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刚冒头就被碾压的优越感(1/1)
众人吃了一顿饭,吃得很开心。
睡觉时都倒在大炕上,鼾声四起。
天亮时,他们喝了一碗米粥解酒,刀大叔等人就背着筐篓回去了。
冯老太很高兴有了新家,她忙着擦抹和打扫,像蝴蝶一样飞来飞去。
左邻右舍的妇人们经常路过门口张望,对简家很好奇。
简韦成让晓安取了几斤炒好的松子,分成小盘子,然后挨家送过去。
左邻右舍都客客气气接了,不一会儿就还盘子,里面放了一个红枣馒头或者一把花生之类的东西。
冯老太高兴地接了,拉了邻居妇人们坐在廊檐下晒太阳说闲话。
简家左边两家是泥瓦匠张家和做豆腐的刘家,右边一户是种地的赵家。
妇人们年纪都不大,很会说话,问简家的底细。
冯老太也没想瞒着,毕竟要长期相处,家里的一切都会被外人看到。
她说:“我们原本住在蘑菇崖,后来搬到了山下。
我儿子在城里胡家做账房。
觉得离得太远不方便,所以买了这个田家的院子。”刘家嫂子听说蘑菇崖,她经常在外面卖豆腐,消息灵通,立刻问道:“你们不会就是那个搭火炕的简先生家吧?”冯老太笑着点头:“是的,那个火炕确实是我儿子想出来的。”其他妇人们都惊喜地说:“我们多了个了不起的邻居。”大家都对火炕很感兴趣,说得热闹起来,暗自觉得自己也很优越。
认为简家是猎户下山,结果发现简韦成是读书人。
在城里大户人家做账房,还会搭火炕。
火炕是城内外都称道的好东西。
几人没多久就急着回去传这消息。
一天后,三里镇的人们都知道了新住户的底细。
有人甚至找来简家,想让他们帮忙搭火炕。
但是他们无法排在前面,前面已经排了很多人。
现在近水楼台了,应该没问题了。
果然,简韦成很好说话,告诉他们回家准备土坯。
等他下班回来,可以指导他们搭火炕,而且不收工钱。
如果他不在,邹桓也行,他也懂。
人们都很高兴听到这消息,很多人家开始挖土拓坯。
等简韦成上班那天,晓安和冯老太忙了一整个早晨。
他们准备了米粥、小菜、包子,还帮他换了衣服。
最后,他们甚至雇了刘家的骡车送他进城。
简韦成感到又哭又笑,但他接受了全家的好意,嘱咐道。
“娘,家里不是一天就能弄好的,您别太累了。
桓哥儿、妞妞别到处乱跑,想去哪里等我回来再说。”
“知道了,你快走吧,第一天上班别耽误了。”
冯老太开心地笑了,把一个包子塞给刘大哥。
“大侄子啊,一定把我家先生送到胡家门口啊。”
“大娘放心,这城里的路我最熟了。”
刘大哥拍着胸脯说,他是个靠谱的人。
好不容易送走老爹,我告诉冯老太,我和邹桓去遛马,顺便看看自家的三亩地。
马在空间里过得很好,有泉水喝,有青菜吃,腿也好了。
这两天搬到新猪圈,它闹脾气。
邹桓牵着马走,马不停地晃头,用力往后坐,像个倔强的孩子。
邹桓拍了它的屁股,它想要踢它。
“哥,你看!”
我笑着折了根树枝,挂了块萝卜在马鼻子前面。
马立刻精神起来,努力往前走。
邹桓笑着接过我给他的半根萝卜,一边啃一边往前走。
这样,我们成了三里镇的奇特风景,两个孩子一匹马,啃着萝卜…
简家的新院子在三里镇最南边,对面就是家里的三亩地。
那三亩地不远处有条小河,可能是山上的雨水流下来冲刷出来的。
河水不深,但两岸有些沙化。
家里勤劳朴实,三亩地种得不错,但只是中等田地。
种粮食的话,除了粮税,够一家四口吃,但我不满足于此。
我有空间这个宝贝,自然不能一直种萝卜当零食。
有了这三亩地,我们家的饭桌可以更丰盛,还能多增加些收入。
在万刃城这个东北边塞,生产力差,贫瘠寒冷。
我想起前世东北有名的江水灌溉的稻米和野山参,还有西瓜!
“哥,你吃过西瓜吗?
晓安拉了邹桓的袖子,兴奋地说:“这个瓜外皮绿色,里面红色,还有黑色的籽!”
邹桓皱起眉头,点头说:“你说的应该是寒瓜,我吃过几次。
皮厚,籽多,但味道很好。”
晓安问:“那你能找到瓜籽吗?我听说这东西喜欢沙土地,也喜欢日夜温差大,咱家种来正合适!”
邹桓揉了一把晓安的头顶,说:“我只在京都见过,那东西不多。
你说的容易,但是去哪里找种子啊?”
突然,一辆马车从斜刺里跑过来,碾压的碎石溅了过来。
邹桓挡在晓安身前,石子砸在他背上,疼得他闷哼一声。
晓安吓了一跳,望向马车,满眼恼怒。
马车车门打开,跳下一个锦衣少年。
他头戴金冠,腰扎玉带,看上去很有钱。
他上前仔细打量小马,嘴里称奇欢喜,说:“好马,真是好马!方才在路上,远远就瞧着骨架好。
没想到近看更是出色,好马,绝对的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