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授学(1/1)
中午,学生们到食舍里进餐,大多数都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餐食,还有些家境殷实的学生专门有下人给自己送来热气腾腾的午饭。
吴烨给自己盛了一碗无盐面,但尝了几口,他就咽不下去了。
他正要去厨房里加点盐时,却发现李子大跟几名衣着破旧满是补丁的学生坐在一起,正津津有味吃着东西。
吴烨好奇地走过去,发现他们吃的也是无盐面。
于是,吴烨顺势坐在一旁。
李子大立马放下碗筷,站起身:“先生!”
那几位学生也跟着站起来,拜揖拱手:“弟子见过山长!”
吴烨拦住他们:“坐下坐下,天大地大,吃饭最大嘛!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在意这些繁文缛节了。”
吴烨见他们坐下后,端起碗认真说道:“看到我这碗面吗?跟你们一样是无盐面,可是我吃了几口就吃不下去了。”
“我做不到跟范仲淹一样能吃苦啊。同时,我也不希望你们能吃苦。”
见他们有些疑惑,吴烨认真解释道:
“能吃苦是一种好品质,但人生下来不会就拥有这种品质。能吃苦是需要人经历过苦难,并熬了过去后才能拥有的。”
“也就是说能吃苦的人,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说到这里,吴烨停了一下,吃了一口面,等面完全咽下去了,竖起两根手指再继续说道:
“我曾经听过两段话,一是: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作励志故事来愚弄底层人。”
“二是: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避开。”
“因此,苦难不值得歌颂。没有人是应该吃苦的,人就应该一辈子幸福快乐感受生命的美好。”
“但是生活总会让人不得不受些苦楚,我们应该歌颂在无数苦难折磨下仍然熠熠生辉的自己与自己那永不没灭的理想。”
“所以,当中的你们说过读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赚钱,为了过上好日子等等,先生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说完,吴烨捧起碗,继续吃面。
李子大和一旁的学生放下碗筷站了起来,吴烨这次没有阻拦,只见他们毕恭毕敬地拜了一揖。
“要给你们加点盐吗?”
“先生,不用了,我们已经吃完了。”
“那就好,吃完就好。”
吴烨宽慰一笑,咽完面就离去。
……
无盐面,无言面,无颜面,本是清汤无盐面……
李子大是想告诉自己的先生,无盐面第一次吃的时候应该是咸的。
……
烈日当空。
食舍旁建有斋房,供给学生们中午休憩,但也有一些年纪小的学生更喜欢在书院里玩耍,比如那位脸色黝黑的男孩。
短短的时间里,他一下就认识了很多个小伙伴,正在书院中的庭院里玩得乐不可支。
然而,少年突然离开玩伴,偷摸寻了个角落哭了起来。
不经意观察到这一幕的吴烨心生困惑,思考了一会后,脚步放轻走向前,拍了拍他的肩头。
“啊?!”
男孩有些惊慌,连忙回头,发现是吴烨后才平复了一些。
看着男孩涕泗横流的样子,吴烨嗓音柔和的问道:“你怎么了?刚才不是和其他人玩得很开心吗?”
男孩抹了一下眼泪,小声说道:“山长,我觉得我很对不起阿娘。”
“为何要这么”
“因为阿娘这时肯定在街上顶着大太阳卖花布,那些花布都是阿娘通宵达旦用心织好的。阿娘腿脚不便,平时就是我去卖,就是没几个人买而已……”
“所以,你是在心疼自己阿娘对吗?”
男孩羞愧地点点头:“嗯,一想到阿娘这么辛苦,还要供我读书,我却在这里玩得不亦乐乎,我……”
“没关系的”,吴烨蹲下身子,温柔平视男孩的双眼,“那我问你,今天上午先生讲课时,你有认真听吗?”
“山长,我有!”
“那就行,学的时候好好学了,那么玩的时候就该好好玩,不信你回去告诉你阿娘,看看先生我讲的对不?”
吴烨摸了摸男孩的头:“对了,你名字叫苏冉是吧,很好听的名字。总之,放心去玩吧。”
“山长,我知道了!”
男孩破涕为笑,转身找玩伴去。
看着男孩一蹦一跳的背影,吴烨意识到一个被很多人遗忘的常识:
玩耍、休息、发呆,都不是浪费时间,对自己做这些事而感到自责内疚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
人之所以追求学习、奋斗、进步,无非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然而,如果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失去了快乐,那么就偏离了最初的初衷。
因此,不论今天过得如何,我们都应该欣然接受。
毕竟,人的一生都在创造着一幅名为“自己”的艺术品。
做人嘛,开心为主。
……
下午,吴烨继续讲课。
“大家听了我讲解一遍,所以对于这篇被人称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有何感受啊?”
吴烨笑问道。
“好!很好!”
大竹直接站起来拍手道,然后被小林立马拉下来。
“你不要当显眼包!你这样跟扰乱课堂秩序有什么区别?”
被小林小声训斥了一句,大竹悻悻然闭上嘴。
“哦?看来林大竹已经有答案了,那就让他给大家说说。”
吴烨正愁没人身先士卒。
林大竹站了起来,硬着头皮说道:
“先生,本来我是有的,结果一站起来。欸,您猜怎么着?立马忘了!”
“哈哈哈哈……”
学生们哄堂大笑。
小林无奈伸手扶额,被吴烨眼尖发现了。
“嗯?林大竹旁边的竹小林举起手来,应该是想回答问题了,林大竹你先坐下吧。”
小林听到吴烨喊了自己的名字,倒也镇定,站起来胸有成竹说道:
“先生,我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张若虚在春夜欣赏花月时的陶醉、渴望和离别之情。”
“通过对大自然美景的描写,表现出了他对生活中瞬息美好的珍惜和对永恒之美的追求。”
吴烨点点头,表示赞可她的回答。
“那么其他人呢?难道大家心中的答案都跟竹小林一样吗?”
于是,各不相同的回答在学堂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