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北境(1/1)
世间能治穷病的药只有钱,可是朝廷治不了所有人的穷病,何况朝廷自己还缺钱。
比如正统朝最大的花销就在“朝贡贸易”上,仅仅每年招待“朝贡使臣”们的开销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相比较起来,大明朝用于在塞北扩张所承担的军费开支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在省下了朝贡贸易的开支后,加大对商贾塞外交易的保护力度并抽取税赋对于大明而言就像是收保护费一样轻松了。
高举着大明旗帜的商队在各个官军城寨、据点之间穿行,其间还有官军巡哨队伍往返可以保护商队,就像是来客了“加双筷子”一样简单才对,又哪里增加了多少官军的难度?只怕是跟商队接触多了,官军们将士们被养刁了才是头疼的问题呢!
对于朱祁钰要求朝廷牵头行商贾之事陈循多少有些抗拒的,大明朝的堂堂户部尚书再怎么样也不能从事贱业不是?
“陛下,户部行商贾之业这传出去朝廷的脸面还要不要了?这事还是得从长计议。”
“哦,要脸。那朝廷没银钱赈济的时候可别找我内宫要银钱,朕可没钱给。兴伴伴~”
“老奴在。”听到朱祁钰吩咐兴安连忙上前答话,从朱祁钰说话的声调上就能猜到皇帝这又是要给朝臣们下套了,下意识的回答声音也特别谄媚,激出朱祁钰一身鸡皮疙瘩。
“咦~”虽然很嫌弃兴安这么做作,还是对于这种积极的配合很赏识。
“兴伴伴啊,回头你给我那几个叔父去信问问,这大明朝的商贾只能将货物卖到边镇榷场,不能满足蒙族同胞的需要。问问几位叔父是否有兴趣组建商队将货物卖到漠北去,让我大明漠北诸族也都能体会到朝廷一番爱民、亲民之意。”
“奴才遵旨。皇爷这番圣心要是传到漠北,包管教那些达子感激涕零,自此后对皇爷死心塌地哪~”兴安这话说出来可信度没多少,但是多少有些朝着殿内众臣打脸的意思。
“启禀陛下,宗室结交外番难免有些不妥,若是引发边衅更非朝廷之福。臣以为还是朝廷主导为妥。”于谦看到朱祁钰摆明了要强推,干脆顺着意自己就倒下来了。
“那陈卿之意呢?”
“臣……领旨。”虽然不满,但是形势摆在眼前也只能认了。陈循深知硬扛扛不过最后还是一样的结果,不如躺平了享受,至少主动配合不会弄疼了自己。
“既然如此那具体事情就还是交由户部、兵部一起议一议,拟个章程给内阁,没什么问题就让内阁早些通过了颁行天下,我大明百姓也能够早点享受到便利不是?”
对于朱祁钰的交待,内阁阁臣江渊、王一宁几个阁臣直翻白眼。前几位皇帝时的阁臣哪个不是风光无限的?到了我们这就成了你秘书监了,除了帮朝廷复核各部、衙文书和拟批复意见之外还真没有什么实权,这阁臣干得还不如回乡做个寓公轻快。
再看看高谷、王文,本来是阁臣兼着部衙领导,现在反过来成了部衙领导虚挂阁臣之名了。也是,曾经挂阁臣的名就是让一些朝廷重臣多个领俸禄的名头,毕竟大明朝的俸禄确实是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景泰朝倒是好了,车马费、养廉钱等等各种莫名其妙的贴补让官员实俸翻了好多倍不说,到手的银币铜元货真价实拿出去任谁也不能打一点折扣,比起前些年的宝钞好用了不知道多少倍。
即便是宝钞价值仍然在小步回升,但民间无论官吏收取钱粮税赋还是百姓间买卖个针头线脑的都还是愿意用现钱。唯有商贾间的大宗交易使用朝廷债券兑换,只怕宝钞用不了几年就会退出历史舞台了。
“臣等领旨。只是臣有些愚钝,朝廷牵头这话传出去难免让人说我大明朝廷、宗室与民争利。因此这人员、货物、税赋安排上都要有个方略才是。依臣下之见,不如朝廷张榜行文天下,寻天下愿出塞商贾……”
“好主意!”江渊的话没说完朱祁钰顿时来了精神,这可真是好主意,一举数得。
“适才江卿所言正合我意,着内阁拟旨行文天下。凡有意出塞行商者,皆需往各地官衙呈文报备所售货物,缴足保金后由各地布政使衙门依名额核发文书。这保金、税赋就由户部、兵部商议着来。到底是朕的内阁,果真是能替朕分忧呀!”
啥…啥啥?谁出主意要收保证金申请出塞行商的名额了,我们没人这么说过呀!
“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
“知道知道,不要与民争利嘛,噍噍,朝廷哪有与民争利了?商贾要买了货物一路运输到塞外,这货物还不是来自于百姓生产?这便是给了百姓活钱了,再有商贾这一路行来不得吃喝住店换马车?这都给了沿途小商号生意可做对吧!”
“可是陛下……”
“官军往日里操练花销不少,有了这行商还能有了补贴不是。各地行商沿途路线由官军巡哨,一来也是操练,二来也清剿地方保沿途商旅平安,还能安排召募新兵、清退老军沿途随商队行径,又护了商队安全,这商旅缴税银也痛快些。还是朕的内阁会搞银钱,一句话让朕茅塞顿开呀!”
“陛下……圣明。”江渊想哭,朱祁钰根本不给自己辩解的机会,就将献了这么一出妙计的功劳扣在了自己头上。要这样宣传下去百姓会不会骂自己不知道,那些清流的口诛笔伐是跑不掉了。何况朱祁钰最后那句话摆明了就是把这份功劳记在自己头上了。
“陛下,正所谓无农不稳,若是商贾之事盛行恐怕会伤到朝廷根本,还请陛下三思。”王一宁看出江渊窘境连忙转换话题,反正就是不想促成商贾往塞外行商的意思。
“是是,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朕都知道。所以才说给各地分配名额嘛,比如南方产茶的地方可多了,哪些地方给多少名额咱就要好好算计算计了。江南一带盛产清茶给牧民喝有意思吗?朕可听说了,他们喝黑茶就行了,”
牧民喝的黑茶这个正式名称其实应该是要等到嘉靖年间才会出现的。当时与塞外交易的茶叶供应商偷奸耍滑,嘉靖三年御史陈请奏请征黑茶用于易市交换马匹,要求茶商以限定产地的黑茶每十斤蒸一蔑,运到茶司后一半用于官方易马,另一半作为商茶出售。
而黑茶最早更是能追溯到唐宋时期的茶马交易了,当时的茶马交易主要是四川的雅安和陕西汉中一带。从四川内陆运茶到西藏至少有两、三个月的时间,这一路上风吹日晒雨淋造成茶叶反复的湿了干,干了再湿,茶叶内的微生物发酵产生了品质与出发时完全不同的茶品,因而黑茶也被称为是“马背上形成”的茶叶。
久而久之,人们在茶叶制作过程中加入了渥堆这个工序,在中国中西部各省和偏西南部的广西都有黑茶生产。也因为黑茶成本低,能够长期保存而且还越陈越香,使得边茶大量使用了黑茶。
江南一带的白茶、绿茶自然是供应国内的勋贵富商都不够的,这年头谁家待客还没有个好茶可以沏出来的,那还算是勋贵豪商吗?
黑茶虽然也好喝,但是要用煮的。何况黑茶煮出来的品相就真的不敢直视,那茶渣渣像极了霉过的枯枝末杆,在这种讲究优雅的上流社会中根本就推不动。
“这瓷器、丝绸也只要普通粗制的就可以了,上品瓷器、丝绸从来就不是普通牧民需要的,他们要的是粗布、细麻,对吧!那粗布、细麻和寻常人家的陶器、黑茶都是哪来的?还不都是农家百姓、寻常工匠用来换活钱的嘛?!”
此时的大明还没有形成工业化规模,仍然是以小农思想为主。一家人种完地了有空就收些麻、采些棉或是砍些竹、藤回来,婆娘在家编麻、织布,男人就地编筐、织篓,都能拿到县城里或是游走各乡村的小商贩那里换些针线这种小零小碎的物件。
这细麻粗布在大明卖不了几个钱,可是运到塞北就是能直接换牛换羊的好东西。牛、羊只要驱赶就行了,满地的草根本就不用担心增加成本。等到从大明带过来的物品换到差不多了直接将牛羊赶回大明,春天去秋天回正好赶上大明盛起的冬日火锅需要大量牛、羊肉,轻易就能出手换成现钱。
商贾出塞一趟风险是不小,可是利润也不是一般的大。不是有个姓马的一生漆倒穷困的老头说过“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相比较而言一匹粗布换一头牛的利润不过是让商贾收买一些穷苦到无所畏惧的人前往塞外而已,又算得了什么呢?
“内阁这次所献之计着实好用,朕之前一直在想大明朝这么多人,再这么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下去,不出百年大明人口就能翻上十倍。到那时我大明到哪里去找那么多土地供养百姓呢?那岂不是又要重蹈汉、晋之辙?”
“江卿这一计好呀,毕其功于一役,仅仅是大肆发展工、商一道就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该给江卿记上一功,将来要论功行赏。”
啊…有这么好吗?这么说起来背这个锅,顶一下清流的口水似乎也没有那么严重了。江渊有些迟疑,这是不是坑呀?怎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还是错觉?
朱祁钰想着重发展工商从而彻底免收农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来自传统思想的阻挠和数年对塞外用兵的原故造成商业一直也不够稳定。
商业不稳定,影响到工业也就发展不起来,百工萧条而农业生产又不强,国家的财政全靠着官军在塞外抢一点…收点牛羊税和官方组织的易市从中部、西南换些米粮布草赚点差价勉强支撑而已,还不足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内循环是农业大国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蒙元时塞北牧民也只是游牧牛羊,需要的百工还是得从我中国擢取。如今既然我大明承袭了蒙元,自然要将游牧民族收入囊中才是。往后不要总是达贼达贼那般称呼塞北各族了。听说赤斤蒙古、兀良哈等诸部与我汉人无异,便统一称蒙古族好了。”
沙州、罕东、赤斤蒙古、兀良哈一脉原本就是黄皮肤、黑头发的民族,放到中原大地上来不仔细看根本辨认不出差异来。
“这鞑靼、瓦剌贵族多有色目人血统,便称色目人好了,也是承了蒙元时期的叫法。”
金发、碧眼的在哈密比较多,瓦剌势强时其中的色目人血统也随处可见。瓦剌打败鞑靼部统一漠北,也算是一种民族的融和。经过大明正统十四年末到景泰二年的多次北征突袭,瓦剌、鞑靼族裔被俘后又是一次民族间的融合。
民族融合是融合了,只是这种融合难免存在了血与泪,只看是谁的血、谁的泪罢了。历史是强大、胜利的一方书写的,在大明的史书上只会记载着大明为了保护子民,维护大明国家安全在景泰朝多次派遣官军突袭塞北蒙古各族部落,并打败俘虏了大量游牧民族百姓和牛羊,至于这些人是怎么具体融进到华夏文明进程中的,连只言片语都不会存在。
经过这一天的商议,大明正式将版图向北扩张,使大明版图增加了一倍有余。安北卫、镇北卫、抚北卫、北归化卫、南归化卫与重新划定区域的西北诸卫呈势力交错分布的状态在大明长城以外形成新的北疆守护势力。
大明官军以安北、镇北、抚北卫、北归化卫四大军镇占据坐镇监督各蒙古部族的日常行为,严禁各部族之间跨境放牧,避免因此产生各部分歧。
四大军镇自此称“北四师”,统一由坐镇开平的北境总督管辖。自此,北境总督实权超过大明一倍以上疆土和一半以上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