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0章 未命名草稿(1/1)
四、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immunocyte):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根据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类: 淋巴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由于T、B细胞可以TCR、BCR特异识别抗原故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其分别介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能捕获、处理并递呈抗原的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递呈抗原肽及免疫调节作用。 ③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和杀菌功能,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④自然杀伤细胞:即NK细胞,可自发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及肿瘤细胞,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 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分布的更趋合理 ②淋巴细胞可不断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得到补充 ③增加了抗原和APC接触的机会 ④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第三章 抗原(1)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T 细胞受体)或BCR(B细胞受体)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有两个重要特性:免疫原性、抗原性 免疫原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特异性相结合的能力 半抗原/不完全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TCR: T cell receptor,T细胞受体;BCR就不用解释了吧,要记住哦,后面就这么叫了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异物即非“己”的物质。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异物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 ②也存在于同种异体之间,如同种异体移植物是异物,也有免疫原性; 自身成份也可被机体视为异物。(如发生改变;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 二、特异实际为多克隆激活剂,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之分 二、佐剂 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为佐剂(adjuvant)。 分类: 生物性:卡介苗(BCG)、短小棒状杆菌(CP)、脂多糖(LPS)和细胞因子(如GM-CSF); ②无机化合物:氢氧化铝[Al(OH)3]; ③人工合成:双链多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 I:C)和双链多聚腺苷酸:尿苷酸(poly A:U);矿物油;脂质体;免疫刺激复合物(ISs) ;含CpG脱氧寡核苷酸 等。 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plete adjuvant, FCA)、弗氏不完全佐剂(Freund's ie adjuvant, FIA)是目前动物试验中最常用的佐剂。 作用机制: 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 ②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 ③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三、丝裂原(mitogen) 亦称有丝分裂原,因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而得名。由于其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相应配体结合,刺激静止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和有丝分裂,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因而被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有分泌型和膜型之分 分泌型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 膜型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㈠重链和轻链 ⒈重链 分为五类或五个同种型 IgM、IgD、IgG、IgA、IgE,相应重链为μδγαε链 ⒉轻链 分为两型 κλ,相应轻链为κλ链 ㈡可变区和恒定区 轻链和重链接近N端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为可变区,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的区域,为恒定区 ⒈可变区 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HVR 或互补决定区CDR VH和VL的3个CDR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经典途径 1. 参与成分:包括C1(C1q、C1r、C1s)、C4、C2、C3。 2. 激活物 激活物为AgAb免疫复合物(IC),Ab为IgM 、IgG1、IgG2或IgG3。每个C1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 分子的Fc 段结合。 3. 活化过程 (1)抗原抗体结合后,抗体构型改变,暴露Fc 段中补体结合部位,C1q 可主动识别其补体结合位点,启动经典途径。当一分子C1q 中两个以上的球形头部与免疫复合物(IC)中IgM 或IgG Fc 段结合后,C1q 的构象发生改变,C1r 活化,并激活C1s 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 (2)C1s 依次裂解C4、C2,产生C4b+C4a 和C2a +C2b,C2a 与C4b 结合成C4b2a 复合物(C3转化酶); (3)C3转化酶将C3裂解成C3b+C3a ,C3b 与C4b2a 结合形成C4b2a3b 复合物(C5转化酶)。 二、旁路途径 1. 参与成分:C3、B因子、D因子和P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