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孙大福和刘二妞(1/1)
孙国兴跟媳妇儿说完了自己的想法儿,忐忑不安的看着董以珊,就怕媳妇儿对自己有别的看法。
其实他也可以不跟媳妇儿说这些话,他不说董以珊也不可能知道他心里的媳想法儿。
不过他心里把董以珊看的越来越重,现在董以珊又有了两人的孩子。他就不愿意再瞒着董以珊了。
他想跟董以珊真正的交心,想让董以珊了解真正的孙国兴。而不是在外面戴着面具的孙国兴。
这话要是让这个年代土生土长的姑娘听了可能会有想法儿,可是换了来自未来的董以珊,却觉得这个想法儿不是正常的吗?
养爹娘正常,养兄弟姐妹算哪门子道理。
董以珊心里是这么想的,嘴里也就是这么说的。
"你的想法儿是对的,养爹娘是责任,兄弟姐妹又不是你的责任为什么要管?"
"媳妇儿,你也是这么想的是不是?你不觉得我冷血是不是?"孙国兴看媳妇儿理解自己,抱着董以珊激动的说。
"你当然不是冷血,你要是冷血的话就不会给你爹娘寄这么多年的养老钱了。这么说你的人,只不过是贪心没得到满足而已。
再说了,父慈子孝,父慈子孝,如果父母不慈,那子又如何孝。
你已经做的很好了,非常好。能够做你的妻儿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儿。"董以珊双手搂着孙国兴的腰趴在他怀里安慰道。
不过董以珊这话到不是安慰孙国兴的话,而是董以珊心里是真这么觉得。
董以珊顶看不上愚孝的男人。对自己的老婆孩子不管不问,却对家里的爹娘百依百顺。对侄子侄女比对自己的儿女都要好。
要董以珊说,这样的人纯粹就是脑残。
像孙国兴这样就很好,对父母不愚孝,做事有自己的底线。不会为了所谓的亲情而委屈自己的妻儿。
对于这样的孙国兴,董以珊心疼的同时,心里又喜欢了一分。
"媳妇儿,只有你理解我,我以后肯定会对你和孩子更好的。"孙国兴真的被董以珊安慰到了。并且趁机表了忠心。
孙国兴不知道的是,在孙国兴跟董以珊交代着老家的人和事儿的时候,老家的父母也正在说着他们。
"他娘,老三这个月还是寄的两块钱?"说话的是孙国兴的父亲孙大福。
孙国兴的父亲叫孙大福,今年54岁。孙国兴的母亲叫刘二妞,今年52岁。
两人一共生育了八个孩子,活下来了六个子女,四个儿子两个女儿。
大儿子孙富贵,今年32岁,娶的媳妇儿是刘二妞的远房侄女叫刘翠儿。结婚后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11,小儿子5岁。
二儿子孙富强,今年29岁,媳妇儿张小草,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闺女9岁,二闺女6岁,儿子3岁。
老三就是孙国兴。
老四是个闺女,叫孙秀芬,今年25岁。丈夫叫张大刚。结婚后生了两个孩子,大女儿4岁,小女儿刚刚五个月。
老五也是闺女,叫孙桂芬。今年22岁,找了个本村的婆家,丈夫叫候全,生了个儿子今年两岁。现在孙桂芬又怀孕两个月了。
老小是儿子孙富金,今年20岁。去年刚结的婚。娶的是隔壁大队大队长的闺女王秀芳。现在已经怀孕八个月了。眼瞅着就要生了。
"不要提那个白眼狼,我算是白生他了,早知道这样,生下来我就把他掐死。"刘二妞提起孙国兴还是满腹的怨气。
"行了,你也别说了,要我说也怪你,你就为了一百块钱就把你儿子卖了,他能不跟你急吗?。"孙大福对着老婆子无奈的说。
"那还不是因为他不肯出钱盖房子吗?要不我能那么做吗?"刘二妞不肯服软的嘴上嘟囔着。
"现在说这些都没用了,上次小儿媳妇儿回娘家的时候听她堂姐说老三娶了媳妇了,媳妇儿还是京城的,说是儿媳妇儿家里条件可好了。"刘二妞说着从小儿媳妇儿那听到的消息。
小儿媳妇儿跟王大壮的媳妇儿王菊花是一个村的,算起来两人还是远房的堂姐妹。
孙国兴和董以珊的事儿就是她写信回娘家的时候说的。
"条件再好跟咱们有什么关系?人家还能给你是怎么的?再说了,老三结婚你又没出彩礼,还是说你想把彩礼给她补上。"孙大福一句话就把刘二妞怼回去了。
"凭什么我出彩礼?老三那么有钱?我可是听说了,老三一个月的津贴有100多呢?"刘二妞跟老头子说着从儿媳妇儿那听到的消息。
"早知道我就不收小寡妇的100块钱了。"本来以为能白落100块钱。
谁知道,孙国兴知道了这事儿大闹了一场,导致孙国兴彻底跟家里离了心,原来五块钱的养老钱变成了两块钱不说。
知道孙国兴走了,小寡妇又把那100块钱要了回去。她这纯粹就是没打着狐狸惹了一身骚。"
"小儿媳妇儿她堂姐真说老三一个月的津贴有100多块钱?"孙大福还有点不相信。
"应该是真的,这是王菊花的娘家传出来的。"刘二妞犹豫了一下,才说道。
"咱们都错了,老三回来的时候就应该对他好一点。要是咱们对他好一点,可能他早就拿钱出来了。"孙大福有些的后悔了。
"要我说老三就是个没良心的,每个月有100多块钱,就给家里五块钱。要是他多给家里一点,我也不能接小寡妇那100块钱。"刘二妞把这一切都推的孙国兴不肯给钱上面。
"你说咱们要不要写信让老三多寄一点钱回来。反正老三一个人也花不了那么些钱。寄回来了家里就能轻松不少。"刘二妞又打上了孙国兴的主意。
"上次老三回来已经是对这个家死心了你不知道吗?你没看原来的五块钱养老钱已经变成了现在的两块钱了吗?
就怕你再要钱,他再连两块钱也不给了。"孙大福说了他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