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柯枝镇国山碑(1/1)
在慧信和尚率领一支分船队离开后,郑和率领使团的主船队继续向西。
沿途拜访满加剌、苏门答剌、南浡里后,郑和船队横渡印度洋,又拜访了锡兰山国,而后,抵达印度半岛南部的柯枝国。
永乐十二年(1414年),柯枝国国王可亦里派遣使者,随郑和船队前往大明,请求大明皇帝赐印诰,封镇国大山。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亲自为柯枝国作诗文,撰写《柯枝镇国山碑》,碑文曰:
截彼高山,作镇海邦。
吐烟出云,为下国洪庞。
时其雨阳,肃其烦熇(xiāo),作彼丰穰(ránɡ)。
祛彼妖氛,庇于斯民。
靡灾靡沴(mǐ lì),室家胥庆,优游卒岁。
山之崭矣,海之深矣。
勒此铭诗,相为终始。
此次下西洋,郑和亲自护送柯枝国使者回国,并代表大明赐封柯枝国,授予诰印与《柯枝镇国山碑》。
离开柯枝国后,为了赶时间,郑和再次分出两支船队。一支分船队北上,前往忽鲁谟斯国;郑和率领的另一支船队直接横渡阿拉伯海,护送来自非洲麻林等国使者回国。
站在船甲板上,望着茫茫大海,郑和愁眉不展。
“正使大人,海上风平浪静,您为何烦恼?”通事费信轻声询问郑和。
扭头看了一眼,发现是通事费信,郑和解释道:“并非使团事务,而是私事。”
费信想了想,说道:“属下猜测,大人是担心辅国公。”
郑和没有说话,望向远方,轻轻叹了一声。
“大人,请放心,”费信也看向远方,宽慰道,“辅国公吉人自有天相。”
郑和点点头,看向费信:“此行咱们速去速回。”
当郑和从柯枝国出发时,郑海正准备从旧港启程,南下寻找义弟狄云。
准备南下的这段时间,郑海与施若绮天天腻歪在一起,每天日上三竿才起床。
这一天,施若绮带着女儿郑霞前来码头,为郑海与朱允炆等人送行。
郑海与施若绮深情相拥,想着这一别不知道何时才能见面,心中有些黯然。
施若绮也很不舍,双手搂住郑海的脖子,不顾众人在场,深情吻住郑海的双唇。
过了一会儿,郑海松开施若绮,低声道:“我不在的日子,你要好好保重,等着我回来……”
“要不,我和你一起南下吧!”施若绮盯着郑海的眼睛,“小云也是我弟弟。”
郑海轻轻摇头:“你不仅是我的妻子,也是小霞的母亲,还是山海盟的二姐,你爹也需要你。”
施若绮松开郑海,生气道:“好,你走!”
她转过身,搂住身旁的女儿郑霞,不再理会郑海。
郑海目光柔和地打量了一眼施若绮,看向女儿郑霞,柔声道:“小霞,你要听话,好好照顾你娘。”
“爹!我不想你离开,”小霞泪眼汪汪,“你每次都这样,刚回来几天,就又离开了。我不要你走!”
郑海有些尴尬,解释道:“小霞,爹这是要去找你的小云叔叔。你小云叔叔可疼了,你不想小云叔叔回来看你吗?爹这是去找你小云叔叔,把他带回来。”
或许对狄云的印象已经不深,还年幼的郑霞只是默默流泪。
施若绮在郑霞耳边低声说了几句,小郑霞这才轻轻点头。
不敢和女儿再聊下去,郑海转身,登上船甲板。
船甲板上,黑瘦的朱允炆和随从已经在等候,见到郑海上船,都迎过来打招呼。
升起船锚,升起风帆,三艘海船缓缓离开码头。
刚驶离旧港的港口,突然听到桅杆上传来一声警讯:
呜——呜——
海螺声响了两声。
这是桅杆上负责瞭望的水手发出的示警。
不一会儿,一名水手从桅杆上滑下来,快步走向郑海,禀报道:“大当家,前方有一支船队正快速驶来。”
“船队?”郑海有些疑惑,“是海盗吗?”
“回大当家,距离比较远,看不清旗帜,”瞭望手想了想,“应该不是海盗,像是大明的福船。”
看一眼旁的朱允炆,见朱允炆有些疑惑,郑海宽慰道:“洪允,若是大明的船,你还得去船舱里避一避。”
朱允炆轻轻点头,没有说话。
“王伍,你去船舱里,把我的单筒望远镜取来。”郑海吩咐随从王伍。
不一会儿,王伍给郑海取来了单筒望远镜。
站在甲板上,郑海手持望远镜,望向越来越近的船队。
望了一眼,郑海直接愣住了。
是大明的福船,而且上面还挂着郑和的“郑”字旗。
见郑海发愣,负责瞭望的水手询问道:“大当家,是海盗吗?”
“不是,是大明使团的船队,一共五艘。”郑海拿着望远镜,递给朱允炆,“洪允,待会你真的避一避了。”
朱允炆有些好奇地打量望远镜,学郑海的模样,举起单筒望远镜,放在一只眼睛前,望向远处的船队。
“真的能看见啊!还很清晰!”朱允炆有些兴奋。
自从逃离南京后,他已经很久没有把玩过这种有意思的玩意了。
正当朱允炆拿着单筒望远镜四处查看时,他身旁的随从不安地看向郑海,询问道:“辅国公,这船队怎么是不是冲着我们来的?”
说话的这人,郑海有些印象,之前就是他在天方带郑海找到朱允炆的。郑海不记得以前叫什么名字,只记得他逃难时使用的名字是应能。
郑海明白应能的意思,他是担心郑海把他们给卖了。
“应能,那是郑和船队的船,确实是冲着咱们来的,”郑海直言不讳,“不过,他们冲的不是你们,而是我。”
应能依旧很紧张:“辅国公,怎么咱们刚出海,他们就……”
“应能,我相信慎之。”朱允炆打断了应能的话,将手里的单筒望远镜还给郑海。
“可这,这……这也太巧了吧?”应能依旧狐疑地打量着郑海,对朱允炆道,“公子,咱们……”
“我再说一遍,我相信慎之!”朱允炆断然道。
郑海灿烂一笑:“多谢你的信任!”
他向朱允炆伸出右手,放在胸前,等候朱允炆的回应。
朱允炆也灿烂一笑,伸出手与郑海握在一起,往胸前拉。
“兄弟,你先到船舱里躲一躲,我来应付。”郑海说罢,看向身旁的手下,“水猴子,你带洪兄弟到舱里躲起来,不要被人发现。”
应了声是,水猴子带着朱允炆等人下了船甲板。
旧港附近属于赤道无风带,郑海率领的三艘海船全靠人力划桨推动,船行不快。
一个时辰后,挂着“郑”字旗的五艘福船赶了上来。
“辅国公,别来无恙!”慧信和尚站在甲板上,向郑海大声打招呼。
早知来人肯定不是郑和,但郑海也没想到会是慧信。
片刻的诧异后,想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他笑道:“慧信大师,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慧信和尚哈哈一笑,问道:“辅国公,陛下命贫僧同您一起出使,您抛下贫僧,这可有负皇恩。”
“慧信大师,这是陛下给您的旨意,”郑海微笑道,“陛下只命本国公随郑和西洋,可没有其他使命。”
“那国公为何私自潜逃?”
“大师何出此言?”郑海正色道,“本国公南下开辟航线,怎就成潜逃了?”
“那辅国公您为何不叫上贫僧?”慧信和尚盯着郑海,根本不相信郑海的话。
郑海也不理会慧信和尚会不会相信,继续道:“开辟海上航线很危险,本国公是不想连累大师。”
“辅国公,我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慧信和尚一脸微笑,“辅国公都不怕危险,贫僧自然舍命陪君子,还望辅国公不要令贫僧为难。”
“既然大师不怕危险,那大师请便。”
“辅国公想开辟海上航线,那贫僧带来五艘战船的正合适,”慧信和尚伸出手,做一个有请的手势,“还请辅国公上船指挥。”
说罢,他看向郑海,再次露出一个微笑,如弥勒佛般和蔼。