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军情司监丞(1/1)
临安皇城,垂拱殿。
赵灵笙看到崔与之回复的札子,已经是九月底了。
此时已经过了霜降,临安的天气一天比一天更冷,再也不复秋季的秋高气爽。
没有出乎赵灵笙的预料,彭义斌还是选择了回河北、山东去。
唯一让赵灵笙感到无奈的是,越是动乱的地方,只要能给百姓吃饱饭,他们是不管统治者是金国还是大宋的。
反而在金国其他地方,百年前的大宋子民,经过几代人的生活,不仅对大宋没有半点好感,甚至还会主动加入金军抵抗大宋的进攻。
崔与之亲率七万大军,过了四个多月才攻下了两个州城、十余县城,根据崔与之自己的预估,将徐州以南的领地完全收入囊中,起码还要一年半以上。
这些地方的汉民,不仅会顽强抵抗崔与之的进攻,而且在占领之后暗地里搞破坏,颇有些【敌后游击队】的感觉。
崔与之不得不杀了这些汉民,这又更加剧宋军与占领地汉民的矛盾。
赵灵笙记得在第一次隆兴北伐之时,北地的汉民还是心向大宋的,不仅为宋军引路还为宋军提供补给。
可惜的是,隆兴北伐的八万宋军还没打过一万金军,南宋的第一场北伐就以失败告终。
北地的百姓们就惨了,支持宋军的那些百姓被大量的屠戮,剩下的就成为了金国的顺民,这样几代下来自然就不再自认为是汉民了。
对于这个问题,赵灵笙也没有任何的办法,也只有期望用一两代人的时间,让那边的百姓慢慢的转变思想吧。
……
时间来中午,蕙兰进来说可以吃午饭了。
自从赵灵笙登基之后,周厨娘就成了垂拱殿和勤政殿后厨的女官司膳,和以前一样负责她的一日三餐。
杏梅、蕙兰、玉竹和翠菊,也各种成为了皇宫内的尚宫、尚食、尚服、尚寝女官,属于女官中的最高等级了,与另外一个同级的女官,一起掌控皇城内的衣食住行。
再加上尚功、尚仪,这就是【六尚】,周厨娘的司膳则是在六尚之下的【二十四司】,再往下还有【二十四典】、【二十四掌】。
四个侍女每人一天陪着赵灵笙去垂拱殿,为她斟茶递水,今天就是蕙兰来垂拱殿执勤。
垂拱殿里就有专门的膳厅,赵灵笙虽然登基为帝了,不过每顿的菜品还是六菜一汤。
在前世的时候,节约的理念就已经深入骨髓。
所赵灵笙看到一大桌子菜,只有自己一个人吃的时候,总有一种负罪感,所以无论老爹或者侍女怎么劝说,她一直都坚持每顿只是六菜一汤。
虽然这六菜一汤里的食材,不乏有各种山珍海味,不过相较于其他的宋代皇帝,赵灵笙绝对算是最节约的了。
吃饭午饭后,赵灵笙习惯性的看看杂书,看了约一刻钟的书后,然后就去午睡半小时。
赵灵笙觉得自己的习惯就挺好的,她可不想像老朱那样当劳模,一年到头都不给自己放假休息,那自己当皇帝还有啥意思?
午睡刚起来,陈煜就来到赵灵笙身前报告:“官家,乔相公、葛相公、吴相公、贾相公求见。”
赵灵笙坐回书桌之后道:“让四位相公进来吧。”
不多时的时候,乔行简、葛洪、吴柔胜和贾涉四人,来到了垂拱殿的书房中。
“见过官家。”
四人一起向赵灵笙行礼。
赵灵笙笑着道:“四位相公无需多礼,来人啊,看座。”
四个人除了贾涉年轻点外,其他三个都是老头子,赵灵笙也不忍心他们站着奏对。
内侍搬来四个锦凳放在四人之后,乔行简四人再次感谢了这才坐下。
“官家,上次你提出的在枢密院下新建军情司,我们经过商议,拟定出了一份纲要,还请官家过目。”
吴柔胜拿出一份厚厚的奏札。
陈煜走过来,从吴柔胜手里接过奏札,来到赵灵笙身前双手递出。
赵灵笙接过奏札,开始认真的翻阅了起来。
作为一个探听各国情报的机构,军情司下辖西夏局、金国局、蒙古局、诸番局四个局,每个局负责一个国家的情报。
诸番局负责大理、高丽、日本国,以及东南亚的占婆国(越南中南部)、真腊国(柬埔寨)等等国家的情报。
军情司由一名正六品的监丞全权负责,军情司丞下还有两个少监作为佐贰官,再往下还有主簿、录事等官员。
至于军情司的成员,由原本枢密院和兵部负责情报的人员划拨过去,按照能力授予官职,再各司其职就可以了。
吴柔胜和贾涉推荐的监丞,是一个叫林邡的人,赵灵笙从未听过这个人的名字。
只是赵灵笙也没有什么好的人选,就姑且先让这个林邡的人试试吧,如果他以后不是那块料,再把他换下来也不迟。
看我这份奏札之后,赵灵笙随口问道:“以前我们大宋传递情报,是用何种方式啊?”
贾涉和吴柔胜轮番回答了赵灵笙的这个问题。
宋代的间谍技术其实挺成熟了,常见的有将情报装在蜡丸中传递出去。
如果是绝密情报,那么就需要用到【割股藏书】了,在大腿上割开一个口子,将蜡丸塞进去后再缝合。
还有一种叫【矾书】,即用明矾的水溶液体写在纸、衣服或者丝织物上,干了之后字迹就会消失,只有再次沾水才会显示出字迹。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密语】的法子,差不多就是现在的黑话,比如间谍叫跳河者,奸细叫两来者……
这些极大的满足了赵灵笙的好奇心。
唯一让她感到遗憾的是,这个时代似乎还没有两个人拿同一本书,在书上将这些数字翻译成译文的技术。
赵灵笙打算等军情司监丞林邡,确认了他是当情报头子的料后,再确定了他的忠诚后,就对他面授机宜。
将数字暗号的想法说给他听,让他将大宋的情报工作搞好。
毕竟情报工作,重于泰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