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千古枭雄朱元璋 > 第23章 乱世雄3

第23章 乱世雄3(1/1)

人生如果有精神力量来支撑,才会有力;如果有远景目标来激励,才会坚硬;如果无需名声来支撑,其事业才会冲向更高峰。

62、

冯国胜等感激朱元璋的无限信任,召来文臣武将,商议攻占南京一事。冯国胜说:

“现在的南京守军,不过三万余人。我们呢,如果加上俘虏,就有十五万之众,比敌人多出五倍。而且,我们士气高扬,民心尽归,要破南京,用不了多少日子。如今,元帅把这样大的功劳交给我们,我们需要努力谋划,求一良策,夺取一个完整的南京,以报元帅的信任之恩。”

徐达与常遇春等听了,纷纷表示赞同的意思。冯国胜见大家统一了念想,亲率降军,为先锋攻城。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整整一天,双方的死伤,都比较惨重。第二天,冯国胜与常遇春各率一支大军,同时展开猛烈地进攻。血战了整整一天,常遇春的部对,终于杀上北楼。

鲁达花赫福虽是文官,但勇气过人,一腔忠心。两天来,他手握长剑,巡视城上,不断鼓励士气;又把家中金银,全数拿出,奖给守城有功之人。虽说守军少了一半,但余下将士斗志还是非常之坚定。鲁达花赫福远远地见了,并不惊慌,指挥部队,迅速地向突破口冲来。杀上北楼的人少,鲁达花赫福带来增援的人多。不一会,就把冲上来的人悉数杀死,又重新堵上了突破口。常遇春在下面看了,只能在心里滴血。

第三天,冯国胜、常遇春再组织大军,发动更为猛烈的进攻。又是攻了整整一天,直杀得天番地暗,血流成河,连天上的老鹰,也惊得睁大眼睛,呆呆地看着。常遇春与冯国胜的部队,都曾多次攻上高高的城墙,可结果还是给打退下来,而且死伤特别严重。这一次又以军败收场,冯国胜、常遇春俩人,都焦急万分。凡事不过三,冯国胜与常遇春此时都非常明白,象这样的进攻,如果继续下去,部队死伤严重,对他们非常不利。如果不想出一个好些的方法,这南京城一时恐怕是难攻下来。于是,他们请来诸将,大家一起商议。情况如此,诸将也提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徐达缓缓地说出了自己这几天来的一个想法。

“从这几天攻城的情况来看,我军之所以还占领不了南京城,主要是城上鲁达花赫福亲自率领的增援部队太有杀伤力。所以,要攻占南京城,就必须将鲁达花赫福亲自率领的这支增援部队引开。这事,我们可以去请水军督尉俞廷玉来,让他派出一支精悍水军,带了火药,从水上绕道西门城下,轰炸城门。到时候,那鲁达花赫福必然要往西门去,趁此机会,我们大家全力攻城,一举可破矣!” 徐达说完,征询地望着常遇春与冯国胜。

“徐将军所言,非常有理。如此一来,南京破在近日。” 常遇春高兴地说。

“对!我们就这么办,立即派人去告知水军督尉俞廷玉,令他们速派出水军,带了火药,绕道西门城下,轰炸城门。”冯国胜也非常赞同徐达的意见,马上一一作了安排布置。

第二天,冯国胜、徐达、常遇春将人马整编好,云梯准备好候着,到午时,只听得西门连珠炸响。南门城门一片慌乱,稍过些时,估计鲁达花赫福已经离开去西城门。冯国胜一声令下,常遇春、徐达奋然上前,千万兵士,架起云梯,勇敢向上,终于有人爬上城墙,与元军搏战。随着爬上去的人越来越多,元军渐渐不支,向城下败去。

徐达与常遇春奋然登城,一路杀去,追至城门正楼。常遇春挥刀砍断绳索,过桥掉下,城门大开,冯国胜早已等得着急,挥剑高呼:

“冲啊!”

“冲啊!”随着军师的呼喊,千万军士齐声响应,大家呼喊着一路杀进城去。

鲁达花赫福带着一队精锐部队赶往西城门,只见轰炸声停了,硝烟散了,就不见敌人进攻,方知上当。正准备重回南门,只见南门守军张义慌忙跑来:

“大人,南门已破,我们护你往北门出逃。”

鲁达花赫福对张义看看,仰天长叹一声:“天亡我大元,事已至此,我怎能逃,你们去罢,我唯一死耳。”说罢一剑结果了自己。

张义见了,慌忙丢剑逃奔。

徐达赶到西门,只见地上躺着鲁达花赫福的尸身,对手下人说:“真是一位忠义之士,只可惜生不逢时,把他给厚葬了。”

说罢,徐达引军追赶张义等人。

63、

朱元璋与李善长随大军,浩浩荡荡进了南京城,按照李善长的意思,使人封了元军官府,到处张贴告示,让百姓安居乐业。并严令全军:如有扰民、欺民、夺民女者,格杀勿论。

于是,若大个南京城,百姓高兴,庆慰脱了元朝苦海,对朱元璋十分拥戴,本地一些豪绅也都来投靠。朱元璋请李善长做他的参议,所有军事上的战略安排,军队的管理制度,都让他参与谋划,制定方略。至此以后,一直受朱元璋重用,为开国第一功臣,封韩国公,尊贵之极。只可惜李善长到了古稀之年,一颗白头发的脑袋,还搭上满门七十余口颗头颅,都被明太祖朱元璋斩于午门前。朱元璋还亲自为其手诏《昭示奸党三录》,列举李善长罪状,召告天下。这是后话。

1356年的朱元璋,还刚满28岁,统领十余万大军,在众人的拥戴下,进了南京府,看到“金陵府”三个字,朱元璋不觉摇了摇头。冯国胜看了问道:

“元帅是否以为‘陵’字不妥?”

“陵者,墓也。”朱元璋说。

“哈哈,难怪元朝命在旦夕。”冯国胜说:“南京乃虎踞龙盘之地,元帅何不更名为龙盘府。”

“龙盘府。”朱元璋啄磨着说:“好是好,但是否张扬了些,会惹得各路义军群起而攻之。你看如何?”朱元璋扭头问他刚刚任命为参议的李善长。

“元帅举兵攻城,乃是顺应天时,解救百姓,可否更名为‘应天府’?”李善长说。

“‘应天府’,好!就叫‘应天府’。”

众人请朱元璋坐上昔日鲁达花赫福坐的雕花大木椅。朱元璋放眼望去,只见殿内宏伟华丽,堂下将军威风懔懔,这应天府可真比滁州又强多了。看着喜气洋洋的文臣武将,朱元璋想:

如今该是给他们加官进爵的时候了!

这以后的三天里,朱元璋将诸事都交给李善长、冯国胜、徐达等人去做,自己关起门来,认真考虑给各位文臣武将的官衔。他如今已经非常明白:一个能做得了大事的人,其高明之处就在于用人,而用人,关键是把官衔授给深合适宜的人。经过三天的深思熟虑,朱元璋对他的文臣武将一一进行了封赏。他任命徐达为总督军马行军大元帅,常遇春为前军元帅,李文忠为后军元帅,汤和为左军元帅,邓友德为右军元帅,胡大海为提点总管使,李善长为参议官,冯国胜为亲军指挥使……

“至于我自己,快马将捷报给小明王送去,他给什么官,就做什么官。”朱元璋自嘲地说。

“元帅,我有一言不知能否在这里讲一讲?”南京著名豪绅吴提举上前说。

“可以说,请讲。”朱元璋回答。

“我看元帅已成大业,拥兵十余万,今又占应天府,完全可以与其他各路义军相衡,不再臣服在小明王之下,而是与他们平起平坐称王。”

“是啊,我们恳请朱元帅称王?”

“我们恳请朱元帅称王。”

……

南京几个豪绅,还有朱元璋麾下一些文臣武将都齐声说。

朱元璋看看冯国胜,又看看李善长,三人会心一笑。

称王,已经是朱元璋非常渴望的事情,可是,在与冯国胜、李善长商议之后,朱元璋也感到自己现在不能称王。因为如今张士诚在东面称王,徐寿辉在西南称王,刘福通与韩林儿在北面称王,至于其他兵力极弱者,称王的还有几家。论实力而言,朱元帅完全可以称王,可一旦称王,就要遭到更多人的攻击。这样一来,就会使自己处于外有元兵,内有义军攻击的困境之中,实不利于发展实力,争取人心。

如今的朱元璋,虽然还很年轻,却已经非常清楚:在这种腥风血雨的年代里,实力比任何荣誉都重要得多。这么想清楚了,年青的统帅决心舍虚名而求实力。正因为这样,朱元璋与李善长、冯国胜才笑得这样会心。为了说服众人,朱元璋示意李善长给诸位文臣武将解释一下。

李善长点点头,徐徐开口,为朱元璋分析了时局及应对之策,他说:

“元朝制度,严格祟上,严密而又偏急地由上而下控制,而下层的基础又不属于他们。因此,一遇天灾人祸,最下层便猛烈相左,整个制度便崩溃瓦解。而今各路义军,力量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原因就在元朝统治基础的不牢靠,可他们发展起来之后,这些义军却不明白这些道理,在自己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御国的时候,便忙着称霸封王,结果相互争战,必然往下坡路走。而我们正可趁此良机,不慕虚荣,从近而远,从小而大,迅速扫荡周边元军,占领周边城镇,发展实力,扩大势力范围,争取民心,待到力量足以御国之时,帝王之位,不封自来也。”

朱元璋是个聪明透顶的人,经冯国胜、李善长一点即通,这时,他不但从心里同意他的看法,而且有了自己更深的想法:

他发觉自己现在正处在韩林儿,张士诚、徐寿辉这三股力量之间,这三股力量中随便那一股都可以与元军力量匹敌。他们现都称了王,各自都在与元军激战,无力他顾。如果自己能利用这一有利形势,打着韩林儿的旗号,消灭周围一些与大部队隔绝、孤立、分散的元军及其他反对我们的地方军队,一年之内,就可以拿下应天周围的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阳等地,待北方的仗打得差不多时,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强大起来,就可以与所有力量抗衡,就可能避免为他人所灭的命运。因此,他不能要虚荣的名号,他需要实力。

朱元璋这么想着,由不得微微地笑了。

64、

常遇春一直在看着朱元璋,不知道他为什么会笑,听了李善长的一番话,他觉得虽然有道理,但还是认为朱元璋太受委倔,于是站出来说:

“元帅可以暂时不去要什么王的名号,但还是得有个封号,就一个南京平章,太委倔元帅。”

冯国胜听了,想了想,也很赞同。南京古称吴国,不如就建议朱元璋称吴国公。想到这里,冯国胜说:“常将军的话很有道理,依元帅现在的实力、声誉,封王早以足矣,只是不愿太露锋芒,为众矢之的。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先晋封为公,作一个过渡。这南京,古有吴国之称,元帅不妨暂称吴国公。大家看看是否可行?”冯国胜说到这里,掉过头去,征询地望着李善长。

“好!吴国公,我认为好得很。只不知元帅意下如何?”说着,李善长目光留在朱元璋身上。众人的目光,也都转向朱元璋。

“既然如此,”朱元璋便笑嘻嘻地说:“那就叫吴国公罢。”

这是1356年春季。北面的刘福通为分散元军对其宋政权都城的压力,扩大战果,开始分兵出击,遣李武、崔德,经潼关入陕西,遣毛贵进兵山东;东面的张士诚则挥师南下,首先占领江苏的南通,接着渡江入福山港,占领常熟、平江,并将平江称为隆平府,迁来高邮政权,任命阴阳先生李行素为丞相,张士德为平章;西面的徐寿辉也忙着将天完政权迁都汉阳,攻元太平,以倪文俊为丞相,分兵四处出击,势力已扩展到湖南、浙江、安徽等地,结果在围攻军事重镇安庆时受挫……

面对三路称王称帝之师,朱元璋一点也不以为然,有半点不平的感觉,当然谈不上要与谁去一争高下了。此刻,朱元璋心里非常清楚,无论是王也好,帝也罢,这些个显赫的声誉,都得靠实力来支撑,若不其然,终归会闹出笑话来,比那戏台上下了妆的大王、皇帝,要可怜千百姓。于是,他亲率东路十万大军,往东进攻镇江,他要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地扩展地盘,增加自己的实力。镇江东南的常州,当时为张士诚占据。闻言朱元璋取了南京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往镇江奔来,张士诚急了。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元朝残留着的这些城镇,一个个让朱元璋占去。在他的眼里,这些城镇在元军败走以后,应该是归他所有的。这么想着,张士诚忙派兵从西北往镇江进发。

此时镇江的守军,为元朝大将定定。他见朱元璋率十万兵西来,张士诚率十四万南来,知道守城无望。为保存实力,他不等西、南两路军来,便带了全部将士,弃城北去。朱元璋大军先行了一步,已经开进镇江城,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才来到镇江城下。看到城上刚刚挂起姓朱的战旗,不由又气又恼。气恼之下,亲率大军攻城。

徐达急往吴国公府禀告:

“现张士德率兵十二万兵临城下,意欲攻城,如之奈何?”

朱元璋与李善长正在商议战事,听到徐达禀报,便问李善长:

“如何处之?”

“江浙富遮之地,尽在张士诚之下。”李善长说:“欲与诸路军争雄,必夺之方可立足。与张士诚之战,事在必行。如今我夺元人之地,他来攻我,正是好事。国公不妨修书一封,愿与之修好、和睦相处,再作定夺。”

“我们本要夺张士诚之地,原无借口,如今他来攻我,正好击之再击,参议官何出修书与之修好之言。”朱元璋问。

“张士诚如今节节胜利,踌躇满志,且兵多将广,根本不会把国公你放在眼里。”李善长说:“而今修书,根本不能修好,只是更骄其心,更狂其形,到时方可惨败其军。”

朱元璋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即让人拿来纸笔,书写道:

“隆平王兵多将勇,所向无敌,不久将可称雄天下,如今我朱元璋托隆平王之福占了镇江,能与隆平王东西相邻,实在荣幸,希望我们能互相支持,互不寻衅,实是莫大荣幸……”

信书毕,朱元璋唤来吴良,刚要吩咐,李善长阻止说:

“请国公择门前最粗猛卫兵去最好。”

朱元璋似乎有些明白,便不多言,让吴良留在身边,使门前一粗猛卫士前去送信。

你不可不知的美国史既然有空间,自然是0元购最香了中国通史修炼五千年居然就过去三天黑道风云杜月笙二战全史国民党去台高官大结局罪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