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精华论(1/1)
在南方学习的这几天,韩建国被深深震撼到了,原来,青年人才还可以这样操作。
在当地政府实际运作下,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用知识改变命运”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口号,而实实在在的经验和收获。
原来,韩建国到南方当地的农村考察,发现这里的部分乡镇包括村级干部,那些儿相对应的副职干部,都是清一色的大学生。
这些儿大学生学识专业,充满热情,遇到事情爱动脑、想办法,并且对新鲜事物接受较快,熟练和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优势,能把知识变成行动力。
不仅如此,还能把当地滞销的农产品和土特产,通过带货直播和自媒体展示的宣销形式,全部销售出去。
这种新型的操作思路,让韩建国等干部眼前一亮,原来还可以用这样的手段操作,不仅及时便捷的解决了滞销问题,还直接为农民和当地增加创收,并且为政府切实可行的解决了诸多问题,比如:下岗再就业,农闲时候的有效利用,农民工变成守家待业的技术工,还有将家乡的好东西广而告之等等,可谓是一举几得!
这或许就是韩建国这次学习的最大收获,同样是用人或者吸引人才,临城在这方面还是有差距、有不足,这种心病严重困扰着韩建国,也是他为什么下决心改变的初衷。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仅仅是字面意思,韩建国真的决定回去之后,就大胆创新、摒弃狭隘的目光、拓宽思路坚决不走老路,让优秀青年干部散发光发热,为真正改变临城的经济、城市和精神面貌,做出最应有的贡献!
“可不可以这样,我先选出一批优秀的人员和地方,比如选择十个贫困村,或者选择几十名优秀基层青年干部,让他们作为村里的副职工作,结合实际情况,主抓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你说…有没有改变的可能?”
韩建国一边泡着脚,一边问着高越。
这几天的学习观摩,太让韩建国震撼了,今天他去的三个小康村,要知道…五年前,这几个村子在全市城镇乡村垫底,妥妥的贫困村、落后村,只是因为来了一群有文化、有魄力、敢说、敢想、敢干的年轻人,一切都大变样了,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
通过这些年轻干部的努力,将传统农产品和新型互联网结合起来,变废为宝、把土特产卖到了全世界,不仅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一举脱贫致富,成了家喻户晓的富裕村。
“我觉得可行,哪怕是先选择几个试点,组织年青有为的干部团队,重点驻扎包片,或许能从根本解决贫困问题,摘掉穷困帽子。”
高越翻开了自己的笔记本,“市长,我今日也去了几个地方,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什么想法?说来听听。”
韩建国给足浴盆加了热水,用热水泡脚既解乏、又舒服。
“我在想,能不能让我们临城的这些儿个企事业单位,重点帮扶一个乡镇或是几个村庄,最好是点对点那种。
另外,这些儿单位的干部,可以兼职这些儿地方的相关副职,说白了就是包到人,责任和权利细化,根据实际情况,让他们拿出脱贫致富的办法。
哪怕是能最大化改善贫困面貌,只要做出成绩和贡献,我们都要给这些儿干部发奖金、发荣誉证书,鼓励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争取更大的成就,树立榜样的力量和可行的方法,带领更多更优秀的人投入其中。”
高越对比着自己的记录,说出了心中所想。
“你这个想法很好,很有创新精神。,最主要实际和实用,非常不错。
没想到,这么一趟学习下来,你的思想觉悟和学习态度更胜一筹。
我这井底之蛙的眼界和闭门造车的心态,是被彻底推翻了。”韩建国说着、说着,就笑了起来。
这次因为大雨,韩建国差点又放弃学习,没想到…此行收获满满,就连高越的思想都得到了提升。
这牢牢坚定了韩建国的想法,必须要革新还要成功的那种,不仅胆子大、而且步子稳、并且要思想新、最后是踏实干,一定会有超出想象的回报和发展。
“回去就这么决定,我倒是有了一个非常好的人选。”韩建国看着高越说道。
“我也有一个人选!”高越嘴角一翘。
“我们同时写出他的名字,看看是否想到了一块儿去了。”
韩建国往茶几倒了一点水,他和高越点着水,韩建国刚写了一个“木”字,高越直接添了一个“木”字上去,俩人对视了一眼,哈哈大笑了起来。
此刻,刚刚睡下的林栋连打了三个喷嚏。
林栋揉了揉鼻子,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他今天查访河道,发现有一段儿人工河道的水没有正常流通,反而是向河道回流,林栋还没有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按道理来说:没有外来的水源影响,河道内的水要正常流通,基本上不会回流,即使河道有缓坡等特殊情况,也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可是在这个岔口路,一侧的人工河竟然水流不出去,另一侧有少量的回流,这就让人奇怪了。
林栋现在还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和清河别墅区有关,人工河注重观赏性,河中间还有一个观鱼亭,看似环境极其优美。
可是这里最大的弊端就是没有排洪口,一到下雨天这里就变成了接雨的盆、说桶也成,如果再来一场特大暴雨,清河别墅区肯定会重蹈覆辙,再被淹一次。
今日,范涛去了一趟争议最大的寨子村,虽然他没有进得了村,可是也有一点儿收获。
寨子村的态度:是绝对不欢迎张奎和王长铭进入,就连当说客的刁硕也没能放过,来了两次,揍了他两次。
具体发生了什么,范涛还想了解一下,同行的老孙告诉范涛,当时四海地产别墅区的首选位置,是在寨子村旁的一块地。
不过…那块地不是荒芜土地而是耕地,里面有农作物和中药材,因为寨子村地势较高,四周比较平坦,不会出现水围雨困的现象。
后来不知道怎么的,负责开发的张奎突然变卦,直接把别墅选择在了清河村臭水沟,硬生生把那里填平,再后来修了人工河,这才有了他们宣传后包装的靠山面水,风景优美。
这些儿情况范涛还没来得及对林栋讲,本来范涛想一回来就告诉他,恰巧发生了食堂的一幕,范涛直接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他只当这是历史遗漏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说。
这就回到了前面,寨子村把入口的水道口挡住,没有了周围水道的缓解,洪水则是畅通无阻,最后造成了清河别墅区被水淹的事件。
看似两件事毫不相干,可是仔细想想,这里面的关系很难说清。
或许是因果循环,当初张奎如果不是舍不得那么点儿蝇头小利,给寨子村做好补偿的话,也不会有后面清河别墅区被淹,这里的步骤太多,环节过于复杂,一时间也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