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黄安事毕,明礼得宠(1/1)
万云姒的心机之深,在递给邢歌加了料的安神香那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邢歌也不负众望,将翊坤宫保护的干干净净。
不仅悄无声息的完成了娘娘吩咐的事,甚至还伪造出了自缢的现场。
即便内务府按照规矩会询查死因,也跟翊坤宫没有半分关系。
“良公公,忙着呢?”
宫道上,小良子一手拿着空食盒,迎面碰到了内务府的太监。
是平日里在内务府里经常与小良子搭话的太监。
今日午膳过后,小良子便得到了内务府传出黄安自缢的消息,如今正是心乱如麻。
但伸手不打笑脸人,小良子还是和和气气的回应着:“去给懿嫔娘娘取点心与滋补燕窝呢。”
那人凑近到小良子身侧,“正巧,我去御膳房送些东西,咱们同路。”
“良公公,你听说黄安自缢的事儿了吗?昨儿还得意洋洋的炫耀,说懿嫔娘娘承诺让他去伺候,今晨便自缢死了,害的内务府午膳都没吃好,真是晦气。”
小良子虽然一听到黄安的名字就心里发毛,拿着食盒的手心都冒汗了。
但事关娘娘,他脑子便转得快。
格外惊讶的质问道:“什么?懿嫔娘娘何时与他承诺?他算什么东西,也配娘娘正眼瞧他。”
“他倒是想借着与我熟知的关系求娘娘留他在翊坤宫伺候来着,但见不着册子,娘娘哪会儿用他。”
提起册子,小太监便瞬间明白了缘故。
懿嫔娘娘先后在内务府挑选过两次宫人,并不像其他主子那样,讲究一个眼缘。
每次懿嫔娘娘都是拿着每一个宫人的记录册子细细查看。
最是在乎宫人册子上记录的入宫经历、家世、性子。
这事儿内务府人人都晓得。
想来应当是黄安被懿嫔娘娘婉拒了,在内务府要脸面,才故意扯了谎骗大家伙。
又在半夜里自个儿想不通,这才自缢了。
小太监恍然大悟的哦了一声,神色中满是嫌弃,“不说他了,尸身都被丢在乱葬岗了,多说晦气。”
“良公公,懿嫔娘娘什么时候挑选宫人啊?好哥哥,您给弟弟透个风声,弟弟好提前做准备谋个前程啊,事后定记着您的恩情!”
离了黄安那件事儿,小良子心里的大石头才安然落下。
有一搭没一搭的与小太监一路走到了御膳房取燕窝汤。
今日小良子的这番解释并未在内务府掀起什么波浪,在宫里死个太监,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儿。
不过几日,便不会再有人会提起‘黄安’这个名字。
万云姒递送到承乾宫的物件儿,更不会被旁人知晓了。
*
永寿宫内。
定下了三公主与其他要紧政务的崇和帝总算得了空子,前来探望第二次有孕的德妃。
“臣妾参见皇上。”
本在德妃怀中的二皇子明礼也学着母妃的样子,请安道:“儿臣参见父皇。”
瞧见这般懂事的儿子,崇和帝的心中欢喜万分。
弯下腰将明礼抱在怀中,朝着主殿内走去。
“明礼,给你父皇背几句最近学的三字经啊,你不是日日都盼着见到父皇,背给父皇听的吗?”
这番话落到了崇和帝耳中,再低头看怀中的明礼,才猛然看出他又长高了不少。
崇和帝与德妃之间的感情不像与舒清那般深刻。
德妃更不像刚入宫贵人殷成怡那般,铆足了劲儿讨崇和帝的欢心,故而即便身处高位,也只是体面、侍寝多些。
永寿宫的大门,崇和帝极少踏进,见二皇子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了。
“明礼今年两岁还是三岁了?便会背诵三字经了?来,让父皇瞧瞧,朕的明礼究竟有多聪慧。”
德妃在一旁眼含笑意的摸了摸明礼的小脑袋,心中却是一怔。
“三岁了,今年年末便该是四岁了。”
被父皇抱在怀中的明礼开心极了,有模有样的开口背诵,就像平日里母妃教导的那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
明礼一直背到了今日与母妃所学的‘父子亲,夫妇顺。’
听得崇和帝满是惊讶的看着怀中年幼的皇子。
“明礼竟这般聪慧,好好好!”
整个永寿宫的宫人都明白,二皇子殿下之所以能将三字经背诵的这般熟练,甚至知晓每一句的意思,全凭德妃娘娘不厌其烦的教导百遍千遍。
但德妃却不愿邀功,顺着崇和帝的话,说道:“明礼是陛下您的皇子,自然继承了您的聪慧机敏。”
崇和帝瞧着明礼,越看越喜欢。
“李福康,去把朕养心殿内的徽墨与兔肩紫毫笔取来,赐给明礼。”
二皇子明礼见惯了永寿宫内旁人得了赏赐后的反应,便学的有模有样:“儿臣多谢父皇赏赐~”
见明礼这般讨得崇和帝的欢心,多日以来,德妃的情绪总算是明媚了一些。
只要明礼步步优于大皇子,就算明昭占着嫡长儿子又如何?
东宫太子之位,需得贤能者才可居之。
“朕瞧见明礼便觉得欢心,倒是冷着你了,德妃,前些日子朕政务繁忙,得知你有孕的消息后如今才得了空前来探望。”
德妃面色温柔,摇头道:“臣妾体谅陛下为国事繁忙,只要陛下心中有臣妾这两个孩子,臣妾便知足了。”
“那是自然,你且好好养着身子,再给明礼添个弟弟妹妹,朕便不多留了。”
语毕,崇和帝便起身离开了永寿宫。
在旁的宫殿,他总是带着目的前去,交代过后便匆匆离开,唯有坤宁宫才可成日成日守着。
崇和帝一手扶着另一只手的衣袖,步伐轻快的走向坤宁宫内。
眼下已是六月末。
谢皇后依旧需要在坤宁宫静养身子,只是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幽居于内殿中见不到人。
可在内殿外殿来回走动,活动筋骨,若是天气晴朗也可在坤宁宫院子内透透气儿了。
终于能见到舒清了,崇和帝欢喜极了。
再过两年便到而立的年岁了,如今竟重现十几岁时懵懂欢喜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