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蒋介石着令释放(1/1)
1946年底,所有渣滓洞犯人被悉数解往白公馆。
这一处监牢是由原川军一个白师长的公馆改装而成。这幢二层楼的砖房西面、南面的房基紧紧座落在陡峭的绝壁边沿,从这两面即令打开窗户能够爬出去也无法落脚。
来到这里,王凤起他们依然在一起,只是黄显声迁到宋绮云处与其同室。
他们的处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开始发给每人每月生活津贴8万元,此外,狱外一些同事、同学还经常寄些钱来。巡查总队大队长庞金科在他的部队开了战术课程,聘请他们6人去上课,每天两小时,这样,他们便可以借此机会到外面转转,王凤起也可就便去找刘二姐“幽会”。
然而楼上的镣铐声,刑讯室凄惨的嚎叫声,押出押进的犯人走动的身影,放风时形形色色、面色各异的人在院子里步履艰难的情景,都在提醒他仍是在人间魔窟之中。
此时的他们终日打麻将,打扑克,借此消磨时间。黄显声、宋绮云有时也来到他们这里玩一会儿。那些看守小特务,输了钱不算数,赢了归他们,因而非常愿意和他们一起玩。
王凤起向看守所所长丁义质建议:利用楼下的一间小屋开一个为犯人服务的小卖部。丁义质想这个主意不错,既可以笼络人心,还可以从中捞点油水,于是答应下来。让谁经营这小卖部呢,找来找去,还是王凤起提议让老韩头充当这个角色。于是这个小卖部集采买、售货员、会计于一身的负责人就是韩子栋了。韩就是以干小卖部营生为掩护,继续在狱中开展革命活动。直至1949年解放前夕,他借外出采买的机会逃跑。这是后话。
1946年,陈诚取代何应钦升任参谋总长,成了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王凤起从这里看出陈诚并没受‘青年将校团’的牵连。转年,他与汪奉曾联系上了,写了一封密信托汪转给陈诚,信中请求陈诚把“青年将校团”一案交军事机关公开审理,这样他不但不受牵连,而且显得光明磊落,无任何顾忌。
陈诚接到王凤起的信,一下子又勾起对他的怨恨。他在心里愤愤地说:
“这小子的锐气还不减当年,这不是让我上法庭与他对质吗?哼,这虽然不能把我怎么样,但那必是不够光彩。咳,他怎么想得出呢,真是太傻了。”
但他想,这事不管也不是个道理,不管怎么说,当年他没有咬我,这里也有个情义在,可管,这样的管法万万使不得。正当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蒋介石的侍从参谋张国江前来求见。
陈诚急忙热情接待,请他入座。
张国江坐下便说:
“我这是受人之托麻烦总参。”
“什么事尽管说,不要客气,我们谁跟谁呀。”陈诚巴结地说。
“傅岳是我的好友,他的事要仰仗你。”
“你说的就是那‘六人团’里的那个人吗?”
“正是,‘青年将校团’案子。”
“咳,我正为这件事发愁呢,王凤起也托书让我把案子转到军事机关,说倒容易。可,你看这合适吗?”
“这是个办法,但是下策。好,我今天来此,就是有个机会给你。这些天胡宗南在西北打了大胜仗,现已开进延安,蒋总统正高兴,今晚你不是要参加这个庆功宴吗,何不把开释的呈文拟好,见机请他签发不就行啦!”
“啊,这倒是个绝妙的办法!”
1947年2月的一天清晨,王凤起他们仍在睡大觉,看守长罗焕生进门就大喊:
“起来,起来,快起来!放你们了!”
6个人没有一个动的,胡翔反倒把被子拉拉紧。因在此之前,罗焕生曾多次恶作剧和他们开过这样的玩笑。
“你们不信啊,这可有总统签发的上批呈文哪!”
王凤起猛然跳起身从罗焕生手中抢过一份电报,是南京侍从室张国江打来的,电文是:兄等专案业已了结,上批呈文:
王凤起等6人,着即释放,到国防部报到。发旅费、治装费。
中正
事后得知,张国江有鉴于上次呈文被驳回的教训,和陈诚看准胡宗南占领延安,蒋介石心情最好的时候,搜集了几份呈文,又把两份看了会使蒋总统高兴的“捷报”呈文放在上边,把军统报的要求放人的呈文放在下面,一起递上去,因而得到了蒋介石的那几句批语。
他们欣喜若狂,等待正式公文下达后,把所有的被褥及生活等日用品分送给宋绮云、韩子栋等难友,又关照看守长把日后发下的旅费、治装费全部交给黄显声,由他分给其余的人。
出狱前,宋绮云、黄显声前来话别。
黄显声对王凤起再三叮嘱道:
“你应当吸取教训,在这两个命运的决战中,站在民主的一边,为制止内战献力,方不负好男儿一生。你有这个条件,有勇气,更有这样的好机会!”他停顿一下又说:“对了,你到解放区见到高崇民同志,就提是我让你去的,会取得中共信任的。”
说完,黄将军拍着王凤起的肩头,郑重地说:
“有一件事你一定要办,就是出去后马上找刘二姐,我已和她说了,你们的关系就明确了吧,也算我为你们俩做的媒。”
宋绮云满怀深情地赠给每人一首诗,那诗是用蝇头小楷写在硬纸片上的。
诗曰:
羡君壮志殊凌云,运筹帷幄超常人。
英雄当为正义战!阋墙幸勿助波尘。
诗中,宋绮云肯定了王凤起他们反蒋的正义壮举和英雄行为,鼓励他们为真理、为人民而战,不要助纣为虐,要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贡献。
不想,没有多久,可敬的宋绮云同志和夫人徐大姐,还有那可爱的小萝卜头与杨虎城将军全家一起被押回贵阳,在那里都被杀害。这首诗便成了留给他们6人的诀别诗,同时也是一首壮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