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言辞(1/1)
去年的洪水严重破坏了台前的河道,昭武帝对此有所了解,户部侍郎江洋曾多次向他奏报南北漕运受到的影响,并派遣了许多人去台前治水。然而,直到赵长善带着治水专家徐有贞前往台前后,治理台前河道的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赵长善早前的奏报信中也简要描述了治水过程和进展。现在他回到京城,当然要向昭武帝详细汇报情况,徐有贞也被允许参与御前对答。
去年七月,赵长善和徐有贞等人前往台前,在当地与工部侍郎沈真会合。一看到台前的情况,赵长善才了解到水患的严重程度,台前河道的缺口之大让他不禁心头一沉。沈真既然束手无策,也难怪了。
然后,他召集了台前河道的河工、官员和漕运人员,让他们提出自己对台前河道的看法。赵长善、沈真和徐有贞三人整理和提炼了河工们的意见,并结合台前的实际地形,经过集思广益,提出了治理台前水道的三项策略:置水门、开支河和浚河道。采取了疏、塞、浚三种方法,制定了一整套治理台前水道的方案。
赵长善镇守在台前,全力支持这个方案的实施。新任的河内道观察使罗学武是赵长善的好朋友,曾经在他担任鸿胪寺卿时得到过赵长善的帮助。现在是时候回报他的恩情了!罗学武全力支持这个工程,治水所需的物资不断从河内道运抵台前,许多河内的卫兵也参与了这个治水工程。
整个治水工程的物资耗费以万计,连运角河工就有五万八千余人,可见治理河道的规模之大。
工程竣工后,当地人为了感激朝廷治水的功劳,在台前的八里庙村修建了水河神祠,并在祠堂内立起了一块功德碑。碑文详细记录了这次台前治水的过程,包括治水官员、河工、物资使用、建造水闸的地点等,总结了除水患兴水利的经验。这块碑被称为“敕修河道功完之碑“。
赵长善恭敬地叩拜,详细描述了台前百姓对昭武帝的感恩之情,将这块功德碑的表意进一步深化。
工部侍郎沈真、普通百姓徐有贞等人也跪地表示同样的话语。袁恪真还拿出功德碑的拓片和一堆大蒜头,说这是台前的特产,是台前百姓为了感谢皇上特意送来的。
昭武帝让沈真呈上那堆大蒜,闻到大蒜独有的辛辣气味,他心中感叹台前百姓的朴实情感。君主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百姓的拥护,赵长善等人不仅治好了台前的水道,还传递了君王的恩泽,这是一举两得之事!
他立即宣布赵长善等人治水有功,还赐予了许多御赐的服装。至于加官进爵的事情,不久会有诏书下来。
“你送的那些大蒜可真是用得好啊,你没看到朝臣们都亮瞎了眼睛吗?估计皇上也觉得大蒜的辛辣味很香吧。“叶问揶揄地对赵长善说道,他在宣政殿上清楚地看到了昭武帝眼中的笑意!
赵长善立下了治水的奇功,又这么擅长交际,这老小子确实有所进步啊,叶问这样想着。他早就找赵长善打过招呼,现在不需要再下什么请帖了,那些东西真的太麻烦了!
赵长善笑着反驳,眯起了双眼,一贯和蔼的面孔似乎更加亲切可亲了。经过休整之后,他脸上的疲惫色彩自然也减少了许多。此刻听到叶问的话,他也不太在意,毕竟那些确实是台前百姓送来的,他并没有说谎;不过也是他和工部的人向台前百姓传达的暗示,这也没错。
“如果没有太后去世的事情,局势还很难说。现在你再立功,会显得过于出众,不是一件好事。”玩笑过后,叶问开始谈论正事。为了嘉奖赵长善等人,昭武帝肯定会提升他们的官职。这样一来,赵家将再次成为京城官员的焦点。赵敬亭早些时候已经找过叶问,表达了他的担忧。
“我已经有了计划。不用太担心,现在正值太后的哀悼期,避免了很多事情。”赵长善自己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只是没有赵敬亭和叶问那么担心。
“对了,那个徐有贞志向是游历天下,最烦做官。”赵长善想起之前徐有贞对他说的话。治水的事情结束后,他打算在京城逗留一小会儿就去游历。至于加封赏赐,他并不在意。叶问是尚书右仆射,通过他向吏部和昭武帝透露这个消息并不难。
“真是个奇人,居然有人不喜欢奖赏和做官。我退休后也要四处游历一番才行。这些美丽的山川,虽然无法亲临其境,但内心渴望啊。”叶问答应了赵长善帮他安排这件事,并以一句话结束,让赵长善哭笑不得。
直到叶问告辞之后,赵长善才有时间和赵敬亭、赵敬守等人谈话。父子团聚后,自然讨论的是近期的事务。于是,赵长善了解了太后去世前后的情况,也知道赫连眀烨皇子的声势正盛。但他关心的西蒙一直没有消息传来,没有消息就意味着好消息。赵长善渐渐放宽了心。
赵长善回到京城没多久,朝廷就对他们这群人的治水功绩进行了表彰。主要的表彰是提升官职,结果自然令人欣喜。
工部和都水监这些官员在治水中付出了很多辛勤努力,自然得到了回报。官职的提升正是理所应当的。
给予了丰厚的金银财宝作为奖赏。这正是徐有贞所期望的结果。
沈真官晋升了一等,由于目前还不是调动的时候,他仍然担任工部侍郎一职。等到下一次的考课时,他的积累等级可能已经足够升官了。
至于赵长善,虽然官职仍是正三品,但调任中书省任中书侍郎的职位,同时还兼任集贤殿直学士。虽然没有加等,但中书省的权力重要,更接近权力中心!特别是兼任集贤殿直学士这一点,赵长善认为更为重要。他知道集贤殿里都是些什么人,年轻的状元、榜眼、探花等人,他们是大昭的未来!现在他兼任集贤殿的学士职位,将来这些大昭的杰出臣子都将承他的香火。因此,连续几天,赵长善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原本友好的面容更显亲切。
接替赵长善成为工部尚书的是司农少卿范载常。
范载常看着赵长善脸上的和善笑容,专心倾听他的指点,不时点头,最后感叹这位前工部尚书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完备。他原本准备去赵家拜访,并准备递交拜帖,但没想到拜帖还没送出去,就收到了赵长善的邀请。这位前任没有废话,开心地说道:“我邀请你来,并不是为了其他事情,工部的诸多事务,需要提前和你商量,不过有些冒昧。”
赵长善这样说,言辞间包含了很多提醒,让他这个即将接手工部的人对工部目前的状况有了一定了解,对工部各位官员的性格特点和工作方式也有了不少认识。这些可是第一手的资料,虽然主官移职会有工作交接,但这么真实详细的情况描述,范载常还真没遇到过——其实他不知道,赵敬亭对宋琦也是如此,现在赵长善对他也是一样,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这也可算是赵家的传统了。
“今年江南和河内两道没有发生水患,可见去年的治水还是有实效的,工部目前也没有特别紧急和重要的事务需要处理。说起来,司农寺和工部有一些相通之处,都是关乎民生大事。民生重于泰山,顾民所顾、急民所急,不追求虚名而求务实,在工部尚书这个职位上,足以胜任。”赵长善最后总结,笑眯眯地说道。
赵长善审视着即将上任的工部尚书范载常,原司农寺少卿,五十多岁的年纪,长相十分老成和老实,看起来甚至有些木讷和愚笨,但能成为正三品的官员,虽然并非都是聪明之辈,但也不会是愚蠢之人!
想到这里,赵长善更加亲切地笑了笑:朝堂上真是有趣的人物不少啊,不管是真傻还是假傻,我都给他们提点了,算是尽了我的人情。
范载常也并非真傻,他上任后特地带着工部各位官员在京华楼宴请了赵长善,一方面是欢送他离任,另一方面是庆贺他调入中书省,有着多重主题。
宴会气氛融洽,宾主尽兴,沈真还喝得醉醺醺的,毕竟曾与赵长善共同治理水患,对于赵长善离开工部,他最为伤感。自然地,他多喝了几杯,还流下了几滴男人的泪水。对此,范载常并不恼怒,反而认为沈真重情重义。在范载常任工部尚书期间,他也对沈真十分看重,不过这是后话了。
赵长善调职的消息当然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慈嘉太后丧期期间,官员们难得有时间清闲下来,自然对于猜测八卦感兴趣,不少官员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的焦点正是赵长善调职一事。
“怎么又是赵家?之前赵敬亭才升为吏部郎中,现在赵长善调任中书侍郎,还兼任集贤殿直学士,赵家的恩宠也太过分了。”这是羡慕嫉妒恨的官员,语气有些酸溜溜,暗自埋怨自己家族的子弟不争气,为什么不向赵家学习呢?
“人家明明在台前治水有着那么明显的功绩,这有什么好说的?要不你们自己去台前晒雨淋够一年,看看是否能够有效治理台前河道,将南北运河连接起来?”这是为赵长善辩护的官员,他们认为赵长善的升职理所当然,毕竟人家付出了那么多,立下了那样的大功,这根本没什么好争议的。
“盛极必衰嘛,天下的好事不可能全归一个家族,我们就等着瞧吧,赵家的恩宠能走多远。说不定很快就会垮台。”这是幸灾乐祸的官员,实际上,赵家成员升职、调职与他们毫不相干,他们只是图个开心而已。
“一帮傻瓜,有这么多时间来议论别人,不如想想自己怎么才能有所晋升,别人升官调职与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老死在五、六品的官职上活该。”这是叶问和古文川这对毒舌兄弟,他们自然也听到了那些官员的讨论,一边愤愤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一边迅速将这些传闻告诉了赵长善。
其实,就算他们不传闻,赵家早就知道官员们在讨论赵长善的事情了。风声消息比他们私下传人的还要详尽,消息中还传言称甚至有官员猜测昭武帝会从赵家选取一个皇子妃,而将赵长善调职则被解读为推恩之举等等。这样的消息让赵长善感到好笑,实际上,他们都猜错了。帝王之心,谁能猜透呢?赵长善对于官员们的猜测装作不知道,继续像往常一样拜访老友们,享受即将去中书省任职之前的悠闲时光。
在安泰殿内,张盛向昭武帝汇报朝廷官员的最新动态:“自从陛下您的命令下来后,大家都在猜测赵家受宠若惊。先是殿试中传宦职,接着赵敬亭升职,现在又让赵长善入中书省。陛下,您是真的对赵家如此看重吗?”
昭武帝听完张盛的汇报,微微一笑,脸上的皱纹显得更加明显。他继续说:“是的,赵家,朕确实很看重……”这些官员可是他费了不少心思从京城官员中挑选出来的,自然格外看重赵家的作用。笑过之后,昭武帝转向张盛:“你是武道高手,你认为刀剑如何才能保持锋利?”张盛一愣,没想到昭武帝会突然问他这个问题,他下意识地回答道:“时时打磨……”没有继续说下去,他知道昭武帝并不需要他回答。
“是啊,打磨……”昭武帝笑着说,他为自己的眼光和心思感到自豪。这个楚越赵沈可是他费了很大劲挑选出来的,是为了下一任皇帝做好准备的砥砺之器,自然要格外看重!
“我们要加快拉拢赵家的步伐,三月的丧期过后要去沈家走一趟。至于谈婚论嫁的事情,必须等到一年的丧满才行,好在三皇子那边也是同样的情况。”赫连眀烨皇子府中,幕僚们也在讨论赵长善调职的事情。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和赫连眀烨成婚的最佳人选非赵敬亭的长女赵九灵莫属。明年赫连眀烨服丧期结束,正好是赵九灵到了婚嫁年龄,时间上非常合适,必须要在三皇子之前抢先一步。
“三皇子走的是另外一条路,我们不用担心他会在我们之前抢先。”赫连眀烨笑着对幕僚说道。那赵九灵的容貌他也见过一次,可以用清秀二字形容,但谈不上特别美丽。老三最注重女色,他绝对不会对赵九灵感兴趣。就算为了拉拢赵家,他也绝对不会在女色这一点上委屈自己,更不会让自己娶赵九灵为正妃。估计就算周贤妃嘴巴都说破了,也未必如愿。
果然,赫连眀烨的估计是正确的。在翊坤宫内,周贤妃正在苦口婆心地劝说赫连明宏:“赵家对你父皇看重,你也看到了。娶了赵九灵,你将少走多少弯路,增加多少分量,离那个位置更近了,你难道没有看到吗?就算娶回府上摆着,就算不进她的房间也没有关系,只是为了拉拢赵家而已!”
赫连明宏的脸色非常难看,无论周贤妃说什么他都不肯答应。他早就不记得赵九灵的样子了,他只从府中的长史打听到,赵九灵在京城闺阁中默默无闻,据说比起林侧妃差远了。娶一个长相平凡的女人回家摆着又有何用?在这一点上,他是坚决的!
其实,他知道娶了赵九灵之后会有很多好处,祖明臣早就对他进行过分析,甚至面色不豫地说过:“如果五殿下娶了赵九灵,登上大宝,殿下还需要去找美人吗?”他知道这些,但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不想娶这个名叫赵九灵的女人。
“拉拢赵家并不容易,为什么非要娶赵九灵?赵敬亭还有三个儿子没有成婚,舅舅家里有那么多孙女,总有合适的吧?儿媳妇比嫁出去的女儿更有分量吧?”赫连明宏随即想到一个办法,产生了周家和赵家联姻的主意。
周贤妃听了他的话,觉得有道理,她决定等丧期过后和娘家商量此事。至少这样也算是和赵家有了联系。
无论京城官员、宫妃还是皇子们有什么打算,赵家的后院却是平静无波。赵九灵继续每天和妹妹们一起上课,晚上也像往常一样在赵敬亭的书房服侍。一点都没受到任何影响。
季柏青在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待在京城,对于京城官员对赵家的猜测,他非常清楚。他更加了解赫连明宏和赫连眀烨是打着赵九灵的主意的。他敢肯定这两个人根本就不喜欢赵九灵,甚至他们连赵九灵的样子估计都记不清楚,只是看中赵家的势力而已!
对此,季柏青感到愤怒和不满。他总是有一种感觉,自己手中的宝贝竟然被别人当作无关紧要的东西,而且这些人竟然有可能得到这个宝贝,这让他们感到非常委屈!
但赵九灵在给他的信中从未提及这些流言蜚语,她根本就不会在意这些琐事。当他看到赵九灵一如往常地平静时,他内心的愤怒和不满立刻消散了,继续和她讨论其他事情无关紧要。
七月底,赵长善前往中书省报道,中书省位于宣政殿的左侧,他对这里非常熟悉,离他之前任职的地方也不远,只是左右相邻而已。
这天早朝过后,中书令魏宝来带着中书省的官员等候赵长善。作为中书省和集贤殿的主官,对于赵长善这位刚上任的下属,他还是表示了一定的尊重。原本这个时候他应该和申科、皇上、叶问等人商讨政事。
赵长善自然对魏宝来非常感激,恭敬地向他行礼并致以问候,然后又见到了另一位中书侍郎李斯年,也点头致意。
李斯年的仪表文雅,典型的大昭官员模样,比赵长善年长三岁,是去年考课后被任命为中书侍郎的。从年龄和资历上说,他算是赵长善的前辈,但李斯年并没有兼任集贤殿的职务,所以说两人的权重并无明显差异,魏宝来对他们两个人一视同仁。
中书省的其他官员,如六个中书舍人、十六个起居舍人等,也都前来向赵长善致意,他们对于赵家的势力也听闻不少。其中一些官员以前从未见过赵长善,现在见到了真人,觉得他笑眯眯的样子,哎呀,原来是这么和善的一个老人啊,真是出乎意料啊。
赵长善并没有对这些下属发表讲话,只是微笑点头,表示见过面了,也没有急着审视这些下属。他们以后还会有很多接触,慢慢相处了解也不迟。他的目光扫过中书舍人鲁平,赵从武未来泰山大人的乡亲,有着千里姻缘的关系,也可以算得上是老相识了。
见过中书省的官员之后,魏宝来又带着赵长善参观了一圈集贤殿。在集贤殿里,赵长善还看到了自己的外孙古文川,还有那位新晋的状元李升徽,他早早地就与莆田余氏订下了婚约。赵长善心照不宣地点了点头。
赵长善自然没有和他们打招呼,毕竟集贤殿的编修官品阶太低了,年轻人还是得慢慢积累经验。
在回转的路上,魏宝来简单地告诉赵长善中书侍郎的职责,主要是协助魏宝来处理中书省内的事务,最重要的是为昭武帝提供决策主要政务,需要时刻与皇上沟通等等,这就是中书侍郎的主要职责。
也就是说,赵长善与昭武帝相处的机会和时间会明显增多!“虽然三品官员已经不需要拼命去结识皇帝,但这仍然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你要好好把握。”魏宝来语重心长地说道,对赵长善非常看好,并给了他一些建议。
赵长善自然点头表示会谨遵主官的教诲。虽然他已经是三品官员了,但在中书令韦景耀面前,他仍然是后辈。
于是,韦景耀带着赵长善前往安泰殿拜见昭武帝。
昭武帝见到赵长善非常高兴,满口夸奖他在治水方面所做的贡献,说有你这样的臣子,朕也感到骄傲等等,伴随着这样的话语,昭武帝非常开心的表情也一直保持着。
昭武帝这番言辞让赵长善感到不寻常,甚至连魏宝来也不禁皱了皱眉头:陛下对赵家是有好处还是坏处呢?这样的表扬是否真的是皇帝对臣子的重视,还是有其他深意?这可不好说啊。
然而,聪明老辣的魏宝来并没有多说什么,他像往常一样静静地站在一旁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