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女兵陶红(1/1)
在他设计炉衬材料期间,平江大街的陈掌柜又带着十几个线坊、织坊的掌柜来找刘云龙,说要买100台织布机,100台2线纺纱机、100台3线纺纱机。
这些掌柜拖着陈掌柜来订购织布机,是希望刘云龙看在陈掌柜的面子上,早点发货,毕竟时间就是金钱。
等陈掌柜他们们离开后,刘云龙就去各个铺子订购了300台机器。这300台织机、纺纱机卖出去后,就有近3万两银子的净收入,可投入将来的矿产开挖。
马上要去徽州了,刘云龙想起了一件事,根据来自后世的历史知识,崇祯十四年江南地区遭旱灾、蝗灾。
他找到村长刘大贵,让他转告村民,今年麦收后不要种水稻,改种土豆、玉米。
刘大贵听后,忙问道:“不种水稻的话,大家吃什么?难道就吃土豆、玉米?”
刘云龙说道:“我懂天象,今年将大旱,种了水稻会颗粒无收,只有种土豆、玉米,在大旱之前还能收获一季土豆、玉米。大旱之后是蝗灾,所有的作物会被吃个干净。如果今年没大旱、蝗灾,今后你们可以不要再相信我,你们种的土豆、玉米由我全部收购,我再给你们补偿稻米。”
刘大贵自懂记事起,遇到过多次水灾、旱灾。
苏州地区遭受的自然灾害以水灾为多,旱灾比较少见。如万历三十六年七月的200年一遇的大水,万历四十一年十月的大水,万历四十四年十月的旱灾、蝗灾,天启四年七月的大水、崇祯元年三月大水,崇祯九年大旱以及去年的大水。其中以万历三十六年的大水及崇祯九年的大旱为最重。崇祯九年那次旱灾,仅苏州府境内就饿死了2万多人,米价涨到每石3.2两银子。
刘大贵心想,原来你懂天象,怪不得三月以来很少有雨,忙问道:“要几月份才下雨?”
刘云龙说道:“这二个月还会偶尔下几场雨,进入七月后会光打雷不下雨,估计要一直延续到十月才会下雨。”
刘大贵说道:“七月中旬出现旱情的话,正好可以收获一季土豆、玉米。如种水稻的话,水稻还刚刚拔节结束,那还不得干死?得,明天我就和居家园、高木桥、何家塔、张家场等几个村的村长说一下,让他们也都种土豆、玉米。”
刘云龙说道:“你与几个村的村长商量一下,马上筹点钱去江夏买米。等湖广地区也出现旱情后,江夏的米也会上涨。”
刘云龙说的江夏,即后世的汉口。
刘大贵问道:“要买多少米?”
刘云龙说道:“你能筹到多少钱就卖多少米。”
刘大贵说道:“行。我来与邻近几个村的村长商量一下。”
接着刘云龙来到七子山了解了一下工程进度,顺便把用卤水炼制镁砂的方法告诉了贝喜鲁。
贝喜鲁问道:“这个镁砂是什么东西?”
刘云龙告诉他:“我们铁铺里的炉子都有炉衬材料吧,这个镁砂就是用来做炉衬材料的。”
贝喜鲁说道:“用我们这种土质材料不就行了吗?”
刘云龙说道:“你那种炉衬材料是黏土,耐不了1000℃以上的高温,所以没法把铁化成水,做个颚式粉碎机还得委托铁锅铺来制作。我那种镁砂可以承受1000℃以上的高温,将来可以把铁化成水。你马上安排人员去松江、淮安买卤水制镁砂。”
贝喜鲁听后,忙说我马上联系船帮去买卤水。
事情都安排好后,刘云龙让边晓松、乔榛、余国祯、李必恭跟他去池州、徽州,另外还有十几个铁匠。
乔榛、余国祯都是新招的铁匠,都曾读过书,是从山东流落到苏州的。其它铁匠一起去池州、徽州是为了及时维修损坏的钻探工具。
刘云龙雇了条游船,在胥门上了船。这种游船不像后世的客船那样有住宿的仓位,过夜时只能卷缩在船舱里。
由于要连续赶路,因此这条船共有3个撸夫,2个撑篙的,还有4个拉纤的。撸子有2个,1个是大橹,一个是小橹,这样船速能快一点,顺水时每小时航速可达10里,逆水时每小时航速也能有6里,进入长江后,由于长江水流大,除了用风帆,还得靠纤绳拉。
几个人刚刚上船,有3个兵士,腰中挎着腰刀,来到码头。
其中一个兵士问船老大:“请问这条船是去哪里的?”
船老大指了指刘云龙,答道:“这位掌柜要去池州、徽州”
那个兵士就问刘云龙:“我们要去镇江,可以搭你们的船吗?”
刘云龙仔细地看了看这三个兵士,问话的那个兵士,面目清秀,年纪和他差不多,但音调好像有点高,其他2个兵士年龄在25-26岁,面色比问话的兵士成熟些。他听到问话后心想,这条船蛮大的,搭上你们几个人倒是可以的,于是就说道:“军爷,你们可以搭船。”
那个兵士说道:“多谢了。”说完,他招呼另二个兵士上了船。
上了船,那个兵士自我介绍道:“在下姓陶,叫陶红,红色的红”,然后指着另2个兵士介绍到:“这个叫刘伟,那个叫何成。”又问刘云龙:“请问你贵姓?”
刘云龙说道:“免贵,姓刘。你这个名字女人味太重了。”
陶红看了看刘伟、何成,说道:“这是爹妈给我起的名字,有啥办法?”
“你们去镇江干嘛呀?”
“我们要从镇江去扬州。”
“哦,是公干吗?”
“这是军事机密,你可不能多打听。看你们还带着打铁的炉子,你们去池州、徽州打铁吗?”
“嗯,我们去池州、徽州打铁。”
“干嘛要去徽州打铁,苏州的打铁生意不好吗?”
“苏州的铁铺太多,生意不好做,所以我们想去徽州试试。”
“徽州才有多少人呀?又能有多少生意?听你的口音是本地人吧,在那边你人生地不熟的,我劝你呀,试试不行就回来吧。”
“要是真不行的话,那就回来。”
“哎,这还差不多。我告诉你哟,我跑过很多地方,即使北京、南京也不如我们苏州。”
“看你年纪轻轻,竟然跑了很多地方。”
“嗯,我跟我父亲一起跑的。”
“令尊也是军人吗?”
“那当然,我们是世袭军人。”
“你打过仗吗?”
“那倒还没打过,”他说完指着刘伟、何成说道:“不过他俩打过仗。”
刘云龙朝刘伟、何成看了看,说道:“钦佩。打的都是胜仗吗?”
“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有胜,有败。知道什么叫胜败乃兵家常事吗?”
“知道。只是希望今后你们能一直打胜仗。”
“哎,希望如此吧。对了,我问你,你能打刀吗?”他拍了拍自己腰间的腰刀,又说道:“比如像我这样的刀。”
“打刀是铁匠的平常事,我们经常打刀。”
“那你们能打削铁如泥的刀吗?”
“有好钢的话,完全可以。”
“没有好钢呢?”
“那比较费事。”
“也就是说还是可以的,对不?”
“嗯,可以是可以的,需要千锤百炼。”
“打一把好刀,需要多少钱?”
刘云龙说道:“你说的削铁如泥的刀,价格可不好说,但刀口不易钝口的刀,7两银子还是要的。”
“怎么要那么贵?”
“你认为倭国的刀怎么样?”
“嗯,他们的刀比我们的好。”
“本朝几十年前不是收购了几万把倭国的刀吗?收购价是每把刀6两。”
倭国在葡萄牙人的帮助下,炼钢技术得到了极大改进,打制的腰刀确实比大明的好。倭国为了倾销刀具,借进贡的名义向大明大量输入刀具。比如进关时申报的是3万把腰刀,但实际送到京城的只有3000把,还有2.7万把刀向民间销售。大明为了防备百姓拥有武器,不得不收购余下的2.7万把刀具。
刘云龙继续说道:“那时候1.6两银子可以买1石米,现在是2.5两银子才能买1石米,物价涨了,所以一把好刀7两银子还是便宜的。”
“你说的是进口的刀,要是我们自己打造的呢?”
“自己打造的话可以呀,但你有好钢吗?”
“我没有。哎,你打铁的会没好钢?”
“我一个普通打铁的都有好钢的话,全国各地都有好钢了。”
“那你不能去炼钢吗?”
“你以为炼钢很容易吗?”
“那你不能去学炼钢吗?”
“我学炼钢,有好处吗?”
“有呀,可以为我打好刀呀。”
“我光给你打把好刀有啥用?”
陶红指了指边上的二个兵士,说道:“还可以为他俩,为我爸打好刀呀。”
刘云龙说道:“打4把好刀,你们就能打胜仗啦?”
“那就给我们千户营都打上好刀。”
“光1个千户营有好刀也没用。”刘云龙话锋一转,问道:“你爸是千总?”
“你怎么知道?”
“我从你说话的语气中猜的呀。”
“你好坏。哎,说真的,你真能去学炼钢呀?”
“既然你们军爷需要我去学炼钢,那我就去试试。”
“好,你可不许耍赖哟,你给我们打1千1百把刀。”
“估计明年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来打刀了。”
“要明年?”
“明年算快的了,”他指着几个铁匠对陶红说道:“他们学铁匠至少三年,我学1年就给你打刀,而且是削铁如泥的刀,不算慢吧?”
“嗯,那倒确实不算慢。1把刀给你5两银子。”
“削铁如泥的宝刀只给5两银子?你能买到吗?”
陶红一想,倒也是,5两买1把宝刀,哪有这样的好事?于是说道:“哎,只怕我们也没那么多的经费呀。”
“你们是步军?”
“我们苏州卫,除了太仓、东山有水师外,其他都是步军。”
“你们没有火枪兵吗?”
“你说的是火铳?”陶红说的“火铳”是火绳枪。
中国很早之前就有了火枪,火绳枪于1543年由葡萄牙人传入日本,1545年日本人成功仿制了火绳枪。大明在抗倭作战中,缴获了日本人的火绳枪,也开始仿制。戚继光的部队中40%的士兵装备有火绳枪。火神枪仿制成功后,将以前的火枪称为“鸟铳”,将火绳枪称为“火铳”。“火铳”的最大射程是150米,有效射程是100米。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还记录有长3米,重12公斤的大“抬枪”,带有三脚架和旋转装置,有效射程200米,最大射程300米。这种“大抬枪”是从荷兰人那里传进来的。
有效射程是指有杀伤力的距离。在有效射程之外,人即使被子弹击中也无伤大碍。
刘云龙问道:“不是有自生火铳吗?”
刘云龙说的“自生火铳”即为燧发枪。
“有这种枪吗?”
“本朝兵部右侍郎毕懋康在崇祯八年不是写过一本《军器图说》吗?里面就有自生火铳呀。”
“没看过这本书,也没见过这种枪。”
刘云龙心想,毕懋康发明的燧发枪,终究因时代的剧变、观念的落后、技术的限制而没有推广。而毕懋康本人好像在南京任户部右侍郎,总督钱粮,再也没法推广他的燧发枪了。
刘云龙突然问道:“你是女兵?”
陶红一愣,忙问道:“你怎么知道?”
其他人一听,都盯着陶红看。
“你的嗓音很高,脖子里又没喉结,还有......”
“还有什么?”
刘云龙指了指她,又摸了摸自己的胸口,说道:“你这里也和我们不一样。”然后问刘伟、何成:“我没说错吧?”
刘伟说道:“你很聪明。没错,她是我们千总的千金。”
陶红说道:“你很坏,喜欢乱看人。”
刘云龙对陶红说道:“喜欢看人不是坏事。这样吧,我答应1年后给你打刀,你也要答应我1件事,可以吗?”
陶红问道:“我能答应你什么事?”
“你们要去的地方可能正在闹瘟疫。”
“听说了,好凶险的瘟疫,据说得了那个病挺不过1天,就死翘翘了。”
“你会抽烟吗?”
“我们都不抽烟。”
“那你听我一句话,你们到了那边一定要抽烟,不会抽也要学着抽。”
“为什么呀?”
“我不想1年后没人来买我的宝刀。”
“你的意思是说,抽烟能治那个病?”
“能不能治我不知道,但我敢保证,你们抽了烟就不易得那个病。”
“行,我们试试学着抽。”
刘云龙从后世的历史书上看到,1665年英国流行大瘟疫,发现吸烟者的得病率和死亡率远远低于不吸烟者,于是英国国王取消了禁烟令,还下令所有的学生在学校时都必须抽烟,有效地防治了瘟疫。1780年德国爆发霍乱、伤寒,在卷烟厂工作的工人却很少得病。后世的研究证明,烟草对付一些传染病,如伤寒、疟疾、流感、鼠疫等,确实很有奇效。
后世对付鼠疫有特效药链霉素,刘云龙现在没有链霉素,他能做的就是劝人家抽烟。
说话间,船到了浒关。
由于京杭大运河上来往的商船、货船很多,朝廷在京杭大运河沿线设置了很多关卡,向过往船只收取关税。一开始收取的关税是钞钱,后来随着朝廷发行的宝钞严重贬值后,正德皇帝规定钞关可收银两,折银比例为“每钞一贯、折银三厘。每钱七文、折银一分。”此后,经过浒关镇的所有货船都得缴纳税银。
崇祯年间朝廷在内河有八大关卡,其中七大关卡都设在京杭大运河沿线,由南往北有杭州的北新钞关、苏州浒关钞关、扬州钞关、淮安钞关、山东的临清钞关、天津的河西钞关、北京的崇文门钞关,还有一个大钞关是江西的九江钞关。
钞关官员上船检查后,发现是一艘空船,就放行了。
一路上,几个人在一起说着、聊着。
尽管大家知道了陶红是个女兵,但都没有蔑视她的意思,心中反而对她十分佩服。在动荡年代,一个18-19岁模样的姑娘家当兵奔赴北方战场,令他们自己都感到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