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东林人,改革推进者(1/1)
说实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对于增加国库收益确实有很大的裨益。
除此以外,一条鞭法将赋役货币化,将更多的农产品推到市场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流通,使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句话概括,一条鞭法,既增加了朝廷的税收,又稳固了政权,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个制度。
不过,对于朱由校来说,一条鞭法并不完美,而且弊端也很大。
一条鞭法的推行,只能增加朝廷的收入,并不能改变地方上乱收费和滥收费的现象。
而且,一条鞭法的主要收入,还是在于对农民和土地的摄取,将所有正式赋税跟合法加派,全都收归了朝廷,地方官府为了财政收入难免就会“自创”一些苛捐杂税。
时间久了,其结果,就是官逼民反。
一个国家想要稳固,农民能够安稳生产,才是最为重要的,一旦压迫的农民地都不想种了,那到时候,说什么都完了。
想要避免这一情况,唯有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使商税成为主要财政收入,把朝廷和官府的目光,从农民身上挪开,从而减低农民负担。
想要尽快促进工商业的发展,眼下唯有放开海权,促进海上贸易才行。
而工商业发展好了,国家财政才能得到提高,农民的负担也能降低。
只要农民稳了,那么国家根基就会稳,到时候无论朱由校怎么折腾,都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
可以说,无论是之前朱由校拟定的四项改革,还是左光斗、邹元标的提议,都是息息相关、互相连通。
批复完左光斗与邹元标的题本之后,朱由校又拿起了杨涟的题本开始翻看起来。
果然,杨涟的这封题本,也没有让朱由校失望。
题本中,杨涟对大明的藩王制度,进行了言辞犀利的批判,直接请求天子废除大明藩王制度,收回一众藩王名下的土地和各种产业。
看着这封题本,朱由校又一次陷入了沉思当中,大明的藩王,如今已经是毒瘤一般的存在了。
当年朱元璋害怕后代子孙吃苦,定下的藩王制度,对于大明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天大的麻烦。
依照规定,只要是皇室子弟就要分封给爵,有了爵位,就要由国家财政奉养。
除去太子之外,皇帝的其他儿子,都要封亲王爵位,世子袭亲王爵位,其他儿子封郡王;郡王长子袭爵位,其他的儿子封镇国将军;再往下,就是什么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中尉……
可以说,大明的藩王制度,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全部宗室都世袭罔替的存在,其中的危害可想而知。
虽然大明的王爷,在政治和自由上,受到了限制,但是生孩子方面,却没什么限制。
一些被当猪养的王爷,闲的没事儿,就只能生孩子玩儿了。
一生十、十生百,这两百多年下来,宗室子弟,可以说是以几何倍数的增长,就连朝廷也无法统计大明到底有多少宗室子弟了。
虽说有的宗室子弟因为血脉久远,生活困苦,但是能够有一个领取禄米的仍不在少数,朝廷每年光是拨付的禄米,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再加上那些宗室占据了大量的耕地,还不用交税,国家收入越来越少,藩王拿的越来多,不被吃垮了才怪。
就拿福王来说,当年万历帝,一次就赏给了他良田两万顷(二百万亩),河南的土地不够,就山东湖广来凑,而且还有四川的盐税、茶税,以及河南盐店专营权等。
这一个王爷,就让国家少了多少收入?再加上周王、潞王、清源王等等……实在太多太多了。
总之就是一句话,如果弄掉这些藩王,不仅能够减少国家的财政支出,还能增加国库收入,可谓是一举两得。
对于朱由校来说,他是很想同意杨涟的这封题本的,但仔细一想,却又不敢轻易下决定。
大明如今在册的宗室子弟,至少有六万人左右,不在册的那就数不清了,一旦收回了他们的封地和经营,他们靠什么过活?
那么多人没了活路,肯定是会闹事儿的,到时候自己总不能真的举起屠刀,去屠杀朱家子弟吧?
因此,在削藩之前,肯定要先为那些宗室子弟找一份活计才行。
无论是让他们做官、经商还是种地也好,总之,得给他们留一条活路才行。
沉吟片刻,朱由校提起朱笔,在杨涟提本上批复道:思图两全之策。
意思就是告诉杨涟,去想一个两全的办法出来,既要平稳削藩,也要保证宗室子弟能够活下去,不闹事儿。
将杨涟的题本与左光斗跟邹元标的归到一起之后,朱由校也随即翻看起了黄立极等人的题本。
黄立极、魏广微等人倒也老实,全都依照他的意思,一字不差的进行了上书。
最后,拿起崔呈秀的那封关于取消士绅免税特权制度的题本,朱由校沉思片刻,随即批复道:已阅,由百官商议。
其意就是,不反对、不支持,你们自己看着办。
随后,朱由校将左光斗、邹元标、杨涟以及黄立极、崔呈秀等人的题本收在了一起,然后递给了一旁的王安。
“将这七封题本送去内阁,并传旨,擢升杨涟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为吏部左侍郎、左光斗为南京户部尚书。
另外,由内阁拟定一份阁员补充名单,把袁应泰的名字加上去!
至于剩下的题本,全都留中!”
“是,皇爷!”
王安恭敬的接过那七封题本,躬身退了出去。
“东林君子,既然你们自称君子,那就来做朕的改革先锋好了!”
看着王安退出去的身影,朱由校轻声呢喃了一句,随即站起身来,向着内工院走去,准备看看新式火器的研究进度。
不多时,王安便拿着左光斗、黄立极等人的题本来到了内阁,宣读了天子的旨意。
当听到天子先后将杨涟、左光斗等人升官之后,方从哲、周嘉谟、孙如游三人也不由愣了一下,而后看向了王安手中的题本。
在他们看来,一定是杨涟等人的题本得到了天子的认可,这才对他们进行了提拔。
“这些题本,皇爷已经作了批复,内阁还需尽快拟旨施行,咱家就先行回去复命了!”
说着,王安将那七封题本交给了方从哲,然后转身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