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陈诚召见“将校团”骨干(1/1)
话分两头。却说王凤起夜半投次陈长官约定第二天上午8点在湖北省银行与“青年将校团”成员会面。王凤起自认此事非同小可,应该由大家商定。
经过核心组六人的反复研究,最后认定,陈长官不可能还不知底里便对他们怎么样,既然他已邀请就是有所用心,起码也是对他们的试探,因此,可借机和盘托出再说。于是当晚分别找了各自发展的“青年将校团”成员,共计22名。
第二天清晨,这22名成员隐秘地汇集到一个山洞口,然后一同来到重庆市区。
同学们被副官(就是昨天接王凤起信的那位)引进一个客厅。只见厅内预先安排好了座位,每两个沙发前一个茶几,上面摆放着烟茶和水果。大家分别落座,拘谨地在那里等候着陈诚的到来。大厅里落地钟“叮当,叮当”地打了8下。钟声刚刚停歇,门推开了,嘎吱嘎吱的马靴声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全体立刻站起。陈诚严肃而和善地来到每一位同学面前一一握手,同学们分别向他鞠躬。然后,陈长官坐在首席,挥手示意大家坐下。
这时,人们仔细端详这位赫赫有名的长官,却原来他是一位1.60米左右的小个子,腿稍短,头和脖子有点长。第一次见到他的人免不了在心里犯嘀咕:其貌猥琐,非大将风度。
他环视一下大家,清了清嗓音,以愉快的声音慢慢地说:“诸位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黄埔军校的同学,蒋校长的学生。见到你们我异常地兴奋,我诚恳地欢迎诸位前来叙谈叙谈。好,这就算我的欢迎词吧,下边,就请大家随便谈谈!对了,随便吃,随便谈,莫要拘束嘛!”
沉默片刻,王凤起首先站起:
“报告,陈长官,学生先说可以吗?”
“好啊!王凤起同学,对呀,就应当冲锋在前啊!”陈诚的一句诙谐话打破了沉闷的空气,大家不觉随他笑了起来。陈诚挥挥手:
“坐下谈,坐下谈。”
王凤起坐在沙发上,眼睛望着陈长官,开始发言:
“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参战,为抗战开辟了新的出路。我们可以判定,敌人进兵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尽管进展很快,然而实属回光返照,强弩之末的攻势而已,不会维持太久。盟军在经过一段力量的装备之后,必将举行反攻,日本帝国覆灭,盟国胜利将指日可待。”
王凤起眼睛一直望着陈长官说话,陈诚面无表情,看不出他的内心反映,在王凤起心里一闪:此人城府很深,不是容易捉摸的善类,只好一直沿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
“由于抗日军兴以来,我们一直处于敌强我弱,被动挨打的地位,而共产党在此时期,大大扩展了自己的军力。战后,国共两党就会出现30年代远远不能相比的激烈争夺形势。”
王凤起说到这儿,发现陈诚换了一下姿势,似乎很感兴趣地点了一下头,并在手册上写了几笔什么。这一细微的变化,增强了王凤起讲话的信心,不觉声音也放大了:
“以前的时间,姑且过去了,从现在起到抗战胜利的几年时间,正是我们整顿军政,加强力量的关键时期。”王凤起情不自禁用力地摆了一下手,说出下面一句话:
“说这段时间乃决定党国命运之关键时刻,决不过分!”
然后他缓和了一下语气,看看周围的反映,只有落地钟摆在动的声音,一切似乎都静止了,好像大战的前夜,那样令人焦灼、兴奋与难于忍耐。王凤起感到自己,不,这是他所领导的团体明晰判断的哲理的力量。他自顾自地说下去:
“鉴于这种形势,我们拼命快跑怕都来不及,的确是这样!”
他又激动地摆了一下拳头,然后加强了语气道:
“可是,中央领导苟且偷安,不求进取,既无力争取胜利于前线,亦无心整顿党政于后方。惊呼‘存亡危急之秋’岂是危言耸听?”
这一段话使同学们个个手里捏着一把汗,却目不转睛地盯视着陈长官。王凤起何尝不是如此呢?但他有一种“舍得一身剐”的劲头,说起话来无所畏惧,令他奇怪的是,眼前的陈长官毫无表情,没有暴露一丝的愠色和狐疑,也没表示出其他什么情绪,只是端坐在那里,好像没有这些人存在似的。王凤起单刀直入地表达这次谈话的本意:
“在此非常之时,必有非常之人。辞公北伐军兴以来,追随校长戎马关山,南征北战,削平群雄,统一中原。局势甫定,抗日战端又起。辞公不负党国之厚望,历经艰险,督师抗敌,拒敌于陪都门户之外,实为总裁最得力之辅弼,万民敬仰之良相。”
王凤起本不愿拍这个马屁,实在是组织的需要,他也只能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了。“方今正是吾公率领民众在焦土中复兴国家,在战乱后振奋民族之良时,总裁信任你,青年仰望你,众座归之吾公,吾公必振作而当所为。良时交臂失之,必铸成历史的大错,恐日后留无涯之憾。”
王凤起一落座,郑重、傅岳、梅含章、胡翔等相继陈词,个个情绪激昂,大家的调子都是一个:表示对陈诚的拥戴,力陈整肃军队,刷新政治之必要。
中午,陈诚在银行食堂的小餐厅里招待王凤起等人聚餐,他巡回敬酒,露出相见恨晚的真诚之情,特别是对王凤起不时夸奖:“难得!难得!”
饭后,略作小憩,又回到客厅继续座谈。陈诚看学员们谈得差不多了,便清了清嗓子说:“该我说两句了。”
他讲话的声音不大,目光总是望着自己的前方,并没有看什么人,是在边思忖边讲,因此讲的很慢。他说:
“听诸位同学的发言深受鼓舞,对我陈某的赞誉实为过奖。在座的诸位才是真正的俊杰之士,建国的中坚,有你们这些有为的青年,党国复兴之希望当存。诚如诸位所言,当今国际国内局势变化巨大,徘徊观望,只图苟安,不作远谋,势必酿成大患。我们在总裁的领导下,历经北伐、剿共、抗战,开创了民国以来复兴民族,统一全国最好之局面,实为有目共睹之事实。”接着,他像作报告似的详细分析了江西剿共的经验、教训,对当前战局、战后形势也作了判断和预测。最后他断言道:
“正如王凤起同学所讲,战后的确不可掉以轻心。但,共产党不足惧,我们必胜!”
对于陈长官最末的断言,在座的谁也不能接受,但大家还是报以捧场的掌声。
陈诚最后说:“我希望大家发奋学习,努力工作。并希望诸位毕业后到我六战区来。”
他正讲着话,由副官分给每人一张简历表。
陈诚说:“请大家填写好以便今后多多联系。”之后他又掏出手册,一一询问,记下了大家的姓名、出身。
就像办理手续似的,22名学生填写好简历表,便在王凤起指挥下与陈长官握手道别。
通过这次会见,对将校团组织发展的推动自不待言。时间不长,已在校内发展到50余名。
在一次聚会上,王凤起提出:
“为防止这次谒见陈诚一事泄漏出去,引起怀疑和议论,同时更为我们整个组织的安全,我想是不是由我出面,求见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朱家骅,向他直陈我们肃军清党的宗旨。”
郑重反对这样做:“我看再不要扩大,弄不好会‘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再说,朱家骅也不会像陈诚那样热心地支持我们。”
“说得对,肯定他不会支持的,只不过约他浅浅地讲述一下一般的道理,料他必然应付一番,不会认真对待,这正好达到我们的目的。日后,一旦事机泄露,发生意外时,我们可以用这一行动说明我们并非秘密组织。”
“这样做我看很有必要。”梅含章表示支持。“不过凡事你一人出头,会引火烧身的。”
“这倒不必考虑,总要有人出头的。”
最后大家统一了看法,同意这一行动。
于是王凤起给朱家骅写了一封信,陈述了他的政见,并请求他代为转达蒋委员长。不久,朱家骅回信约定时间去组织部面谈。
王凤起按时赴约,与朱家骅谈了一个多小时。
最后朱家骅明显虚伪地应付道:
“你小老弟对党国的一片忠诚,我异常钦佩,你所谈及的都是关系党国前途命运的真知灼见,实在难得。这真是有志不在年高呀!”
王凤起装出迫切之情:“那就请部长快些把我们的意见转达给蒋总裁吧!”
“好说,一定照办,一定照办。”
出了组织部的门,王凤起回头望了望那古老的建筑,露出鄙夷的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