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1/1)
朱元璋长长吐出一口气:“标儿,虽然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导致建奴兵临城下,但朱由检却是不该杀袁崇焕,至少那时候不该被处死。”
“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
“袁崇焕刚立下大功,就直接被杀,那些武将又有谁会真心为朝廷效力,又有谁敢卖力和敌人拼杀?”
朱标认真点点头:“儿臣记住了!”
“陆渊,这袁崇焕就是那时候最能打的将领了吧?”朱棣也是问道。
“确实如此,在那种情况下,能战胜建奴的,除了袁崇焕几乎没有第二个人了。”陆渊说道。
“崇祯生性多疑,对于身边所有人都怀着一种深刻的怀疑和猜忌。却又苛刻寡恩。”
“他对于其他将领也是十分不信任,他先后用过袁崇焕、杨嗣昌、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熊文灿、陈新甲等人率兵分别同建奴以及农民起义军作战,但这些人却几乎没有一个得到了善终。不是被崇祯处死就是孤军被围而无人过问,最后只得坐守孤城被敌生俘;或者是被逼仓促上阵战死。”
“而那些文臣也是得不到崇祯皇帝的信任。”
“在崇祯朝的17年里,崇祯一共任用过50位内阁大学士,其他各部尚书也是难以作满一年。”
“崇祯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但只看见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所措。”
“对于老百姓呢?虽然屡次在下《罪己诏》,申说爱民,却是连续设立不同苛捐杂税,几乎将农民剥皮拆骨,压榨骨髓!”
“农民根本活不下去,又怎么能不反?”
听到这里,朱元璋直接怒了。
“这混账东西,原本以为还有几分能力,但就这么糟蹋咱打下来的江山!若是在咱面前,非要生劈了他!”
怒不可遏的朱元璋直接抽出书架上的刀,一刀将书桌劈成两片。
一时间,御书房内落针可闻,只听到朱元璋那剧烈的喘息声。
朱棣缩在角落里,根本不敢出声,以免再次因为后辈子孙而承受无妄之灾。
许久,等到朱元璋略微平复,陆渊才继续说道。
“当时的大明已经时局糜烂,每年的岁入多的时候有百万两,少的时候甚至只有数十万两银子。”
“泱泱大国,幅员辽阔,每年的岁入只有数十万两,岂不是笑话!”
“这点钱连发放官员俸禄都不够,又如何有钱发军饷,和义军以及建奴打仗?”
“有一次,崇祯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向百官募捐粮饷,用以解燃眉之急。”
“本以为国难当头众大臣也会慷慨捐献,但却是没有想到,群臣们纷纷哭穷,有的出几十两,有的出一百两,最终一共才筹到了20万两。”
“但实际上,等到闯王李自成攻进北平城,在刀枪威胁下,在这帮孙子身上总计榨出了7000万两雪花银。”
朱元璋顿时暴跳如雷,若是那些文臣在他面前,只怕会直接将其活剐了!
陆渊继续道:“崇祯为了筹集军饷,对于百姓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成为了压倒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
“各地动乱四起,其中最大的起义军首领是李自成、张献忠,号称二王。”
“崇祯十七年,北方局势已经糜烂。”
“外有建奴虎视眈眈,而在内的起义军已经攻陷了洛阳、襄阳、居庸关,直逼京城。”
“当时,有大臣李明睿,劝说崇祯放弃北平,尽快谅删灶南迁。”
“崇祯帝已经有所意动,但迟而未决。”
“但这个消息却是走漏了出去,那些大臣纷纷反对。”
“这些大臣认为,放弃京城南迁那就是奸臣,就是南宋赵构。”
“而这也是因为之前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时,那些鞑靼就打到了北平,差点攻下应天府,当时就有一些大臣提出了南迁。”
“而景泰帝和大臣于谦一同主持北平城的保卫战,打退了鞑靼人。”
“之后,那些提出南迁的大臣就被认为是奸臣。”
“崇祯君臣都想起了这件事情,不能跑,跑就是奸臣。”
“而崇祯立即推李明睿出来背锅:‘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朕将何往?又功朕局乘影教太子先往南京。’”
“如此君王,又有什么人能与他同心协力?”
三人顿时都沉默了,如此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刻薄寡恩的人当皇帝。
那越是勤政,那国家就被败得越快!
陆渊叹了口气说道:“崇祯十七年,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率兵攻陷紫禁城。”
“大臣纷纷劝说明崇祯南迁,崇祯帝却是大呼:‘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
“在皇城陷落后,崇祯帝不愿嫔妃女儿受辱,亲手斩杀之后,便上了煤山,在一棵歪脖树上自缢。”
“并留下御笔血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以崇祯的个人素质和励精图治的志气,如果生在和平时期,未尝不是一位可以位列明君之侧的帝王。可惜他生错了时代。”
“可谓是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陆渊长长叹了一口气。
朱元璋沉默了。
朱元璋原本倒是想骂这个不肖子孙,竟然弄丢了大明江山。
但这崇祯又能说出,‘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并以身殉国。
至少不像是徽钦二帝,屈辱地做了胡人的奴隶,丢尽了汉人的颜面!
而朱标和朱棣两人也是沉默起来。
大明的未来太过悲壮了!
竟然是以这样的方式灭亡。
陆渊也是有些感叹:“有明一朝,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
朱元璋顿时愣住了。
“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
“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
“不错,这正是咱想说的!”
“不合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
“这就是咱大明的风骨!”
朱元璋突然喊了起来。
“来人,马上将这两句给咱刻在大本堂的墙上,咱要朱家的子孙后代牢牢记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