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信长的野望(1/1)
京都本能寺,换上常服的李旦与织田信长在茶室里面对而坐。
“哈哈哈哈!明国大人,你真是给鄙人一顿好骗呐!搞了半天你就是那位靖海宣威使,看来鄙人的眼光还不错。”
织田信长心情大好,一口便将手边碗里的茶汤饮尽,丝毫没有在意饮茶的规矩与礼法。
“其实右大将早就猜到了我的身份吧。”
“猜嘛,谁都可以猜,半信半疑,哪里做得准数呢,实话实说吧,我心里对你的猜测有十几个,即使中了也不稀奇。”
先前在二条城的会面,最终以织田信长的大胜结束。
以二条晴良为首的保守公卿派集体受到了打压,并且完全失去了对明国外交的话语权。
不过照李旦来说也本该如此。
一群寄人篱下的公卿,没有任何实际权力,怎么能代表国家机器呢。
但在织田信长的角度来看,李旦的造访实在是意义非凡,不止是面上那么简单。
他不缺地盘,不缺武力也不缺钱,缺少的是一些形而上的东西。
譬如名声,譬如法理。
这里的名声不是指名声在外的名声,指的是那种一呼百应的信服感。
这种东西虚无缥缈,却又不可或缺,尤其是对统治者来说。
纵使有的人武德充沛,但武力并不代表全部,那些拥有强大武力支配广阔土地的帝国,在强人死后土崩瓦解的例子还少吗?
远到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帝国,近到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封建社会里征服只是一个环节,统治才是关键。
反观中原帝国,因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加上儒家文化的推广。
传统汉人心中根深蒂固着两种截然矛盾却又微妙共存的思想。
一句叫做臣事君以忠。
另一句叫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所以每到王朝末期,改朝换代,老百姓以及直接统治百姓的地方乡贤,其中大部分人对于更换君主是没有思想包袱的。
同时,在王朝强盛时期,又没人能动摇帝王的统治。
但日本国比较特殊,虽然来来回回权力中心的人物几经变革。
可天皇这个位子却是无比稳当。
皇权与朝代并没有实际更替,这就意味着实际统治者必须在皇权之下重新建立一套体系来进行统治。
两套体系的叠加,也就意味着统治难度的增加。
因为不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这就是给了许多有实力的后来势力逆袭的机会。
这也是日本“下克上”传统的由来原因之一。
同时,因为下克上者夺取的不是最高权力,而是名义上皇权之下的统治权,这进一步造成统治难度大,成本高,所以大部分夺权者都采取沿用前任统治者的体制,尽量少的触动现有利益集团的利益。
但这同样也就造成了统治者虽是统治者,却仍旧只是“在笼子里跳舞”。
织田信长当然明白这其中的利与弊。
可这位跟他之前与他之后的人都不太一样,他是一个激进且自负的革新者,包括其最后死,也是死在这两个点上。
同样是生杀予夺的枭雄,但织田信长与他的两位后继者,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比起来,多了一份霸道与自负。
这在生与杀两个方面体现的都十分明显。
杀自不必说,逆我者亡这件事在织田信长身上体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包括将妹夫浅井长政的脑袋做成酒杯,火烧比睿山,火烧伊贺。
无论是宗教势力、地方势力还是亲族,只要敢与自己作对,那就是必杀不留。
从这一点上来看,织田信长很像三国演义里的董卓。
至于生这一方面,织田信长同样是无比任性。
相比于丰臣秀吉大力提拔自己的同乡或低阶层出身的平民与武士;相比于德川家康重用三河国的本土武士,织田信长的选人用人更加不拘一格并且随心所欲。
他不看出身,既提拔平民出身的木下秀吉(后世丰臣秀吉),同时也重用公家出身的明智光秀,还有自己家中的老将有能力的也不例外。
与重用贤能相对应的,他极其痛恨尸位素餐之人,譬如作为织田家谱代家臣的林家与佐久间家,其家主最后都遭到了织田信长的罢黜。
所谓唯才是举,在信长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用人在后世看来也许很先进,但是在这个年代,无异于触犯众怒。
试想一下,这相当于一位极其强势的领导将你经营数十年的地盘没收,再把你降成一位小职员让你重新奋斗,在既得利益集团看来,这是不可容忍与接受的。
在历史上,织田信长早在其攻取京都,放逐足利义昭之后就开始寻求一种绕过传统公卿与日本政治制度的统治模式,但一直没有成功。
直到他的势力控制了大半个日本版图,那个时候日本再也没有任何一股势力能在武力上与之抗衡,然后,他做出了一个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举动。
他辞去了右大臣的职务。
要知道右大臣再往上,就只剩下征夷大将军、关白、太政大臣三个职位,而这三个都是可以开府设役的职位,历史上所有的日本统治者最后都是停留在了这个位置上。
织田信长距离这个位置只有一步之遥。
准确来说,只要他想,其实几年前,乃至现在,他就可以直接就任。
但他没有。
他不仅没有成为将军开设幕府,反而选择将万人之上的官位辞去。
他想要干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后世众说纷纭。
但只要从一些细节上,不难窥探出织田信长巨大的野心。
历史上三年后辞职的织田信长只有四十四岁,正是当打壮年,其儿子织田信忠也是文武全才,在家中的地位独一无二,其他的儿子论才能与影响力,根本没法与这位长子相提并论。
所以李旦并不认可后世部分人对织田信长辞职的推论是因为要给儿子让位的说法。
再结合其辞职的时间点,彼时正好是织田信长最后一个对手上杉谦信病死的年份。
上杉谦信在世时,织田信长尚且不敢有取日本朝廷而代之的心思,原因有二。
首先这个上杉谦信真的很能打,织田信长手下第一猛将柴田胜家在北陆几次大败于其人之手,揍得织田家丢盔弃甲。
另一方面这个上杉谦信是个典型的保守派,上杉谦信本名长尾景虎,其被上杉宪政收为义子,继承了山内上杉家的姓氏以及关东管领一职,这个职位的合法性本身就来自于朝廷,为了这个职位,上杉谦信也不会允许织田信长上演“田氏代齐”的戏码。
可上杉谦信这位既能打又政治立场绝对对立的敌人一死,织田信长隐藏在其面具之下的獠牙就立刻亮了出来了。
所以此时,李旦的出现让织田信长打开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新思路。
“明国大人,鄙人向来都是恩怨分明,今日你帮了鄙人这个天大的忙,有什么需要鄙人做的,尽管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