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1/1)
【题解】
中国古代的“天文”概念与现代有所不同,它既包括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也包括风云雷电、雨露霜雪等“地文”现象。《易·贲》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本篇从天地生成说起,列举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介绍了古代神话传说的称谓名号,并选取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典故成语,它们有的以天文现象来联系人事,有的以人事来联系天文现象,深刻地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
【原文】
混沌
初开,乾坤始奠
。气
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
;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日为众阳之宗
,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乃天地之淫气
;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
【注释】
混沌(dùn):天地未形成之前的模糊状态。
②乾坤:指天地。奠:定。
③气:指元气。
④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七政:也称“七曜”“七纬”。
⑤三才:天、地和人的合称。才,指有能力的事物。古人认为,天地能生养万物,而人则是万物之灵,可与天地并立,因此合称三才。
⑥众阳之宗:主宰着所有阳性事物。宗,主宰。
⑦太阴之象:极盛阴气的象征。太,极大,极盛。象,象征。
⑧螮(dì dōng):虹的别名。借指桥。比喻才气横溢。淫气:不正之气,阴气,邪气。
⑨月里蟾蜍( chú):传说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不死之药,其妻嫦娥偷吃后成仙,飞向月宫,化为蟾蜍。月魄:指月亮、月光。
【译文】
混沌的宇宙,元气一经开辟,天地便开始形成。
轻盈、清净的元气向上浮升而形成了天,厚重、混浊的元气向下凝结便形成了地。
太阳、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并称为“七政”;天、地和人合称为“三才”。
太阳是一切阳气的主宰,月亮是至阴之物的象征。
长虹又称为“螮”,是天地之气交汇浸淫而形成的;月宫里的蟾蜍,是月亮的精华所凝聚而成的。
【原文】
风欲起而石燕
飞,天将雨而商羊
舞。旋风名为羊角
,闪电号曰雷鞭
。青女
乃霜之神,素娥
即月之号。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
,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为滕六。歘
火、谢仙,俱掌雷火;飞廉、箕伯,悉是风神。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甘霖、甘澍,俱指时雨
;玄穹、彼苍
,悉称上天。
【注释】
石燕:形如燕子的石块,传说遇雨即飞,雨止复化为石。
②商羊: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只有一足,一起舞便有大雨。
③羊角:形容旋风旋转时像羊角的形态。
④雷鞭:古人认为雷神以电为鞭,发出响声。
⑤青女:神话传说中主管霜雪的女神,是天神青霄王的女儿。
⑥素娥:即嫦娥。
⑦雷部:神话传说中天神的一个部门,主管布雨兴云。至捷:跑得飞快。律令:周穆王时人,善走,死后为雷部之鬼。
⑧歘(xū):快速。
⑨甘澍(shù):及时的雨。时雨:应时之雨。
⑩玄:黑色。苍:深青色。
【译文】
风将要刮起的时候,石燕就成群地飞起;天将要下雨的时候,商羊就会出来起舞。
旋风的名字叫“羊角”,闪电称作“雷鞭”。
“青女”是主管霜降的神灵,“素娥”是月亮的别名。
雷部里行动敏捷且能迅走如飞的鬼叫作“律令”,专管推车的女鬼叫作“阿香”。
云神为“丰隆”,雪神为“滕六”。
“欻火”和“谢仙”都是掌管雷火的神祇,“飞廉”和“箕伯”都是风神。
“列缺”是主管闪电的神灵,“望舒”为月宫里的御车之神。
“甘霖”和“甘澍”都是指及时之雨,“玄穹”和“彼苍”都是上天的称呼。
【原文】
雪花飞六出
,先兆丰年;日上已三竿,乃云时晏
。蜀犬吠日
,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
,笑人畏惧过甚。望切者,若云霓之望
;恩深者,如雨露之恩
。参商二星
,其出没不相见;牛女两宿
,唯七夕一相逢。后羿
妻,奔月宫而为嫦娥;傅说死,其精神托于箕尾
。
【注释】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名。
②晏:时间很晚。
③蜀犬吠日:四川盆地群山环绕,多云多雨,那里的狗因不常见到太阳,一见到太阳就狂叫不止。常用来比喻少见多怪。
④吴牛喘月:吴地(江苏)天气炎热,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便以为是太阳,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人因疑心而过分惧怕。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
⑤云霓(ní)之望:云出现在雨前,虹出现在雨后,都是下雨的征兆,即非常盼望下雨。比喻迫切地盼望。霓,即彩虹,出现在雨后。
⑥雨露之恩:古人认为夜气之露是上天降下的祥瑞,故言天恩。比喻恩泽。
⑦参(shēn)商二星:指参星与商星。参星在西,商星在东,此出彼没,互不相见。常用来比喻兄弟不和,彼此对立,或形容亲友隔绝,不能相见。
⑧牛女两宿:指牛郎星和织女星。
⑨后羿:帝尧时期人物,嫦娥的丈夫,被帝尧封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他善于射箭,曾经帮助尧帝射下九日,只留一日,给大地带来复苏的生机。
⑩傅说(yuè):傅氏始祖,古虞国(今山西平陆)人,生卒不详,殷商时期著名贤臣,商王武丁(约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的丞相。
箕尾:指箕星和尾星。传说傅说死后精神寄托在箕星和尾星两个星宿之间,叫作“傅说星”。
【译文】
飘飞下来的雪花都是六角形的,预示来年将会丰收;太阳升起已有三竿的高度,表示时候已经不早了。
蜀犬吠日,是比喻人见识太少;吴牛喘月,是用来嘲笑世人恐惧得太过分了。
期盼之心殷切,就好像久旱后非常盼望下雨;恩泽深厚,如同万物受到雨露的恩泽。
参星与商星此出彼没,永远没有机会相见;牛郎和织女隔着银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才能相会一次。
后羿的妻子,飞升到月宫里成了嫦娥;傅说死后,其精神依托在箕、尾二星之间。
【原文】
披星戴月
,谓早夜之奔驰;沐雨栉风
,谓风尘之劳苦。事非有意,譬如云出无心
;恩可遍施,乃曰阳春有脚
。馈物致敬,曰敢效献曝之忱
;托人转移
,曰全赖回天之力。感救死之恩曰再造,诵再生之德曰二天
。势易尽者若冰山,事相悬者如天壤。晨星谓贤人廖落,雷同谓言语相符。
【注释】
披星戴月:指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②沐雨栉(zhì)风:让雨来洗头,让风来梳头。形容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沐,洗头发。栉,梳头发。
③云出无心:白云在山间飘荡,完全是无心无意。
④阳春有脚:唐代宰相宋璟爱民恤物,时人称之为“有脚阳春”,意思是他所至之处,如春天的阳光一样普照万物。
⑤献曝之忱:古代有个农民冬天晒着太阳觉得十分舒服,就去将这个方法献给国君请赏。形容所献菲薄、浅陋,但出于至诚。
⑥转移:扭转不利的局面,有周旋、斡旋的意思。
⑦二天:第二个上天。对庇护者的感恩之词。
【译文】
“披星戴月”,是说早晚不停地奔波;“栉风沐雨”,是说奔波在外,不避风雨,非常艰辛。
事情在无意中完成,好像白云在山间无意地飘荡;形容恩泽广泛地施行,可以说像阳春有脚一般。
送礼物给人家,要自谦说聊表献曝的诚意;托人出面调解,要说全靠您的回天之力。
感谢他人援救的恩情叫作“再造”,称颂再生的德泽叫作“二天”。
看似坚固、实则容易消亡的权势,可比作冰山;事物相差悬殊、相去甚远,可称为天壤之别。
晨星形容贤德之人稀少罕见;雷同是指人云亦云,大家所说的话都相似。
【原文】
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
;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
。如夏日之可畏,是谓赵盾;如冬日之可爱,是谓赵衰
。齐妇含冤,三年不雨
;邹衍下狱,六月飞霜
。父仇不共戴天
,子道须当爱日
。
【注释】
杞人忧天:本意指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②夸父追日:相传在黄帝时期,夸父族首领夸父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原意是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和为后人造福的精神,反映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此处比喻做事自不量力。
③赵盾:赵衰(cuī)的儿子,春秋时晋国大夫。赵衰:晋文公重耳逃亡时的忠实追随者之一,后为晋国上卿。有人评价他们父子说:赵衰像冬天的太阳那样可爱,赵盾像夏天的太阳那样可怕。
④齐妇含冤,三年不雨:《汉书·于定国传》中说:汉代东海郡(齐地)有一位妇女窦氏,年轻时丈夫儿子相继去世,窦氏侍奉婆婆非常孝顺,但婆婆怕拖累窦氏,于是上吊自杀。窦氏的小姑知道后,诬告窦氏杀母,郡守将窦氏定罪处死。之后,东海郡三年干旱无雨。新郡守上任后,狱长于定国将窦氏之冤告之。新郡守为窦氏平反昭雪,告诸世人,并率左邻右舍在窦氏灵前忏悔。忏悔之后,天才开始下雨。
⑤邹衍下狱,六月飞霜:邹衍是战国时著名的阴阳家,博学多识,燕昭王拜他为师。昭王死后,惠王听信谗言,将邹衍下狱。邹衍在狱中仰天大哭,时值六月,天上竟然下起霜来。惠王见状,知道必有冤情,于是将邹衍释放,官复原职。
⑥不共戴天:不愿和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⑦子道:作为子女应尽的职责。爱日:指子女孝敬父母的时间有限,所以应该珍惜光阴。
【译文】
心里太过忧虑,就好像杞人忧天一样;做事不自量力,就和夸父追日一样毫无差别。
赵盾之为人,如夏日的太阳一样,威猛似火使人害怕。赵衰待人和蔼,如冬日的阳光一样和蔼可亲。
齐国有一孝妇窦氏含冤而死,上天因而震怒,三年都不下雨;战国时候邹衍被屈捕下狱,六月的盛暑天气,忽然飞起霜来。
杀父之仇必报,不能和仇人共立在天地之间;为人子女者应尽孝道,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日子。
【原文】
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庆云之祥
。夏时大禹在位,上天雨金
;《春秋》《孝经》既成,赤虹化玉
。箕好风,毕好雨
,比庶人愿欲不同;风从虎,云从龙,比君臣会合不偶
。雨旸时若,系是休征
;天地交泰
,称斯盛世。
【注释】
景星:又名瑞星、德星,如果一国的君主实行德政,景星就会出现。庆云:一种五彩祥云,象征喜气。
②上天雨金: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上天下金雨三日,又下稻雨三日三夜。
③赤虹化玉:传说孔子完成《春秋》《孝经》后,有赤虹从天而降,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而受之。
④箕好风,毕好雨:古人认为箕与风对应,毕和雨对应。箕、毕,星宿的名称。
⑤风从虎,云从龙:比喻同类事物之间可以相互感应。不偶:并非偶然。
⑥雨旸(yáng)时若:下雨和天晴都顺应时令。旸,天晴。若,顺从。休征:美好的征兆。
⑦泰:安定。
【译文】
太平盛世之时,百姓安居乐业,所以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快乐地嬉游;太平时期有才德的皇帝能感召上天,而出现景星、庆云等各种祥瑞的景象。
夏朝时大禹平治水患,功劳齐于天地,使上天接连着下了三天黄金雨;孔子编纂了《春秋》《孝经》这两部书,赤虹从天而降化为黄玉。
箕星主风,毕星主雨,比喻众人的愿望各有不同;虎啸生风,龙腾生云,说明了君臣的会合相辅并不是偶然的。
晴雨适宜,应时而至,这是吉庆福禄的征兆;天地之气融和通畅,世间万事亨通,便称得上是太平盛世。
【题解】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天与地是相对应的,第一篇介绍了“天”,第二篇很自然地就介绍“地”的相关知识。但中国古代的“地”并不是指整个大地,而是指疆域内的土地。地舆,《淮南子·原道训》:“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地载万物,故比之以车舆,后因称大地为地舆。本篇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地舆文化知识的汇集,先介绍了中国各地区的名称,又介绍了山川大地诸神的神话传说,最后列举历史典故进行教化,以达到宣扬海内太平的目的。本篇对了解古代的地理区划具有重要价值。
【原文】
黄帝画野,始分都邑
;夏禹治水
,初奠山川。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北京原属幽燕,金台是其异号
;南京原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浙江是武林
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之郡,又曰吴皋
。福建省属闽中
,湖广地名三楚
。东鲁西鲁,即山东山西之分;东粤西粤,乃广东广西之域。河南在华夏之中,故曰中州;陕西即长安之地,原为秦境。四川为西蜀,云南为古滇
。贵州省近蛮
方,自古名为黔地
。
【注释】
黄帝画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由于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难以管理,黄帝就画野分州,有百里之国万余。画野,划分界线。都邑: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各代划分标准不同,后以都邑指代城市。
②夏禹治水:相传在尧时期,洪水滔天,百姓深受困扰,尧命鲧治水,九年无功。后来舜代天子之责,将鲧流放到羽山,并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不顾劳累,身先士卒,传说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他采用疏导的策略,凿山导河,开挖沟梁,引导洪水流向大海,解决了水患问题。
③幽燕:今北京、河北及辽宁一带。金台:又称燕台、黄金台。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招贤纳士,筑建土台,上置黄金千两,礼聘天下名士。
④武林:杭州西边有武林山(灵隐山),因此古代又称武林。
⑤豫章:古代郡名,汉初设置,郡治在今江西南昌一带,后用豫章指代江西。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吴皋:这里指吴国的边界。皋,岸,水边的高地。江西在春秋战国时曾是吴越两国的交界地区,所以用吴皋来指代江西。
⑥闽中:古代的郡名,辖区相当于今福建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⑦湖广:元朝时曾置湖广行省,辖区相当于今湖北省和湖南省。三楚:湖南、湖北旧属楚地,楚地分为东楚、西楚、南楚,合称“三楚”。
⑧西蜀:四川曾有古蜀国,三国时刘备建立蜀汉,因此简称蜀,因在中原以西,所以称西蜀。滇:云南曾有古滇国,所以简称滇。
⑨蛮:中国古代对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
⑩黔地:秦时曾在贵州一带置黔中郡,自古以来就称为“黔”地。
【译文】
黄帝划分了中国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线;夏禹治理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
天地间的山川虽然不曾更改,它们的称呼古今却各有不同。
北京古时称“幽燕”,别名又叫“金台”;南京原是“建业”,别名又叫“金陵”。
浙江从前称为“武林”,本是越王的故国;江西旧称“豫章”,也叫“吴皋”。
福建古时属于“闽中”,湖广地方旧名叫作“三楚”。
“东鲁”“西鲁”就是山东、山西;“东粤”“西粤”即为广东、广西。
河南位于中原的中心位置,所以又称为“中州”;长安为陕西首府,古代是秦国的辖地。
四川就是“西蜀”,云南就是古代的“滇”国。
贵州接近南方少数民族的地域,是古时黔中之地。
【原文】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之五湖
。金城汤池
,谓城池之巩固;砺山带河,乃封建之誓盟
。帝都曰京师,故乡曰梓里
。蓬莱弱水
,惟飞仙可渡;方壶员峤
,乃仙子所居。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水神曰冯夷,又曰阳侯
;火神曰祝融,又曰回禄
。海神曰海若
,海眼曰尾闾
。
【注释】
饶州:今江西省鄱阳县。岳州:今湖南岳阳市。青草:古五湖之一。亦名巴丘湖,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南,和洞庭湖相连。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鄂州:今湖北省鄂州市。五湖:其中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现仍在。青草湖已与洞庭湖连在一起,丹阳湖逐渐淤塞。
②金城汤池:城墙像是用金属筑就的,护城河里的水像是沸水。比喻坚固无比、防守严密的城市或工事。
③砺山带河:泰山小得像块磨刀石,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封建之誓盟:汉高祖分封功臣时曾盟誓说:“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④梓里:古人常在房前屋后种植桑树或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或梓里代表故乡。
⑤蓬莱:传说中海上的仙山,凡人可望而不可即。弱水: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渡过,古人认为是由于水羸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
⑥方壶:传说中神山名,又名方丈。员峤(qiáo):神话中的仙山名。《列子·汤问》中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⑦冯夷:传说为轩辕之子,生前为水官,死后为水神。阳侯:殷纣王末年,周武王会诸侯八百渡陵阳(今河南孟津)伐纣,陵阳国的阳侯率军迎战,兵败后溺水身亡,后人为怀念阳侯,奉其为波涛神。
⑧祝融:神话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后用作火灾的代称。
⑨海若:传说中海神的名字。
⑩海眼:泉眼,泉水的流出口。古人认为井泉的水潜流地中,通江海,故称。《十洲记》记载,海中叫尾闾的地方,有一块石头方圆四万里,海水全部从下面流走。尾闾(lǘ):古代传说中泄海水之处。
【译文】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岳”。
饶州的鄱阳湖、岳州的青草湖、润州的丹阳湖、鄂州的洞庭湖、苏州的太湖,这是中国著名的“五湖”。
“金城汤池”形容城墙和护城河坚固、牢不可破;“砺山带河”是帝王分封功臣时的誓盟之词。
皇帝居住的都城称为“京师”;故乡为“梓里”。
“蓬莱”和“弱水”,只有神仙才能飞渡到那里;“方壶”和“员峤”,只有仙人才能居住在那里。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河清海晏”是天下太平的征兆。
掌管河水的神称为“冯夷”,又叫做“阳侯”;管理火的神称为“祝融”,又叫“回禄”。
海神的名字叫“海若”,海眼又称为“尾闾”。
【原文】
望人包容,曰海涵
;谢人恩泽,曰河润
。无系累者,曰江湖散人
;负豪气者,曰湖海之士
。问舍求田
,原无大志;掀天揭地
,方是奇才。凭空起事,谓之平地风波;独立不移,谓之中流砥柱
。黑子、弹丸
,极言至小之邑;咽喉、右臂,皆言要害之区。
【注释】
海涵:像海水容纳江河那样无所不包。形容气量大,能包容。
②河润:像河水滋润土地那样帮助别人。形容恩惠施及很远。
③系累:牵累,连累。江湖散人:指闲散不拘、毫无牵挂的人。唐代文学家陆龟蒙举进士不中,居松江甫里,经营茶园,常泛舟于太湖,自称江湖散人,曾作《江湖散人歌》。
④湖海之士:形容气概豪放之人。《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记载:汉末人陈登,字符龙,狂傲有豪气。一次,友人许汜去看望他,他并不以客礼相待,自己上大床躺下,而让许汜睡下床。后来许汜跟刘备谈起这件事时,说陈登是“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⑤问舍求田:即求田问舍,只知道置产业。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原为刘备责备许汜之语。许汜为国士,处纷乱之世,而无效主之志,只知道买田置屋,为个人利益打算,没有远大志向。
⑥掀天揭地:把天掀起,把地揭开,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⑦中流砥(dǐ)柱:用以形容人独立不移,像砥柱岛在激流中屹立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砥柱,一座石岛,在今河南省三门峡的黄河中。
⑧黑子:指黑痣。形容极小。弹丸:弹弓所用的泥丸。形容狭小。
【译文】
希望得到别人的包容,要说“海涵”;感谢别人的恩惠,要说“河润”。
毫无牵挂的人,叫作“江湖散人”;气概豪放的人,叫作“湖海之士”。
一个人只会置办产业,那就表示胸无大志;能够做大事业的人,才能称为有才能的奇人。
凭空挑起事端,称为“平地生波”;能担当大任,遇事毫不动摇者,可称为“中流砥柱”。
“黑子”和“弹丸”都是形容很小的地域;“咽喉”和“右臂”都是形容险要的地方。
【原文】
独立难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厦;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关
。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以蠡测海
,喻人之见小;精卫衔石
,比人之徒劳。跋涉谓行路艰难,康庄
谓道路平坦。硗地
曰不毛之地,美田曰膏腴
之田。
【注释】
自恃:自以为有所依靠、倚仗。函关:即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十五公里处,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
②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东隅,太阳升起的地方。桑榆,桑树和榆树,太阳落山后余光照在树上,因此用桑榆表示日落的地方。据《后汉书·冯异传》记载:东汉刘秀即位后,派冯异率军攻打赤眉军,开始阶段,因邓禹、邓弘不接受冯异的意见,连吃败仗,后来冯异改变策略,终于在崤底大破赤眉军。事后,光武帝刘秀写信慰劳冯异,其中有“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语。
③为山九仞,功亏一篑(kuì):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九仞是个虚数,言其高。篑,盛土的筐。
④以蠡(lí)测海:用贝壳做的瓢来量海水。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蠡,用葫芦做的瓢。
⑤精卫衔石:也作“精卫填海”,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相传远古时候,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游玩时淹死在海里,她的灵魂化作一只精卫鸟,到西山去衔木石,决心填平东海。
⑥康庄:宽阔平坦。
⑦硗(qiāo)地:贫瘠多石不生草木之地。硗,坚硬的石头。
⑧膏腴(yú):形容土地非常肥沃。膏,油脂。腴,肥肉。
【译文】
势单力孤难以完成大事业,就说“一木焉能支大厦”;英雄好汉夸耀自己的胆识本领,可说“丸泥亦可封函关”。
做事先失败,后来才得以成功,叫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情将要成功,只差最后一点点,就称为“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以蠡测海”,比喻人的见识太浅;“精卫衔石”,是指做事徒劳无功。
“跋涉”是说行路非常艰难,“康庄”是说道路极为平坦宽广。
地面长不出五谷草木的土地,称为“不毛之地”,肥沃丰饶的田地,叫作“膏腴之田”。
【原文】
得物无所用,曰如获石田
;为学已大成,曰诞登道岸
。淄渑
之滋味可辨,泾渭
之清浊当分。泌水
乐饥,隐居不仕;东山高卧
,谢职求安。圣人出则黄河清,太守廉则越石见
。美俗曰仁里,恶俗曰互乡
。里名胜母,曾子不入
;邑号朝歌,墨翟回车
。
【注释】
石田:布满石头的田地,借指没什么用处的东西。
②诞登:登上。诞,语助词。道岸:佛教语。菩提岸,彻悟的境界。此处指学问、真理的彼岸。
③淄渑(zīshéng):指淄水和渑水,都流经山东。相传二水味各不同,混合之则难以辨别。比喻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传说春秋时齐桓公的宠臣易牙,长于调味,能够分辨出淄水和渑水的不同味道。
④泾渭:指泾河和渭河,都流经陕西。传说古时泾河的水清,渭河的水浊,两河在交汇处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比喻人品的优劣清浊,事物的真伪是非。
⑤泌(bì)水:涌出的泉水。《诗经·陈凤·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后以“衡门泌水”指隐居之地。
⑥东山高卧: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东晋谢安,字安石,少时隐逸东山,朝廷屡加征召,他都不肯出仕,人称其高卧东山。谢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挟妓以从。简文帝知道这事后,说道:“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后来他果然东山再起,引领其弟、兄子大破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
⑦黄河清: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也有说一千年才会变清一次。比喻难得、罕见的事。越石见:传说福州城东有越王石,平常隐没在云雾里,只有清廉的太守才能看到它。五代宋时晋安太守虞愿公正廉明,他去看越王石,清澈无隐蔽。
⑧仁里:有淳厚风俗的乡里。互乡:交相为恶之乡。
⑨里名胜母,曾子不入:曾子曾经到郑国一个地方,听说这个地方叫“胜母里”,觉得这个名字不好,便绕道而行。胜母,古地名。曾子(公元前505—前436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古代孝子,孔子的学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⑩墨翟(dí)回车:墨翟带着学生到各国游说,经过卫国时,听说前方来到朝歌,他大惊失色说这是殷纣王的旧都,是产生“新声靡乐”“郑卫之声”的地方,是不祥之地,于是掉转车头而去。墨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视吃苦为高尚品行。
【译文】
得到某物却一无所用,就说“如获石田”;做学问而有了成就,则可用“诞登道岸”来形容。
淄水和渑水的味道不同,放在一起也能分辨得出来;泾水和渭水有清有浊,当二水合流后,依然清浊分明。
拿涌出的泉水来充饥,也觉得很快乐,是赞美人安贫乐道,隐居在家不肯出来做官;在清静的东山高枕无忧,是说辞去官职以求轻松悠闲。
圣人降临世间,黄河的水会呈现清澈;太守清廉爱民,越王石才会显现于世。
风俗淳朴的乡里称为“仁里”,风俗恶劣的地方叫作“互乡”。
孝顺父母的曾子,不愿进入里名叫“胜母”的地方;主张非乐的墨子,车子走到名叫“朝歌”的城邑时就掉头而返。
【原文】
击壤而歌
,尧帝黎民之自得;让畔而耕
,文王百姓之相推。费长房有缩地
之方,秦始皇有鞭石
之法。尧有九年之水患,汤
有七年之旱灾。商鞅不仁而阡陌开
,夏桀无道而伊洛
竭。道不拾遗
,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
,知中国有圣人。
【注释】
击壤而歌:相传尧帝时,有一位老人在田中击壤唱道:“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而歌反映了尧帝时的人民可以自由自在地劳动、生活,说明尧帝无为而治,天下有道。
②让畔而耕:传说文王治理的地区,风俗仁义,耕田的人互相推让田界。畔,田界。
③缩地:晋代葛洪《神仙传·壶公》中记载:东汉方士费长房向壶公学习道术,壶公问他想学什么,他说,要把全世界都看遍。壶公就给他一根缩地鞭,他想到哪里,就可用缩地鞭缩到眼前。
④鞭石:传说秦始皇想登山祭海,见山距陆地太远,想在东海上造一座石桥,当时有仙人帮助驱石下海;石头走慢了,仙人就用鞭子抽打,石皆流血,至今还留有赤石。
⑤汤:即成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⑥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阡陌开: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秦国因此强大起来。阡陌,田地之间的道路和地界。
⑦伊洛:指伊水和洛水。传说夏桀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上天使伊、洛二水干枯,以此警告他。
⑧道不拾遗:在路上见到别人遗失的东西,也不会把它拾走。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⑨海不扬波:海上不起惊涛骇浪,比喻天下太平。
【译文】
“击壤而歌”,是说尧帝时黎民百姓都能怡然自得;“让畔而耕”,是说周文王时的百姓朴实讲仁义。
费长房通晓收缩土地、化远为近的方法,秦始皇有挥鞭驱赶石头造桥的奇术。
尧帝时有九年的水患,商汤时有七年的大旱天灾。
商鞅没有仁德,废除自古以来的井田制度,开阡陌奖军功;夏桀暴虐无道,上天便使伊、洛二水同时枯竭,以示惩戒。
“道不拾遗”,是因为在上的人治理有方;“海不扬波”,由此可知中国境内有了圣明的人。
【题解】
中国是个农业古国,人们根据季节变化来安排一年的生产活动,因此对岁时节气相当看重,而岁时又与天地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将“岁时”紧接在天地之后,列为第三篇。本篇叙述了中国古代历法农时方面的常识及相关神话典故,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月为序,介绍了一年之中的节气习俗;第二部分以四季为主题,介绍了四季的主神和五行方位属性;第三部分介绍了月相的变化;第四部分列举典故以劝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勤于劳作。
【原文】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
万户更新。履端是初一元旦
,人日是初七灵辰
。元日献君以《椒花颂》,为祝遐龄
;元日饮人以屠苏酒
,可除厉疫。新岁曰王春
,去年曰客岁
。
【注释】
桃符: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用于避邪的桃木板。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首,意在祈福避祸。后来人们为了省事,就直接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这就是最早的门神。
②履端:开端。元旦:公历每年的第一天,也称元日。
③人日:传说天地初开时,第一日为鸡日,之后依次为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灵辰:人日的别称,意为吉祥的时刻。
④《椒花颂》:《晋书·列女传·刘臻妻陈氏》:刘臻妻陈氏者,亦聪辨能属文,尝正旦献《椒花颂》。其词曰:“旋穹周回,三朝肇建。青阳散辉,澄景载焕,标美灵葩,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于万。”后用《椒花颂》来指新年祝词。遐龄:对老年人高寿的敬语。
⑤屠苏酒:古代一种酒名,常在农历正月初一饮用。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以中药入酒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疠疫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
⑥王春:《公羊传·隐公元年》中说:“元年,春王正月……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后以“王春”指阴历新春,代表新的一年,还有尊重正统君主的意思。
⑦客岁:旧的一年。
【译文】
爆竹声声响,旧的一年过去了;门上换上了新的桃符,以迎接新的一年。
“履端”指正月初一,又叫“元旦”;“人日”是正月初七,是良辰吉日。
元旦这天,为君王献上一篇《椒花颂》,祝颂他长寿;元旦请人喝屠苏酒,可以驱除瘟疫。
新的一年叫“王春”,过去的一年则称“客岁”。
【原文】
火树银花合
,谓元宵灯火之辉煌;星桥铁锁开,谓元夕金吾之不禁
。二月朔为中和节
,三月三为上巳辰
。冬至百六是清明
,立春五戊为春社
。寒食节
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
。四月乃是麦秋
,端午却为蒲节
。
【注释】
火树银花合:唐代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中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节或上元节,且因其为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家家户户皆张灯结彩,热闹庆祝,“火树银花合”就是形容烟花灯火灿烂辉煌的情景。
②星桥铁锁开:指元宵节时取消了夜禁。金吾:汉代禁止夜行的官。
③朔:农历的每月初一。中和节: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制定,本来在二月初一,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改为二月初二,人们在这天互相赠送瓜果百谷,寓意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雨水天气也将增多。
④上巳辰:即上巳节,三月上旬的巳日,称上巳。后来定为三月三日。
⑤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百六:一百零六天。
⑥五戊:戊是天干的第五位,五戊是指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古时以此为春社、秋社之日。春社: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⑦寒食节:春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助晋文公复国有功,但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时,没有赏赐他,因此他与母亲隐于山中。晋文公纵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但介子推抱树不出,被烧死。晋文公命令百姓每年在这一天禁火,故名寒食。
⑧初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第一天。按中国古代历法,这是夏天的开始。庚:天干的第七位。
⑨麦秋:小麦成熟的时候。
⑩蒲节:古人端午节时在门上挂菖蒲叶,可以避邪;或在端午节时将菖蒲泡在酒中,饮之可以避瘟疫,所以端午节又称蒲节。
【译文】
“火树银花合”,是形容元宵节晚上灯火的灿烂辉煌;“星桥铁锁开”,是说元宵节这一天开禁,放下吊桥,城内外游人可自由往来观赏灯火。
二月初一是“中和节”,三月初三日为“上巳节”。
“冬至”后第一百零六天是“清明节”,“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春社”。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初伏”日则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四月称为“麦秋”;端午节称为“蒲节”。
【原文】
六月六日,节名天贶
;五月五日,节号天中
。端阳竞渡
,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
,效桓景之避灾。五戊鸡豚宴社,处处饮治聋之酒
;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针
。中秋月朗,明皇亲游于月殿
;九日风高,孟嘉落帽于龙山
。秦人岁终祭神曰腊
,故至今以十二月为腊;始皇当年御讳曰政
,故至今读正月为征。
【注释】
天贶(kuàng):澶渊之盟后,宋真宗想在泰山封禅,彰显自己的功业,于是诈称有天书降下,改元大中祥符,并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十月在泰山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封禅祭祀仪式。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六月六日,宋真宗下诏称天书再降,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贶,赏赐。
②天中: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正是中夏,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③端阳竞渡:屈原在端午节投汨罗江而死,楚人为祭奠他,在这天将粽子投入江中,并进行划龙舟竞赛,表示当时抢救屈原的迫切之情。后来,吃粽子和赛龙舟成为传统风俗。
④重九登高: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的人们都病倒了,尸横遍野。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中有难,只有全家人插着茱萸登山饮菊花酒,才能避祸。桓景听从了他的话。晚上回家一看,家中的鸡犬牛羊都死了。桓景后来成了仙,重九登高也因此成为一种风俗。
⑤治聋之酒:传说在社日饮酒可以治耳聋。
⑥乞巧:七夕的传统活动,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七夕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的女孩子们就在这天晚上向织女乞巧。传统的乞巧方式有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等。
⑦明皇亲游于月殿:明皇即唐玄宗。传说道士罗公远以杖为桥,引明皇到月宫一游。明皇觉得月宫的音乐很好听,就凭记忆谱写了一首《霓裳羽衣曲》。
⑧孟嘉落帽于龙山:《晋书·桓温传》记载:晋代孟嘉任桓温的参军时,桓温在龙山宴请幕僚,忽然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而孟嘉并未发觉。在他去厕所时,桓温命把帽子放到他原来坐处,并让人写了几句嘲笑他的诗文。孟嘉回来后看见,当即以文应对,文辞优美,四座皆服。
⑨腊:古代阴历十二月的一种祭祀,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祀众神。
⑩御讳曰政:古时农历一月是天子召集大臣议政的月份,所以名“政月”。秦始皇名嬴政,秦时为避讳,改“政月”为“正月”,并沿用至今。
【译文】
六月初六日是“天贶节”,五月五日称为“天中节”。
“端午节”龙舟竞渡,以悼念溺水身死的屈原;“重阳节”登高山插茱萸饮茱萸酒,是效法桓景避灾。
“春社”日,家家户户杀猪宰鸡祭祀土地神,大家争饮可以医治耳聋的酒;七月初七,牛郎织女渡河相会,家家妇女穿针引线以乞求得到织布绣花的巧技。
“中秋”之夜月光分外清朗,唐明皇梦游月宫;“重阳节”登龙山,山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
秦人每年岁终祭神称为“腊”,因此至今日皆称十二月为“腊月”;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秦人避讳读“正”为“征”,后世便沿用此例读“正月”为“征月”。
【原文】
东方之神曰太皞,乘震而司春,甲乙属木,木则旺于春,其色青
,故春帝曰青帝。南方之神曰祝融
,居离而司夏,丙丁属火,火则旺于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西方之神曰蓐收
,当兑而司秋,庚辛属金,金则旺于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北方之神曰玄冥
,乘坎而司冬,壬癸属水,水则旺于冬,其色黑,故冬帝曰黑帝。中央戊己属土,其色黄,故中央帝曰黄帝
。
【注释】
太皞(hào):又作太昊,即伏羲,风姓。在汉族传说中是古代华夏部落的首领,居于陈地(今河南淮阳县),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的共同祖先。甲乙属木,木则旺于春,其色青:古人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季节和方位,将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东西南北中及春夏秋冬相配,又和八卦及天干对应,它们的对应关系是:中央:戊己,黄色,属土;春:东方,甲乙,青色,震位,属木;夏:南方,丙丁,赤色,离位,属火;秋:西方,庚辛,白色,兑位,属金;冬:北方,壬癸,黑色,坎位,属水。
②祝融:古代传说中的火神。
③蓐(rù)收: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秋神,左耳有蛇,乘两条龙,是白帝少昊的辅佐神。
④玄冥:即颛顼(zhuān xū),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水神、冬神、北方之神。
⑤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译文】
掌管东方的神称作太皞,居震位主管春季,天干为甲乙,五行属木,木在春天很旺盛,它的颜色是青色,所以春帝又称为青帝。
掌管南方的神称作祝融,居离位主管夏季,天干为丙丁,五行属火,火在夏季很旺盛,它的颜色是赤色,所以夏帝又称为赤帝。
掌管西方的神称作蓐收,居兑位主管秋季,天干庚辛,五行属金,金在秋季很旺盛,它的颜色是白色,所以秋帝又称为白帝。
掌管北方的神称作颛顼,居坎位主管冬季,天干为壬癸,五行属水,水在冬季很旺盛,它的颜色是黑色,所以冬帝又称为黑帝。
四方的中央天干为戊己,五行属土,它的颜色是黄色,所以掌管中央的神称为黄帝。
【原文】
夏至一阴生,是以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是以日晷
初长。冬至到而葭灰
飞,立秋至而梧叶落。上弦谓月圆其半,系初八九;下弦谓月缺其半,系廿二三。月光都尽谓之晦
,三十日之名;月光复苏谓之朔,初一日之号;月与日对谓之望
,十五日之称。初一是死魄,初二旁死魄,初三哉生明,十六始生魄
。
【注释】
日晷(guǐ):又称“日规”,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②葭(jiā)灰:葭莩(fú)(芦苇里的白色薄膜)烧成的灰。古人将葭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预测气候。某一节候到时,律管中的葭灰即飞出,表明该节候已到。
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④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即月满之日。此时日在东方升起,月在西方落下,遥遥相望,故称望日。
⑤死魄:指月亮无光。古人称月亮有光的部分为“明”,月亮无光的部分为“魄”。初一时月亮无光,故曰“死魄”。初二时月亮大部分还是无光,所以说“旁死魄”。旁,近,接近。初三时月亮有了微光,所以说“哉生明”。哉,开始。
【译文】
“夏至”节气一过,阴气就启动了,白天的时间渐渐短了;“冬至”节气一到,阳气就动了起来,太阳的影子就长了起来。
一到“冬至”,阳气初动,葭灰就会飞起来;一到“立秋”,梧桐树上的叶子便纷纷飘落下来。
“上弦”是说月圆一半,为每月初八、初九;“下弦”是说月缺一半,为每月二十二、二十三。
完全没有月光叫作“晦”,是每月三十日的别称;月光从无到有叫作“朔”,是每月初一日的别称;月亮和太阳遥遥相对称为“望”,是每月十五日的别称。
初一的月亮像死灰一样,所以叫作“死魄”;初二的月亮稍微有一点微光,所以叫作“旁死魄”;初三的月亮才发出光来,所以叫作“哉生明”;十六的月亮开始有了残缺,所以叫作“始生魄”。
【原文】
翌日、诘朝
,皆言明日;谷旦
、吉旦,悉是良辰。片晌即谓片时,日曛
乃云日暮。畴昔、曩者
,俱前日之谓;黎明、昧爽
,皆将曙之时。月有三浣
:初旬十日为上浣,中旬十日为中浣,下旬十日为下浣;学足三余
:夜者日之余,冬者岁之余,雨者晴之余。
【注释】
翌(yì)日:第二天。诘(jié)朝:指次日早晨。
②谷旦:良辰,晴朗美好的日子,古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
③曛(xūn):日落时的余光。
④畴(chóu)昔:往昔,以前。曩(nǎng)者:以往,以前。
⑤昧爽:指黎明。昧,昏暗不明。爽,明亮。
⑥三浣(huàn):古代官员每十天发一次俸禄,休息一次,洗衣洗澡,称为一浣。浣,洗。
⑦三余:指三种空闲时间。汉末董遇好学,曾对人说:“学者当利用三余,夜者日之余,冬者岁之余,雨者晴之余。”
【译文】
“翌日”“诘朝”都是指明天,“谷旦”“吉时”都是指好时辰。
“片晌”是说片刻,“日曛”是说将要黄昏。
“畴昔”“曩者”都是指以前,“黎明”“昧爽”都是指天将破晓的时候。
一个月有“三浣”:初旬十日为“上浣”,中旬十日称为“中浣”,下旬十日称为“下浣”;做好学问要充分利用“三余”的时间:夜晚是白昼之余,冬季是一年之余,雨天是晴天之余。
【原文】
以术愚人,曰朝三暮四
;为学求益,曰日就月将
。焚膏继晷
,日夜辛勤;俾昼作夜
,晨昏颠倒。自愧无成,曰虚延
岁月;与人共语,曰少叙寒暄
。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厌者,世态炎凉。周末无寒年,因东周之懦弱;秦亡无燠岁
,由嬴氏之凶残。泰阶星平曰泰平,时序调和曰玉烛
。岁歉曰饥馑之岁,年丰曰大有之年。唐德宗之饥年,醉人为瑞
;梁惠王之凶岁,野莩
堪怜。
【注释】
朝三暮四:原指以玩弄手法来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古时有个养猴的人,用栗子喂猴,说:“早上三个,傍晚四个。”众猴皆怒。又说:“早上四个,傍晚三个。”众猴皆喜。
②日就月将:每天都有些成就,每月都有所前进。形容积少成多,精进不止。就,成就;将,进步。
③焚膏继晷(guǐ):点起灯烛;接替日光照明。形容日夜不停,非常勤奋地工作或读书。膏,油脂,这里借指灯烛。晷,日光。
④俾(bǐ)昼作夜:把夜晚当作白昼一般利用,形容夜以继日地工作或学习。俾,使,把。
⑤虚延:虚度。
⑥寒暄:嘘寒问暖。
⑦寒年:寒冷的年份。燠(yù)岁:暖热的年份。按照古人天人相应的观念,寒年和燠岁都是不正常的年景。
⑧泰阶星:古代的星座名,又名三台星,共六颗星,两两并排,如阶梯状。古人认为这些星分别代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泰阶星平正,天下就大治,称泰平,后来写作太平;泰阶星斜,则天下大乱。玉烛:指四时之气和畅,时序调和。
⑨醉人为瑞:唐德宗时,连年战乱,饥荒频仍,几乎无人酿酒,如果偶尔有人喝醉,大家都认为是祥瑞之兆。
⑩野莩(piǎo):野外饿死的人。
【译文】
用诈术骗人,可称之“朝三暮四”;为学要求日益进步,可称之“日就月将”。
“焚膏继晷”,形容日夜不停,非常勤奋地工作或读书;“俾昼作夜”,是说把白天和夜晚的作息弄颠倒了。
一事无成而自觉惭愧,可以说“虚延岁月”;与人交谈,则称为“少叙寒暄”。
令人憎恨的是人情冷暖,令人厌恶的是世态炎凉。
周王室懦弱,周朝人民感觉不到寒冷的年份;秦始皇太凶残,人民感觉不到温暖的岁月。
泰阶的星宿平正,象征国泰民安,称为“泰平”;四时平和,风调雨顺,则称为“玉烛”。
年岁荒歉叫作“饥馑之岁”,年岁丰收叫作“大有之年”。
唐德宗时遇荒年,路上看见一个醉汉,人们便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梁惠王时遇大荒灾,城郊野外到处都是饿死的人,实在很可怜。
【原文】
丰年玉,荒年谷,言人品之可珍;薪如桂,食如玉,言薪米之腾贵
。春祈秋报
,农夫之常规;夜寐夙兴
,吾人之勤事。韶华不再,吾辈须当惜阴
;日月其除,志士正宜待旦
。
【注释】
腾:形容物价上涨很快。
②祈:向上天或神明求福。报:指祭祀。
③夙兴:意为天不亮就起来做事情。
④韶华:美好的年华。阴:光阴。
⑤除:这里指岁月的流逝。待旦:等待天明。
【译文】
“丰年玉”“荒年谷”,都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品德的珍贵;“薪如桂”“食如玉”,则用来比喻柴米价格高涨。
春耕时祭神是祈求农作物能丰收,秋收后祭神是报答神明的庇佑,这是农民的习俗;夜深了才去睡觉,一大早就爬起来,是讲我们应该勤勉做事。
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读书人理当珍惜光阴;时光容易流逝,有志之士应该时刻努力。
【题解】
“朝廷”又作“朝庭”,本来是君主接受大臣朝见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后来成为封建帝王和以帝王为首的中央政权的代称。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国家,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臣民有着绝对的生杀予夺大权。古人讲“天地君亲师”,君主仅次于天地,排在了第三位。本篇篇幅不长,主要介绍了帝王及宫廷的名称,传说或历史中贤德君王的事迹、言行等。本篇与后面的“文臣”篇和“武职”篇结合起来,可以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原文】
三皇
为皇,五帝
为帝。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天子天下之主,诸侯
一国之君。官天下
,乃以位让贤;家天下
,是以位传子。陛下尊称天子,殿下尊重宗藩
。皇帝即位曰龙飞,人臣觐
君曰虎拜。
【注释】
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或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②五帝:有多种说法,一般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③力:武力。假:代理,非正式。
④诸侯:周代天下分为许多小诸侯国,国君称为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⑤官天下:以天下为公有。
⑥家天下:以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⑦宗藩:指与天子同姓的诸侯。藩,屏卫。
⑧觐(jìn):朝见君主或朝拜的圣地。
【译文】
远古时的天皇、地皇、人皇通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合称为“五帝”。
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天下的称为“王道”,用武力来征服天下的则是“霸道”。
天子是天下的主宰,诸侯是列国的君主。
将王位让给有贤德和才能的人,称为“官天下”,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子孙,称为“家天下”。
“陛下”是对天子的尊称,“殿下”是对皇室宗亲的尊称。
新皇即位称作“龙飞”,臣子朝见君王叫作“虎拜”。
【原文】
皇帝之言,谓之纶音
;皇后之命,乃称懿旨。椒房
是皇后所居,枫宸
乃人君所莅。天子尊崇,故称元首
;臣邻辅翼,故曰股肱
。龙之种,麟之角,俱誉宗藩;君之储,国之贰
,皆称太子。帝子爰
立青宫,帝印乃是玉玺。
【注释】
纶(lún)音:指帝王的诏书旨意。
②椒房:汉代后宫墙上多以花椒和泥涂墙,用以取暖避恶气,故后宫称椒房。
③枫宸():在帝王殿前多种植枫树,故帝王所居之处称为枫宸。宸,指帝王宫殿。
④元首:头脑。代指君主或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⑤股肱(gōng):大腿和胳膊。代指君王的左右辅佐之臣。
⑥君之储:即储君,皇位继承人。国之贰:即国贰,国之副君,即太子。
⑦爰(yuán):于是。
【译文】
皇帝说的话称为“纶音”,皇后的命令称为“懿旨”。
“椒房”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枫宸”指皇帝住的宫殿。
天子的地位崇高尊贵,所以叫作“元首”;臣子辅弼皇帝,所以称作“股肱”。
“龙种”“麟角”,都是赞誉宗藩之语,“储君”“国贰”,都是太子的别称。
太子所居住的地方称为“青宫”,皇帝所用的印称为“玉玺”。
【原文】
宗室之派,演于天潢
;帝胄之谱,名为玉牒
。前星
耀彩,共祝太子以千秋;嵩岳
效灵,三呼天子以万岁。神器大宝,皆言帝位;妃嫔媵嫱
,总是宫娥。姜后
脱簪而待罪,世称哲后;马后
练服以鸣俭,共仰贤妃。唐放勋德配昊天
,遂动华封之三祝;汉太子恩覃少海,乃兴乐府之四歌
。
【注释】
演:推演,流传。潢(huáng):水池。
②帝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玉牒(dié):记载帝王谱系、历数及政令因革之书。牒,册。
③前星:古人认为三星中的中星代表天子位,前星代表太子位,后星代表庶子位。
④嵩岳:即嵩山。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登嵩山,皇帝和身边的人都听到高呼万岁的声音出现三次,认为这是嵩山山神显灵。
⑤妃:帝王的妻,位次于皇后;亦指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古代皇宫里的女官,皇帝的妾,侍从。媵(yìng):随从皇后陪嫁过来的女子。嫱(qiáng):古代宫廷里的女官名。
⑥姜后:周宣王的皇后。《列女传》载:周宣王晚起,姜后即脱簪请罪,曰:“吾之过,使君王好色而忘德,失礼晚起。”宣王曰:“吾之过,非卿之过也。”从此处理政务更加勤奋。
⑦马后:汉明帝的皇后。《汉书》载:马后穿素色衣服,饮食节俭,以作天下表率。
⑧唐放勋:指尧帝。尧帝到华山巡视,华山封人祝愿他多福多寿多男子,称为“华封三祝”,后来成为颂扬人的祝颂语。昊天:苍天。昊,元气博大貌。
⑨覃:达到,延及。少海:指渤海,也称幼海。此处泛指四海。乐府:代主管音乐的官署,后世把采集的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叫作乐府。《汉书》载,汉明帝为太子时,乐人作了四章颂扬太子德行的歌:第一章为“日重光”,第二章为“月重轮”,第三章为“星重辉”,第四章为“海重润”。
【译文】
宗室的支分流派,皆从皇帝推演而来;皇族的家谱,称为“玉牒”。
前星明亮辉煌,那是天下人共祝太子“千秋”;嵩岳山神显灵,三呼天子“万岁”。
“神器”“大宝”都是帝位的代称,妃、嫔、媵、嫱,都是宫娥的名称。
姜后摘下头上的发簪等待处罪,世人称赞她是贤明的皇后;马皇后穿着粗布衣服呼吁节俭,大家都敬仰这位贤德的后妃。
唐尧的功德配得上苍天,于是华山封人献上三项祝告;汉明帝做太子时对人恩深似海,四首赞颂他的乐府诗便流传开来。
【题解】
文臣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势力,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绚丽多彩的篇章。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文臣的影响颇为深远,威胁力最大,有时因文臣一举一动甚至可能引发暴乱,但也有文臣为国家治国安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篇介绍了中央和地方各机构及其长官的称谓,官场习见用语,以及历史上辅佐君王安邦定国的大臣的事迹和言论。本篇目的在于,不管你是什么级别的官员,最大的职责和义务就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原文】
帝王有出震向离
之象,大臣有补天浴日
之功。三公上应三台
,郎官上应列宿
。宰相位居台铉
,吏部职掌铨衡
。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礼都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
【注释】
出震向离:指帝王登基即位。按易经学说,震代表东方,离代表南方,帝王就像太阳一样从东方升起,在南方照耀天下。
②补天浴日: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羲和给太阳洗澡这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③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一般指太师、太保、太傅。三台:古代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另,汉因秦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
④郎官:帝王的侍从官。列宿:众星宿。特指二十八宿。
⑤台铉(xuàn):犹台鼎。台,指三台。铉,鼎耳,以代鼎。鼎三足,有三公之象,故以喻宰辅重臣。
⑥铨(quán)衡:度量工具。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
【译文】
圣明天子有“出震向离”的气象,大臣有“补天浴日”的功勋。
“三公”对应天上的三台星,“郎官”对应天上的众星宿。
“宰相”位居“台铉”,协助君王治理国家;“史部”掌管天下官吏,选拔衡量人才。
吏部相当于《周礼》中的天官,又称“大冢宰”;户部相当于《周礼》中的地官,又称“大司徒”。
礼部相当于《周礼》中的春官,又称“大宗伯”;兵部相当于《周礼》中的夏官,又称“大司马”。
刑部相当于《周礼》中的秋官,又称“大司寇”;工部相当于《周礼》中的冬官,长官称“大司空”。
【原文】
司宪中丞,都御史
之号;内翰学士,翰林院
之称。天使誉称行人
,司成尊称祭酒
。称都堂曰大抚台
,称巡按曰大柱史
。方伯、藩侯,左右布政之号
;宪台、廉宪,提刑按察之称
。宗师称为大文衡
,副使称为大宪副
。
【注释】
都御史:明代监察机构御史台的长官。
②翰林院:中国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长官为掌院学士,属官有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统称翰林。翰林学士是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书的官员。
③行人:古代传达皇帝诏令的官员。
④司成:古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官职。祭酒:古代管理国子监学府的官员。
⑤都堂:都察院长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以及差遣在外总督、巡抚之带有上述官衔者,皆通称都堂。大抚台:明代巡抚兼任都察院副都御史,故称大抚台。
⑥巡按:明代有巡按御史,为监察御史赴各地巡视者。其职权颇重,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知府以下均奉其命。柱史:“柱下史”的省称,指御史。
⑦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藩侯:藩王。布政:掌管一省户政赋役的行政长官。
⑧宪台:后汉改称汉御史府为宪台。后为同类机构的通称,亦以称御史等官职。廉宪:廉访使的俗称。提刑:古代官职名。主管所属各州的司法、刑狱和监察,兼管农桑。按察:掌管一省刑法事务的长官。
⑨文衡:掌管一省教育的官员。
⑩宪副:监察史的副手。
【译文】
“司宪”“中丞”是“都御史”的别称;“内翰”“学士”是对“翰林院”的称呼。
“天使”是对“行人司”官员的美称,“司成”是对“国子监”祭酒的尊称。
都察院长官称为“大抚台”,巡按御史称为“大柱史”。
“方伯”“藩侯”是左右布政使的别号,“宪台”“廉宪”是提刑按察的别称。
掌管皇室子弟教育的宗室称为“大文衡”,上级的副使称为“大宪副”。
【原文】
郡侯、邦伯,知府名尊
;郡丞、贰侯,同知美誉
。郡宰、别驾,乃称通判
;司理、廌史,赞美推官
。刺史、州牧,乃知州之两号;廌史、台谏,即知县之尊称。乡宦曰乡绅,农官曰田畯。钧座、台座,皆称仕宦;帐下、麾下
,并美武官。
【注释】
郡侯:原为古代爵名。邦伯:古代用以称一方诸侯之长。知府: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秦灭诸侯,设置郡,郡设郡守,辖地相当于方伯诸侯。唐代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使。
②郡丞:郡守的佐官。贰侯:郡侯的副手。同知:知府的副职。
③别驾:别驾从事史,官名。亦称别驾从事,简称“别驾”。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官。隋初废郡存州,改别驾为长史。唐初改郡丞为别驾,高宗又改别驾为长史,另以皇族为别驾,后废置不常。宋各州的通判,职任似别驾,后世因以别驾为通判之习称。通判:即督粮长官。通判跟随刺史巡视,另乘一辆车,故称别驾。
④司理:司理参军简称。宋初各州有马步院。以军人为判官,掌狱讼。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37年)改各州马步院为司寇院,以文臣为司寇参军,后改司寇为司理。廌史:司法官员。“廌”是指獬(xiè)廌(zhì),传说中的神兽,拥有较高的智慧,它能辨是非善恶,发现贪赃枉法之人,就用头上独角指向他或抵死,令奸邪者不寒而栗。明清时以獬廌作监官员官服的补子图案。推官:府中理刑办案的官员。
⑤帐下:大将行军,设置帷帐居住,故称为帐下。麾:旗帜。士卒进退,以麾指挥,故称麾下。
【译文】
“郡侯”“邦伯”是对知府的尊称,“郡丞”“贰侯”是对同知的美称。
“郡宰”“别驾”是对通判的称呼;“司理”“廌史”是对推官的美称。
“刺史”“州牧”是知州的两种叫法,“廌史”“台谏”是对知县的尊称。
在乡里居住的卸职官员叫作“乡绅”,主管农业的官又名“田畯”。
“钧座”“台座”都是对为官者的敬称,“帐下”“麾下”都是对武官的尊称。
【原文】
秩官既分九品,命妇亦有七阶
。一品曰夫人,二品亦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妇人受封曰金花诰
,状元报捷曰紫泥封
。唐玄宗以金瓯覆宰相之名
,宋真宗以美珠箝谏臣之口
。金马玉堂
,羡翰林之声价;朱幡皂盖
,仰郡守之威仪。台辅曰紫阁明公,知府曰黄堂太守
。府尹之禄二千石,太守之马五花骢。代天巡狩,赞称巡按;指日高升,预贺官僚。
【注释】
秩官:常设之官。命妇:古时被赐予封号的妇女,一般为官员的母亲、妻子。凡担任官职的人,他的母亲和妻子都可以接受诰命。
②金花诰:唐玄宗诰封群夫人,用金花罗纸书写,称为金花诰。
③紫泥封:古代皇帝的诏书用紫泥封口,称为紫泥封。
④金瓯(ōu)覆宰相之名:唐玄宗将要任命宰相,写好名字用金盆盖住,正好太子进来,玄宗问太子:“你认为谁能担任宰相呢?”太子回答:“难道不是崔琳、卢从愿吗?”原来他们二人很有声望,所以太子能猜中。瓯,小盆。
⑤美珠箝(qián)谏臣之口:宋真宗想到泰山封禅,担心大臣王旦反对,就赐给王旦一樽酒,说:“回家与妻儿共同享用。”王回家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珍珠,知道是皇上叫他不要反对封禅的事,于是再不敢提出异议了。箝,限制,约束。
⑥金马:汉代宫门的美称。玉堂:翰林院的别名。
⑦朱幡皂盖:汉代郡守的仪仗有红色的旗幡和黑色的伞盖。
⑧台辅:指宰相。黄堂太守:古代太守的正堂用雌黄涂墙,所以称为黄堂。
【译文】
管吏的等级共分为九等,受诰命的妇人也分为七等。
一品称“夫人”,二品也可以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称“孺人”。
妇人受皇帝的册封叫“金花诰”,状元的捷报文书叫“紫泥封”。
唐玄宗用金瓯盖住写好的宰相名字,以试太子之才;宋真宗用美珠堵住了谏臣的口,使他不再评议朝政。
“金马”“玉堂”都是对翰林的名声和地位的羡慕,“朱幡”“皂盖”都是对郡守出行时煊赫威仪的敬仰。
宰相又称“紫阁明公”,知府也称“黄堂太守”。
府尹的俸禄是两千石,拉太守的车的马是五花骢。
“代天巡狩”是称赞巡按的话,“指日高升”是预祝官员即将升迁的贺辞。
【原文】
初到任曰下车,告致仕曰解组
。藩垣屏翰
,方伯犹古诸侯之国;墨绶铜章,令尹即古子男之邦
。太监掌阉门
之禁令,故曰阉宦;朝臣皆搢笏于绅间,故曰搢绅
。
【注释】
致仕:官员退休。组:系印的绳子。
②藩垣:藩篱和垣墙。泛指屏障。比喻卫国的重臣,也比喻藩国、藩镇。屏翰:屏障辅翼。
③墨绶:黑色的系印的带子。铜章:铜铸的官印。令尹:即县官,管理的地方相当于古代的子爵和男爵的封地。
④阉门:指太监的居所。
⑤搢(jìn):插。笏(hù):大臣上朝时拿的用于记事的板子。搢绅: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一般都称之为缙绅(同“搢绅”)。绅,衣带。
【译文】
官员刚刚到任叫“下车”,辞官归乡叫“解组”。
“藩垣”“屏翰”称镇守一方的长官,如同方伯是古代诸侯国的长官一样;“墨绶”“铜章”用来指代令尹,他们的辖境类似古代子爵、男爵的小封地。
太监掌管内廷出入的禁令,所以叫作“阉宦”;朝廷的大臣都把手板插在衣带中间,因此称作“搢绅”。
【原文】
萧曹相汉高,曾为刀笔吏
;汲黯相汉武
,真是社稷臣。召伯布文王之政,尝舍甘棠之下
,后人思其遗爱,不忍伐其树;孔明有王佐之才,尝隐草庐之中,先主慕其令名
,乃三顾其庐。鱼头参政
,鲁宗道秉性骨鲠;伴食宰相
,卢怀慎居位无能。王德用
,人称黑王相公;赵清献
,世号铁面御史。汉刘宽
责民,蒲鞭示辱;项仲山
洁己,饮马投钱。
【注释】
萧曹:萧何与曹参。汉高:汉高祖刘邦。刀笔吏:代办文书的小吏。
②汲黯:汉武帝时大臣,常当面指出别人的过失。汉武:汉武帝。
③召伯:召公奭(shì),被封于召,又称召公,西周宗室、大臣。舍:休息,居住。
④孔明:即诸葛亮。王佐:王者的辅佐,佐君成王业的人。令名:美好的声誉。
⑤鱼头参政:宋鲁宗道任参知政事,刚正嫉恶,遇事敢言,因其姓鲁(鱼字头),且秉性鲠直,故被称为“鱼头参政”。
⑥伴食宰相: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食,陪伴人家吃饭。唐朝朝会结束时,宰相率百僚集尚书省都堂会餐。卢怀慎与姚崇同时做宰相,他认为自己才能不如姚崇,事务都推给姚崇处理。
⑦王德用(公元979—1057年):字元辅,赵州(今河北赵县)人,祖籍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以南)。宋代大将,鲁国公王超之子。
⑧赵清献:即赵抃(公元1008—1084年),字阅道,谥清献,宋朝长安人。宋神宗时作御史,弹劾不避权贵。
⑨刘宽:汉代人,担任南阳太守,为人宽容,民有过错,只用蒲草鞭子处罚,以示耻辱。
⑩项仲山:汉代官员,非常廉洁,每次在河边饮马,都要投钱三文。
【译文】
萧何与曹参先后担任汉高祖的宰相,他们原先都做过沛县的“刀笔吏”;汲黯是汉武帝的宰相,真可以说是治国安邦的“社稷臣”。
召伯推行周文王的德政,曾在甘棠树下休息,后人感念他的恩德,不忍心砍伐这棵树;诸葛亮有辅佐帝王的才干,曾隐居在南阳简陋的草屋中,刘备仰慕他的美名,一连三次前去拜访。
“鱼头参政”,是说鲁宗道秉性耿直、刚正不阿;“伴食宰相”,是说卢怀慎身居高位,无所作为。
王德用,人称“黑王相公”;赵清献,人称“铁面御史”。
汉朝刘宽待人宽厚,吏民有过错,仅用蒲鞭象征性地责罚;项仲山洁身自爱,每次到渭河饮马,都要投钱三枚。
【原文】
李善感
直言不讳,竞称鸣凤朝阳;汉张纲
弹劾无私,直斥豺狼当道。民爱邓侯
之政,挽之不留;人嫌谢令
之贪,推之不去。廉范
守蜀郡,民歌五裤;张堪守渔阳,麦穗两歧
。
【注释】
李善感:唐朝时任监察御史,皇帝想封五岳,他力谏阻止。人们认为他的劝谏是鸣叫的凤凰朝向太阳。
②张纲:汉御史,皇帝派其到外地巡视,张纲埋掉车轮,说:“现在是豺狼当道,去抓什么狐狸。”于是上朝弹劾大将军梁冀兄弟的不法行为。
③邓侯:指邓攸,晋代时任吴郡太守,离任时百姓挽留,不让他离去。
④谢令:邓攸的前任谢太守,非常贪财,老百姓赶都赶不走。
⑤廉范:汉蜀郡太守,鼓励百姓劳动致富,百姓唱道:“过去没有衣穿,现在却有五条裤子。”
⑥张堪:汉朝人,作渔阳太守,百姓做歌曰:“桑树上没有多余的枝条,麦子上长出两个穗。”歧:叉开。
【译文】
李善感力谏皇帝直言不讳,时人竞相称道,誉为“鸣凤朝阳”;汉代张纲弹劾权贵,公正无私,直斥当时形势为“豺狼当道”。
百姓爱戴邓攸的清廉,苦苦挽留而留不住;民众憎恨谢令的贪婪,不愿他在位却推也推不去。
廉范任蜀郡太守,百姓唱歌说有五条裤子可以穿;张堪为渔阳太守,百姓说麦子都长出两个穗。
【原文】
鲁恭为中牟令,桑下有驯雉之异
;郭伋
为并州守,儿童有竹马之迎。鲜于子骏
,宁非一路福星;司马温公
,真是万家生佛。鸾凤不栖枳棘,羡仇香
之为主簿;河阳遍种桃花,乃潘岳
之为县官。刘昆
宰江陵,昔日反风灭火;龚遂
守渤海,令民卖刀买牛。此皆德政可歌,是以令名攸著
。
【注释】
鲁恭:汉代官员。鲁恭任中牟令时,桑树下的雉鸡都很驯服,连小孩都知道要抚养幼雉而不去捕捉它们。雉:雉鸡。
②郭伋:汉代官员。郭汲作并州太守时,广布恩德,其出行时,数百儿童骑竹马在道旁欢迎。
③鲜于子骏:宋人,担任京中转运使,总为百姓谋利,司马光赞扬他是“一路福星”。
④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宋宰相,被封为温国公,恩德遍布,被誉为“万家生佛”。
⑤仇香:汉代某县主簿,县令王涣说“鸾凤不应落在枳棘丛中”,送他入太学,后仇香声名大振。
⑥潘岳:晋代人,任河阳尹,百姓负债还不上,即命其种桃树,官府代其还债。其离任时,县里种满了桃树,开满桃花,被誉为“花县”。
⑦刘昆:汉人,任江陵令时,发生火灾,其对火叩头,风转过头来将火扑灭。
⑧龚遂:汉代人,任渤海郡守,适时饥荒四起,龚传令不要追捕盗贼,于是盗贼都带着刀剑来迎接他,他乘机劝他们卖刀买牛,全力耕作。
⑨攸:长远。著:显著,卓著。
【译文】
鲁恭任中牟令时行仁政,桑树下的雉鸡见他都不躲;郭伋当并州太守时有贤德,儿童们骑着竹马欢迎他。
鲜于子骏去赈灾,的确是一位造福百姓的福星;司马光德惠及人,真是万家的活菩萨。
鸾凤是一种吉祥鸟,不应只栖息在枳棘树上,这是羡慕仇香担任主簿;河阳县遍植桃花,这是潘岳当县令时的德政。
刘昆任江陵知事时遇火灾,他向风叩头使风转向而灭了火;龚遂当渤海知州时,劝告盗贼卖刀买牛。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歌颂的官员的德政,因此他们的美名政绩世代传扬。
【题解】
“武职”,指武官,与“文臣”对应。《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戎”即军事,在国家事务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但是自秦汉开始,国家逐渐偏向文治,特别是宋代以后,军事武力成为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手段,“重文轻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因此,所谓武职,其中有不少都是文臣兼任的,如姜太公、诸葛亮、范仲淹等。本篇介绍了有关征战的常见用语,各级武将的称谓,以及历史上著名军事家的事迹,主要是展现他们居功不傲、谦对部下的品格。
【原文】
韩柳欧苏
,固文人之最著;起翦颇牧,乃武将之多奇
。范仲淹胸中具数万甲兵
,楚项羽江东有八千子弟。孙膑吴起
,将略堪夸;穰苴尉缭,兵机莫测
。姜太公有《六韬》
,黄石公有《三略》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毛遂讥众,碌碌无奇
。
【注释】
韩柳欧苏:指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轼。
②起翦(jiǎn)颇牧:指战国时秦国大将白起、王翦,赵国大将廉颇、李牧。奇:奇智。
③胸中具数万甲兵:北宋名臣范仲淹能文能武,在镇守延州抗拒西夏时,被西夏人称为“腹中自有数万甲兵”。
④孙(bìn)膑:战国时齐国军事家,著《孙膑兵法》。吴起:战国时魏国军事家,善于带兵,著有《吴子兵法》。
⑤穰苴(ráng jū):战国时齐国军事家,著有《司马法》。尉缭:战国时魏国军事家,著有《尉缭子》。兵机:用兵的机谋。
⑥《六韬》: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传说为周朝姜尚所著,但一般认为是后人托姜尚之名所著,作者已不可考,大约书成于战国时代。
⑦《三略》: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又称《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所谓《三略》,意为上、中、下三卷韬略,共三千八百余字。相传其源出于太公姜尚,经黄石公推演授予张良,故旧题黄石公撰。
⑧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汉高祖刘邦曾与韩信谈论带兵打仗之事,韩信说刘邦最多能带十万兵,而自己带兵则是多多益善。
⑨毛遂(公元前285—前228年):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鸡泽县毛官营村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公元前257年,秦国攻赵,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事后,毛遂讥平原君其他随从为碌碌无为之辈。碌碌无奇:平凡,无特殊才能。
【译文】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是文人中最著名的人;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是武将中多奇智的人。
范仲淹能文能武,胸中有数万甲兵;项羽渡江作战时,带过来八千江东子弟。
孙膑和吴起,用兵的谋略值得人们夸赞;穰苴和尉缭,用兵的计谋难以猜测。
姜太公著有《六韬》,黄石公著有《三略》。
韩信领兵打仗,兵越多越好;毛遂助平原君说服楚王后,讽刺其他门客碌碌无奇。
【原文】
大将曰干城
,武士曰武弁
。都督
称为大镇国,总兵称为大总戎
。都阃
即是都司,参戎即是参将
。千户
有户侯之仰,百户
有百宰之称。以车为户曰辕门
,显揭战功曰露布
。下杀上谓之弑,上伐下谓之征。
【注释】
干城:干指盾牌,城指城墙,都是用来抵御外敌的,因此用作大将的代称。
②武弁(biàn):武士戴的头巾,也代指武士。
③都督:总兵。古代的军事长官。
④总兵:明代统率军队出征的将领,后来成为镇守一方的将领的职称。清代总兵为地方驻防军队的高级武官,也叫总镇。戎:军队,士兵。
⑤都阃(kǔn):都司的俗称。明代都指挥使司为一省掌兵的最高机构。阃,本意门槛,借指领兵在外的将帅或外任的大臣。
⑥参将:参将,明代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无定员,位次于总兵、副总兵,分守各路。
⑦千户:即千户侯。古代武官名。
⑧百户:官名。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之长,隶属于千户,而千户又隶属于万户,为世袭军职,受千户管辖。
⑨辕门:用车辕围出的营门。古代君王在外扎营时,用两车车辕相对作门,因此称辕门。
⑩露布:北朝魏时,檄文和捷报都写在布上,不用封口,因此露布又为檄文、捷报的代称。
【译文】
大将叫“干城”,武士叫“武弁”。
都督又称作“大镇国”,总兵又称作“大总戎”。
“都阃”是都司的别称,“参戎”是参将的别称。
统领千户的将领叫作“户侯”,统领百户的长官叫作“百宰”。
用兵车作大门称作“辕门”,展示战功的捷报称作“露布”。
臣子刺杀君王,就叫作“弑”;君王讨伐臣子,就叫作“征”。
【原文】
交锋为对垒
,求和曰求成
。战胜而回,谓之凯旋;战败而走,谓之奔北
。为君泄恨曰敌忾
,为国救难曰勤王
。胆破心寒,比敌人慑服之状;风声鹤唳
,惊士卒败北之魂。
【注释】
对垒:指两军相持。垒,古代军中作防守用的墙壁。
②成:平定,讲和。
③奔北:败逃。
④敌忾(kài):对敌人的愤恨。忾,愤恨。
⑤勤王:原指尽力于王事,后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
⑥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唳,鹤叫声。前秦苻坚率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退中听到风声与鹤的叫声,都以为是追兵赶来了。
【译文】
交锋又叫“对垒”,求和又叫“求成”。
打了胜仗归来,就叫“凯旋”;打了败仗逃走,就叫“奔北”。
替君王发泄愤恨叫“敌忾”,救社稷于危难之中叫“勤王”。
“胆破心寒”,是形容敌人惊恐畏惧的样子;“风声鹤唳”,是形容士卒溃败逃跑时疑神疑鬼的样子。
【原文】
汉冯异
当论功,独立大树下,不夸己绩;汉文帝尝劳军,亲幸细柳营
,按辔徐行。苻坚自夸
将广,投鞭可以断流;毛遂自荐才奇,处囊便当脱颖
。羞与哙等伍
,韩信降作淮阴;无面见江东
,项羽羞归故里。韩信受胯下之辱
,张良有进履
之谦。卫青
为牧猪之奴,樊哙
为屠狗之辈。
【注释】
冯异: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大将。每当其他大将坐在一起评论功劳时,冯异就退避一旁,立在大树下,因此被人称为“大树将军”。
②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细柳营:汉文帝时,刘礼驻守灞上,徐厉驻守棘门,周亚夫驻守细柳。文帝去各军慰劳,到灞上和棘门军营,都可直驰而入,但去细柳军营,守营兵士却不让他入内。兵士通报周亚夫之后,放文帝一行进营,并叮嘱他们不可在军营中驾马快跑,于是文帝只好按辔(pèi)徐行。周亚夫军纪严明,防守谨慎,文帝称其为“真将军”,灞上、棘门军不过是儿戏。后以“细柳营”称誉纪律严明的军营。
③苻坚自夸:前秦苻坚出兵东晋前,号称自己兵力有百万之众,投鞭于江,足以断流,结果为东晋所败。
④脱颖:赵平原君要带二十人去楚国当说客,找了十九人,还差一人,于是毛遂自荐,平原君说:“贤士处世,就像是锥子放在布袋中,末尖马上可以看见,而先生在我这里三年,还没有听说你做了什么事情。”毛遂说:“那现在请让臣处于布袋中吧。如果早让臣处于布袋中,早就脱颖而出了。”颖,本义指禾穗的末尖,这里指锥子的末尖。
⑤羞与哙等伍:汉朝建立后,韩信被封为楚王。刘邦忌惮其势盛,找借口降其为淮阴侯。一次韩信到樊哙那里,樊哙自称臣子,并用王的礼节迎送他。韩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⑥无面见江东:项羽曾率八千江东子弟渡江作战,后来兵败乌江,乌江亭长请他渡江,项羽不肯,说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
⑦胯下之辱:韩信少年时喜欢佩剑,淮阴有个年轻的无赖屠夫当众侮辱他说:“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韩信看了他很久,就从胯下钻过,众人都笑韩信怯懦。
⑧进履:张良行刺秦始皇不成,逃亡下邳(pī)。一日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他走到张良面前,故意将鞋扔到桥下去,让张良去捡。张良感到惊愕,强忍怒气,把鞋捡上来,跪着送到老人跟前。老头把脚伸出来,让张良帮他穿上鞋,张良照做,老人说:“孺子可教矣!”于是授《太公兵法》于张良,使其辅佐刘邦,灭秦建汉,成就大业。
⑨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⑩樊哙(公元前242—前189年):沛人。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豨(xī)、韩信等,为汉高祖刘邦的心腹猛将。封舞阳侯,谥武侯。
【译文】
东汉的冯异在别的将领论功时,独自站在大树下,不夸耀自己的战绩;汉文帝亲自去慰劳军兵时,细柳营军纪严明,他只好牵着马的缰绳慢慢前行。
苻坚自夸兵多将广,把马鞭投入长江,就可以让江水断流;毛遂推荐自己有过人的才能,像锥子一样处在布袋中,锥尖一定会露出来。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对与樊哙等人为伍感到羞耻;项羽兵败之后,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不肯渡过乌江。
韩信曾经受过胯下之辱,张良曾经谦恭有礼地给黄石公拾起鞋子。
卫青曾经做过放猪的奴隶,樊哙曾经以屠狗为业。
【原文】
求士莫求全
,毋以二卵弃干城之将;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弃连抱之材。总之,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自古英雄,难以枚举
;欲详将略,须读《武经》
。
【注释】
求士莫求全:战国时,子思曾向卫侯推荐苟变为将,说他可以指挥五百辆战车。卫侯认为苟变为吏时曾吃过百姓两枚鸡蛋,不可重用。子思就说:“圣人官人,如大匠之用木,取所长,弃其短。君以二卵弃干城之将乎?”卫侯听取了子思的意见,任苟变为将。
②枚举:一一列举。
③《武经》:即《武经七书》,北宋朝廷官方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译文】
君王选拔人才不要太苛求,不要因为两个鸡蛋的小事而放弃能护卫国家的大将;君王任用人才要像木匠使用木头一样,不要因为一丁点的腐烂就放弃栋梁之材。
总之,身为君子,要能做大事,也能做小事;身为大丈夫,一定要做到能屈能伸。
自古以来的英雄才俊,真是数不胜数;要想详细知道将士的谋略,必须熟读《武经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