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不用谢(1/1)
庞涓满心以为自己已经说服了宁国君臣,只等他们讨论之后,亡国之祸就会消于无形。到了驿馆,安顿好后,越想越激动,决定立刻派人回国,向国君报告这个好消息。
随他来的长子庞天龙说,还是谨慎一点好,等宁国君臣做出了决定再说不迟。万一他们改了主意,父亲这么做,岂不是有欺君之嫌?
庞天龙没敢说得太明白。他觉得宁国君臣不会这么容易被说服,有可能是使诈。
但无端指责别人使诈是很严重的,何况对方还有宁国国君。
庞涓不以为然,信心满满的说,就算宁国君臣改了主意,他也能再次说服他们。
人无信不立,君子就应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能出尔反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宁国国君是这样的人,他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就算他们一时偷袭得手,将来也会被人围攻。真要到了那一步,面临亡国之危的就不是仪国,而是宁国了。
庞天龙无奈,只得派人赶回仪国。他留了一个心眼,让送信的人不要急着赶路,进了仪国境内之后就慢点走,等到第二拨送信的人,确定了消息之后,再一起赶往国都。
好消息不怕等,坏消息才不能耽搁。
事实证明,庞天龙赌对了。
第三天,宁国国君派人驿馆请庞涓。庞涓兴致勃勃的去了,回来的时候却脸色铁青,大发雷霆,让庞天龙立刻收拾行李,赶紧回国都。
宁国君臣已经做出了决定,但不是罢兵,而是正式宣战。
宁国的军队已经集结完毕,马上就会出发。如果不立刻送回消息,等仪国反应过来,宁国可能已经兵临城下。
这可是闻所未闻的事,是奇耻大辱。
两国交兵,向来是在边境上战斗,很少深入对方的国境,更别说是国都了。
除了荣誉之外,庞涓还有一个担心。
在国都与宁国之间的庄园,可能会遭到宁国军队洗劫。春耕已过,秋收未至,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宁国也抽不出太多的粮食。既然有灭国之心,就食于敌就是必然的选项。
庞涓仰天长叹,捶胸顿足。“如果仪国亡了,我就是最大的罪人。”
庞天龙连忙对他说道:“阿翁不必担心,国君还没收到消息,不会放松警惕的。”
听了庞天龙的解释,庞涓松了一口气,随即又摇了摇头,欲言又止。
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呢?
——
李唐接到庞涓传回的消息时,也有些惊讶。
他鼓动庞涓出使的目的,就是希望利用庞涓的威望延滞一下宁国君臣的行动,多争取一些时间。
没曾想弄巧成拙,宁国君臣迅速出兵,而且没有像往常一样选择在边境交战,兵锋直指仪国国都。
这是铁了心要灭仪国啊。
吐槽归吐槽,备战不能耽搁。李唐和国君商量之后,派人去请杜姜、陆言,同时让鲁若做好准备,将已经打造好的兵器发放到位。
拿到铁制兵器后,将士们还要熟悉一段时间,以便充分发挥铁制兵器的性能。
时间紧,原本两百人全部换装的目标无法达成,只能有多少先换多少,剩下的抓紧时间打造、装配。
杜姜、陆言的意见比较一致,为了避免沿途的庄园受损,我军应该尽快出击,拒敌于国境以外。
李唐则有另外一种想法。
这不是普通的两国交兵,而是生死之战。双方兵力悬殊,就算我军准备充分,野战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可言。既然如此,不如守城。
宁国的兵力优势再大,在坚固的城墙面前也是白给。等他们耗尽了锐气,我军再出击不迟。
至于城外庄园的损失,相比于亡国,终究小得多。
李唐的建议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包括国君在内。
一箭不发,坐视宁国深入国境,甚至兵临国都城下,这是不可接受的结果。封臣们将会认为国君怯懦,没有保护家国的勇气和能力。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就会犹豫、摇摆,不再愿意与宁国为敌,以免将来投降时遭到拒绝或者报复。
因此,不管能不能战胜宁国的军队,迎战都是必须的。哪怕是战败之后守城,也比直接守城为好。
面对众口一词的反对,尤其是杜姜的明确反对,李唐势单力孤,只能同意。
他早就知道一个事实:道理无法说明人,但南墙可以。
备战的命令下达后,上至国君,下至普通步卒,都开始领取新装备。
国君的新武器是一柄加长的重剑,完美匹配他的身高、力量。鲁若显然对李唐的观点不太认同,所以并没有将这俩重剑做成铁棍,保存了剑的形状,甚至开了刃,只是更厚一些。
李唐原本打算让国君穿重甲,舍弃盾牌,双手持剑乱杀,现在也只好放弃。
拿到新剑之后,国君很满意,左顾右盼,不可一世。
其他将士也很满意,铁剑不仅锋利、坚韧,而且比青铜剑轻,挥舞起来更省力。唯一的问题就是手感不同,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因为时间紧,数量有限,车兵的兵器没能更换,就连后加入的步卒也只更换了一部分。
只有最初组建的两个百人方阵完成了全部换装,清一色的铁制长枪、长剑。
领取了新装备后,仪国的军队就出发了。杜姜率领二十余辆战车在前,国君居中,陆言率领四百步卒在后,匆匆赶往已经挑选好的阵地。
李唐没有随地,他奉国君之命守卫国都。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实则风险一点也不亚于出战。
留在国都的除了普通百姓,就是心怀鬼胎的封臣。面临亡国之忧,这些封臣都不肯出战,他们的忠诚还剩下多少,已经是摆在明面上的事了。
如果按照国君的脾气,就应该将这些人全部送进大牢。就算不杀他们,也要剥夺他们的爵位和封地。既然你不肯为我效劳,爵位和封地自然应该还给我。
但李唐不同意这么做。
这是逼他们造反,一旦矛盾激化,双方连缓和余地都没有,只能兵戎相见。到了那时候,国君腹背受敌,就不用打了,必败无疑。
暂时稳住他们,击败宁国之后再说,是目前唯一可行的选择。
稳住这些封臣,为国君守住后路的任务,就落在了李唐的肩上。
而他能依靠的力量,就是杜姜、陆言挑剩下的守城士卒,总共一百五十多人。
李唐心里很虚,却不能让人看出来,还得装出一副自信从容的模样,拉上仪威,登上城墙,为国君一行送行。
自从主动让贤后,仪威的态度一直很好。虽然不会主动来找李唐,但李唐有什么事要找他,他总是随叫随到。自己不来,也会让儿子仪威来,总之很配合。
与李唐一起站在城墙上,看着国君一行渐渐远去,仪威的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笑容。
“李相,国君此次出征,几日能归?”
“应该不会太久。”李唐含笑说道。
“不会太久又是……多久?”仪威笑得更加灿烂,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李唐。
李唐斜睨了他一眼,心中暗笑。仪威那点小心思都摆在脸上了,还以为别人不知道。仪国真是没人,连这样的人都被委以重任,守卫国都。孙氏一族为了能把持大司马之位,打压人才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
难怪国君对孙海父子之死那么开心。
“仪君,我想请教你一件事,能否相告?”
“不敢,李相有问,我自然知无不言。”
“大家都说,宁国在灭仪国之心,你信吗?”
仪威眨眨眼睛。“有李相和大司马辅佐国君,就算宁国有这样的野心,也不会得逞。”
李唐点点头,笑道:“仪君如此信任我们夫妻,我感激不尽。既然如此,那仪君不妨宽心,久也好,不久也好,反正宁国都不会得逞,又有什么关系呢。你说是吧?”
仪威的笑容一僵,无言以对。他重新打量了李唐两眼,心道这小子虽然年轻,这口才还真是好,搞得我都不好再问了。
李唐噎住了仪威,接着又道:“兵法有云:凡战,未算胜,先算败。我们也不妨设想一下,万一交战不利,宁国得逞了,你说他们是直接灭了仪国,命仪氏称臣,还是另选国君做傀儡,将仪国当作附庸?”
仪威眨眨眼睛,正准备说话,李唐又道:“其实直接灭了仪国倒也简单,以后如何,和你们仪氏也没什么关系了。可若是另选国君为傀儡,你说他会选一个聪明能干如仪君父子的,还是选一个愚笨懦弱,任打任骂,不敢反抗的?”
仪威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是说自己父子不聪明呢,还是说自己就是愚笨怯懦,随便宁国欺侮,也不会反抗?
不管怎么说,这样的话都不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啊。
他不知道如何回答,一旁的士卒却大有感触。
李相说得对啊。仪国现在已经被宁国吸血了,如果再被宁国击败,又选中了仪威父子这样的笨蛋为国君,岂不是更惨?
这个可怕的结果引起了不少人的警惕,不知不觉的,原本对胜负漠不关心的他们开始担忧起来。
李唐看在眼里,却不动声色。
想守住国都,他只能利用这些能力有限、忠诚更有限的士卒,激起他们的斗志是第一步。
仪威这个笨蛋,在这样的场合讨论这样的问题,就连做个傀儡都不合格。
他本想和仪威多说几句,刺激仪国的将士认清形势,进一步削弱仪威父子的影响力,却看到城墙上有个熟悉的人影,不由得多看了一眼。
真蜜一身女装,倚在城门内的店铺旁,正目光灼灼地看着他。见他看了过去,她缓缓转身向内,随意挑选面前的货物,像一个闲逛的游客。
李唐没有再说什么,和仪威又闲扯了几句,就告辞下城。
他正要找真蜜。
何况他也清楚,不到万不得已,真蜜不会以这种方式来找他。
下了城墙,走在繁华的街道上,看着两侧热闹的商铺,李唐忽然有一种错觉,仿佛战争的阴影一下子消失了。看看眼前的这些百姓,哪里有半点对战争的恐惧?
亡国在即,他们却依然笑容满面,所有的斗志都用来讨价还价,享受着购物的乐趣。
“你在想什么?”真蜜不动声色的走了过来,与李唐并肩而立。
李左车这时才看清真蜜,吓了一跳,伸手就去拔刀。李唐摆摆手,让他到一旁警戒。李左车虽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却还是点头答应,走到一边去了。
“你看这些人,哪里有半分亡国的担心。”李唐感慨道。
真蜜倒是看得开。“他们只是百姓,谁来做国君都一样,何必操那个心。”
“那你呢?你是中山国的什么人?”
真蜜扭头看了李唐一眼,沉默了片刻。“你不知道中山国的国君姓什么吗?”
“姓真?”李唐咧嘴一笑。
真蜜皱了皱眉。“真是氏,不是姓,中山国的国姓是姚。”她嘴角轻挑。“大夏八姓,都是女旁。”
“那你是姚姓真氏,中山国直系后裔?”
真蜜点了点头,随即又加了一句。“很可能是唯一的。”
“那你折腾啥?”李唐耸耸肩。“难不成想招人入赘?就算成功了,这传承也得不到别人承认啊。”
“中山可以由女子继位。”
李唐一愣。“还有这种事?”
“蛮夷嘛,不像你们大夏那么多规矩。”真蜜有样学样的耸了耸肩,对李唐的惊讶很是满意。
“好吧,你来找我,有什么事?”
“武器,还有马镫。”真蜜压低了声音。“粮食、药品我都买到了,但兵器买不到,连一点铁器都找不到,更没有铁匠愿意接私活。我出了三倍的价钱都不行。哦,对了,钱快用完了。”
李唐咂了咂嘴。“兵器和马镫,我可以解决,钱的事……”他顿了顿,转头看着真蜜。“我帮你复国,有什么好处?”
“现在不是你帮我复国,是我帮你作战,你没给我好处也就罢了,还要什么好处?”真蜜冷笑一声。“你不会以为没有我的帮助,就凭仪国那点人和战车真能击败宁国吧?”
李唐语塞,转了转眼珠,自我解嘲道:“你说得对,是你帮我,不是我帮你,至少现在还不是。”
“你能这么想,我非常高兴。”
“高兴什么?”
“高兴没有看错人。”真蜜不紧不慢地说道:“如果你和那些仪国权贵一样是个糊涂蛋,我就只能杀了你,为李二报仇了。你应该知道,他们几个之所以没有动手,只是因为你还有价值。”
李唐无声地笑了起来。“我很荣幸。当然,我也要对他们说同样的话。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变强吧,否则她们很快就没什么用了。到时候,我也许会为了耳根清静,想办法杀了他们。”
“他们?”真蜜眉梢轻挑。
“他们。”李唐再次点头,表示真蜜没有听错。“我很欣赏你,就像欣赏我的夫人杜姜一样。不到万不得已,我不想毁了你。”
真蜜语带嘲讽。“我该谢谢你吗?”
“那倒不必。”李唐淡淡地说道:“我欣赏你,是因为你的优秀,而不是贪图你的感激。你如果真要谢谢我的话,那就努力变得更优秀吧。”
“想不到你的眼光这么高。”真蜜忍不住冷笑了一声。“我恐怕会让你失望。”
“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尽力就好。”李唐转身离开。“你这儿等着,我待会儿就让送来。你拿到物资后,立刻出城,不要耽搁。”
真蜜眼中露出一丝惊讶。“你早就准备好了?”
“有备无患而已。”李唐叹息道:“你以为我这些天就是吃吃喝喝,闲聊扯蛋?我操的心太多了,哪一点没想到也不成。不说了,我先走了,还有一堆事等着我处理呢。”
真蜜看着李唐消失在人群中,搓了搓因为捏得太紧而有些发麻的拳头。
这人说话怎么这么欠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