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流言(1/1)
赵从武等人也心有所思,赵从武知道自己表现不错,进入殿试的机会很大,所以这策论一定要提前准备。至于赵从平和赵从轩,就不好说了,不过他们年纪尚小,就算这次没有进入殿试,也没有什么可惜的。听了赵敬亭的话,这几个人都点头表示会认真准备殿试。
没过多久,赵敬文又带来了历次殿试的题目,这些都是公开的。赵敬文还根据这些题目,分析今年殿试策论可能考察到的内容,这就是官场民间所说的“押题”。
从历次考题来看,昭武帝似乎更喜欢将经典与时事相结合,比如昭武二十七年的殿试将《论语》和关内治理结合起来,考察了“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在实际治理中的运用。因此,赵敬亭也多押了这方面的题目,让这几个人磨练磨练手,熟悉殿试策论。
春闱结束后,赵长善从台前来了封信,他对孙子参加春闱表示关心,并叙述了自己治水的情况。赵长善在信中说进展都很顺利,治理水门的阶段即将结束,在即将到来的夏雨季节,应该能将河道疏通等等。
赵敬亭收到赵长善的信件后感到非常高兴。当然,他明白急于求成不会有好结果的道理。因此,他吩咐沈俞带领赵从武、赵九灵等人前往淼了寺,既可以礼佛,又可以观赏春天的景色。他特别嘱咐赵从武等人,在心情缓解后开始准备殿试的事宜。放松一段时间,放松心情,将工作与休息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短时间的延误并不会有太大关系。
于是,赵家一行人壮阔地向淼了寺出发。这时是二月份,与去年晚春不同,赵家的人们看到了更多的春光,也欣赏到了更多娇艳的花朵。
这一次,他们计划在淼了寺过夜。居客堂的僧人知道沈家和住持的关系,自然早就安排妥当。赵家的人并未见到寂寥禅师,接待的僧人说他正在云游,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但住持曾经有所交代,如果赵家的客人来了,一定要好好接待等等。赵余氏自然感激不尽,众人便在居客堂安顿下来。
礼佛之后,天色尚未黑,赵九灵和赵从武在淼了寺中散步。赵九灵对春闱和贡院非常感兴趣,趁着散步的机会,向赵从武询问相关的事情。赵从武当然会答问。他甚至提起了他所在号舍感受到的异味和隐约闻到的春花香味,兄妹俩愉快地在一起。
赵从武和赵九灵都非常享受这样的散步和交谈,两人还分享了一些趣闻轶事。近来并没有关于风听的任何消息,也没有盯梢的指令传来,所以两人都感到轻松自在。后来,他们默默地并肩走着,感受着寺庙中的宁静和禅意。
经过藏经阁时,赵九灵想起了季柏青,回想起去年在藏经阁遇到季柏青时的情景,想起季柏青倚靠在书架上微笑的样子,觉得世事真是奇妙。
去年离开藏经阁之后,他给她推荐了《治水良人》这本书,她救了他一命,两人至今仍保持书信往来,这对她当时在藏经阁绝对没有预料到。
季柏青还在蜀地游玩,在过年期间也没有回到京城,他独自度过了年。想到这一点,赵九灵感到有些奇怪。季柏青的年纪早已经不年轻,他们在书信中也发现他是一个有才学的人,怎么没有听说他参加春闱的消息呢?虽然贵族家庭的子弟可以免去这个环节,但是近年来,有才学的贵族家庭子弟都会参加春闱,那也是扬名的一种方式。
也许每个家庭都有难以启齿的困扰,赵九灵不禁对季柏青多了几分怜悯之情。
礼佛散步之后,第二天,赵家一行人便返回淼了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继续准备殿试,而另一些人则去鉴华堂上课,等待着春闱的放榜结果。
礼部贡院的五扇大门紧闭。贡院周围一带再次成为禁地,百姓和官员不得进入,京城守卫和金吾卫也增加了人手。
严防期间持续了数天,原因是贡院正在进行春闱考试评卷工作。考生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但评卷官员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这是整个春闱过程中最繁忙和困难的工作。
贡院内的明远楼监试厅里,礼部官员戚金钲、张鹏睿等人正在进行春闱试卷的弥封工作。
所谓弥封,即遮盖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信息,以防评卷官员知晓,以防止评卷官员偏袒任何考生。弥封也被称为糊名,是防范春闱舞弊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春闱的重要环节之一。
因此礼部侍郎姜选和御史中丞简不凡也在现场监督,看着张鹏睿等礼部官员将试卷封好后,交给王真等御史台官员重新编号,为后续的誊录工作做准备。当然,负责誊录的五十多名弘文馆校书郎早已等候在一旁。
这五十多名校书郎任务繁重,他们必须在一个月内将所有考生的试卷用朱笔重新抄录一遍,以防考官认出考生的字迹。这样,同一份试卷在考官、副主考和主考官面前都会呈现统一的字迹。从这个环节可以看出,大昭的春闱考试非常严格。历代帝王和官员为了防止春闱出现舞弊,不断完善这些考核程序,并严格执行。
然而,即使如此严格,仍有不少考生具备作弊能力,他们早在考试前通过贿赂某些考官来达成暗中约定,约定出现某个句子或词语作为标识。此外,还有许多其他隐秘手段,防防不胜防。因此,春闱的舞弊问题一直存在。
张海内心非常紧张,想到昭武十六年的春闱舞弊案,他总是忍不住冒冷汗。他非常担心这次春闱会出现问题,因此对春闱的工作十分重视。
弥封和誊录等前期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朱卷已经送到同考官手中。二十名同考官正在贡院内的至公堂对试卷进行初评和初阅,贡院内气氛庄重肃穆。
同考官们都是从大昭各地抽调而来的官员,且都是进士出身,他们的能力自然无可置疑。同考官在初评后还要写下推荐语,将综合成绩排在前五百名的试卷送至聚奎堂,由张海、陈亮、姜选和简不凡进行最后的定夺,最终选出二百人参加殿试。这个过程是春闱考试的核心步骤。
从上万考生中选出最终的二百名,竞争可谓激烈。因此,主考官和主考官们的责任十分重大。
张海和姜选仔细审阅着递交上来的朱卷,不时微笑着点头。根据同考官们的描述,这次春闱的有才学的考生较多,不少考生的经义和诗赋水平很高。总体而言,这次春闱的质量很高,这当然是值得庆幸的事情。有更多有才能的人,也就意味着挑选出二百人不再那么困难,这让张海等人省了不少心。
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比较,四人最终选定了参加殿试的二百人,并与二十名同考官一起选出了前十名的试卷,将结果呈报昭武帝,由昭武帝确定名次,填榜公布,这意味着春闱工作即将结束。
然而就在将结果呈报给昭武帝的时候,一直闭关在贡院的魏晋度等人才得知,春闱发生了重大问题。
三月初,当礼部和御史台官员在贡院紧张地评定考卷时,京城中流传着有关春闱的舞弊传闻,传言称江南举子徐世进和唐安淮将会上榜!传言声称他们事先从某个考官那里得到了试题。然而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两个举子从哪个考官那里得到试题。
起初,所有人都认为这些传言毫无依据。春闱的考核是如此严格,怎么可能有试题外泄呢?甚至有人提到那些在春闱前兜售所谓秘密题目的人,认为那只是京城百姓为了消磨等待榜单公布时无聊的时光而编造的段子,根本没有人会在意。
谣言并没有停止,反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议论。渐渐地,有些举子坐不住了,因为他们了解到参加春闱的举子中,确实有叫徐世进和唐安淮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来自江南,而且家境富庶,完全有可能用高价买到试题!这种情况太符合谣言的说法了!
越传越广,这个谣言不仅限于举子,甚至京城的百姓也都知道了。人们开始猜测这个谣言的真实性:这应该是真的吧?不然怎么会那么巧合地出现这两个人?而且说得如此准确?
谣言越演越烈,在茶楼、酒馆、妓院等人流聚集的地方,人们都在谈论这件事,甚至有商家见面也会问道:“你听说了没有?这次春闱考试有人作弊?真的吗?“。
一时间,似乎京城的百姓除了这个事情,其他都无法引起他们的关注。礼部的其他官员,那些没有参与试卷审阅工作的人,自然而然地对这种情况予以否认。他们坚称道试的保密措施非常到位,根本不可能发生泄密!
礼部的官员还要求京城的政府和金吾卫配合,制止这种谣言的传播,扑灭这股邪火,以免动摇人心影响国家安定。在礼部的强烈要求下,京城政府的守卫逮捕了几名传播流言的茶客,以危害百姓为罪名,将他们关进京城的监狱。
然而,关于春闱有弊的谣言并没有减少,相反,京城政府将茶客关进监狱的举动,引起了京城百姓的愤怒。甚至有很多戏班子把春闱有弊的事情写成了剧本,在南市搭起戏棚,免费向百姓演出。
戏棚前挤满了百姓,南市一带比元宵灯会时还要热闹。舞台上演绎春闱的事情栩栩如生,讲述了江南举子如何来到京城,来到京城后对京城的繁华景象赞叹不已,然后通过别人牵线找到考官,行贿收买考官,考官如何收钱,如何将考题泄露给他们,生动地演绎了整个过程!
当那位官员接过两个举子的重金,将考题透露给他们时,底下的百姓发出强烈的指责声和咒骂声。甚至有人用“嘘“的声音嘲讽,仿佛这些事情真的发生过一样。百姓是最朴素的一群人,而戏班子的演出又最能感染百姓。这样一来,底下的百姓都在心里想,也许这些演出都是真的?他们潜意识里更加相信谣言的真实性。
戏班子演出之后,礼部官员和二皇子都开始心生恐惧。因为在演出中,不仅透露了举子的姓名和籍贯,说的是徐世进和唐安淮,还揭示了那个泄题的考官的姓氏,两个举子称他为江公!
江公!只有一个人有机会在考前解触试题,而且姓江!所有人都知道了,春闱有弊案的谣言直指礼部侍郎江选。江选是本次春闱的副主考官,是能提前拿到试题的四个人之一,他泄题完全有可能!
这个戏班子的演出让朝臣和二皇子脸色大变。江选不仅是礼部侍郎,还是二皇子妃江氏的父亲。而江氏正是江选的庶女!如此一来,谣言也牵涉到了二皇子,如果江选真的泄密,其中是否涉及二皇子的事情或指示呢?难道春闱有弊案背后的幕后指使人正是二皇子?!
受到谣言的影响,朝臣们对赫连明哲投来的目光有些异样。
江选目前还在贡院闭关阅卷,根本不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为了防止作弊,阅卷期间所有人都待在贡院,谣言根本无法传入贡院,连张海等人都对此一无所知。
二皇子听到这些谣言,内心自然是震惊的。但他无法通知江选,让江选及时做出应对。二皇子的妃江氏挺着大肚子在二皇子面前痛哭,并发誓父亲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肯定是别有用心,也许有人看中了江家和二皇子府的关系,故意设计了这个圈套!
“殿下,那些设局的人的目的并不是江家,而是您,殿下!“江氏最后这样哭喊着说道。
赫连明哲听到这话时,心中一阵恐惧。他内心焦虑不已,但又无法采取任何行动!他明白,这个世上就是无私之心也显有私,一旦他否认这些流言,就会为这些流言背书!
此刻,他只能装作一无所知。可恶的德妃也没有传来任何消息,只说昭武帝面色平静,似乎毫不知情地对待这些流言。
这种情况让赫连明哲感到更加不安,昭武帝越是平静,他就越是内心忐忑不安,担心这种表面的平静下隐藏着极度的愤怒。
赵从武、赵九灵等人自然也听说了有关春闱弊端的流言。他们听到消息后,两人对视一眼,迅速意识到:糟糕了!他们赶紧去书房找赵敬亭商讨对策。
赵敬亭的脸色非常难看。他有两个儿子,一个侄子,还有一个外甥,一共四个人参加了这次的春闱。如果春闱出了问题,会不会危及到这四个人?会不会危及到赵家?想起昭武十六年的科场冤案,赵敬亭的脸色变得更加阴沉,他的眉头皱得紧紧的。
“父亲,这些流言变化得太快了,而且流言的源头也很多。风听正在全力追查流言的来源。“赵从武向赵敬亭汇报风听的情况。作为参加考试的考生,他们肯定会受到流言的影响!
到底这些流言是从哪里传来的?是谁散布这些流言的?难道春闱真的存在问题?江选真的泄露了试题吗?但是,江选并非江南人,江南举子行贿的传言是真的吗?赵从武被这些流言搞得心烦意乱,他深陷其中,急得要命,一时无法理清头绪。
“不用再纠缠于流言的源头了,我估计也查不出来。这件事涉及到江选和二皇子,没有疑问,肯定是二皇子的敌对势力所为。说不定是几位皇子共同设下的陷阱!现在关键是,这些流言会带来什么后果?“最初的恐慌过去后,赵九灵迅速恢复了镇定,沉声说道。
流言、戏棚、百姓,宛如事先设计好的一样,流言似乎被某人引导,最终指向了二皇子。赵九灵对这种手法非常熟悉,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赵九灵确信,这是赫连皇子赫连眀烨的手笔,原来他是有这样的计划,利用江选将二皇子置于陷阱中!
他做出这样的举动一定有把握,赵九灵深信不疑,他已经可以预见到最终的结果,甚至相信他还有下一步的计划!
赵九灵继续说道:“不必再关注流言,200多名考生和国子生,不可能牵涉那么多人。布局的人显然针对的是二皇子,我们家和二皇子府一直没有联系,所以不必太过担心。“
尽管赵九灵说不必再理会流言的源头,但他仍然派人紧密监视江家,并让宫内的人密切注意秋棠宫是否有动静。她确信赫连眀烨既然设下这个局,一定还有后续行动!
前世没有发生过这些事情,无法准确预警和作出反应。因此,赵九灵感到异常沉重,现在只能根据监视和风听传来的消息,与云秋等人一起分析,试图推断事情的脉络和走向。
流言的势头丝毫没有减弱,京城百姓已经完全相信江选已经泄露了这些春闱试题给了徐、唐二人,并收受了他们的重金贿赂。因此,这两个人肯定会出现在春榜上!
流言如洪水一般肆虐,卷走了整个京城的舆论。二皇子府根本想不出有效的应对之法。这种情况与当初慈宁宫刺杀的流言传播非常相似,但赫连明哲却感觉这次的危机比上次更加严重,这次涉及春闱啊!这事涉及到近万名举子!更重要的是,它牵扯的是大昭未来的官员格局,难道可以那么轻易地平息下去吗?
张海和江选走出了贡院,马上就有礼部的官员向他们汇报贡院外发生的事情了!一听到这个消息,他们两个人的脸色就阴沉了,心里都想到:这下事情不妙!
涉及春闱,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引发人头落地的风波!更重要的是,这个谣言已经火势蔓延,他们已经失去了应对的最佳时机。那该如何办呢?
张海急得口若悬河,多次询问江选是否属实,江选指天发誓,否认了这一事件。
“我作为一个官员,尚书大人您也清楚我的为人!我根本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肯定是别人诬陷我!我根本不认识徐世进和唐安淮!”
“你准备好自辩的折子吧。按照现在的形势发展,恐怕朝堂官员会弹劾你,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做好准备比较好。这事情,难说。”张海紧紧皱起眉头,语气无奈。
江选出了事,虽然不一定会牵连到他作为主考的责任,但礼部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再说了,春闱的事情,还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原本他是打算等待皇上确定前十名,然后公布榜单,这样春闱就可以平稳度过了,现在一切都乱套了,张海心中焦急不已。
他还有一点担忧没有说出口,这次的谣言,会不会演变成一场科场冤案,就像昭武十六年那样?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天下的举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张海不敢再往下想了。
就在江选和二皇子府陷入焦虑之际,随着朝堂官员对谣言作出不同反应,以及相应的行动,朝廷也陷入了动荡之中,春闱的谣言变得越来越无法收拾,事态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众人的预料。
三月初三,京城百官早朝,张海和江选等人当然都在场。吏部郎中华英卓上书弹劾礼部侍郎、本届春闱副主考江选,指责他私下泄露春闱试题给江南考生徐世进和唐安淮,指控他收受徐、唐两人的大笔贿赂,将谣言直接揭示在朝廷上!
华英卓此举弹劾,是在明确表态,他认为此前在京城传播的江选泄题的情况是属实的!更甚,华英卓的弹劾信中直接指向二皇子,认为“江选侍郎职责有限,恐怕无法独自行事,可能是受他人指使,扰乱春闱,以谋取私利……”
于是,原本只是民间传闻、流言的所谓春闱泄题,从讨论转移到了朝廷上书之上!这引起了朝廷官员的怀疑和抨击,也牵扯到了朝廷各派势力的角力斗争,最终,演变成了震惊朝野的春闱弊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