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檄文(1/1)
很快,孔胤植就以极高的效率给李自成拟定了讨伐吴三桂的檄文,但看着里面乱七八糟的各种引经据典和生僻字,李自成无奈,心道这檄文别说普通士兵了,顺军那群文化素养有限的将领都不一定看得懂。
于是李自成只得自己动手把檄文改了一下:
“自明太祖驱逐鞑虏,复我华夏,定鼎四方,万国来朝,庇佑万邦,建奴亦在其中。
且四方诸夷,大明待其最厚,乃怜其民身处通古斯荒原,饥寒无所得也。
然建奴不念大明之厚恩,公然作乱,杀我人民,据我土地,夺我财富,辱我女子,实乃禽兽不如之辈。
忆昔年建奴之暴行,兵锋所过,杀戮劫掠,无恶不做!夺我辽东,尽戮辽民数百万,剃发易服,使辽地不复中华衣冠矣!
及至建奴入寇关内,则老弱尽杀,强壮皆为奴隶,妇女尽为婢妾,残虐之状无以言表。
自已巳之变以来,建奴六次入关,杀我百姓何止千万!毁我宗祠寺庙何止千万!
身为华夏之人,见此禽兽之狄,岂能坐视乎!?舍弃祖宗衣冠者,又有何面目于苟活于世?!
今山海关吴三桂等人,不顾关宁之血仇,背弃百姓之恩养,勾结建奴,人神共愤,朕不能不替关宁将士,替辽东英烈,替天下万民讨平之!”
孔胤植看了李自成的檄文便大拍马屁,说道,“陛下文采斐然,臣佩服不已。”
李自成笑了笑,自己什么水平他心中还是有数的,便摇摇头,说道,
“人贵有自知之明,朕什么水平心中还是有数的。要想真正发动士子造势还得靠衍圣公。”
孔胤植说道,“陛下放心,勾结外夷之辈简直禽兽不如,臣最恨这种无耻之人!”
李自成古怪地看了一眼孔胤植,心道你孔家可是能给蒙古人上儒家大宗师称号的…
而历史上到了清朝,孔家就更离谱了,能说出清朝皇帝“于儒学造诣远超诸子”这种完全脸都不要了的话。
不过这种墙头草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好掌控,只要让墙头草相信自己是强大的一方,墙头草们便不会有二心。
和墙头草孔胤植谈完之后,李自成回到了宫里,在宫里,他意外地看到了陈圆圆。
李自成还以为吴襄这个首鼠两端的家伙又想搞什么幺蛾子,便问道,
“怎么,吴襄那个家伙有事?”
陈圆圆还没回话,杜勋这个死太监如同鬼魂一般出现,对李自成说道,
“陛下,吴家已经把陈圆圆献给宫里了,奴婢见陛下无人侍奉,便做主将其留了下来。”
李自成愣了一下,他倒是没想到吴襄居然能搞出把自己儿子的女人送进宫里这种操作…
不过鉴于这个时代的价值观,陈圆圆在吴家看来应该还够不上“吴家的女人”这个档次,顶多就是一个漂亮的花瓶。
作为一个正常男人,李自成自然也是喜欢美女的,别人都把美女送上门了,他也没道理再装了,再装怕是真得出什么奇怪的流言了。
不过李自成,“既然吴家已经将你放弃,朕也不为难你,你如果愿意留在北京,就替朕做一些文书工作和宫廷文件的整理的如果不愿意留在北京,朕可以派人护送你回南京。”
李自成这一番话倒是让陈圆圆对李自成的印象大为改观,以往李自成这些农民军首领的形象在经过大明文人们的艺术加工之后,那一个个不是凶残暴虐之徒就是色中恶鬼之辈。
但李自成的表现不仅不是这样,相反还至少还比陈圆圆遇到的那些大明高官们好多了。
陈圆圆自然是不会去南方的,经历这么多波折的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秦淮歌姬,她对李自成说道,“妾本飘零人,早已吴家可归,天下皆是家,又皆不是家,陛下若不弃,妾身愿从此侍奉陛下左右。”
李自成点点头,接着问陈圆圆,“朕尊重你的选择,对了,你会写文吗?”
话一出口李自成就知道自己犯蠢了,陈圆圆这种名妓肯定是琴棋书画都会的。
陈圆圆闻言很想说你这种大老粗怎么好意思问出这种话的,但她现在已经被吴襄献给了李自成,自然不敢这么说,只得轻声答道,
“妾身略通文墨。”
“很好,”李自成说道,“刚好这两天我准备出征,需要有人替我写檄文及其他文书,你就暂时当我的秘书吧。”
“秘书?”陈圆圆有些不懂这个词的意思,李自成解释道“就是帮我处理文书一类的工作。”
杜勋闻言心中一惊,他小心翼翼地问道,“像是司礼监太监那样?”
“对,”李自成看向杜勋,说道,“不过就这两天而已,之后的事等我军凯旋归来再说。”
陈圆圆知道李自成的出征肯定是要去征讨吴三桂:
吴三桂拒不归顺还打算勾结清兵,这绝对不是李自成能忍受的,况且山海关作为辽地和关内的大门,顺军肯定是要拿在手里的,这些事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想到。
对于吴三桂,陈圆圆其实没太大印象,自从他进了吴家之后便一直待在北京,与吴三桂见面次数都屈指可数,自然也没什么感情可言。
陈圆圆唯一有所担心的,是顺军如果遇到了什么挫折的话她可能会被推出来背锅。
这两天各路兵马抵达北京,北京全城都在传李自成准备带十万大军以雷霆之势干掉吴三桂拿下山海关,这种大规模的军政大事远不是她这种女子能掺和得了的。
叹了口气,陈圆圆给李自成行了个礼,说道,“陛下必能马到功成,凯旋而归。”
李自成点点头,“朕从不怀疑这点,行了,你们都退下吧。”
杜勋和陈圆圆愣着互相看了一会,最后只得无奈告退。
李自成现在还没有心情搞别的,他展开地图,把笔插在地图上的山海关:
到了现在这一步,剩下的事情就是开往山海关,与清军打一场决定华夏未来的大决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