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常山来将(1/1)
冀州,常山国,真定县。
天桂山上,一位少年正在勤奋地练习枪法,一旁的白须老者正端庄地坐在一旁,观看少年演练枪法。只见那少年的长枪犹如灵蛇出洞,迅疾灵巧但招招杀机,精妙绝伦的步伐搭配着枪术,闪转腾挪间枪影纷飞,一身白衫,一柄长枪,尽显少年英气。
是夜,少年端坐于堂前,认真听着老者讲演兵法,从商周战场到春秋战国再到两汉更迭,老者始终在强调一个理念:仁。
尔后,少年将这个字记了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
数年之后,少年已到弱冠之年。
“云儿,为师今日为你取字为子龙。“
堂前,少年跪于老者面前,重重地磕下了头,一连三次。
取字之时,即出师之日,也是离别之日,老者对了少年有养育教导之恩,不是父亲胜似父亲。
老者转身抽出一把长枪,语重心长地对少年道:“此乃汝师祖之宝枪,名为“涯角”,传至为师,现为师将此枪传至汝手中,切莫辜负。“
少年郑重地接过涯角,随之再次重重地朝着老者磕下了头。
“起来吧,鸟应入青天,鱼应入大海,你也该离开了。“老者顿了顿后,再次郑重地说道,”只望你莫要远离于仁政,莫要脱离于百姓,莫要迷惑于欲望,堂堂正正地始终与百姓在一起,不负此生。“
少年记下了。
他,赵云,字子龙。
……
数年后,赵云受常山国相国推举,让他代表常山国的官兵去投奔公孙瓒。
那时的他,少年意气,德才兼备,在常山国中已具有一定的威望,指挥能力优秀,尤其擅长带领骑兵。
公孙瓒一见赵云威风凛凛,心中大喜,于是故意地问赵云:
“闻汝冀州人皆往依袁绍,何独而知返乎?“
哪知赵云不卑不亢地说:“天下大乱,未知孰是孰非,民有倒悬之危,吾等志从仁政,非吾党于将军也。“
早年的公孙瓒守护边疆,其长官为仁义的刘虞,而公孙瓒在不久前以击败青州徐州的黄巾军而被朝廷拜将封侯,所以在赵云眼里,他比袁绍更适合去追随。
但是公孙瓒本想听赵云夸赞自己,便对赵云的话很不满意,于是在他眼里,赵云变成了只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子,空有些许才干罢了。
随之将常山国的官兵打散,编入军中,而赵云,只是将他编入白马义从之中,不受重用。
白马义从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但是赵云终究只是一介兵卒。
不久后公孙瓒利欲熏心,争夺冀州。随后,公孙瓒和袁绍决战于界桥,而公孙瓒由于骄傲自负,指挥不当,致使大败,大军被袁绍军冲散,无数兵卒惨遭屠戮,而公孙瓒受白马义从的掩护,幸得脱险。战后统计时,全军伤亡过半。
其中,原本跟随赵云投奔公孙瓒的常山国官兵,归来时已不足十之一二。
常山国相国听闻此事,怒骂公孙瓒,被公孙瓒下诏入狱,但是相国并未妥协,仍在狱中辱骂公孙瓒,公孙瓒大怒,将其舌头割下,相国口不能语,遂恶狠狠地盯着公孙瓒,公孙瓒怒不可遏,将其斩首示众……
那日,赵云一个人从战场上将那些跟随他一同从常山国出来追随公孙瓒的士兵的尸体,一一背回军营附近的山岗上,一一将他们安葬。
雨淅淅沥沥地下,燃烧的纸钱也早已被打湿,他随意地坐在地上,任凭风吹雨打。
一个人,喝着闷酒,十分孤独。
“陈大哥,乡亲们来信了,令堂被乡亲们照顾得很好,不必牵挂。“
“王大哥,令爱下个月就要抓周了吧,记得回家看看……“
“李兄,令正给你寄来了过冬的衣衫……“
“张弟,你总是要吵吵嚷嚷着要报效朝廷……“
那些人,是父母的儿子,是孩子的父亲,是发妻的夫君,是家里人唯一的依靠,家里大多靠着他们那微薄的俸禄苦苦支撑,如今亡者弃之于野外,王公贵族却在酒池肉林,没有人去在意他们的死活,只因为他们不过一介兵卒,低贱如野草。
泪水从赵云那尚且稚嫩的脸颊上滑落,夹杂着雨水。
无声的呐喊,最为痛苦。
在这乱世之中,他赵云出身并不显赫,平民百姓更是诸侯间的牺牲品,酒池肉林之下,是荒野中的累累白骨。
……
后来,他遇见了刘备。
那个人和他一样主张仁政,也和他一样,极其看重百姓。
那个人虽为皇室后裔,但却颠沛流离,但哪怕颠沛流离,仍坚持以民为本。
那个人于无数战火中挣扎,但战中失散的士兵总愿意回到他的手下,而非另投他主。
赵云知道,他遇到知己了。
……
那时的他,与刘关张三人私底下称兄道弟,深受刘备信任,并且身为刘备主骑,掌管着刘备为数不多的、宝贵的骑兵。
他说,这是他从军以来,第一次有家的感觉。
可是不久曹操大军压境,刘备不忍丢下樊城百姓,欲在樊城与曹军血战,可是全樊城的百姓劝刘备逃离,自己也愿意跟着刘备一同颠沛流离。
全城百姓成为难民,跟随着刘备踏上了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刘备大人是真心对他们好。
刘备在船上,看着百姓,泣不成声,下令军队必须护卫着百姓,不能抛下百姓。
赵云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百姓步伐缓慢,而曹操大军却火速南下,当阳长坂的一场血战,刘备军被彻底击溃,军队和家眷都被打散,刘备张飞等人不得不先行撤离。
唯有赵云一人,逆行北上。
慌忙逃窜的人中,有人劝他赶紧南下撤离,保命要紧;被他救下的百姓,跪在一旁,为他祈祷。
害怕吗?前方是五千虎豹骑肆虐的地方,他只身一人,当然害怕。
但是他要救人,他明白百姓是刘备的根基,幼主则是他们的未来。
而他呢?他只是,单纯地向往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
他从未见过大汉盛世,却一口一个匡扶汉室,只为了心中那个艰难却光明的理想。
他从未见过和平年代,却一口一个克复中原,只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托付与传承,而这一刻,他怀中的幼子,便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体现。
于是,当阳长坂的那一场血战,已数不清他身上有多少刀伤剑痕,已数不清挡在他面前的还有多少虎豹骑。
纵然杀声喧天,他怀中的幼子依然安睡;纵然伤痕累累,他怀中的襁褓未有一丝血迹。
他一次又一次被砍下马,又一次又一次挣扎地夺马前进——他原先的战马早已身受重创,离他而去了。
千军之中的他,犹如在退潮的浪花中挣扎求生的鱼儿,扑腾着,被一次次冲上浅滩,唯独没有放弃的,是前进。
所幸,他携带着幼子逃了出来,身受重伤,奄奄一息。
……
后来,正值成都攻破之日,攻城之前,刘备放下豪言,若将成都攻下,成都城内外的田地房屋都将赐予有功之将。
赵云觉得这事十分不妥,却因战事吃紧,一直没有机会找刘备细谈。
所幸军规极严,将士不敢抢夺百姓的良田屋舍——哪怕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如豺狼般盯着,如同看待那些即将到嘴的肥肉。
殿前。
不少将领还未来得及擦拭干净身上的血迹,便开始邀功行赏,而那些自持风骨的文臣,还开始耐不住性子竟也开始争起了功。
赵云对此嗤之以鼻,上前一步,朝着刘备拱手弯腰道: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臣以为,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躬耕本土,乃其益耳。今益州人民,处患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其安居复业,方愿为主公役调,得其欢心。”
刘备素来觉得求田问舍格局太小,当即借着赵云的建议驳回那些人的请求。
……
五年后,刘备率军袭取汉中,黄忠斩杀曹军主将夏侯渊,两月后,曹操亲自率军来战。
一次,黄忠得知曹军运输大批粮草到北山,向赵云领了军队,约好了时间去抢夺,但是黄忠超过了时间,还没音讯,赵云便带了数十骑兵出营寻找,恰好撞见曹军前锋,于是曹军前锋立马向赵云发起了冲锋。
形势所迫,赵云突入敌阵边战边退,杀出一条血路,可曹军人数众多,又再一次被曹军包围,再次突围之后,赵云发现副将张著受伤被围,并未多想又返回敌阵救出张著,一路突围回营寨。
曹军追到营寨前,当时守将张翼想赶紧关门据守,却被赵云阻止。
赵云下令打开寨门,偃旗息鼓。曹军就怀疑赵云有埋伏不敢进军,就要撤退,只听得赵云大寨鼓声震天,万箭齐发,曹军大为惊骇,自相践踏,淹入河中不计其数。
后来刘备听闻赵云空营计,感叹道: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军中将领称赵云为虎威将军。
……
“陛下,赵将军在殿外求见。”
刘备强压住怒火,对前来报告的太监说:“你去问他,若是有其他要事要禀告,便宣他觐见,若是想劝朕收兵,就让他请回吧。”
禀事太监听后来到殿外,神色忧忧地对赵云说:“赵将军请回吧,陛下是不会收兵的。”
赵云听闻后沉默良久,便叩首,大声道:
“今国贼乃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神虽毙,其子曹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望陛下慎重!”
许久后,只听得殿内传来器皿掷于地的巨响。
突然,一名侍郎急冲冲地赶到殿前,急忙下跪道:
“启禀陛下!据军中来报,张将军于昨晚被人杀害,首级被献往东吴!“
赵云只感到一阵晕眩,险些没稳住身体。
刘备也冲了出来,抓住那位侍郎,大声吼道:
“你说什么!“
“张……张将军,遇害了……凶手是东吴……“
刘备悲愤至极,仰天长啸!
“子龙!你还要劝朕收兵吗!“
赵云无言。
那日,赵云最后一次进谏被拒后,刘备便下令领军出征东吴,众多文臣武将一同参战,却没有带上诸葛丞相,也没有带上他。
刘关张兄弟三人待他如亲兄弟,关张二人之死,赵云又怎能不悲痛。他能理解刘备。
他又何尝不想为关张报仇!
……但是,百姓呢?曹丕篡汉,北方动荡不堪,天下百姓时时刻刻盼望着王师入主中原,以复大汉,而那些响应刘备去报仇的,又有多少人考虑过百姓的安危?他知道,古往今来有太多为了江山而抛弃兄弟的,但是唯独刘备,为了兄弟抛弃江山。
夜凉,烂醉。
……
再后来,先帝病逝于白帝城,赵云跟随着诸葛亮进行第一次北伐。
赵云以数千疑兵,拖住曹真数万主力,为诸葛亮率军攻占重要城池取得了宝贵时间。
可奈何,马谡大意失了街亭,北伐大业功亏一篑!
撤退过程中,唯独赵云军并未损失一兵一卒,并未损失任何辎重,只因他让士卒先行撤退,他独自一人击退来犯曹军,神勇仿佛当年——此时他早已斑白了头发。
诸葛亮想要奖赏赵云,赵云却告诉诸葛亮,把这些奖赏赐给奋战的兵卒,多余的多补贴民生,他清贫惯了。
……
那日,赵云一人独坐于庭院。
银杏树下,泛黄的落叶飘飘洒洒地落在赵云花白的发束上,沉眠。
梦中,他回到了常山——那是他的故乡,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梦中,他仿佛看见了他和先帝一同光复了大汉江山,百姓不再受战火之苦,也没有了沉重的税赋,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
梦中,他辞去了军职,做了一名游医,观赏大汉风光,并尽自己所能扶贫济困。
是夜,他躺在病榻之上,大喊三声:
“北伐!北伐!北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