和7月1日北军的溃败,都使李将军对打败葛底斯堡的北军充满信心,他认为只要再增加进攻压力,就能迫使北军投降。

第二天,李将军集中了南军主力向卡尔普山发动全面进攻,试图先夺取卡尔普山,然后用火炮对公墓岭进行射击,他要将北军分割成两部分而各个击破,这是典型的拿破仑式战术。尤厄尔率领的南军一度冲上卡尔普山的斜坡,北军指挥官乔治·米德少将和他打了一场机动灵活的防御战,向南军右翼发起了一场反冲锋,结果南军的后继部队没能及时在卡尔普山跟进,一个小时后,尤厄尔的部队又被赶下了山坡。这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双方都蒙受了重大伤亡,在这一天,双方士兵都英勇作战,但南军的前线指挥官多次失误,虽然占领了一些北军的阵地,但未取得决定性胜利,李将军的主要进攻目标还是没有被攻占。

北军的指挥官乔治·米德少将决定继续依靠有利地形进行防御作战,而李将军没有采纳部下提出来的侧翼攻击建议,决定对敌中部防线实施正面攻击。过于自信的李将军认为,乔治·米德为加强侧翼的防守,必将会导致其公墓岭山脊中央地带防守空虚,于是下令重点攻击公墓岭山脊,由刘易斯旅长率领的弗吉尼亚农夫组成的突击队突破北军的中部防线。

第三天的清晨,一场声势浩大的火炮对决开始了,南北双方动用了300多门火炮进行对轰,对轰了一个多小时后,旅长刘易斯率南军的突击队向公墓岭山脊北军的中央阵地发起进攻。这些突击队员们要穿越1000多米的旷野才能接近联邦军阵地,这期间,突击队员们完全暴露在北军近200门火炮和数千支步枪的火力之下,南军的突击部队在刘易斯旅长的率领下,身穿灰色军装“一”字排开,一路高呼“弗吉尼亚人”、“弗吉尼亚人”,迎着枪林弹雨向北军阵地稳步向前推进,而穿着蓝色军服的北军则用密集的炮火和雨点般的子弹迎接他们。

公墓岭之战

在枪林弹雨中前进的南军显示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勇猛,刘易斯用战刀高高挑起自己的军帽,高喊着:“来吧,伙计们!把尖刀插向他们!谁愿意跟我来?”在人数伤亡近半的情况下,南军终于冲到了公墓岭山脊北军最后一道防线跟前,刘易斯跃过障碍物,跳进北军的工事中,跟在他后面的还有数百人,南军的军旗终于飘扬在公墓岭的脊峰上。接着就是短兵相接的白刃战,就在守军支持不住时,从两翼赶到的北军迅速向被攻破的缺口合拢过来,将这几百南军重重包围,刘易斯旅长和那些士兵不是被打死,就是做了俘虏,公墓岭阵地最终还是被北军守住了。

葛底斯堡战役情况

黄昏时,南军的1.5万人伤亡已经接近3/4,李将军现在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撤退了,经过一夜的准备,第二天清晨,南军开始有秩序地撤退了。那一天刚好下了一场滂沱大雨,波托马克河水位暴涨,使李将军的队伍无法撤过河去,林肯要求米德抓住这个时机,追歼南军,但米德考虑到自己的部下也损失惨重,只是谨慎地尾随在南军之后,并没有认真截击,使得李将军得以带领残部顺利渡过了波托马克河。林肯虽然对此极为懊恼,但他还是高度称赞了乔治·米德将军在葛底斯堡战役中的贡献。

经过3天惊心动魄的厮杀,葛底斯堡宁静的原野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双方共计死伤近4万人。这场惨烈的战争成为北方胜利的关键之战,面对牺牲的将士,李将军喃喃自语:“都是我的错。”

葛底斯堡战役是当时美国历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战役,乔治·米德将军在战斗期间的沉着指挥对战役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罗伯特·李将军在这次战役中元气大伤,此后再也未能向北进军,南军从此失去战略主动权,葛底斯堡战役因此成了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让佐治亚变成地狱”

“如果人们觉得我残酷和残忍的话,我就会告诉他们,战争就是战争,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博得人们的好感!战争就是地狱!如果你们想停止这一切,想要和平的话,你们和你们的亲人就应该放下武器停止这场战争!”

——威廉·特库姆塞·谢尔曼

1861年,因南方诸州要求独立,美国爆发内战,史称南北战争。战争中,北方军出现了一个战争狂人——威廉·特库姆塞·谢尔曼,这个长着一头红发的将军让整个南方陷入了地狱之中。

谢尔曼为人多谋善断,冷酷无情,和罗伯特·李、格兰特一样,谢尔曼也毕业于西点军校。内战前他开过公司,当过律师,做过军校校长。内战初期,谢尔曼成为北军第一名将——“酒鬼”格兰特的部下,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深得格兰特赏识。他曾给林肯写信说:“我可不愿去哄他们,更不愿去迎合他们,只有让他们饱尝战争之苦,让他们从此世世代代再也不敢胡闹!”由于林肯总统的赏识,谢尔曼成为地位仅次于格兰特的北军重要将领。

谢尔曼焚烧城市后受到联邦军士兵的夹道欢迎。

1862年7月,谢尔曼被任命为孟菲斯军官区总司令,负责对南军的坚固据点威克斯堡发动进攻。由于兵力不足,攻击并不成功,战局陷入僵持,直到格兰特的大部队到达。此时,威克斯堡城内南军兵力约有3.7万人,而北军则达到7万多人。由于久攻不下和伤亡惨重,恼羞成怒的谢尔曼下令摧毁威克斯堡的一切目标,用数百门重炮对城内的军事设施和民宅进行连续数月的猛烈炮击,把威克斯堡的所有建筑炸毁,无数无辜的平民被炸死。经过一年的围困和屠杀性的炮击,北军终于攻下了威克斯堡这个战略位置极为关键的城市,谢尔曼因此被晋升为少将。

1864年是北方向南方发起战略进攻的一年,林肯撤换了作战消极的麦克莱伦,格兰特受命指挥东西战区所有的北方军队。新官上任的格兰特随即任命悍将谢尔曼为密西西比河战区司令。此时,南军已经打了好几场影响重大的败仗,而且粮食严重短缺。格兰特决定采用焦土战术,彻底击垮南军的士气。因此他给谢尔曼下达了一条著名的命令:“发动一场浩劫,毁灭所有对敌人有用的资源。”他明确要求谢尔曼对南方进行不计后果、不惜代价的摧毁,烧光农庄、工厂和其他任何可能对南军有用的东西,要让飞过上空的乌鸦也找不到一粒粮食。

亚特兰大会战是南北战争中的西部战区一系列在佐治亚州西北的战役,联邦军少将威廉·谢尔曼进军佐治亚州,对阵的是南部联盟军约瑟夫·约翰斯顿将军。1864年秋,谢尔曼率领10万大军杀向南方的佐治亚州,他的任务是对付约翰斯顿6.2万的战败之师,然后尽可能深入敌方领土腹地,并全力破坏敌方战争资源,在扫荡乡村的同时,谢尔曼还决心打击对方的民心。他写道:“当时,我的目标就是要狠狠抽打南军,压倒他们的气焰,钻入他们的内心深处,使他们对我们谈虎色变。”

这是美国历史上极其著名的一次大进军,沿途一百英里的进军路上,山高沟深,防线层层,处处碉堡,约瑟夫·约翰斯顿处于兵力劣势,通过一系列阻滞阵地巧妙地对付谢尔曼。但谢尔曼却灵活机动,他并不与南军抢夺阵地,而是采用声东击西、迂回穿插的战术,一举大破南军。7月,南方总统杰弗逊·戴维斯任命积极进攻的约翰·胡德取代约翰斯顿,胡德开始挑战北军,进行了一系列毁灭性的正面攻击。9月1日,北军兵临亚特兰大城下。守城的南军见北军来势汹汹,势不可当,于是将城内的弹药、供给储备销毁后,未战斗,便弃城而逃。第二天上午,谢尔曼占领亚特兰大,并电告华盛顿:“我军攻克亚特兰大,大获全胜。”

重镇亚特兰大在南方的地位仅次于首府里士满,有着无价之宝般的军事工业,它还是连接西部和弗吉尼亚的最后一条铁路干线枢纽。北军攻占亚特兰大,通向南部的门户大开,这对于南方政权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各报纷纷赞扬谢尔曼是拿破仑以来最伟大的将军。林肯、格兰特和哈勒克都热情洋溢地祝贺这位红发将军。

但谢尔曼并不满足,进城之后,他对当地居民发布了一份公告,要求所有居民放下武器并离开市区,之后命令北军纵火焚城。许多老人和妇女为保护家园,坚决拒绝离开。他们以为,只要他们还在城市里,北军为了顾及他们的性命就不敢放火。但他们太天真了!为了给南方留下“永恒的纪念”,也为了彻底摧毁南方民众的斗志,谢尔曼毫不犹豫下令焚城,猛烈的火势迅速蔓延全城,许多来不及逃走的老人和妇女顿时葬身在熊熊的烈焰之中。

已经逃出城外的亚特兰大居民惊恐绝望地看着自己的家园和亲人被火焰无情地吞噬,哭声震天动地,神甫们则默默地站在熊熊燃烧的城市前面,对着火红的天空,不停地画十字和祷告,为城市和葬身火海的冤魂送行。这座曾经南方最繁荣的城市在这次浩劫后荡然无存,全部化为废墟。

毁灭了亚特兰大后,谢尔曼的大军轻装上阵,挥戈南进,开始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向海洋进军”。他们沿着铁路行军,以便让粮草、弹药能由火车送达。7月,他向上司格兰特通报:“搜寻敌军粮秣是最困难的工作,我们已经清空了48千米宽的区域内的谷物和青草。我们的粮食与弹药补给非常充足,每个军团每天都享有面包和必需品。”

谢尔曼可称得上是“三光政策”的创始者,从亚特兰大开始,谢尔曼的大军便以60英里的宽度,径直向海边的萨瓦纳推进,一路猛冲猛打,所向无敌,抢劫和烧毁了一座又一座城镇。他的部队尽可能就地取材,并摧毁他们吃不掉的东西。他们除了洗劫、破坏之外,也拆毁所遇到的所有铁道,这不仅让南军因失去物质来源而陷入困境,也让佐治亚州的居民跟着遭殃。

往往谢尔曼的部队还没有来到,远在十几英里之外就可以看见漫天而来的冲天火光,而当谢尔曼的部队离开的时候,地面上只剩下了烧焦的泥土和孤零零的几个正冒着烟的树干。谢尔曼不仅要毁掉南方人的财产,还要使他们家破人亡。在他看来,对南方民众的打击,必须和对待武装部队的打击一样彻底,只有这样,才能摧毁南方人民继续战争的意志。他致电林肯说:“倘若他们要和平,他们和他们的亲人们就必须停止战争。”

谢尔曼公开纵军抢劫,在其回忆录中曾对当时的一个场景记述道:“一个士兵走过我身旁,毛瑟枪上挂着一条火腿,胳膊下夹着一罐高粱糖浆,手里拿着一大块面包,正一面吃着。见到我在看他,他低声向一名同胞说‘征粮自由’。”谢尔曼认为,这个士兵的作为完全符合他对格兰特夸下“让佐治亚哀号”的海口。

这不仅是一场针对敌对力量的战争,也成了对平民的战争,谢尔曼说,他就是想要让南方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在1864年的11月和12月间,谢尔曼大军一路向海边挺进,留下满目疮痍。他在给夫人的信中写道:“我们吞噬了这片土地。”

到达南方著名的港口城市萨瓦纳时,谢尔曼报告:“从亚特兰大到萨瓦纳的铁路线,其两侧各48千米的乡村区域内,玉米和饲料都被我们耗尽,还有甘薯、牛、猪、羊和家禽;我们也带走1万多匹马和骡子,以及无数的黑奴。据我估计,佐治亚州及其军事资源所遭受的损失高达1亿美元,其中至少有2000万发挥了助长我方优势的作用,其余则完全是浪费与破坏。”

谢尔曼大军过后的南方城镇

12月23日,谢尔曼大军占领了萨瓦纳,发电报给总统林肯说这是给他的圣诞礼物,随后便将城市付之一炬,又一路向北烧杀过去,一直烧杀到南卡罗莱纳的查尔斯顿。查尔斯顿的南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谢尔曼用数百门重炮对查尔斯顿进行屠杀性的炮击,数以万计的平民死于炮火,待到谢尔曼攻下查尔斯顿时,那里已经是一片断壁残垣。对已经变成废墟的城市,谢尔曼也不放过,照例点了一把大火。

谢尔曼旨在减少南军可获取食物的努力,确实给南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常常要找水果、坚果和黑莓充饥,一名南军士兵写信给妻子说:“这些日子,我们靠着生苹果、烘苹果或烤苹果为生,有时吃青玉米,有时什么都没得吃。”一位驻扎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南军的中士埃德温·费伊赞扬当地黑人打野鸭的高超技术,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黑人们用马背驮野鸭。”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也曾写道:“官兵食物的问题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令我头痛。”他之所以要进攻宾夕法尼亚州,部分原因是出于部队筹粮的需要。

伤害并没到此为止,谢尔曼大军接着转向北,继续其破坏性的行军,于1865年春穿过南、北卡罗来纳州,留下宽达64千米的破坏痕迹。联邦政府的总统杰斐逊·戴维斯承认:“谢尔曼的军事行动对我们的人民造成重大打击。”罗伯特·李将军报告,在他所率领的南军中,逃兵的现象频繁得令人担忧,主因是兵粮不足,又无薪饷。

谢尔曼的大扫荡给美国南方造成了2万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有数以十万计的平民直接死于谢尔曼军团的大扫荡和抢劫引起的大饥荒,上百万人沦为难民。谢尔曼和他手下的官兵为何有如此的铁石心肠,居然能对南方的民众下如此毒手,谢尔曼一语道破天机:“我就是要让南方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得到刻骨铭心的教训,永远不敢再想要独立!永远不敢诉诸战争!”——他确实做到了。

谢尔曼的行军散播了恐惧与混乱,1865年4月,行程1300余千米的谢尔曼与格兰特在南方首府里士满城下会师,形成了对罗伯特·李将军指挥的南军主力的合围。供应几乎断绝的罗伯特·李明白,里士满已经不可能继续防守,因而撤出了里士满,不久之后,便向格兰特投降。当格兰特为李将军那支因饥饿而濒临死亡的部队提供口粮时曾询问:2.5万份是否够用?李将军答道:“太多了,太多了,不必浪费。”当时他手下的士兵已不足8千人。

南北战争结束了,谢尔曼以其残酷的战争手段,成为北军中地位仅次于格兰特的将领。虽说他在这场内战中对美国的统一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他对南方所施展的手段实在太残酷了,他的行为彻底打破了旧时代战争的界限,把战争扩大到了全体人民。在南北战争后整整一个世纪里,美国南方民众的子孙对“谢尔曼的大扫荡”始终耿耿于怀,咒骂他是屠夫和恶魔!但也有很多美国人支持谢尔曼的大扫荡,称谢尔曼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认为结束这场战争的唯一方法,就是使它的恐怖变得令敌人无法忍受。

由于实施了“摧毁敌军的基础设施”的战略和战术,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谢尔曼是“全面战争”的早期倡导者。尽管谢尔曼的大扫荡给南方大地留下了许多创伤,但不管怎么说,这位北方联邦军的屠夫结束了那场令美国人民痛恨的战争,使得美国走出了分裂的厄运,为后来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这些美丽宁静的乐土恰好与当年焦灼的战场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谢尔曼在南北战争中实施大纵深突击,用兵凶猛毒辣,被誉为“美国第一个现代将军”,他指挥的那场“向海洋进军”,被誉为美国军事史上的超级奇迹!在谢尔曼出征时,欧洲各国对这个勇闯虎穴的“大冒险家”也挺关注,欧洲舆论界觉得他在既无支援也无掩护的情况下,如此孤军深入,所冒风险极大。但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谢尔曼竟然赢了!这令欧洲各国惊叹不已,伦敦的《泰晤士报》称赞谢尔曼的远征“在军事史上是亘古未有的最独特的奇迹”!而南军名将约翰斯顿则惊呼:“我敢发誓,自从恺撒大帝以来,世界上还没有过这样的军队!”

战后的谢尔曼担任美国陆军司令达14年之久,其间曾对美军进行了不少改革,为提高美军的战斗训练和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1891年,这位“恶魔司令”在纽约去世,终年71岁。终其一生,谢尔曼也没有为自己在南方的作为感到良心不安,也没有说过任何忏悔、道歉乃至遗憾的话。死前他如此说道:“我没有什么可以忏悔和道歉的,我的所作所为无愧于我的良心。”

美国内战的头号女间谍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的诗科公墓里,伫立着一块不起眼的石碑,这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个女人沉睡的地方。石碑上面刻着:“伊丽莎白·范·卢,1818?1900年,为了友谊和爱,为了和平的生活,为了废除奴隶制,她冒着生命危险。”这条墓志铭是由当时北方联盟军的上将本杰明·巴特勒所写。

在南北战争中,伊丽莎白·范·卢是一位为北军服务的女间谍。自古以来,女性从来都是谍战故事中的传奇。在美国那场导致60万人丧生的内战中,出身于南方上流社会的伊丽莎白·范·卢却偏偏效忠于北方,这使得她的一生备受争议。

1818年,伊丽莎白出生在弗吉尼亚州首府里士满,她的父亲是当地一位成功的商人,父亲死后,她与母亲继承了大笔的遗产,并拥有自己的别墅。一直没有结婚的伊丽莎白是一个漂亮的姑娘,也是个废奴主义者,她不仅解放了自己的奴隶,还用父亲的遗产帮助这些奴隶的家人恢复了自由。这些人后来散落到了其他的蓄奴家庭,那些家庭包括当地的公务员和一些官吏家,在后来的战争中,那些人在伊丽莎白的间谍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当选总统,南方的奴隶主发动叛乱。南方蓄奴州纷纷独立,于1861年2月组成邦联政府,戴维斯任总统。同年4月,南方邦联军先发制人,攻占了萨姆特要塞,南北战争爆发。在战争期间,里士满市的地位独一无二,它不仅仅是南方联邦的首都,还是双方交战的重要战场,这一切为伊丽莎白的间谍活动得以充分施展提供了有利的场所。

早年在北方求学的伊丽莎白,虽然为自己的南方人身份感到骄傲,却强烈反对奴隶制和南方各蓄奴州脱离联邦。内战爆发后,伊丽莎白毅然站到了北方联军的一边,主动为他们传递情报。由于形势所迫,在表面上,伊丽莎白伪装得对南方军队忠心耿耿。当富有的邻居们为南军的胜利而欢欣鼓舞、举杯庆祝时,伊丽莎白却在不动声色地暗助北方联军一臂之力。由于她在从事秘密工作方面的才华,以致被公认为是内战中最成功的间谍。

1861年7月,第一次马纳萨斯之战打响,南军在名将杰克森的率领下,打破了北军进攻里奇蒙的计划,大批的北军俘虏随之被押送到里士满。由于没地方可以容纳不断涌入的战俘,南军便将他们草草地安置在一个废弃的大仓库内,即臭名昭著的“利比监狱”。该监狱坐落在河边的一个三层建筑的地下室,以环境恶劣著称。由于老鼠的侵扰,又被称为“老鼠地狱”。当时,数以百计的战俘在这所到处是污水的监狱中遭受疾病、饥饿与绝望的折磨。为了了解那些战俘的情况,伊丽莎白通过关系,成了“利比监狱”中的一名护士,这个选择让许多的社会名流们对她抱有蔑视和敌意。

南方政府撤离之后,留给联邦军的是一片废墟的里士满。

作为护士,伊丽莎白尽量对那些北军战俘悉心照料,她收买狱卒,设法为战俘提供更多的生活用品。实际上,在照料他们的同时,她也成了这些战俘和北军之间传递信息的中间人。她把那些信息用牛奶书写在纸条上,只要蘸上水,就能显现出字迹。当时,两军对垒的战线离里士满并不远,伊丽莎白利用那些曾被她解放的黑奴作为信使,常常把情报藏在被掏空的鸡蛋或被挖空的靴子中送给北方联军。

身为南方社会的上流人士,伊丽莎白的所作所为自然招致了强烈的指责,当地的一家报刊如此报道:“近日,一对母女因对北方战俘的殷勤照料而吸引了公众的眼球,这两个女人一直以各种名目帮助、慰问这帮入侵我们神圣领土的恶棍!”除了指责外,还有暴力威胁,伊丽莎白曾在日记中写道:“有人威胁让我们滚蛋,有人威胁要将我们的房子付之一炬,更有人威胁要杀死我们。”

1863年12月,两名在伊丽莎白帮助下从“利比监狱”成功逃脱的北军士兵,向北军上将本杰明·巴特勒讲述了伊丽莎白的事迹,巴特勒随即派其中一位潜回里士满,将伊丽莎白吸收进地下间谍网,不久,伊丽莎白被任命为当地间谍网的负责人。在整个内战期间,她所领导的间谍网为北军提供了大量的情报,成了北军获得里士满情况的主要渠道。

1864年1月,南军计划将关押在里士满的部分北军战俘转移到佐治亚州。伊丽莎白将此消息传递出去,建议营救那些战俘。北军得到情报后,发动了一场突袭。可惜的是,由于消息走漏,这次营救战俘的行动以失败告终。但半个月后,也就是在2月9日晚,在伊丽莎白的帮助下,100名北军的战俘通过挖好的地道成功越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有59名成功抵达了北军阵线,48名被重新抓获,还有2名溺死在附近的詹姆斯河中。

1865年4月,北军攻陷了里士满,作为有功人员,伊丽莎白获得了政府的表彰和奖励。但是,自从她的真实身份曝光的那一刻起,她昔日的声望和社会地位也随之一去不复返了。对于政府来说,她的作用已经终结,没有再管她的必要了,而南方人则依旧痛恨这个为北军服务的“间谍”,在家乡里士满,许多人视她为叛徒而无法原谅她,她成了人们眼中的“异类”,到处受到人们的白眼和冷遇。

对此,苦闷万分的伊丽莎白在日记中写道:“我不知道他们为何这么骂我,在公认的国境内为自己的祖国效力,我是如此忠诚,现在却被自己的乡亲冠以‘间谍’的称号。我为何甘愿献出生命,这是一种光荣,还是出于正直?天知道。”

几度失业的伊丽莎白生活常常陷入窘境,特别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几乎到了要靠人接济的地步,感到无奈和不公的她只能在日记中倾诉自己的苦衷:“因为忠诚,我遭到这个城市里一些心胸狭窄的男人和女人的鄙视与苛责,在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生活竟会如此痛苦、孤独,自己仿佛说着另外一种语言。”1900年9月25日,这位美国南北战争头号女间谍在家中静静地走完了自己82年的人生。

林肯遇刺

林肯对美国最大的贡献,就是领导北方军赢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废除了奴隶制。因为推行种族平等而广受崇敬,美国黑人对他甚至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但在当时,他也得罪了许多南方种植园主和奴隶主义狂热者,1865年4月14日晚10时15分,就在南方军队投降后第5天,林肯到华盛顿福特剧院观看喜剧《我们的美国亲戚》,当时,因为从来没有发生过暗杀政治人物的事件,所以,总统和许多大人物的保卫工作并没有得到重视,本来应该守卫在那里的卫兵约翰·帕克却找了个位子去看戏了。同情南方的演员约翰·布斯趁总统保镖离开之时,悄悄溜到总统包厢,当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大笑时,布斯用一支大口径短筒手枪,对准总统的左耳上方开了一枪。

林肯的身体稍稍前倾了一下,接着就仰面倒下不省人事。布斯原本可以从容地从后台离开,但他还是从包厢跳到舞台之上,并大喊“一切暴君都是这个下场”,之后才逃开了。不过,在布斯跳下舞台的时候,崴了左脚,这给他的行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随后的追捕中,布斯被警察击中。当时受伤严重的布斯倒在地上,要求爱德华·多尔蒂中尉抬起他的手,然后说道:“告诉妈妈,我是为祖国而死。”至死,他还认为自己是真正的爱国者。

27岁的布斯是个深受美国女性喜爱的男演员,也是坚定的南部邦联支持者。开战后他没有参加南军,而是成了南方的间谍。用演员身份做掩护,他可以在全美到处旅行而不受刁难,到处受到戏迷的拥戴,他因此可以将情报和急需的药品送到南方。虽然是南方的间谍,但他的上级和南方政府并没有让他刺杀林肯,他行刺的时候罗伯特·李将军已经投降,南方政权已经不存在了。

林肯

布斯死了,然而林肯遇刺案并没有尘埃落定,为什么他总是能提前知道总统的行踪?他刺杀林肯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愤恨吗?他的背后有没有主使?可以说,布斯一死,关于林肯遇刺一案的很多谜团就很难解开了。

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也是首位被暗杀的美国总统,他为推动美国社会向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美国,华盛顿被称为“国父”,林肯被誉为“国家的拯救者”,他们的头像被一同雕刻在拉什莫尔山上。美国人这样形容林肯:“他兼具钢铁与丝绸的特质,既坚如磐石又柔若云雾,内心既像风暴般狂野,又有非同寻常的宁静。”

既然有空间,自然是0元购最香了中国通史修炼五千年居然就过去三天黑道风云杜月笙二战全史国民党去台高官大结局罪生花汉家天下(共4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