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难忘的知青岁月 > 前言

前言(1/1)

在即将迎来浙江、天津、哲里木盟等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赴内蒙古金宝屯胜利农场四十五周年之际,我们怀着十分亲切和激动的心情编撰出版这本《难忘的知青岁月》文集。本书深情回顾了一千多名知青在科尔沁草原沙地、西辽河畔这个“金宝囤积之地”屯垦戍边、锻炼成长的峥嵘岁月,热情讴歌了当年广大知青不向困难低头、不为艰苦屈服,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一项特殊的政策和举措。它起源于1958年农业合作化时期,1968年后达到高潮,1978年后逐渐结束。在这二十多年间,全国共有30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绵延时间之长,牵涉人数之多,社会影响之广,亘古罕见。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的编者按语中传达了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上山下乡运动迅速在全国掀起高潮。此后十年间有一千七百多万名知青响应毛主席号召支边支农。

正是在这一历史洪流中,全国各地一批知青满怀革命豪情和凌云壮志奔赴金宝屯胜利农场,投身到如火如荼的农业生产和农场建设中。1969年5月241名科尔沁左翼后旗知青率先来到那里,1969年6月,296名浙江知青和275名天津知青接踵而至。然后,1971年7月有260名通辽知青、1972年5月浙江第二批知青36人相继到场。1974年10月农场体制从军管恢复到地方领导后,先后又有科尔沁左翼中旗(保康)的知青和通辽市的第二批知青各20余人来场,还有投亲靠友和通过其他途径来场的知青。据不完全统计,胜利农场共接收了六批次约1160名知识青年。广大知青以胜利农场为第二故乡,团结友爱,和谐相处,与原场干部、贫下中农和复员军人携手并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

金宝屯胜利农场始建于1954年,位于内蒙、吉林和辽宁三省交界处,北靠吉林省双辽市,东侧和南面与辽宁省昌图县和内蒙的科左后旗接壤,西边是美丽的科尔沁草原。农场土地总面积10万亩,其中耕地6.4万亩,林地8747亩。全场当时有5个营(分场)和多个直属单位,3200余户,一万多人口。1969年农场体制变革,面临生产和改造两大艰巨任务。一千多名知青来农场后,投入到战天斗地、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潮中,促进了农场的快速发展。当时胜利农场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上个世纪70年代年产粮食达到1500万斤,先后兴建了木材加工厂、食品加工厂、丝绸厂、乳品厂、奶牛场、啤酒厂、冷冻加工厂和商业单位,成为哲里木盟农垦系统多种经营、发展生产的一面旗帜。

在农场军管会和场党委先后领导下,广大知青受到了农场干部、贫下中农和复员军人的教育和帮助,克服了各种困难,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他们在繁重的生产劳动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刻苦磨练、锻炼成长,成为胜利农场生产和建设的生力军。无论是冒着风沙播种、锄草间苗、灭虫抗洪,还是开着各种农业机械驰骋在广袤的田野进行深翻土地、犁地中耕或收割庄稼;无论是在天寒地冻中挥镐刨粪、赶车送肥、挖泥挑土、兴修水利,还是在乳品、奶牛、酿酒、冷冻等加工厂劳动作业,广大知青中涌现了无数生动感人、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直至今日仍然在胜利农场的领导和乡亲们中广为传颂。可以自豪地说,在建设和发展胜利农场的历史丰碑上,有广大知青的汗水和功劳,辉映着他们的青春年华和革命精神!

对于广大知青来说,在金宝屯胜利农场工作、生活和锻炼的这些年,是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接触社会的最初阶段,是他们离开比较舒适的家乡和家庭,独立自主、过集体生活、接受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的重要时期。东北农场的劳动和生活为他们的成长和逐步走向成熟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加快了他们在政治思想、精神文化和工作、劳动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进步和提高,为他们以后的良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从1972年开始,根据党和政府的战略考虑和政策规定,知青们有的被选送到大专院校学习,有的应征入伍,有的被招工,有的返回家乡,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活跃在各条战线的知识青年再接再厉,不断进取,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建设四个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力量,其中不少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和重要骨干。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二十岁左右的知识青年如今已是花甲之年。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忘记金宝屯胜利农场,始终惦念和关注着这块曾经劳动和生活过的黑土地,眷恋着这个挥洒过汗水和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对于他们来说,今生今世,金宝屯胜利农场就是自己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第二故乡。因此,他们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个心愿:在纪念下乡45周年之际编撰出版一本《难忘的知青岁月》文集,回顾自己在金宝屯胜利农场工作和生活的不平凡岁月;回忆那些难以忘怀、也不该忘记的坎坷经历;感悟人生的甜酸苦辣和心得体会,以启迪自我,教育后人。同时,也谨以此书献给他们的第二故乡——金宝屯胜利农场,感激她对知青的教育培养和抚育之恩。

2012年7月初在浙江慈溪的一次知青聚会上首次提出了这一倡议。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2012年12月成立了《难忘的知青岁月》编辑委员会。2013年春节期间,通过多种通信手段和联系渠道讨论并确定了编写大纲。2013年4月,编委会把“征稿启事”印发并在网上发布,告知曾经在金宝屯胜利农场工作的知青,得到了广大知青朋友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此后一年多时间里,编委会陆续收到了许多投稿,最后录用了102位作者的146篇文章,6幅题字和大量珍贵的照片,全书约46万字。经过严格认真的审稿、修改和编辑,于2014年2月交付新华出版社编辑出版发行。

现在呈现给读者的《难忘的知青岁月》文集即由五章146篇文章组成。第一章“历经风雨,岁月留痕”记述了知青上山下乡来到边疆农场后的劳动、学习和生活情况。无论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是幸福快乐的生活趣事,都留下了难忘的知青岁月的深刻痕迹。第二章“酸甜苦辣,刻骨铭心”介绍了知青们接受恶劣气候、艰苦环境和繁重体力劳动的考验,学会做人处世,在学习、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锻炼提高工作能力和劳动技能的情况。第三章“艰难困苦,玉汝以成”记述了知青身处逆境,自强不息,为成就一番事业所经受的艰难困苦和磨难历练,也展示了知青经过艰辛之付出终获成功的喜悦。第四章“悠悠情思,感恩怀念”回忆了农场各级领导对知青的教导和培养;回忆了贫下中农、复员军人对知青的教育和帮助;怀念和追忆了曾经的朋友和战友。第五章“感悟人生,夕阳正红”包括了对知青生涯的回顾和总结,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和体会,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汲取的教训;知青在胜利农场锻炼成长,离开农场后的几十年中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以及开展联谊活动、享受幸福退休生活的情况。本书有两个附录。附录一介绍了胜利农场的概况,附录二是胜利农场知识青年大名单。胜利农场所属各分场的名字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叫法:如一分场曾叫一站,二分场曾叫二站、一营,三分场曾叫三站、三营,四分场曾叫四站、四营,五分场曾叫五站、二营。请读者在时加以注意和区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难忘的知青岁月》以其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运动的复杂性和影响力。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王岐山等昔日的知识青年如今已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规划,中国这艘巨轮正在驶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彼岸。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具有历史发展意义的新时期,我们将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热爱集体,甘于奉献”的“知青精神”,把余热全部贡献给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难忘的知青岁月》编委会

2013年11月(王宪举执笔)

(王宪举 男,1954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庵东镇。1969年6月至1972年5月在金宝屯胜利农场务农。1972至1974年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1974年10月至1976年6月在“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历史语言系学习。1976至2002年先后任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和光明日报驻莫斯科记者和首席记者,莫斯科外国记者协会主席。2003年3月至今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其中2005至2011年在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馆任参赞)

阴阳怪谈:网红姐姐会风水改娶病娇长公主,白月光心态崩了堇上花开黄继光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谍战:生死较量美人有亿点强,不过分吧神瞳圣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