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比试的准备(1/1)
张惟贤已经病入膏肓,皇帝是不能够在臣子死之前随便登门拜访的,否则就是咒臣子早死,崇祯不去管古人的思维,着便装私下去了英国公府。
张惟贤此时已经躺在床上只能够勉强坐起来,勉强还能说说话,崇祯看着张惟贤的状态估计最多也就是十天的寿命了。
张惟贤要起身行礼,崇祯走过去拉着张惟贤的手说道:“老国公,要强了一辈子,该服老了,免礼了,朕今天私下过来看看你。”
张惟贤看了看崇祯,对着儿孙说道:“你们都下去吧,我有些话与陛下说。”
在张之极等儿孙媳妇退出之后,张惟贤说道:“臣就要去见太祖爷了,只是臣不甘心啊,大明如今……”张惟贤说着流下眼泪哽咽继续说道:“臣明白陛下之心,若无陛下之竭力维持,去年皇太极入关就会给大明带来无可挽回的灾难。”
崇祯刚要说话,被张惟贤紧抓了一下手说道:“天启七年的那些戏曲,臣就明白陛下之心了,只是臣想说的是,陛下所行之事难如登天。”
崇祯说道:“再难朕也要做下去,哪怕大厦倾覆,既然不处理大厦倾覆,处理也大厦倾覆,朕就是令这大厦倾覆朕也要试试,废封国、开海禁等等事情都要做下去。”
“陛下不必顾忌臣,臣要死了,对于生前的富贵儿孙的富贵也看透了,陛下若是要废勋贵世袭,从英国公开始吧。我已经给儿孙留了一封信,将来英国公的爵位成为历史的时候,他们会看这封信的,臣也相信陛下所做只是未来会有人理解的,陛下所行是一条孤家寡人的路,注定同路人会不断地离你而去。”
“老国公看的明白,待朕功成之日,朕会去告知国公,朕若失败,朕就去太祖那里请罪,到时候老国公要帮朕说话。”
“哈哈哈,老臣相信陛下一定会成功的,臣知道陛下所做当不止臣之所想,只是臣看不到了,真的很想看看成功后的大明该是如何的样子。老臣有个不情之请,臣听说了孙儿张世泽要为陛下谋划海军之事,只是他还年轻所经历世事太浅,若是犯了大错办坏了差使还望陛下能够饶他一命。”
“张世泽一表人才,朕相信他会成长为大明新海军的祖师爷,老国公只管放心。”
“不知国子监与皇家理工的比试是何时,老臣想看看陛下培养之学子的风采。”
“目前已经筹备完毕,三天后举行,届时老国公与朕一同观赏。”
“老臣谢陛下,臣一定去,皇家理工所为想必就是大明的未来,臣去见太祖前看一看,去见了太祖也好跟他说一说。”
崇祯又寒暄了几句,带着人便离开英国公府邸去了皇家理工,崇祯要抓紧安排比试的内容,崇祯对于理学心学的辩经并不懂也不会,这辩经输了也就输了,毕竟这些学生都是自学,依靠的都还是入学前的功底,水平良莠不齐。
来到皇家理工后,看到的一如既往的是整个校园都忙忙碌碌,上课的学生团体在教室里上课。而有些学生团体则没有上课,而是分散在校园里,也看不出来这些学生到底要干啥,有的是两个人在激烈的讨论着什么,有的则是一个人呆坐着谁也不理。
崇祯就像看到一群傻子一样,穿过校园到了筹备此次比试的场地,看到有火气火药研究院的各部,也有徐光启和汤若望,还有许多的学子在做最后的准备。
来到徐光启这边,崇祯问道:“爱卿在皇家理工可还适应?”
“回陛下,皇家理工臣甚为喜欢,与这些年轻人待在一起,臣仿佛年轻了几岁。”
“哈哈哈,适应就好,朕的阁臣在皇家理工学院是这些学生的荣幸。可有今年的新生能够参与进这次比试的?”
“回陛下,新生里也有颇有才华之辈,只是这次比试,崇祯二年的这一级的学生不愿意崇祯三年这一级的学生参加,因此,新生都是作为观众参观。”
“你们准备了哪些项目?”
“火气火药研究院的院长站出来说道:“陛下,汤若望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杂学的项目,说是在欧罗巴被证实做过的。”
“哦?什么项目?”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说是不同的重物同一水平落下,落地是同时的。”
“你们以为如何?”
“我们与许多学子进行征询意见,他们认为可以,不过元素部的主任张华生却说这个太简单了,依据他们元素部的研究,我们所处的空间里充满了元素,而元素是流动的,他认为物体落下当撞击这些看不见的元素,因为铁球的重量远远重于元素的重量的,并不能只管的表明这个事情的本质。
只要是在皇家理工学习过之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是可以推测出来的,就是普通人也有可能认为是同时落地。”
“哦?那张华生提出什么项目?”
“回陛下,张华生提出采用极端的思维方式,很轻的物质也是受到这些看不见的空间元素碰撞的,由于物质太轻受到阻碍才表现掉落的很慢,就像将铁球扔进稻谷仓,铁球在稻谷之间也会落的很慢甚至不下落。因此张华生认为只要找到一个空间将这些元素除掉,那么羽毛和铁球应该也是同时落地的。”
“哈哈哈,还真是奇思妙想,那你们采用了这个项目?”
“实现难度太大,一开始我们都是拒绝的,张华生却非常想做这个项目,就带着器物部主任陆心之、玻璃部主任张谕以及蒸汽部主任杜瓦一起过来,表示四部联合来公关这个项目,如今正带着一众学子在做最新的一次尝试。”
“快,带朕去看看,如此奇思妙想,朕要长长见识。”
在黄道一的带领下,崇祯来到一个房间,刚进去崇祯就看到旁边一个大竹篓里放了许多碎玻璃器皿。
房间的正中间放着一个巨大的玻璃圆柱,玻璃厚度得有一寸厚,崇祯回头看了竹篓的碎玻璃便明白了这些人毁了多少玻璃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