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文学网

繁体 简体
香蕉文学网 > 历史的沸点(全四册) > 第三十一章《历史的沸点》(31)

第三十一章《历史的沸点》(31)(1/1)

第三十讲 青梅煮酒吓英雄

曹操把献帝刘协接到许昌,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但是,“奉天子”

容易,“令诸侯”却很难。那些虎视眈眈的割据势力,自然不会轻易顺从,这里面最大牌的应该算是袁绍。

到了许昌不久,曹操以献帝的名义给袁绍下了一道诏书,责备他在勤王的问题上表现不积极。袁绍接到诏书后,感到很是不快,同时也意识到曹操将献帝接到许昌的意义所在,当初沮授提出过这样的建议,而自己没有采纳,如今被曹操抢得先机,此时他应该为自己的失策而感到后悔。尽管心里感到很懊恼,但献帝毕竟是当今天子,所以袁绍还是硬着头皮为自己辩解了一番。

曹操心里很清楚,此时还不能彻底得罪袁绍,因为自己的实力还没有达到与之抗衡的地步。所以在自己受封大将军后,为了找平衡,他以献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

按说太尉是三公之首,算是很高的官职,但毕竟是在大将军之下,袁绍收到任命诏书后更加生气,想当初自己是关东联军的盟主,在割据势力中实力最为雄厚,如今却要屈于曹操之下,这口气实在难以下咽,所以他拒不接受这项任命。

袁绍不愿意就这样一直被动,他提出一个建议,以洛阳残破,许昌低湿为由,请求将献帝迁往离自己较近的鄄城(今山东鄄城),他的用意很明显,就是皇帝这张王牌不能由曹操独享。

对袁绍的要求,曹操自然不会同意,不过通过这件事,他感受到袁绍心中的不满,在四周都有强敌,且自身实力无法与袁绍抗衡的情况下,曹操选择了妥协,他上书献帝辞掉大将军的职务,将其让位于袁绍。这才使袁绍的内心获得满足,两人之间暂时相安无事。

与此同时,曹操实行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为他快速崛起和平定北方奠定了基础。这一举措就是屯田制。这是毛玠向曹操提出三项重要的建议之一,即“修耕植”。想要四处征战,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难以想象,所谓“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

但东汉末年,连年战乱,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粮食短缺成为了突出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曹操采用的办法就是屯田制。

在将献帝迎到许昌的同一年,即建安元年,他采纳手下枣袛、韩浩等人的建议,在许昌一带设置屯田,具体做法就是募集流民,把无主或荒芜的土地分给他们耕种,同时提供耕牛、农具等生产工具,然后向屯田者征收租税,这样做很好解决了大量流民居无定所和不少土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这项试点工作在许昌取得了很大成功,曹操开始在各地进行推广,在各郡设置典农中郎将,各县设置典农都尉来指导和管理屯田。

起初屯田只按照租用官牛的头数来缴纳租税,后来随着屯田者获得土地的日益增加,逐渐采用对土地直接课税的方法。屯田制的实施,使屯田者在政府的庇护下专心从事农业生产,曹操由此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和粮食保障,可谓一举多得。由于屯田的是普通老百姓,所以这种方式叫做民屯。后来,曹操采纳司马懿的建议实行了军屯,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实力渐渐增强后,曹操开始评估了自己所面临的形势。当时天下的形势如何呢?辽东公孙度自立王国,幽州由公孙瓒占据,冀州、青州等是袁绍的地盘,曹操自己控制着兖州、豫州等地区,袁绍和曹操之间是张扬。曹操的南边宛城由张绣盘踞,徐州有吕布、扬州有袁术,与扬州隔江而望的是孙坚的儿子孙策,长江上游的益州由刘璋控制,中游的荆州则属于刘表,益州北部的汉中地区是五斗米道教主张鲁建立的宗教王国,西北的凉州地区由韩遂、马腾等军阀割据,长安地区郭汜和李傕依然争斗不止。

评估完形势后,曹操开始了对外征战,意图扩充自己的地盘。没想到一开始出人意料的顺利,公元197 年,也就是献帝刘协到达许昌的第二年,曹操亲自南征,没费吹灰之力,盘踞在宛城的张绣率众投降。也许是过程过于顺利,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强纳了张绣的婶婶邹氏为妾,这让张绣很生气。同时曹操给张绣的亲信胡车儿送礼物,这让张绣更起了疑心,怀疑曹操想利用自己的手下谋害自己。

于是本来已归降的张绣又选择了反叛,由于事出突然,将猝不及防的曹操打得一时找不到北,曹操非常中意的接班人长子曹昂,以及猛将典韦和侄子曹安民均在此次战斗中阵亡,曹操也中了箭伤,差点命归西天。

张绣的反叛取得如此功效,有个人起了关键作用,这个人就是贾诩。要论谋略,贾诩在三国时代是数得上的人物。当年正是他在关键时刻劝说郭汜、李傕攻击长安,没有他的力劝,西凉军就会放下武器,那以后历史或许就会重写。献帝刘协离开长安后,贾诩也辞去了官职,辗转到了张绣军中。张绣反叛时,贾诩给他出了“出其不意”的计谋,让曹操措手不及,落荒而逃。

曹操大败后不久卷土重来,张绣抵挡不过,退守穰城( 今河南邓州)。正在此时曹操听说袁绍有意偷袭许昌,只好急匆匆地退兵。张绣认为机会来了,想乘机派兵去追,贾诩劝他不要追杀,但张绣不听,结果大败而归。领着残兵败将回来后,贾诩却让他此时去追,结果取得大胜。张绣对此不得其解,贾诩给他分析,第一次之所以失败,在于曹操的撤退是有计划的,必然会派精锐断后,所以追过去必败。第二次之所以胜利,在于曹操退兵必定有急事,断后的精锐击败张绣后,认为没有后顾之忧,定会快速前进急忙赶路,留在后面是相对较弱的军队,所以一击致胜。这番话说得头头是道,而且与事实相符,让张绣对贾诩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后对他的话言听计从。

又过了两年,张绣居然投降了曹操。二次降曹也是贾诩的主意。

当时袁绍和曹操剑拔弩张,两边都在拉拢张绣。由于与曹操的既往恩怨,张绣原本想投靠袁绍,但贾诩坚决主张投降曹操。

他给张绣分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和道义上占据主动,同时曹操的实力不如袁绍,如张绣投奔袁绍,对袁绍来讲只是锦上添花,不会被重视。如果投靠曹操,则是雪中送炭,必被看重。至于曾经的恩怨,曹操作为一个志在称霸天下的雄才,不会因此太过计较,相反很可能将张绣投降作为范例,来显示其宽宏大度,以吸引天下的豪杰前来归顺。

张绣最终采纳了贾诩的建议,一切果然如贾诩的意料。张绣一到,曹操“执其手,与欢宴”。他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封列侯,并且让自己的儿子娶张绣之女为妻,两人结为了儿女亲家,至于曾经的恩恩怨怨,则只字不提。张绣自此成为曹操麾下的一员战将,贾诩则成为曹操身边一位重要的谋士,在曹操以后的对外征战中,两人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收拾张绣的同时,曹操又将矛头对准了袁术。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只是袁术是嫡出,而袁绍的母亲是一位婢女,所以袁术一直很看不上自己的这位哥哥,两人之间非但没有联手,反而经常发生冲突。

袁术心中一直有一个“皇帝梦”,孙坚死的时候,袁术得知孙坚在洛阳宫中得到了传国玉玺,他强迫孙坚的家人交出,据为己有。有了玉玺在手,更加坚定了他登基称帝的决心。

早在献帝刘协一路逃亡时,袁术便想称帝。他召集手下商议,袁术说如今刘氏已经衰微,无力回天,自己秉承天意,顺应民心,想登基称帝。对此下面的人都不发表意见,沉默以对,只有一个叫做阎象的官员站出来反对,看到群臣如此反应,袁术觉得时机尚不成熟,只好将称帝之事暂且放下。但皇帝宝座的诱惑实在难以抵御,没过多久,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公开称帝。

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虽然当时天下大乱,军阀割据,但大家表面上还都是大汉臣子,服从天子和朝廷,没有人敢站出来改弦易辙,袁术第一个跳出来,自然会成为众矢之的。

首先受自己节制的孙坚之子孙策脱离他,使得袁术丧失了广陵、江东等大片土地。接着又遭到吕布的攻击,损失不小。更可怕的是曹操亲率大军前来讨伐,袁术吃了大败仗,袁术作为新皇帝的开局着实不顺。

不过,由于曹操此时忙于对付张绣和吕布,暂时抽不出太多兵马收拾袁术,袁术得以获得一年的喘息机会,一年中他并没有整顿兵马,积极备战,而是大修宫殿、广选嫔妃,想好好享受一下做皇帝的感觉。

只是他控制的地盘并不很大,无力负担他的穷奢极欲,很快便民穷财尽、众叛亲离。穷途末路的袁术,感到自己的这个皇帝无法继续做下去,这时候他想起了自己的哥哥袁绍,于是写信想与袁绍言归于好,并欲将皇帝之位让与袁绍。

袁绍表示不愿意当这个皇帝,但同意接纳袁术,他派自己的儿子袁潭在青州迎接袁术。袁术整理行装,准备率队伍去投奔袁绍。走到半路,遭到了曹军的攻击,无奈只好退回寿春。

袁术去不了潭州,转而想投奔自己原来的部将雷薄,但被拒绝。

袁术此时已是走投无路,温饱都成了问题,他问厨子还有多少粮食,厨子说只有麦屑三十斛,袁术想喝蜂蜜水,厨子说已经没有蜂蜜。袁术暴跳而起,大声喊道:“袁术竟至如此?”接着吐血而亡,皇帝梦就此终结。

正当曹操四处征战,扩大地盘时,三国时代的主角之一刘备,依旧是个小人物。他同生死相交的兄弟关羽和张飞最早投奔了公孙瓒,被封为平原相。

曹操攻击徐州的陶谦时,陶谦派人向公孙瓒求救,公孙瓒派刘备带了一千多人马前来增援。虽然人数较少,但对陶谦来讲算是雪中送炭,陶谦拨给他四千人马,让刘备和自己手下最得力大将曹豹在郯城守备。

他们的实力与曹操相比实在过于悬殊,初战被曹军大败而归,但就在此时,张邈、陈宫、吕布等突然起兵反曹,曹操后院起火,被迫撤退,运气光顾到刘备这边。

陶谦对刘备赶来支援心怀感恩,他为刘备请封“豫州刺史”,曹兵撤退后,他让刘备率军驻扎在小沛。没过多久,陶谦病重,在临终前对手下糜竺交待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

不久陶谦病死,糜竺等带领一些徐州人士到小沛迎接刘备,请刘备接替陶谦主政徐州。刘备起初再三推辞,但后来在徐州名士陈登、孔融等人劝说下,他答应出任徐州牧。这对刘备来讲,是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他由“挂名刺史”变成了封疆大吏,成为群雄并起中的一员,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就在刘备当上徐州牧不久,被曹操击败而无路可走的吕布带着陈宫、高顺等前来投奔,刘备并没有拒绝,将他们安排在小沛驻扎。一年后,袁绍派兵侵入徐州地盘,刘备留下张飞镇守徐州,自己和关羽率主力到前线迎敌。

不料前脚刚走,后院便起火,张飞与陶谦旧部曹豹发生了冲突,结果张飞杀了曹豹,曹豹的手下请吕布来解救危局。吕布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见利忘义,历史上把他称为“三姓家奴”, 遇到这样的机会,吕布自然不会放过,他率军打败张飞,俘虏了刘备的老婆孩子和他部下的家眷,霸占了刘备的地盘。

正在前线的刘备听说后院出了大乱子,急忙与关羽撤兵往回赶,走到半路,遇到了兵败的张飞,才知道地盘已丢,老婆孩子也被俘了。

刘备此时进退两难,无奈带着自己的人马退守到一个叫做海西的小县城。刚刚当了一年州牧的刘备,如今却因吕布背后插刀而一切尽失,想必心中定会为“引狼入室”而后悔不已。

但小小的县城无法让刘备长久驻扎,此时刘备做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向吕布投降,吕布居然答应了刘备投降的请求。这是三国时代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今天我投奔你,明天你投靠我,曾经的恩怨都可以暂时放在一边,出现这样的情况,或许是因为各路军阀都没有平定天下的绝对实力,所以对敌人还不敢下死手,总是要想着给自己留条后路。

吕布让刘备到小沛驻扎,这是吕布初来徐州时被刘备安排的地方,没想到短短一年间便主客异位。袁术听说吕布和刘备言归于好,派手下大将纪灵率三万兵马来攻打小沛,以刘备的实力,恐怕很难抵挡三万大军的攻击。吕布此时伸出援手,他只带了一千多人来到小沛,吕布威名在外,虽然所带人马很少,但足以让纪灵不敢进攻。吕布在自己军营中设宴将纪灵和刘备请来,上演了《三国演义》中辕门射戟的好戏,结果纪灵退兵,刘备转危为安。

威胁消失后,刘备并不安于现状,在小沛开始聚集粮草,扩充人马,很快就聚拢起一万多兵马,相比于吕布,刘备显得更得人心。吕布不会放任刘备在自己眼皮底下发展壮大,他找了借口先发制人,一举将刘备击溃,刘备又到了无家可归的境地,只能去投靠曹操。

吕布一直以来是曹操主要的威胁,于是曹操接纳被吕布击败的刘备,共同构建统一战线。曹操向献帝请奏,封刘备为豫州牧,历史称刘备为“刘豫州”来源于此。曹操不仅给了他州牧的头衔,同时给了他兵马和钱粮,刘备很快又回到了小沛,成为曹操抗击吕布的前锋。

但刘备注定不是打仗的料,公元195 年,吕布派手下的将领高顺进攻刘备,这次刘备又上演了一触即溃的老剧情,再次抛弃老婆孩子,只身落荒而逃,这次跑得更快,曹操派夏侯惇前来援救,援兵未到,刘备逃得早已无影无踪。但靠着曹操这座大山还是很给力,没跑多远,刘备就遇到了亲自领军前来的曹操,于是他调转方向,跟随着曹操向徐州而来。

吕布收拾刘备不费吹灰之力,但在曹操大军面前却一点脾气没有,曹操率军将吕布所在的下邳城团团围住。围了两个月,进展不是很大,曹操有了退兵的想法,他手下的谋臣荀攸、郭嘉等人力劝曹操不仅不能退兵,反而应加紧进攻。于是曹操引水灌入下邳城,吕布的人马只能躲在屋顶和城墙上,吕布大本营也搬到了一个叫做“白门楼”的城墙上。

吕布渐渐难以支撑,此时军中出现了叛徒,叛变兵士将吕布手下大将高顺和谋臣陈宫绑了投降曹操,吕军军心大乱,曹军趁势涌入,吕布知道大势已去,只好投降。

吕布被绑着在白门楼上和曹操说:“你所怕的不过是吕布一个人,现在我投降了,所以天下的事情也就好办了,你率领步兵,我带领骑兵,我们联手,很快就会平定天下。”

曹操听到此言,暂时陷入沉默,似乎有些动心,刘备在曹操旁边对他说:“难道忘了丁原、董卓是如何死的吗?”这一语点醒了曹操,曹操下令将吕布、陈宫、高顺全部杀掉,三国时代战力最强的吕布就这样命归西天。

曹操杀掉吕布,占领徐州后,并没有把徐州还给刘备,而是任命其他人担任徐州刺史,让刘备跟着自己回到了许昌,封为左将军。“左将军”是个什么官职呢?在当时是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的高级武职,应该讲地位很高,关羽和张飞也被封为了中郎将。不过对刘备来讲丢掉了地盘和军队,官职再高也只是一个空头衔。

刘备在许昌的这段时间,曹操给他极高的礼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发生了著名的“青梅煮酒”的故事,当然,史书上没有像《三国演义》中记述的那般精彩详细,但有句话确实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那便是曹操所说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为什么曹操会把刘备看成与自己比肩的英雄呢?这个问题确实有些费解,刘备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而是四处流窜,每遇战争,往往一击而溃,实在看不出他身上有英雄豪杰的影子,他能入一代奸雄曹操的法眼,唯一的解释可能是曹操看到了他的潜质,认为他是一只“潜力股”。

刘备的潜力表现在哪里呢?主要是他身上有几个突出的优点,一是他比较仁义,对百姓仁,对兄弟义。所以刘备走到哪里都容易赢得民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群众基础比较好。同时他对兄弟肝胆相照,无论吃了多大的败仗,关羽、张飞等人对他都不离不弃,绝对死忠,这反映出刘备身上确实有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二是他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的前半生可以用“五易其主,四失妻子”来概括,活得确实有些不堪,但刘备始终没有灰心,而像只打不死的小强,不惧挫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三是他有很高远的志向。刘备的志向并非是做一个割据军阀,作为身上流着皇家血液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匡正汉室,之所以壮志未酬,是因为没有遇到很好的际遇,一旦有很好的时机,很可能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无论曹操心里是如何想的,但他说出这句话,着实将刘备吓得够呛。按说曹操将刘备说成与自己比肩的英雄,应该算对刘备的充分肯定,他应该心中暗喜才对,刘备为何惊恐不已呢,这是因为但刘备听出了曹操的弦外之音,曹操把自己当做同他一样的英雄,也就是将自己视为与之争夺天下的最有力对手,而谁会坐视自己的对手发展壮大呢?

如今自己被曹操掌于手心之中,倘若曹操动了这样的念头,生死只是分秒之间的事情,所以这句高调赞美的话背后隐藏着的是杀身之祸。

关于这段故事,《三国演义》里写得很精彩,当曹操说出这句话时,惊恐之余刘备手中的筷子和勺子掉在地上,此时正好天空打雷,刘备借机搪塞是惊雷所致。史书上没有这样的记载,或许这里更多是虚构的成分,但这个细节里反应出刘备的内心活动应是真实的。从这刻起,刘备意识到许昌不是久待之地,还是要想办法尽早脱离虎口。

这时候发生了“衣带诏”事件,这个事件的缘由还是要从献帝刘协说起。刘协被接到许昌,初始感觉非常满意,终于告别了凄惨岁月,可以衣食无忧了。但刘协毕竟是个皇帝,且是一个有志向的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仅仅满足物质上的充足,而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重新找回天子的尊严和权力。但是曹操降张绣、平袁术、灭吕布,实力越来越强,归还权力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说不好还要取而代之。刘协越来越觉得自己像是笼中之鸟,想要展翅飞翔,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要求助于外力。

当然,在曹操眼皮下做这样的事情,风险可想而知,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绝对可靠的人,将自己的旨意带出去。刘协看上了自己的岳父董承,他写了密诏,让董妃缝在自己贴身衣带内,找了机会与董承偷偷换了衣带,顺利地将密诏带出了皇宫。

董承为了完成刘协的任务,非常卖力地拉拢一些人,但这些人大多没有什么实力,有些实力的只有刘备和马腾。刘备受此重托,他很清楚要实现天子夙愿,只有离开许昌,扩充自己的势力,等与曹操可以抗衡后再回来勤王,这也更加坚定了刘备脱离曹操的决心。

机会很快就来到了。袁术的皇帝梦破灭后去投奔袁绍,曹操准备派人半路截击袁术,刘备主动请缨,请求带兵出征。曹操手下一些谋士建议不能派刘备前去,以免放虎归山。但不知为何,曹操并没有听进去,他下令让刘备、朱灵等带数千兵士前去截击袁术。按照曹操的谋略水平,不应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也算是一个历史之谜。

刘备此时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他带着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等文官武将离开了许昌。这次任务完成得很好,袁术被迫退回寿春后不久便吐血而亡。按说任务完成应该返回许昌,但刘备岂能再自投罗网,他向朱灵等表示自己不准备回去了,朱灵等人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回许昌复命。

刘备离开许昌不久,衣带诏的事情败露,曹操很生气,他将董承等主要参与人员诛灭三族,将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杀死在刘协面前。

刘备则是逃过一劫,用了几年时间,终于成为可以与曹操抗衡的重要力量。

叔途南归小炮灰替嫁后,被反派抱在怀里宠极寒末日,我盗取了百亿物资我是邪恶阵营?直接逆风翻盘!难忘的知青岁月阴阳怪谈:网红姐姐会风水改娶病娇长公主,白月光心态崩了堇上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