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买下(1/1)
李忠相是个有经验的老师,说话很有水平。
在家里他经常帮人调解矛盾,但在外面有种自卑感,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最近几个月,他与废品和本地人打交道多了,逐渐变得放得开,恢复了以前善于说话的本色。
李老板觉得李忠相说话很有水平,对于这百八块钱也不放在眼里。
他觉得空置很浪费,所以提议:「行,我们签个合同吧,你一手交钱,我一手交钥匙,今天就可以入住了。
」
李玉栋心想,这房租这么便宜,不知道买的话要多少钱?深市这样的地方,要是能买下地皮,那可就赚大发了。
想了想,他觉得还是问问比较好,「李叔,你这里卖不卖?」他打断了李忠相,问道。
李老板看了看李忠相。
李忠相也不知道儿子怎么搞,但他没反对,毕竟是问问而已,没有什么风险,于是点了点头,“不知道李老板有没有这个想法?”
李老板考虑过这个问题,但现在这里生意不好做,房子想卖不容易。
而且大家都知道这条街可能会被拆迁,到时候麻烦就多了。
所以一直没有人买。
现在问到,他当然愿意,「卖也可以,只是价格比较高,房子3万5,后面的院子1万5。
」
现在政府要拆迁,补偿不好说,最多也就是在市区给一套房。
还要自己出钱购买,最多给一点钱就了事。
李玉栋算了一下,只有5万,赶紧买下来吧。
就算以后不拆迁,一年的租金也比房价高太多了。
但他得听李忠相的意见。
李忠相算了一下,觉得不划算。
租金只要1700,5万可以租30年了:“这价格有点贵。
在罗胡区的楼房才600一平方,你可以买个50平方的,只要3万,不比这好?环境好得多,出门方便,不像这,天天吃灰,买菜都要跑好几里路。”
李老板知道李忠相说的对,这价格本来是高的,只是给人还价的余地。
做生意就是这样,没见过不还价的:“我们是一家人,五百年就是一家。
价格可以便宜点,但是,你也知道,房屋买卖,必须现金,别到时候约定好了,你又说没钱。”
华夏人都有房子情结,觉得有房才是家,有房才有根基,才踏实。
而且,现在买下来,能省下一年1700的房租。
李忠相查了查存款,觉得没问题:“那是当然,这不是闹着玩的。”
李老板看见李忠相诚心想买,就报了个实价:“我也不吹牛,这整块地有600多平方,一亩多地,原来是村子里的,我买来打算盖房子的。
后来钱不够,只盖了前面三间。
但房产证上都登记了,可以一起卖,不需要其他手续。
房子虽然只有一层,看你也知道,状况还不错。
我也不多要你的,只要3万。
后面的院子1万5。”
“房屋贵了点,我不多还,2万八,你发我也发,后院空地听说你们村1万块一亩,这个才500平方,不到一亩,我也按一亩算。”
李老板听了李忠相的说法,了解到现在的行情,知道想卖高价基本不可能,便说:“多的我不说了,凑个整数,一共4万。”
“4字不好听,38000吧,今天过户,今天就给钱。”
“行,成交。”李老板伸出手和李忠相握了握。
李忠相看了李老板的房产证,确认没有问题。
不过李忠相对房屋交易不熟悉,就找了一家律师事务所,花了500块请了个律师帮忙处理。
律师姓郝,郝律师专业处理房产的出租出售手续,门清,带着李忠相,只花了5天时间,办完了,房屋正式属于李忠相,只是房产证还需要半个月左右才能拿到。
房屋已属于李忠相,一家人都非常高兴,终于有自己的家了,特别是陈桂香,高兴得整夜睡不着觉。
拿到钥匙后,一家人迫不及待地来到了门面房,打开门,一目了然,以前是做餐厅的,装修还不错,后面厨房厕所齐全,还有一间小房子,堆放一些杂货,可以直接使用,老农民思想,能省一点就省一点。
后面的院子够大,有500多平方,以前那家餐厅估计平时会摆放一些桌椅,里面平整得非常好。
这么大的地方,这个价格确实值了。
三人将地方看了个遍。
李忠相看见店面开好了,对陈桂香说:“桂圆,咱们的店面准备好了,等电视机都搬过来,就可以开业了。
不过我发现后面的地方很大,我们可以利用起来。
咱们还是继续做我们的老本行吧,依然要收购废品。
先把废品暂时堆放在后面,等数量多了再叫收购站来拉走。”
李玉栋听完母亲的话立刻明白了:“嗯,爸爸的想法我早就猜到了。”
陈桂香当然赞成:“电视机出租这事要不要做还不确定,我们已经花了三万八。
现在离工地这么近,每天到工地捡废铁的话比在居民区方便。”
“我也这么觉得,老本行不能放弃。
但是电视机出租这个想法是我提出来的,我想和爸爸一起去工地运营,家里还需要你在家守着。”李玉栋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陈桂香想了想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自己的普通话也没他说得好,和别人谈生意也确实不方便:“好吧,等你们谈好了,下次我去送货,顺便也可以捡些废品。”
李玉栋听到母亲提到废品时,有些无语,但又不能直接说不行,只能暗示道:“也行,我们先去谈,你就在家做饭。
有生意来了就准备好,到时候爸爸会教你。
不过我想我们老乡这么多在这边捡废品的,每天都要拉到收购站那边去,要走好几里路。
咱们这边地方这么宽,不如就按照收购站的价格先把废品都收起来,等数量多了再叫收购站的人来拉走。
也省得老乡们多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