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逃离木星轨道(1/1)
在交通艇被撞飞的那一刻,井上明在东方延绪的脖子上切了一掌。
东方延绪身体一软,倒在了井上明怀里,此时星舰的加速度,已经超过了一个G。
东方延绪的身体变得很沉重,井上明半拖半拉的,把她拽进了一间封闭仓室。
关上门,井上明背靠着门,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太空新人类的身体结构,在高重力环境下的弱点暴露无疑。
深海液瞬间充满了整个房间。
章北海查看着一间间的仓室,都进入了深海状态,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如果全舰的一千多名官兵,拒绝进入深海状态,真的会把命令执行下去吗?
章北海反问自己。
答案是肯定不会,单独一个人的逃亡没有任何意义。跨越两百年的坚守,不是为了个人的逃亡,而是给人类留下一个希望,一个火种。
当然如果有人想要阻止这个计划,章北海也不会客气。
刚才那艘妄想拦路的交通艇就是下场,太空港上那台小功率的激光器,还在胡乱的射击着,章北海对此并不在意。
这种强度的激光武器,只能给星舰抓抓痒,或许还能在表面,留下一些难看的污渍。
章北海担心的是电磁轨道炮,星舰对这种纯动能武器的防御水平,甚至不如三百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战略舰。
那些几万吨的战舰,装甲的重量接近总吨位的一半,一吨重炮弹的直接命中,也能依赖厚重的装甲硬扛几下。
只要不被连续命中,或者弹药库被击穿之类的,那些老式战列舰,就是海上无敌般的存在。
星舰的总吨位虽然超过战略舰十倍以上,但是体积却至少膨胀了一百倍。
分配到每平米外壳上的装甲防护,更是少的可怜。
在材料技术取得划时代突破之前,主要的作用也,是遮挡无处不在的宇宙射线和尘埃。
对速度高达每秒上百公里外,质量超过一千公斤,由超高强度金属构成的动能弹,防御水平非常难看。
最普通的动能弹,也能轻易的撕开星舰的外壳,更不用说那些特殊形制的穿甲弹。
目前人类的星舰在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三大指标的平衡中,完全倒向了机动性。
人们普遍认为太空战场,距离才是防御和进攻,最好的手段。
前进四的倒计时还在继续,章北海不再思考,按下了深海液注入的按键,有的时候听天由命也是一种选择。
如果太空港中的内卫部队,不组织拦截,章北海还想离远些,再启动聚变发动机。
现在看来没这个必要了,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为几只拦路的螳螂,就停下自己的脚步。
几十公里之外,赵刚的手指剧烈颤抖起来,只要按下发射键,雷达上这艘低速行驶的驱逐舰,就会变成一朵礼花。
他有这个把握,三十年前那艘被劫持的飞船,就是被动能武器先撕成碎片,然后被母舰上的大功率激光,蒸发成金属气体。
至今为止那片空间,仍然是绝对的禁航区。
但是那艘星舰上没有活人,这是当时舰队国际允许开火的关键。
让赵刚犹豫的是,眼前驱逐舰上有一千多名官兵。
在太空中被摧毁的星舰,是留不下活口的,太空中的低气压,超低温,还有宇宙射线,都能瞬间将人杀死。
只要脱离了星舰的保护,普通人一分钟都活不下去。
赵刚的犹豫不决,要了他自己的命,星舰发动机喷出的,强大的高温粒子流如同狂风般,把太空港表面的基础设施,全部吹散。
这其中就包括赵刚栖身的塔台,还有那门没来得及发射的,电磁轨道炮。
这一切过程,都被战场监测系统记录下来。
后世的史学家,给了赵刚极高的评价,是他心中的大爱,给了人类最后的机会,他的死重于泰山。
对章北海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叛逃行动造成的伤亡,是部分史学家,对他口诛笔伐的证据。
根据事后的调查,共有一百一十四人,葬身于自然选择号的发动机尾流。
追击行动在一片混乱中展开,第一个出港追击的是蓝色空间号。
亚洲舰队司令部,收到请求追击的报告时,蓝色空间号已经航行出了几千公里。
这次太空港的人员很幸运,只是简单询问了蓝色空间出港的理由,就快速放行了。
因为他们已经收到了司令部,对自然选择号的通缉令。
但是通缉令上写的很矛盾,呼吁有条件的单位,拦截逃窜驱逐舰,但也要注意自身安全云云。
蓝色空间号正是凭借着,这份模糊的命令,顺利的驶出了太空港。
航行到几千公里的安全距离之外,才启动了聚变发动机。
这个时候离自然选择号,进入前进四,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
十六颗卫星上的观察所,依次发现了自然选择号,他们没有选择拦截,而是把星舰的位置,上报给了司令部。
这和那个矛盾的命令有关,也和自然选择号上的人有关,在没有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没有那个基层单位,敢冒这个险,对自然选择号进行硬拦截。
此时的自然选择号,速度已经相当快,用部署在木星卫星上的动能武器,已经无法拦截。
激光武器的功率,和时间窗口都有问题。
处于快速自转状态的的木星卫星,根本无法给激光武器,提供稳定的跟踪窗口。
自然选择号的速度太快了,激光武器的震荡反馈系统,根本就来不及锁定,就失去了目标。
如同毁天灭地的白光,在木星轨道上消失了,留在光学跟踪系统上的,只有一个明亮的光点,在群星的背景中,越来越不明显。
按照目前的加速度水平,再过数小时,亚洲舰队就会彻底失去,自然选择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